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5645|回复: 1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天点亮一盏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8.4.2010 22:2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一个人缺乏节制,会错误地沉迷于表面的荣誉、耽于一时的快乐。

  (美国)艾德勒

  “见义不为,非称勇气,志行柔靡,无臻善德。”

  一个素来怯懦的人,由于缺乏坚韧的意志,在生活的旅途中,一丁点的痛苦能把他压垮。他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善,哪怕他已经为此苦苦寻觅了很久。一个人缺乏节制,无论时间多么漫长,他都会沉迷于表面的荣誉,耽于一时的快乐,而不会一心求善的。

  如果勇气、正义、节制,在道德的完善中被侵害,那么人们就无法知道待人正义是可以获得幸福的。追求崇高美德的人,会努力地将多种目标合而为一。如此,我们也就能找到人生的答案。

  人不可能只有节制而没有勇气和正义,也不可能只有勇气和正义而缺乏节制。没有正义的监督,节制和勇气就会失去方向、肆意放纵、缺乏韧性,那么幸福又从何而来呢?

  水流朝一个方向奔流不息,才能最终达到入海口;人如果要使生活对自己有利,就只能朝大家共同利益的发展方向而努力。

  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人》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而闻名于世。
2#
 楼主| 发表于 8.4.2010 22:25:21 | 只看该作者
(法国) 卢梭

  “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可得安宁。”

  既然一切已成定局,我还有什么可害的呢?

  长久以来,我苦苦挣扎,结果却是越陷越深。我缺乏技巧和手段,疏于城府和谨慎,并且直爽易怒;我的敌人则毫不心慈手软,不放过任何折磨我的机会。

  这样,我很无助,我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我只剩下一个办法——服从命运的安排。在这种服从中,我找到了心灵的宁静,我所经历的一切苦难都得到了补偿。

  我得到了宁静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敌视我的人,不留余地,屡屡陷我于不义。于是,嘲笑、侮辱、贬低和劈头盖脸而来。他们如此急切地要将我推向苦难的深渊,却忽略了一点:只有一步一步地施展招数,才能不断地增加我的痛苦,如果奸诈地留下一点希望,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希望,也会使我心甘情愿地落入他的掌控之中,然后再以随后的希望被破灭来使我伤痛加深、加重。

  现在,现实的痛苦已对我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了,我静静地忍受着我所觉察到的、我所经历的痛苦。人本来就会时时担心遭受痛苦,而痛苦又是不可预测的,这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折磨。期待中的痛苦一旦来临,当事实不同想像中痛苦的那样露出峥嵘时,会轻松很多。如今,我已能冷静面对恐惧和因希望而产生的焦虑,单以习惯就足以应付这不可能变得更糟的处境。

  肉体的痛苦已久久地沉淀了,心碎的痕迹又何必找寻呢?心灵的宁静,已补偿了我经历的一切苦难。

  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政治民主方面的著述在法国大革命中成为激进的雅各宾派的理论向导。著有四大名篇《新爱洛绮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

  我的内心很平和,脸上还带着和婴儿一样天真的微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8.4.2010 22:25:47 | 只看该作者
(春秋)老子

  一个人做事,若是追求完美,那还不如不要去做;一个人做人,如果恃才为傲,那就必然不会为他人所敬仰。家财万贯,死后只是一具棺材而已;显示富贵而骄傲,必然会生出祸患。功业完成后,自然隐退,才是顺应了自然。

  天地之所以会永存,是因为天地不是为自己着想。因此,圣贤的人不敢为天下先,而处处占先;不考虑生死,而时时能保全性命。圣贤的人没有私心,因此他们总能成功。

  一切顺应自然,才是修身养性的道理。狂风不会不停歇,暴雨也不会永久地倾泻,左右天气的能力只有天地才有。在天地之间,风和雨都不能永恒不变,更何况是人呢!所以,那些诚心求道的人要懂得:追求道,就要合于道;追求德,就要合于德;追求失,就要合于失。合于道,道便会教导他;合于德,德便会引导他:合于失,失便会警示他。只要能信任别人,就不会有失信的事发生。

  委曲可以求全;弯曲能够伸直;空虚可以变得充实;破旧也能够翻新;取得少,最终可以得很多;贪图过多必然将会落空……这些都是天然之道。圣人们都坚守这些原则了,身为普通人,更应该把这些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准则。不炫耀,才可以显出名声;不自夸,才可以少犯错误;不自大,才可以获得成功。天下没有人能够同他相争,原因在于他从来不去和别人争。古话说“委曲可求全”,这话非常实在——可以保全自己。

