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4.4.2010 23:11:06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三、中国政府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
   尼赫鲁政府既拒绝中国政府三项建议,又一意孤行地继续同中国进行较量,中印关系自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缓和,中共中央于11月14日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发出了《关于中印边境冲突和中印关系问题的通知》,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通报了中印边境斗争的事态发展。通知说:10月20日,印度反动派在中印边境向我国发动了全面的武装进攻。我们一方面坚决地进行自卫反击,打退印度侵略军,一方面高举和平谈判的旗帜,提出了停止边境冲突、恢复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在外交上、宣传上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和工作,我们揭露了是印度在西藏进行颠覆活动,是印度侵入中国领土,不断发动进攻,并且拒绝谈判。通过这场斗争,进一步暴露了尼赫鲁是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撕破了尼赫鲁的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的假面具,暴露了帝国主义指使印度反动派进行反华反人民的阴谋,同时也使赫鲁晓夫集团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
   通知指出,印度反动派并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为进一步投靠帝国主义,镇压国内进步力量,压榨印度人民,他们公然拒绝了我国政府关于和平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三项建议,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明目张胆地向美国、英国、法国和西德等国乞求军事援助,企图继续同我较量,使中印边境冲突长期化。目前印度反动派正在加紧进行战争动员,积极准备迫害我在印侨民,甚至可能同我国绝交,直到宣战。但是印度反动派的这种作法只能使印度内部的矛盾更加尖锐化,使印度“不结盟”的外交完全被戳穿。在世界人民首先是亚非人民中更加趋于孤立。围绕着边界冲突问题,中印两国在军事外交方面的斗争,在一段时间内必然会是相当紧张的。
   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纵观全局,正确地估计了中印边界斗争和中印关系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可能发展的趋势,基于既定的国策,从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出发,制定了以下的指导方针:“我们的方针仍然是力争在我国政府三项建议的基础上停止冲突、重开和谈。同时,要准备同印度反动派进行长期的斗争。如果印度方面发动新的军事进攻,我们将本着自卫的原则,给它更大的打击。我们决不主动采取恶化两国关系的步骤,并将寻求可能导向停止冲突,重开和谈的机会,如果印度反动派硬要同我国绝交,直到宣战,这也是我们意料中的事。我们将抓住这件事情,在政治上狠狠地予以揭露和打击,造成他们更加被动的局面,对印度反动派进一步迫害华侨的行动,我们除不断进行揭露外,正在作各种应变的准备。只要我们在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就一定会使印度反动派在国内外大多数人民中更加孤立”。
   在此以前,中央军委于10月24日,在给中国边防部队“为配合中国政府声明,停止追击,创造和谈有利条件”的指示中即指出:“如果印度再次拒绝谈判,我们即再给印度反动派以坚决的打击,迫使其坐下来谈判”。中国边防部队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在紧密配合国家政治、外交斗争,争取和平谈判的同时认真做了两手准备:力争和,准备打。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应付最坏的局面上,认真进行了再次自卫反击的准备。
   印度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以后,印军经过频繁调动和紧张部署,至11月中旬沿中印边境全线集结了1个军部、3个师部、14个旅,总兵力增至5万人左右。印军调整部署后的重点仍然是中印边境东线,部署了1个军部、2个师部和8个旅,28个营,约3万人左右。第四师率5个旅15个营约1.5万人重点部署在达旺河南岸至提斯浦尔之间地区。其中第六十二旅在西山口及以北地区,第一一二旅在德让宗地区,第四十八旅配置在邦迪拉地区,炮兵第四旅位申隔宗地区,第一八一旅在提斯浦尔以南地区。第二师第十一旅辖4个营(约1800-2100人)部署在瓦弄地区,第五旅辖5个营(约4500人)分布在东线中部地区,第一九二旅在卓哈特地区集结。以3个旅置于传统习惯线的附近地区。第四军军部位于提斯浦尔。
   在中印边境西线的印军以第七十旅、第一一四旅和第一二一旅组成喜马拉雅第三师,约1万余人。第七十旅重点部署在东提及其以西地区;第一一四旅位于楚舒勒及其以北地区;第一二一旅驻克吉尔地区;喜马拉雅第三师师部位于列城。
   总观印军布势,集重兵于提斯普尔与西山口之间,沿公路纵深梯次配置,达旺方向是其主要进攻方向。
   当尼赫鲁政府拒绝中国政府的和平建议,决意再次使用武力后,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印边境东段集中主要兵力向西山口及瓦弄方向继续实施自卫反击作战。为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行动,在东线以一部兵力向里米金、梅楚卡、都登方向实施反击,在西线反击入侵西藏阿里班公洛地区(斯潘古尔湖以西)的印军。中央军委命令西藏军区前指担负向达旺河以南之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的反击作战任务;由西藏军区负责指挥东线其他地区的反击作战任务;由新疆军区康指担负西线的反击作战任务。
   为准备在西藏应付印军的长期斗争,除西藏、新疆原有的边防部队外,中央军委又作了如下部署:
   10月17日24时,中央军委决定第五十四军第一三○师于21日由现地出发,进入西藏隆子、泽当、曲水地区集结待命,第一三四师立即准备待命入藏。同时命令空军立即抽调高炮分队进驻拉萨、当雄地区,担负防空任务。
   10月24日,总参谋部电令第五十五师以第一六三团进至隆子、错那一线机动(该团25日从西宁出发),师主力仍在现地待命,是否入藏视情况发展再定。同时令第六十一师先以1个团进驻第一六三团防区。
   尔后,根据印度在瓦弄方向不断增加兵力,中央遂于10月27日决定,将第一三○师全部转用察隅地区,在昌都军分区前指配合下攻歼瓦弄地区印军。10月28日,中央军委电令第五十四军军长丁盛组成指挥所,以丁盛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副军长韦统泰,昌都军分区司令员郄晋武任副司令员,该军副政治委员钟池、昌都分工委书记苗丕一任副政治委员、韦统泰兼任参谋长,昌都军分区参谋长赵衍样任副参谋长;10月31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决定,增补第五十四军政治部主任兰亦农任丁指政治部主任,该军副参谋长霍烈坤任丁指副参谋长,丁指统一指挥第一三○师、昌都前指所辖部队以及其他加强部队在瓦弄地区的反击作战行动。并确定第三九○团进至察隅、古玉通和、打坝地区集结,第一三○师师指率两个团及直属分队在然乌、竹瓦根一带集结。
   10月30日,中央军委令第五十五师立即入藏,该师以第一六三团进至达旺方向,师直和1个步兵团、l个炮兵团进至错那、隆子地区集结,归西藏军区前指指挥;以1个团进至拉萨附近集结,归西藏军区指挥。同时电令第二十一军前指进到兰州,第六十一师进到西宁接替第五十五师防务。
   为加强达旺、瓦弄方向的火力,中央军委即调第一三○师炮兵第五四○团进至达旺,归西藏军区前指指挥;调第一三四师两个120迫击炮连和1个无坐力炮连进至察隅、沙马地区,归丁指指挥;调第五十四军高炮营第四连进至察隅,第一三五师高炮营进至吉公担负防空任务。
   11月12日,中央军委提出再次反击印军的作战任务及战略目的,并对中印边境斗争的发展前途作了分析。指出:要力争干脆全部地歼敌3至4个旅(达旺方向2至3个旅,瓦弄方向1个旅)。如能达此目的,不仅对印度反动派是一个更大的打击,对帝国主义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一仗打胜了,打好了,印度反动派有可能更加大叫大嚷,仍然不愿谈判,甚至采取更加极端的措施,表面上情况更加恶化,但实际上还是好事,无非是再斗一个时期,最终还是会解决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迫使印度反动派接受谈判的建议,从此,使这一方向在一定时期内安定下来。如果这一仗后即出现此种情况(歼灭敌人越多,则出现此种情况的可能性越大),则对我们会是更加有利的。
   中央军委对作战部队提出了明确要求:务必防止轻敌思想,要准备打硬仗、打恶仗。并针对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对战役、战术和技术的运用,均作了详细的指示,指出:山地作战,各部队要联络好,协同好,以便于集中优势兵力、火力,一块一块地歼灭敌人。每一个部队,每一个团、营、连、排、班、小组、甚至个人,都要准备独立作战,都要有孤胆精神,担任迂回包围的部队,务必按计划完成任务,只要这一着做好了,就能达到速决、全歼的目的。这次反击作战,歼灭敌人越多越干脆越好,每一项战术、技术的运用和措施,后勤、道路、桥梁的保障,要计划好、组织好,要反复检查、反复落实,这是保证胜利的必要条件。
   中央军委对西线作战指示:在中印边境西线同时歼灭入侵班公洛地区印军的8、9、16号据点。拔点时,对印军设在境外的炮兵和据点,印军不打,我不打,印军打我时,我坚决还击,以短促猛烈突然火力还击;印军8、9、16号据点经营时间较长,工事比较坚固,距楚舒勒较近,印军火力、兵力支援容易,故必须从打一场硬仗和恶仗的要求出发,要准备几手,一定要把准备工作作好,切勿仓促动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4.4.2010 23:11:21 | 只看该作者
四、作战准备
   为了贯彻中央军委“打狠、打痛”入侵印军,给印度扩张侵略者以应有的打击与惩罚,参战部队在军委各总部以及西藏、新疆、成都、兰州军区的直接领导下,在总后勤部驻渝办事处和青藏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协力同心保证部队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按时集结,调整组织、补充装备转入临战动员与训练,保障部队如期开进,运补作战物资,抢修急造军路。作战部队进入战区后,立即组织战场勘察,开展敌情、社情的侦察与研究,拟制作战方案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紧张、细致的战前准备工作。


(一)深入进行政治思想动员,做好进入“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政策教育
   已集结在东线战区的第十一师、藏字四一九部队、山南军分区和昌都军分区的部队,及西线的一线部队,均在上阶段反击作战战评、总结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中印边境斗争形势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揭露印度尼赫鲁政府扩张主义野心和拒绝和平谈判,并妄图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卷土重来的行径,使干部战士加深了对再次反击作战的正义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激发了全体人员的爱国热忱和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责任感。表示在再次反击作战中一定要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精神,要准备“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要继续发扬“孤胆作战、独立作战、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为祖国争光,为人民立功”。
   第一三○师受命入藏前,担任生产任务,分散在四川省6个县的14个生产点上,部队在40多个小时内完成收拢集结,经7天准备即昼夜兼程奔赴前线。第五十五师接到命令时,部队正在秋收,次日,先头部队便起程赴藏,有的分队集结后仅两小时便登车出发了。两个师受命紧迫,行动紧急,基本上是“放下锄头就上车,下车便战斗”,各种准备工作更显得异常紧张和艰巨。他们以边开进、边动员、边组织、边准备的形式进行战前准备工作。