  精神与形体是不分离的吗?保持自己的天真,可以像婴儿一样纯洁吗?心里没有邪念,便可以守心如玉吗?爱民如子,就可以不依靠智能吗?人世间变化无常,可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吗?洞察世间万物的道,便可以做到恬淡吗……养育了天下万物,而又不占有它们,也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才是最完美最高深的道德。

  善与恶之间,相距又有多远呢?人们对恐惧的东西,从古至今,永远都是如此:当别人情绪很高涨,就像要去赴盛宴,或者踌躇满志,像要去登楼望远时,我却喜欢宁静与淡泊。

  我的内心很平和,脸上还带着和婴儿一样天真的微笑。那些人看上去像似丰饶富足,我却像是若有所缺,而且还像个傻瓜一样无知无觉。众人都醒,我一个人醉;众人都智,我一个人愚。我的心胸很广博,像是无垠的大海;我的行为很潇洒,像是飘忽的清风。其他人都身怀绝技,惟独只有我,看上去一无是处,还目光短浅。然而,我不是要故意与众不同的,因为我要追求的,就是那种自然淡泊的境界。

  人们应该去追求高度的空灵,去保守高度的清静。万物都在生长繁育,人们看到了它们的循环往复。世间的一切都是有规律哦,如果胡乱行动,必然会引起灾祸。人们在规律的引导下要学会容纳和包涵,学会了容纳包涵,就能做到公正无私。如果人们做到公正无私,就可以吸引天下的人,像影子一样地去归附他。天下归附了他,就合乎了自然的道。合乎了自然的道,就算是做到了“道法自然”。如果能够做到“道法自然”,今生就可以享有平安了。

  老子(前571—前471):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8.4.2010 22:26:00 | 只看该作者
  (法国)狄德罗

  轻信,是傻子的通病,但,有时也是聪明人的缺点。

  聪明人可以把眼前很小的东西看得很远;傻子却只把眼前的东西当作惟一的真实。在这里,一个很冒失;一个很怯懦。

  正确的态度既不是信得多,也不是信得少,而是把心中的疑问分成一个一个小块,再把每一块都放到最不可能的地方来一一解答。每一个答案都会使你哑然失笑的——危险的不是相信太多或太少,而是相信的本身。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8.4.2010 22:26:12 | 只看该作者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不自制的人,在事当临头时就已经后悔了。这并非无药可救,可是人们却往往把他当成习惯。

  不自制的人得不到平静。奢淫骄纵的人肆无忌惮,对兄弟夫妇也缺乏应有的礼节,甚至有违人伦常理。这当然是无可救药的,可是人却因为做事行为隐秘而毫不恐惧。

  不自制的人并非不聪明。有些人善于思辨,不过一旦遭遇实践,就不再坚持所考察的结果,而那种活动型的人则完全不加以考虑。聪明和自制结合的人是明智的人,这种人的明智不但在理论方面,在实践方面也是优秀的。

  分辨聪明和自制的区别显现在理性上相近,在行事的公正与否上后者更注重结果。不自制的人好比一个城堡,它订立了完整而良好的法规,可就是不予以执行。

  不自制与自制都以“是否过度”为原则。自制是坚持得过多,不自制是不足。然而就大多数人的能力而言,前者显然为他们所掌握。为什么不把这个原则调换一个方向呢?这样,以我们的聪明,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明智的人。

  在许多的不自制者当中,有的人并不为自己因过度地追求享受而违反真理来为自己辩护;有的人却要为之千方百计地寻找一个理由;有的人一冲动就会胡乱选择,使自己陷于不公平的困境;有的人在理性上思考明明白白,可就是无法自制。

  人们的不自制多和本性有关,就像一个酒精过敏者,即使喝很少的酒也要醉倒。不自制的人应警惕,因为不自制一旦与习惯相连,就如同伏仍诺斯所说的:如放任习惯长期拖延,它最后就会成为自然。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确认物之本质寓于物的本身之中,离开个体的普遍物是不存在的。他把灵魂分为三部分:植物部分、动物部分、理性部分。他提倡顺应灵魂三个部分的三种教育:体育,为了身体及生理;德育,为了动物灵魂(即意志的灵魂);智育,为了理性灵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8.4.2010 22:26:31 | 只看该作者
(古罗马)塞涅卡

  有些人衣着褴褛,行为乖张地招摇过市;有些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席地而卧……这些人不顾众人的目光,我行我素。他们渴求的是什么呢?