   这次反击作战的战役地幅,大多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和中印传统习惯线以北地区。这些地区聚居着藏族、门巴和珞巴族等。除紧靠“麦克马洪线”南侧的部分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稍有一些了解外,大部分群众对新中国很少了解。由于印度入侵上述地区长达10余年,加上外逃的西藏叛乱分子的欺骗宣传,社会情况比较复杂。如何与新区的群众见好面,扩大政治影响,将是一个复杂艰巨的问题。对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很重视,曾明确指示:对“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维持现状,原封不动”。西藏军区前指政治部于10月22日发出了《我军进入麦克马洪线以南作战中的若干政策规定》,要求参战部队:一、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二、部队不准在市场上购买东西,如必须购买少量的必需品时,须经师以上政治机关批准,使用银元。三、注意保护工商业。四、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五、做好群众工作,安定人心。六、不住寺庙,保护寺庙文物古迹。七、注意向群众揭露印度的反华阴谋和印军的侵略罪行,宣传我国一贯主张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立场和“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
   总政治部10月24日批准了上述规定,并强调了以下注意事项:
   “一、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对当地群众充分说明:‘麦克马洪线’以南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历来是中国的领土,‘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印度反动派是侵略者,是这次边境冲突的进攻者,是他们关闭了谈判的大门,我们忍无可忍,除了自卫反击外,别无选择。中印边境的冲突,应由印度反动派负完全的责任,如果印度军队卷土重来,再度发动进攻,我边防部队没有必要再受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约束。各参战部队应该组织专人收听北京广播的有关社论和消息,作为宣传的依据。
   二、到达‘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后,除消灭武装抵抗的印军和收缴印军武器装备军用物资外,对当地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包括政府机构和民间武器在内)一律维持现状,原封不动。
   三、在部队连续作战和供应困难时,尤应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切实尊重当地群众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严禁使用人民币。
   四、为了今后长期同印度反动派作斗争,团以上政治机关应当组织专人进行社会调查工作。了解当地各阶层的政治动向,对中国、对印度的态度,当地的社会组织状况和印度反动派的统治方法等。通过调查,收集有关的历史资料,并尽可能选择一些进步分子,和他们建立友谊关系。
   五、提高警惕,加强思想工作,严格行政管理,防止当地坏思想的侵袭和坏分子的勾引破坏,切实做好巩固部队工作,杜绝投敌和外逃等政治事故”。
   各参战部队对上述政策和规定均认真地进行学习和讨论。此后,中共西藏工委又发出了《随军工作队工作提纲》,大多数师、团和部分营组织了随军工作队。中共西藏工委和山南、林芝分工委、昌都桑昂曲县派出地方干部140余名,随军行动,以开展新区群众工作。连队普遍健全了群众工作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4.4.2010 23:11:33 | 只看该作者
(二)临战准备工作
   担负中印边境东、西线作战任务的各级指挥所进入预定作战地区后,立即组织现地勘察,熟悉战区敌情地形,研究部队所担负的作战任务,召开作战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及各种勤务保障措施,指导所属部队进行有针对性的战前训练,认真研究落实中央军委、各总部有关作战的各项具体指示和要求,制定保证完成战斗任务的各种措施。


(三)后勤保障工作
   自卫反击作战,险恶的自然环境给战役的组织实施带来极大的困难。要战胜印军,首先要战胜自然障碍。战胜自然障碍最根本的是靠部队的坚强战斗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同时也要求做好战时的后勤保障工作。此次作战,战役的规模由小到大,情况变化快,时间紧迫,在东线参战部队迅速增至4个师,由1个反击方向增至4个反击方向,战役纵深增大至200公里左右,而所有参战部队的粮弹及一切作战物资均赖深远后方补给。运输线长,道路少,路况极差,运力严重不足。为了保证战役的胜利进行,战前,东线后勤部门以物资供应和运输补给为中心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10月27日,总后勤部向参战部队转来刘伯承元帅《关于反击作战后方布局的指示》,刘帅指出:“反击印军作战,后方布局是一个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这次作战有特殊意义”。“这次战役的结局,取决于后方补给的程度,要从全局出发,长远打算,通盘计划。我看主要有两点:一是交通和运输力;二是安排好后方基地和补给站”。同时要求“补给基地(站)的设置要从战略、战役、战术范围精确计划安排好,要有个长远打算,既要选择机动位置,又要隐蔽,防止敌人破坏”。东线西线参战部队认真贯彻执行了这些指示精神。
   反击作战所需的装备和作战物资,除由总后勤部负责统一运筹调补外,西藏、新疆、成都和兰州军区后勤部均以很大的努力进行组织准备。
   在东线,西藏军区前指以陈明义、赵文进副司令员分别负责整个东线战场及达旺方向的后方指挥,并抽调干部540人,建立了各级后方组织,先后组建了西藏军区前指、丁指及藏字四一九部队的后勤部;建立兵站、转运站、补给站47个。还从西藏军垦农场组织老兵连7个(已转业),并抽调建制连两个,共1374人,建立了各级后方勤务保障分队。
   10月23日,西藏军区和西藏交通战线抽调干部组建了修路指挥部,调集铁道兵第二十四团(两个营)、工程兵和步兵,共7个营及3个民工大队,以16天时间抢通错那至达旺73.8公里的公路;以昌都军分区抢修指挥部两个老兵连、民工一部,抢修然乌至扎拉的急造军路;30日,总参谋部电令第一三四师工兵营,赶赴察隅修筑雄纠到察隅的道路,以及骡马便道,并以相当大的兵力投入道路维护,保障车辆通行;同时还调动了6个医院,共925名医务人员,扩大收容2500人的床位,其中由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及西藏自治区筹委工交医院组建两个战俘医院,组成了医疗队6个(65人)、医疗组7个(40人),加强战地卫勤保障;抽调干部175人、战士383人、民工1641人,组成打扫战场勤务分队4个;组织汽车、人力、畜力运输,前运各种作战物资1.1万余吨。