  我们行为应该和社会的习俗相符合。我行我素,这是另外一种方式的自我吹嘘。就本质来说,一切事物都有所不同。但是,难道只因为我们所标榜的“不同”就放弃自己外表上与他人的“大同”吗?穿着是外交的手段,我们不要装扮得过于艳丽俗气,也不可以用破烂和肮脏达到与众不同的目的。生活中,我们虽不需要镶着纯金的银盘来炫耀财富,但破碗土陶也不能就此证明我们生活朴实。有志于真理的人应追求这样的生活: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可格格不入。太过于惊世骇俗,疏远了人们所承受的底线,就无法得到民众的拥护,甚至会因为无法跟上我们奇怪的步调,而放弃视我们为时尚先锋的想法。

  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追寻着友情。人类中每一个分子都要在共同体中培养这种特殊的感情。如果远离了民众,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做人的外在环境。人类从自然中来,也就知道顺其自然的座右铭。在顺其自然中,质朴当为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自古以来,哲学家们都提倡质朴的生活,但质朴不是原始和野蛮:如野人般以草为衣、席地而卧的原始生活;如野马般脱僵狂奔、肆意无律的行径。这些都不是顺其自然的表现,反而与现在所生活的方式格格不入。实际上,生活在理想和普通美德之间,最为适度。因此得到民众的赞扬还是好的,起码我们会因此而得到他们的理解。


  苍茫的荒野里,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放弃了自己生活的轨迹,而和别的生物一样了呢?当然不是,我们自己和他人肯定在一些地方存在着区别。但是,这些并不影响生活的平衡与和谐。而且,我们以我们的精神而存在,并不应该为那些所谓的财富和地位所影响。当然,那些视银器为陶器的人很伟大,可视陶器为银器的人也无可厚非。然而,某些人一听到财富两个字就怒目呵斥,宣称不屑听到铜钱的响声,这才是心理不正常的表现。


  塞涅卡(公元前3年—公元65年);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以后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是“古罗马雄辩家、悲剧作家、哲学家、政治家”。流传至今的有《美狄亚》、《俄狄浦斯》、《特洛伊妇人》等十部悲剧,和《安慰》、《论天命》、《论智者不惑》、《论忿怒》、《论悠闲》、《论宽恕》、《论心灵的安宁》等大量的伦理哲学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8.4.2010 22:27:06 | 只看该作者
(清)王庭奎

  诚实的话未必好听,好听的话未必诚实。

  喜欢当面谄媚的人,也喜欢背后诋毁人。谦虚是一种美德,但太过谦虚的人可能心有奸诈;沉默是好的品行,但故意不动声色的人可能内藏阴谋。不要认为外表正直的人内心就刚正,对那些看似正人君子实则居心不良的人,要学会提防。

  有的人笑脸迎人,心中未必友好;有的人痛哭失声,心中未必悲伤。人的内心常与外表不一,很难看透。给你恰当的批评的人,是你的老师;给你恰当肯定的人,是你的朋友;给你不恰当恭维的人,是你的敌人。讲别人的坏话,并非直爽;帮别人做坏事,并非有义。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随着事情的发展,真假自然会显露出来,而在事前,人心的变化往往难测。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古人十分忌讳那些“厚币甘言”的人。甜言蜜语、厚赠钱财的人,往往另有所图:看似友好,实为贿赂,诱使人徇私枉法。这样的人,从古到今一直都存在,不能不防啊!

  王庭奎(1753—1838):字凤桐,号九成,清直属南皮(今属河北)人。著有《民言百忍》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8.4.2010 22:27:21 | 只看该作者
(古罗马)西塞罗

  我们应当避免任何吝啬的嫌疑。如果有朋友要求你举办盛宴招待大家,即使心里不愿意,你至少也要答应请客,只是在行动时要量力而行。

  施善的正当理由或是必须的,或是谋取一些东西。即便如此,也最好采取中庸之道。对于由一种慷慨的精神所激发出的施善行径,我们也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处于恶境的不幸者与那些虽然无灾无难,但试图使自己生活得更好的人的情况是不同的。我们应当更加关心那些不幸的人,除非他们是罪有应得。当然,对于那些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以使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而不是为了使自己免受灾难的人,我们也不应当拒绝,应予以帮助。