   新疆军区,战前在西线边境地区初步建立了后勤保障体系,储备了作战物资万余吨,反击作战时,又抽调人员组建了康指后勤部、叶城基地和各营后勤部门,组建医院、救护站各1所,加强团营救护组织,建立兵站6个,补给站3处等,参加道路保障的人员达1200余人。除担负道路养护任务外,还抢修简易公路479公里,乡村便道25公里、桥梁6座。所有这些准备工作,对保障作战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4.4.2010 23:12:15 | 只看该作者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作战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侧,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密林地区。地势走向西北高、东南低。错山口,佳山口,西山口及其一线的分水岭形成两个斜面,达旺河南岸东新桥至说一段,河岸多断崖,不能攀登,西山口以西,虽间有断崖,但多数山岭人可通行。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森林密布,灌木丛生,道路有限,西山口至邦迪拉间仅有公路1条,兵力机动和展开均受限制,只有5条小路可供部队迂回穿插。山上严寒有冰雪,谷地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战区散居门巴族,有地方流行病害,对部队行动尚无大碍。
   克节朗地区作战之后,入侵印军败退达旺河以南,集结重兵于西山口、邦迪拉一线。西山口海拔4300米左右,与东新桥一带的比高约在2300余米左右。骤然拔起,地势险峻,退可凭险扼守,进可得居高临下之利,被印军视为理想的天然屏障。


一、印军的部署和企图
   盘踞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地区之印军,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指挥的第六十二、第四十八、第六十五旅,及炮第四旅,共约1.2万余人,沿公路两侧成线式纵深梯次配置,其重点在西山口。第六十二旅率5个步兵营和第五野炮团(欠1个连)、第六野炮团之1个连及其他特、勤分队一部,约3300余人,部署在西山口、申隔宗地区。第六十五旅率两个步兵营及特、勤分队一部约1500余人,部署在略马东、德让宗地区。第四十八旅率3个步兵营、第六野炮团之1个连、阿萨姆步兵部队第五营一部,约2200余人,在邦迪拉、拉洪、登班及波辛山口地区布防。第四师战术司令部、炮兵第四旅旅部及其直属分队,约1000余人,位于新德让及其附近地区。第六十七旅在富特山及米萨马里地区,为第四军之机动兵力。印军企图阻止中国边防部队继续南进,并伺机向达旺、克节朗地区反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4.4.2010 23:12:30 | 只看该作者
二、西藏军区前诣的决心及部署
   克节朗反击作战后,西藏军区前指所属部队集结在达旺河以北地区:藏字四一九部队位达旺及邦顶以西地区,第十一师及郭指部队位劳及次母以东地区,第五十五师于11月6日至16日,先后进入达旺及其以北地区,炮兵部队位次母及东新桥以北地区。
   10月29日,西藏军区前指根据中央军委对此次作战的指示精神,上报了《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反击作战方案》,其要点是:采取浅近纵深迂回包围的战法,在德让宗与申隔宗之间实施切断,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吃掉西山口、申隔宗印军5个营,然后围攻德让宗印军;得手后,再向邦迪拉方向发展,攻占邦迪拉。10月30日总参谋部批准了此作战方案。
   11月1日,西藏军区前指由麻麻转移至达旺以北之邦岗共(达旺以北约5公里)。随即由赵文进副司令员、石伴樵副参谋长率第十一师、藏字四一九部队及炮群的主要指挥员,实施现地勘察,进一步熟悉敌情、地形情况。西藏军区前指在对战场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大量准备工作之后,于6日和7日上午,在邦岗共,由张国华司令员主持召开了作战会议。会议根据获取的新情况,对10月29日的方案作了修改,又研究制订了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的作战方案和各种保障措施,确定了打法,统一了作战思想。11月8日2时,西藏军区前指将重新研究的作战方案,以及此方案与29日方案的利弊权衡意见,一并上报总参谋部。
   新方案的要点是:采取大纵深迂回包围的战法,以2-3个团插至邦迪拉、德让宗之间,切断印军退路,集中4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先吃掉印军7个营,再打可能增援的两个旅,甚至更多一点的印军。首先将西山口、申隔宗和德让宗地区印军分割成两块,同时歼灭上述地区的印军并占领之,得手后,再向邦迪拉方向发展,攻占邦迪拉。
   张国华向总参谋部的报告中说:执行这一新的方案有四个方面的好处,即:第一,可更多地歼灭入侵印军,把印军打得更狠更痛。第二,经进一步勘察战区地形,便于部队展开。第三,德让宗为其指挥中心,是其要害,攻歼德让宗之印军,使其失去指挥,陷于瘫痪状态,便于各个击破,既可动摇西山口之印军,易为我歼灭,又可造成我连续向邦迪拉方向扩张战果的有利态势。第四,以3个团插至德让宗,即使不能迅速歼灭德让宗之入侵印军,也可牵制印军,防其南逃,阻其北援,更有力地配合西山口的战斗;西山口战斗的速决,又可迅速腾出兵力投入歼灭德让宗印军的战斗。但张国华在报告中同时认为,执行新方案也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总参谋部不放心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1、迂回道路较远,补给困难,但部队可带7天的干粮,并可组织民工、牲畜跟运3天的干粮。同时在鲁克塘设立转运站,组织后续运输,部队供应能基本得到保证。2、前进和迂回道路,根据侦察,基本可以展开。3、吃掉印军7个营再打可能增援的两个旅。我参战兵力1.8万余人,在战役上虽是1.5:1,但以1个团插至德让宗东侧抗击1-2个旅的增援印军,是有把握的,以两个团攻歼德让宗印军两个营,以4个步兵团和3个炮兵团攻歼西山口、申隔宗印军5个营,兵力都为3:1,仍优于印军。由于地形所限迂回部队火力较弱,但打下西山口后,可沿公路迅速将炮兵向德让宗方向前推,以弥补之。4、我右翼主力进攻迂回道路靠近不丹王国国境线,已令部队不得越过不丹国境线东侧、北侧3公里线,保证不出问题。同时该方向补给线较短,地形便于隐蔽机动,又系印军防御弱点,好处较多。如执行29日方案虽兵力更加集中,对印军更占绝对优势,公路较近,便于补给;但受地形限制,兵力不便展开。同时,先打西山口、申隔宗之敌,德让宗之印军可能逃跑,或者当我军向德让宗进攻时,因无迂回道路而正面平推,易打成击溃战,故倾向按新方案打。
   对上述意见,中央军委表示基本同意。西藏军区前指决心:集中藏字四一九部队、第十一师(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团)、第五十五师、山南军分区郭指4个连,炮兵第三○八、第三○六、第五四○团、工兵第一三六团5个连,及其他勤务分队,共约2.2万人,继续实施反击,采取大纵深迂回包围,多路穿插分割的战法将印军歼灭之。其具体部署是:第一步作战,以藏字四一九部队指挥机关为主,与第五十五师师部组成联合指挥所(简称联指),统一指挥第一五四、第一五五、第一五七、第一六三、第一六五团、山南分区郭指部队4个连、炮兵第三○六、第三○八、第五四○团,及工兵第一三六团5个连,攻歼西山口、申隔宗、略马东地区之印军。以藏字四一九部队主力由印军左侧后实施主要突击,当该地区之印军基本歼灭后,以1至2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迅速向德让宗方向发展进攻,配合第十一师歼灭德让宗地区之印军。以第十一师率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团沿听布、鲁克塘、波辛山口、登班之线迂回插至德让宗、邦迪拉之间地区。以1个团形成对外正面,阻击可能由邦迪拉方向来援之印军;以一部兵力从后方对德让宗之印军积极攻击,牵制其不能北援,截断由德让宗通往打陇宗的道路,阻击印军南逃,并相机攻歼之。第二步向邦迪拉方向发展进攻,协同联指部队歼灭该方向之印军。第一六四团为预备队,位邦顶北侧。
   以副参谋长石伴樵等人,在次母开设炮兵指挥所,统一指挥炮兵配合步兵作战。炮兵第三○八、第三○六、第五四○团,分别位于母、劳及东新桥地区占领发射阵地,支援步兵作战。
   第五十五师高炮营,在达旺占领发射阵地,组织对空防御,掩护炮兵阵地及前指安全。
   作战总攻击时间,定于11月18日8时30分。
   11月15日,总参谋部转来刘伯承元帅对下一步的作战指示。刘帅指出:这次仗非打胜不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越多越好。下一步的部署打法是对的。目前敌人的配置是铜头、锡尾、背紧、腹松。从西山口、申隔宗地区敌人的防御态势来看,其右翼是敌人的背脊骨,左翼是敌人的肚子。我们攻击部队以主力从莫多、邦嘎江寺向西山口、申隔宗插下去,从敌人的肚子上开刀,要比砍脊骨容易些。我担心的是协同动作问题,这个问题搞得好坏,对这次作战会有极大的影响。并明确指出,有三点要注意:一是道路,二是要确保各个部队在统一计划的时间内行动,三是各方向上的部队,要有独立作战的能力。这几点搞好了,分进合击、打歼灭战就有了把握了。刘帅还对炮兵使用及防空等问题一一作了具体指示。西藏军区前指将上述指示及时传达给参战部队,并力求在战役实施中把它变成指战员的具体行动。
   各参战部队受领任务后,迅速召开会议传达部署,进行政治动员,迅速掀起临战前的练兵热潮。
   为了确保战役能按时发起,前指组织机关进行了一系列的紧张工作,主要有:
   1、对西山口方向之印军组织空中侦察,地面观察,派得力干部率精干分队渗入敌纵深隐蔽侦察,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印军的情况。
   2、派出军事科研人员,深入克节朗战地实地勘察印军工事构筑、战场设置、印军作战特点,及时总结了克节朗地区作战的10条经验与打地堡群的办法,通报部队,指导战前训练。
   3、周密组织后续部队开进和运输补给。首先将公路迅速修至达旺与印军原有公路接通。为了争取时间,尽快通车,按照先初通后改善的原则组织施工。当急造军路修至达旺后,全是单行道,路况极坏,陷车阻车严重,陈明义、赵文进两位副司令员带着参谋人员现场指挥,调用工兵14个连队、民工130余人,担负道路维护,保障车辆通行。临战前3天,采取果断措施,一切车辆为炮车和炮弹运输车让路。保证炮兵按时进入阵地。后勤指挥所于一星副部长、洪流政委,督促检查各补给基地(站)的粮弹转运情况。
   4、战役发起前,突击抢架达旺河上的东新桥。前指经过精心计划,于11月16日令第一六五团第一营渡过达旺河,抢占有利地形,掩护工兵突击抢修架桥,以1天多的时间架好了东新桥,保障了按时发起第二阶段作战。
   5、11月16日16时,石伴樵副参谋长在东新桥北召开步炮协同会议,统一部署了步炮协同事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4.4.2010 23:12:41 | 只看该作者
三、多路向心逼进,达成合围


(一)部队开进
   各参战部队,按照西藏军区前指预定的作战计划到达待机位置后,进行紧张的临战准备工作,并于11月10至15日,先后向作战集结地区开进。
   担任大纵深、远距离作战迂回任务的第十一师部队,在师长余致泉、副政委秦明、副师长王晓一的率领下,于10日黄昏开始,从劳、次母地区出发,绕道经听布等地,按预定路线南进。该师炮兵营(辖两个107迫击炮连、1个92步兵炮连、1个步兵连)于13日从棒山口出发,沿师行进路线跟进。
   郭指部队于12日20时由劳村出发,经鲁克塘向略马东方向前进,于17日16时抵达熊酒干娘地区。
   第一五七团于14日19时30分由色如、下新、各芒出发,于15日19时进至莫多东南山沟,16日10时进至邦嘎江寺西侧5公里处,当夜继续前进,17日拂晓进抵申隔宗西约8公里处。
   第一五四团于15日黄昏由江嘎、地里出发,17日晨进至协里藏布湖西侧。
   第一五五团随联指机关行动,于15日21时由邦顶及其西侧出发,尾第一五四团渡过达旺河,17日拂晓进至协里藏布湖西侧;其第三营于14日黄昏,尾第一五七团开进,16日12时进至邦嘎江寺西侧,17日12时进至申隔宗西约10公里处。
   第五十五师在师长王玉昆等指挥下,第一六三团于14日由听布出发,向佳山口方向前进。15日18时该团第一营到达宗隆拉,发现略克图拉有印军,于16日3时25分,该营第三连与其打响,第一连迅速从第三连左翼投入战斗,歼灭当面之印军128人,夺取了略克图拉山垭口,扫清了佳山口外围之印军。该团决定,于17日晚攻歼佳山口之印军,18日按计划向西山口之印军发起总攻。17日16时,军区前指电令该团于“17日黄昏扫清西山口外围之印军”。因时近黄昏,该团一面请示前指,一面按团计划准备战斗。
   第一六五团主力于16日18时由东新桥、真卡桥附近过河,进至江让南侧一线,17日8时30分派小分队去江让南侧约5公里处侦察,突遭印军警戒分队火力猛烈射击。进一步查明情况后,该团在江让附近调整了部署,做好进攻准备。