  在选择合适的施善对象时,我们应当运用判断力和辨别力。正如先贤所说的:善行若施错对象,在我看来,便是恶行。

  对本质善良并且知道感恩的人施善必然会得到报偿——其他人对你的好感和赞扬是你赢得的珍宝。因为,当恩惠并不是不加选择地滥施于人,而是择人善任时,它必然会赢得最大的回报。同时,人们也会以更高的热情称赞这种善行,要知道身居高位者的仁慈之心乃是每个人都可受用的。所以,应当努力利用这种仁慈去惠及尽可能多的人,让受惠者的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种仁慈。

  当然,施善者最怕的就是忘恩负义。所有的人都厌恶忘恩负义,认为这种邪恶的行为对他们是一种伤害,并极大挫伤了慷慨行善者的积极性。所以,大家就把忘恩负义者看成是公敌。

  一个君子不但应该慷慨施财,同时还应该体谅别人,不强索自己应得的报偿,在一切商务交往中——买卖、雇佣、租赁、或由于毗邻的房屋和田地而产生的各种交往中——应当公平合理。有时,你也应慷慨地在自己的权益方面做些让步,因为稍微放弃一些自己的正当权益,不仅显得慷慨,有时甚至也是有利的。但是,我们要管好自己的个人财产,因为让它从我们的指缝中流失是不光彩的。不过,我们也不做受人指责的吝啬、贪婪的守财奴。

  毫无疑问,财富的最大特权就是使人有机会做好事而无须牺牲自己的产业。

  西塞罗(前106—前43):是古代罗马共和后期的一个政治家、雄辩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影响的教育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8.4.2010 22:27:37 | 只看该作者
(英国)培根

  西塞罗曾这样讽刺装腔作势的人:“把一条眉毛耸上额角,把另一条眉毛挂下嘴角。”

  装腔作势的人为说出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而费尽心思,从而做出一桩又一桩的蠢事。这些人看起来是那样聪明地善于保密,究其根源,是他们那些保密的东西若不隐藏在暗处,是实在拿不出手的。有的人说话云遮雾罩,故弄玄虚。他们认为,这也许从外表看起来使人觉得他们是那样的知识渊博、富有远见。

  有的人说话词藻华丽,言辞如行云流水,高谈阔论之间,天下万事尽入囊中,尽可以证明他的高明——尽管只是以外表来看;有的人永远不看事物的本质,专事挑剔,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以标榜自己独立的判断力——这正验证了先贤的话:二种疯子,全凭诡辩来败事;还有的人鼻子朝天,藐视一切他们弄不懂的事物——其实人们早已知道这只不过是无知的一种表现而已。

  坦诚的外表下也许有一颗不坦诚的内心。这些人都违背了诚恳的内心。他们把一切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修饰外在的聪明上。实际上,他们内心的愚蠢比自己的狂妄还多。

  柏拉图在《智术大师》中曾这样刻画普太多斯:从头到尾人们都不知道他究竟要说些什么,可他却喋喋不休地快意于与他人的分歧。这种诡辩言论,只能误人子弟。

  为什么人们有那么多的教条和指责——建树比批评困难得多!一个落魄者为了维持表面的阔绰而用尽心机伪装,可这与那些以假聪明盗取财富和名誉的人比,简直过于谨慎了。以言毁机,终不能担大任;一时外在的聪明,掩盖不了内心的愚蠢。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8.4.2010 22:27:48 | 只看该作者
  (三国)诸葛亮

  有修养的人,必须摒弃外在的干扰,来专心修身;必须勤俭节约,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不对名利淡泊,就没法确定自己的志向;不摒弃外在的干扰,就无法进步。所以,学习,一定要静下心来: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没法增加自己的才能;志向缺乏,就无法学有所成;懒惰,就会精神懈怠;过分地急躁,就没法修身养性。

  人应该有高尚远大的抱负,对前代的贤人充满仰慕之情;要摒弃邪恶的欲望和一切荣誉;要将好学上进、渴望成才的理想时时刻刻放在心上,而且不要隐藏它们,要让人能感觉得到。

  意志要坚强,意气要高昂,否则便会一事无成、默默无闻,水远不能出类拔萃,只能活于平凡的地位,甚至居于社会的最下层。

  要不耻下问,广泛向别人求教,不要管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不要忌恨或疑惑,受到一时的挫折,也不要放弃高雅的情趣。那么,要达到目的,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他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6.11.2024 23:2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