   17日前,联指所属部队均已进到指定位置,其中郭指部队、第一六三、第一六五团先后与印军警戒、侦察分队接触;第一五七团17日通过申隔宗西侧大山时,其队尾被印军察觉,遭到炮击,该团因走错路,至17日夜仍被阻于略马东西南之大山上;第一五五团第三营亦因走错路,被阻于申隔宗以西约10公里处的大山上;炮兵部队因道路泥泞陷车,至17日夜只有两个团又1个120迫击炮营进入阵地。在部队开进期间,有4路部队与印军打响,1路为印军发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4.4.2010 23:12:53 | 只看该作者
(二)飞兵截尾,达成合围
   担任大迂回的第十一师经5天7夜隐蔽穿插开进,于11月15日14时30分,其前卫第三十三团先头分队进至泽拉东侧,与企图北上泽拉设防之印军阿萨姆步兵第五营1个排遭遇,将印军击溃后迅速前进。该团之侦察排和第4连(尖兵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19时30分攻占了波辛山口,歼灭印军阿萨姆步兵第三营1个排和近卫联队第五营第二连1个排各一部。该团于22时,进抵卡拉以北4公里处,据守卡拉据点之印军第四十八旅近卫联队第五营1个排望风而逃。16日10时15分该团第二营(前卫营)到达东日则,与卡拉逃跑印军和由拉干北上之印军近卫联队第五营第二连一部,共80余人遭遇,激战20分钟,歼其一部,其余印军逃入森林。11时15分,该营进至拉干又与近卫联队第五营第二连1个排接触,将其击溃,歼其一部后,继续向旁马疾进。
   第十一师前指及第三十二团于16日17时30分至22时抵达东日则后,立即进行现地勘察,作夺取登班、抢占拉洪桥、切断公路的部署。留第三十二团第三营在东日则西南担任警戒,保障师侧后安全。其余部队于21时30分,尾随第三十三团前进。
   第十一师部队于11月17日6时至14时,全部到达旁马以北地区集结。师指组织各团指挥员在旁马东南高地现地勘察,进一步明确任务:以第三十三团截断德让宗至邦迪拉的公路,形成对外正面,阻击北援之印军;第三十二团以两个营攻击德让宗之印军,牵制其不能北援,并截断通往打陇宗的道路,阻印军南逃,奏效后即向邦迪拉方向发展进攻;为配合第三十二团主力攻歼德让宗之印军的行动,以该团第七连自东日则南出发,经普东向桑提前进。尔后向新德让攻击前进,以1个营(欠1个连)为师预备队。
   各部受领任务后,立即行动。16时30分,余致泉师长随前卫第三十三团向登班疾进;17时10分,附属第三十三团的第三十一团第二营第五连,于登班以北1公里处,与在该地设防之印军第四十八旅近卫联队第五营主力派出的侦察警戒分队遭遇,第五连将其击溃。该营乘胜向印军主阵地攻击,17时40分,第三十三团令其第五连会同第三十一团第四、第六连围歼登班之印军,以其第二营第六连直插印军纵深,夺取拉洪桥。登班印军凭借工事和有利地形疯狂地扫射,严重威胁着冲击部队。在这关键时刻,火箭筒班班长钟银富挺身而出,冒着印军密集的火力,连续几个滚进,跃进到距印军70米处,连续发射4发火箭弹,摧毁印军两个火力点,毙印军3人,及时为攻击部队扫清了障碍。部队在前进中又遭左前方印军机枪射击,钟银富迅速匍匐前进至距印军50米处,突然起身,快速发射火箭弹,击毁了印军机枪,毙印军2人,为赢得战斗胜利作出了贡献,战后钟银富荣立了一等功。17时50分,登班印军即溃逃于密林之中,18时该连占领登班。此战毙印军52人,俘印军2人。
   第三十三团第二营第六连冲破退却印军的节节抵抗,穿越印军炮火封锁拦阻地段,于19时顺利夺占拉洪桥。21时第六连以1个排的兵力进占拉洪桥西2公里处公路两侧,切断了印军由提斯浦尔至达旺的公路,割裂了德让宗与邦迪拉之间的联系。23时,营主力进占拉洪桥东南5公里路旁印军汽车修配厂,构成对外正面。18日4时30分,第三十三团全部到达指定位置。
   至此,担任战役迂回的第十一师部队,历经7天5夜连续行军作战,披荆斩棘,忍饥受寒,翻越4000-5000米高的大山5座,跨峻岭、涉冰河,克服重重困难,行程250余公里,深入敌后180余公里,击破印军节节抗击,以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提前50分钟完成迂回和断尾任务,达成合围,为实施作战企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战役开进期间,虽有4路部队先后与印军打响,1路为印军所察觉,但印军并未判明中国边防部队的作战意图和主攻方向。直到17日夜第十一师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的防御,切断德让宗、邦迪拉之间的公路时,印军才意识到中国边防部队已经多路逼近,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此时入侵印军第四师的防御决心已经动摇。虽于18日2时决定撤逃。但为时已晚。中国边防部队已对印军形成合围,印军已难逃被歼的厄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4.4.2010 23:13:06 | 只看该作者
四、打头击背、斩腰剖腹,发起总攻击


(一)攻歼西山口、申隔宗之印军
   担任打头、击背、斩腰、剖腹任务的部队,在藏字四一九部队司令员柴洪泉、政治委员阴法唐,第五十五师政治委员徐兆基等统一指挥下,协力攻歼西山口、申隔宗、略马东地区之印军。
   具体部署是,以藏字四一九部队主力向印军左侧后实施主要突击。其任务区分为:以第一五四团由印军左翼之邦嘎江寺向西山口方向实施突击,与第一六五团协力歼灭西山口及其南侧地区之印军,尔后向申隔宗、邦迪拉方向机动;以第一六三团自佳山口直插西山口,与第一五四团东西对进,首先将印军割裂为南北两块,然后协力攻歼西山口及其南北地区之印军;以第一六五团由东新桥渡过达旺河,沿公路及其两侧(主力在右)攻击前进,协同第一五四、第一六三团攻歼西山口及其以北地区之印军;以山南军分区郭指部队,迂回略马东地区,切断达旺--德让宗公路,拦腰斩断印军部署,阻击由德让宗方向北援及由西山口南逃之印军,尔后相机配合由达旺经邦嘎江寺迂回略马东地区之第一五七团,攻歼盘踞在略马东或米龙岗地区之印军;以第一五七团,经莫多东南山沟,沿中(国)不(丹)边界东侧迂回至申隔宗,断印军西逃不丹王国之路,消灭申隔宗、略马东、米龙岗之间的印军;以第一五五团第三营,随第一五七团前进,准备进击申隔宗之印军,团主力随藏字四一九部队机关前进,准备随时堵截南逃之印军。在攻歼西山口、申隔宗、略马东地区之印军得手后,再以1-2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迅速向德让宗方向进击,在第十一师协同下攻歼德让地区之印军,尔后攻占邦迪拉。
   11月18日8时30分,部队按计划发起攻击。在炮兵对西山口之印军实施火力袭击后,步兵发起了反击。18日9时12分,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第一六五团突破了印军前沿阵地。印军在中国边防部队猛烈的炮火袭击和勇猛冲击之下,已丧失斗志,主力开始向南逃跑。此时第一六五团团指即令第一、第二营勇猛追击,同时调近了二梯队。该团在炮兵第三○六团120迫击炮营和炮兵第三○八团1个连的随伴火炮支援下,以尾追、平行追击或截击的方式,边追边打,连续攻克江让南侧无名高地、努如郎、3号桥,并向纵深发展。
   第一六三团,17日黄昏接近佳山口,18日3时发现佳山口之印军正向西山口方向逃跑,即行追击,18日晨,该团第三营第九连在营属机枪连配合下,攻击西山口东北无名高地,击退印军3次反扑,歼灭了负隅顽抗之印军,夺取了印军3个炮兵阵地,抢占了西山口。盘踞西山口附近的印军,一部顽抗,另一部向南逃跑。第一六三团团指即令第一营和第三营第八连向南追击,以第三营主力和第二营2个连,在第一六五团配合下攻歼西山口附近之印军。印军在阵地前敷设地雷较多,为了胜利,战士们不怕牺牲,主动承担排雷任务。第一六五团工兵班长何来发,用手排雷达430多个。第二连班长郭荣禄等人为了抢救伤员、背下烈士,边学边排雷51个,救下伤员10人,抢下烈士19人。战斗中第一六三团第一连第二排担任尖刀排,斗志高昂,连续战斗,击毙印军51人,俘4人,战绩显著。
   第一五四团,18日7时30分对邦嘎江寺东侧之印军发起攻击,8时57分攻占了邦嘎江寺东、西山梁后继续向东发展。9时12分,发现印军正在烧毁物资,团长周仲山判断印军可能全线溃逃,当机立断,改变原向西山口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的行动方案,决定除以第一营2个连按原计划经西山口南下外,团主力向申隔宗与略马东方向疾进。在前进中该团第一营(欠2个连)和第二营因走错路,受阻于悬崖绝壁之上。
   第一五五团主力在总攻开始后,即向申隔宗方向疾进,准备在申隔宗加入战斗,亦因走错路,被阻滞于悬崖峭壁之间。
   18日12时20分,当第一六五团追至西山口北侧一号桥地区时,印军企图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据险顽抗。据此,该团立即组织炮火掩护,第五连向西北、第二连迂回印军侧后,第一营直插西山口东南侧猛攻印军,截断其向申隔宗的退路,经约30分钟激战,全歼负隅顽抗之印军。在战斗中第一营前赴后继,越打越勇,突入敌阵,以白刃格斗歼灭印军,有的战士被刺刀穿透胸背还坚持与印军搏斗。第五连主动要求任务,动作迅速勇猛,连续穿过印军两个炮兵营、1个步兵营的阵地,积极追歼印军,摧毁了前进途中的地堡,保障了后续部队的顺利发展。第三连班长胡其名,在战斗中手、腿、脸被炸伤了,不能走路、不能讲话,战友劝他下去,他在地上写了“我不下去!”,仍坚持继续战斗。
   第一六三团第九连在攻占无名高地战斗中,第四班副班长庞国兴,在追击中因夜暗与连主力失去联系,途中先后与第六班战士王世军、冉福林、第八班副班长周文轩相遇,4人组成了临时战斗小组,选庞国兴为组长。大家议定,以西山口东北垭口为方位物,继续向印军纵深追击,如遇少数印军,就歼灭它,如遇多数印军,就进入密林打游击。他们敢于独立作战,深入印军纵深7.5公里,勇敢机智地连续夺取印军两个炮兵阵地,歼灭印军7人,缴获87.6加榴炮7门。庞国兴小组深入敌后孤胆作战,为主力向印军纵深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战后,庞国兴荣立一等功,国防部授予他机动灵活、孤胆作战战斗英雄称号,王世军、冉福林、周文轩3人荣立二等功,并在部队中开展了“学习庞国兴”的活动。
   18日15时,第一六五团与第一六三团部队会合,第一六五团派出分队协同第一六三团第三营,歼灭了西山口北侧之印军,战斗于18时基本结束。第一六三团向南追击的部队,于17时进至略马东,奉命停止前进。
   在西山口战斗的攻击阶段,第五十五师歼灭印军500余人,缴获各种炮50余门,各种枪400余支(挺)。
   联指机关,在转移途中被阻于悬崖密林之中,因受地形限制,电台无法开设联络,自18日14时30分起至19日12时止与上、下均失掉联系。在此情况下,西藏军区前指对其所属各部队实施越级指挥,直接指挥各团的战斗行动,保证了指挥的不间断。
   战前,对印占区纵深主要山间小路的情况,不可能逐一查明,战斗中,部队夜间开进易迷失方向,以致在战役发展的关键时刻,一部分部队受阻于绝壁悬崖之上。尽管前进无路,指战员们仍在悬崖、峭壁之间攀藤附葛或搭人梯而上,或滑滚而下。终于战胜天险阻隔,向南追击逃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4.4.2010 23:13:20 | 只看该作者
(二)略马东阻击战
   略马东位于申隔宗和米龙岗之间的一个山腰的小台地上,周围都是松杉林和丛林。该地是西山口、申隔宗之印军与其后方交通联络的咽喉。战前仅知略马东、米龙岗地区有印军约1个营,其具体配置不明。
   山南军分区郭指部队,奉命由达旺经鲁克塘迂回略马东地区,首先切断达旺--邦迪拉公路,阻击由德让方向北援或由西山口方向南逃之印军,尔后,相机配合由达旺经邦岗江寺迂回略马东地区的第一五七团,攻歼盘踞在略马东或米龙岗之印军。
   18日7时15分,山南分区郭志显副司令员率4个连经过4昼夜的艰苦行军,克服了各种困难,行程130余公里,按时到达略马东以东附近地区。为了阻击印军北援南逃,决定首先将略马东以东大山梁控制起来,利用其有利地形,把公路和附近的小路切断,尔后再相机协助友邻部队歼灭米龙岗之印军。其兵力部署:以第三连配属重机枪1挺,在大山梁南端的公路两侧及最南面的山腿占领阵地,切断公路,阻印军沿公路北援或南逃;以第一连在第三连右翼大山梁的中间山腿占领阵地,居高临下瞰制公路;以第二连第一排,在最北面山腿占领阵地,切断自略马东至来龙岗的小道,并加大对公路的瞰制正面,阻击印军南逃,该连另两个排为预备队;炮兵连在第一连后面占领发射阵地,支援步兵分队战斗;指挥所位第一连左后方,并组织了向东南方向警戒。各连根据布置迅速构筑工事,准备战斗。
   自西山口、申隔宗地区南逃印军约1000余名,抵略马东南侧为郭指部队所阻。18日10时,第三连先头班刚刚进到大山梁南面的山腿时,便发现公路上有印军小汽车8辆向南疾驰,郭指即令该连向公路猛插,但因绕行断崖未来得及下到公路印军已通过。据此情况判断,西山口之印军遭围攻已开始南逃,遂令各连很快进入阵地,准备阻击。10时20分,印军汽车队(数十辆)自西山口驶来,第三连突然开火,将印军先头3辆汽车击毁,堵塞了道路。各分队利用有利地形积极阻击。至13时,印军炮兵车队亦自西山口开来。为了打破印军继续沿公路南逃的计划,郭指决定先发制人,当即以第三连第二排在重机枪和迫击炮火力掩护下,沿公路实施阵前出击。该排猛打猛冲前进400余米,打乱了印军的先头部队,并将地尖河下游的小木桥破坏,使印军逃脱更加困难。13时30分,印军步兵共约1000余人陆续撤到了中国边防部队阵地前。当该印军从第一连阵地前向第三连方向运动时,第一连第二排主动出击,进至距公路40米左右,以手榴弹、冲锋枪和步、机枪火力猛打,击毁印军汽车数辆,歼其一部。
   印军遭受打击后,集中400余人于18日15时20分,以密集队形向第二连第二排阵地冲击,企图沿略马东、米龙岗小道夺路而逃。该排待印军进到距阵地三四十米时,又毙伤印军40余人。印军丢下尸体狼狈后撤。17时20分,印军约300余人分两路,向第二连第二排和第一连第三排阵地冲来,又被击退。19时10分,印军以200余人在正面佯动,以主力(约三四百人)隐蔽迂回第二连第一排右翼,企图从侧后对该排实施突然冲击。该排便隐蔽地将兵力、火器转移到印军翼侧,待其靠近后,以各种火器突然开火,再次给印军以重大杀伤,印军伤亡惨重退了下去。黄昏后,印军乘夜暗摸到第一、第三连接合部附近,被发现时,印军距阵地仅数米远了,于是,全体指战员与印军展开白刃格斗,将印军打退,打破了印军乘夜暗突围的企图。入夜,郭指又调整了部署,卡死了各个可能通行的路口、山口和地段,防止印军乘夜暗逃窜。18日夜,印军虽曾3次试图沿公路从第三连第一排阵地突围逃窜,但均被击退。
   担任迂回的第一五七团和第一五五团第三营,克服自然障碍后继续前进,第一五七团第五连于18日18时,进至略马东附近日旺曲(坦马渡河)南岸。此时被正面击溃之印军一股正向西南方向逃窜,企图经恶卡山口逃往不丹,东南山坡上亦有印军70余人仓皇逃命。该团当即以炮火拦阻。并以第五连1个排及团侦察排插至印军两翼,勇猛冲击歼灭了印军。第二、第三营主力,乘夜暗进至德尔麦,歼灭印军一部。
   19日7时左右,第一五七团渡过日旺曲(坦马度河),上了略马东--德让宗公路,随即以第三营沿公路两侧向略马东方向发展,第二营沿公路两侧向德让宗方向发展。第三营沿公路搜索前进,7时40分该营第七连在前进中,突然遭印军地堡群火力阻击,该连当即以第三排第八班沿公路北侧向印军实施包围,第二排向印军左侧后迂回,令第七班将印军母堡炸掉。七班战士常忠成,在火力的掩护下,持爆破筒迅速接近到印军母堡右侧,从入口处把爆破筒塞进堡内。第三排乘爆破的瞬间,勇猛冲击,占领了母堡及其左右一线,并趁印军混乱之际,迅速攻占了印军阵地。尔后,又连续粉碎了印军沿公路的节节抗击,战斗于9时10分胜利结束,歼灭了印军第六十二旅锡克联队第一营中校营长以下127人。第七连伤亡7人。随即与郭指部队会合。
   19日2时,第三十二团奉命派第三十一团第一营(归该团指挥)向略马东前进,配合友邻歼灭略马东被阻之印军。该营前进途中,于米龙岗以东两次遇印军10余人,俘印军高尔瓦尔营长以下7人。因无翻译,无法审讯俘虏,但估计为东逃之印军的尖兵,随即加强戒备,搜索前进。4时20分,发现米龙岗有火光,该营判定可能是印军退却至此休息做饭,营长决心乘印军不备利用夜暗,以偷袭手段将其歼灭。营即令第三连分两路,一路正面突击,一路沿南侧山梁迁回,歼灭该股印军。6时10分,迂回分队切断公路铁桥,与正面分队一道向心猛扑,冲入村庄内的第一、第三排,与印军短兵相接,逐屋激战,展开白刃格斗。印军面临三面攻击,便四处逃跑,第三连分头追击,机枪射手张富清手持弹盘抓到俘虏2人。7时10分战斗结束,歼灭印军高尔瓦尔联队第四营两个连各一部(97人),其余溃散于附近森林中。8时30分,进至米龙岗西2公里处,与山南军分区部队会合,郭志显令其占领地尖河南岸有利地形,配合围歼略马东地区之印军。
   郭指部队在第一五七团、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第一营的协力配合下,于19日9时50分对当面被阻之印军发起攻击。印军经18日的打击后,建制已乱,失掉统一指挥,处于混乱状态。各部队以迅猛的动作,将印军逐股歼灭,至19日14时30分,基本结束战斗。共歼灭印军800余人(郭指部队歼灭681人),其中击毙445人,俘虏236人。
   郭指部队坚决贯彻战役意图,排除万难,按时插到指定位置,堵住了南逃之印军,迅速占领有利地形,顽强扼守,采取小分队阵前出击结合阵前反冲击,粉碎了印军连续多次冲击,阻住了兵力大于自己4倍的印军达1昼夜之久,并适时转阻为攻,大量杀伤印军有生力量,对保证歼灭西山口、申隔宗南逃之印军,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五四团以第一营两个连经西山口南下,团主力向申隔宗、略马东方向疾进。前进途中,第一营(欠2个连)及第二营因走错道路,为悬崖阻滞。团指率第三营于18日21时进到申隔宗西南约8公里处,奉西藏军区前指命令速向略马东方向增援郭指部队。19日2时出发,因天黑路不好走,8时左右进至略马东西南约3公里处。此时,西山口、申隔宗地区之印军主力已沿小路南逃,被阻于略马东地区的印军已基本就歼,该团即令第三营继续向南追击,当第一、第二营赶到后也转入追击。
   第一五五团与第一五四团同时接到西藏军区前指向南追击的命令,抵达略马东后又奉命继续向德让宗方向追击,两个团并肩猛追,4个小时行进35公里,于20日进抵德让宗和米龙岗地区,干部战士棉衣虽被汗水湿透,帽沿滴水,忍饥挨饿,仍斗志昂扬,表现了吃大苦耐大劳和连续作战的硬骨头作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4.4.2010 23:13:31 | 只看该作者
(三)向德让宗方向进击
   11月17日,第十一师进抵东日则,当即令第三十二团第七连于17时自该地东南侧出发,经普东向桑提前进,配合团主力向德让宗方向的行动。第三十二团主力(欠第三营,指挥第三十一团第一营)经迂回,越过拉洪桥后,即沿公路向德让宗攻击前进。18日8时,前卫第二营在巴鲁以东,与印军修路连接触,歼其一部,其余逃散。9时,进至巴鲁,又遇印军100余人,该团展开攻击,印军分头溃逃,第二营主力展开搜歼。此时,第五连尖兵班(7人)沿公路向德让宗方向前进。11时5O分,于德让宗东侧遇东逃印军坦克4辆,汽车100余台(该印军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和勤务分队及第四十八旅马德拉斯第一营第四连),该班即投入战斗。由于营、连主力于巴鲁战斗后,收拢缓慢,未能跟上,致使尖兵班与印军对峙达两小时之久。尔后。当第五连约1个排、第四连4个班和第六连两个排陆续赶到时,印军第四十八旅马德拉斯第一营第四连已占领公路西南侧高地,乘该团未切断通往打陇宗方向的道路,掩护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向打陇方向逃跑。至17时,印军已逃完。第二营于20时30分进占新德让,第三十二团占领新德让后没有及时组织追击,致使印军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得以逃脱。
   当第三十二团先头部队进至老德让300米处,突遭印军火力袭击。第五连战士严诗金,发现左侧山头印军3挺机枪和1门小炮正在射击,便勇猛冲向印军阵地,端起机枪猛射,随即又投了3枚手榴弹,毙印军3人,其余逃窜。严诗金在追击中,不幸胸部中弹,仍咬紧牙关,忍着剧痛,继续追击。印军见严诗金1人追来,便以机枪、步枪向其射击,严诗金猛烈扫射反击,击伤印军2人。但腹部又受重伤,他以坚强的毅力,端起机枪继续扫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打完了,便冲上去抢枪,砸死印军1人。这时另1个印兵扑了过来,严诗金赤手空拳与其搏斗,用双手将印兵掐死。然而他也用尽了最后的力量,他牺牲时,两手仍然死死卡住印兵的脖子,压在其身上。战后,部队党委给严诗金追记一等功,并根据他生前请求,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
   17日17时,第三十二团第七连,由东日则西南出发,经桑提于18日11时50分,进至新德让北山,尖兵排与印军1个排打响,该排即由行进间展开冲击,经10分钟战斗,歼灭印军17人。至19日9时,该连进抵新德让与团会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9.6.2024 10:1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