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楼主: Lukasl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史大厦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16.3.2010 18:18:21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引在其他历史家的著作里。
阿育王的统治与宣扬“圣法” 宾头沙罗死,其子阿育王(或译无忧
王)继位。他原在西北地区担任总督,在父亲病重时回到首都华氏城。据佛
教传说,他在父王死后,杀了99 名兄弟,才坐稳了宝座。据说他在父死4
年之后才举行正式即位典礼(因此他的在位年代一说约公元前273—236 年,
一说约公元前269—232 年),也许这四年正是争夺王位的期间。
阿育王在位初期大约曾镇压西北地区的一次起义。按佛教传说,他原是
一个穷凶极恶的暴君,曾经专门挑选最凶恶的人设立“人间地狱”,去残害
人民。在正式即位后8 年,阿育王征服了羯陵伽。据他自己所刻铭文的记载,
在这一次战争中,羯陵伽有15 万人(畜)被掳走,10 万人在战争中被杀,
还有若干倍于此的人死亡。经过这次战争,除半岛南端以外,北起喜马拉雅
山南麓,南至迈索尔,东起阿萨姆西界,西至兴都库什山,都并入了孔雀帝
国版图。从旃陀罗崛多至阿育王,经过三代人的经营,孔雀帝国至此达到了
极盛阶段。
阿育王所统治的孔雀帝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帝国。国王掌握着各方面的
最高权力。他是国家首脑,决定一切最重要的政策,委任最重要的官员,有
最高行政权;他发布的诏书和法令就成为法律,有最高立法权;他是国家军
事行动的决策人和最高统帅,有最高军事权;他还审理重大案件,有最高司
法权;他又派遣密探到全国各地,侦察官员和人民的行动,有最高的监察权。
国王手下有一批顾问和官员作为辅佐。官员有三类:第一类是主管地方事务
的长官,他们负责开修河渠,丈量土地,监督灌溉用水的公平分配;管理猎
户,酌情给以赏罚;收税并监督与土地有关的行业如伐木、采矿等;修治道
路。第二类是主管城市的长官,他们分为6 组,每组5 人,各组分别负责手
工业、外侨、生死登记、市场交易与度量衡、产品检查以及征收什一之税等
等。第三类是主管军事的长官,他们也分为6 组,每组5 人,各组分别负责
海军、后勤辎重、步兵、骑兵、车兵和象兵。
孔雀帝国对地方实行分省统治。开始时大概有两个省,到阿育王时约有
五个省。靠近首都的由国王直辖,边远省区则往往派王子去统治。阿育王在
作王子时就在西部行省担任过总督。不过,在若干省里都有很多部落,它们
是在内部实行自治或半独立的。现在我们还看不出孔雀帝国有一个严整的类
似中国秦汉时期郡县的行政系统。
阿育王在基本完成帝国统一以后,对国策作了重大的变更。他在征服羯
陵伽以后,对这次战争的伤亡表示忏悔。他变成了佛教徒,佛教文献尽量夸
张阿育王以前的暴虐和以后的仁慈,并把这一转变归功于佛教的感化。阿育
王的一些铭文说明,他的确信了佛教。但是他并没有把佛教规定为人民必信
的国教。他在铭文中大为宣扬“圣法”,而这个圣法似乎也不能简单地被理
解为佛法。
阿育王所宣扬的圣法,包括以下几个互相关联的内容:第一,宣扬仁爱
和慈悲,要人们孝敬父母,善待亲戚、朋友以及一切僧人,宽待仆人、奴隶。
第二,宣扬宗教容忍精神,要人们尊重他人的教派,不许各教派互相攻击。
第三,宣扬非暴力的主张,小则要求人们尽量不杀生,不用屠杀牲畜的方法
献祭求福;大则表示他将不主动发动战争,在不得已而发生战争时也将尽量
按慈悲的精神办事。他表示,即使有人触犯了他,凡能原谅者,他一定原谅;
同时他也宣布,一切人都应改恶从善,否则,他还是有力量惩罚他们的。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16.3.2010 18:18:35 | 只看该作者
四,倡导做有助于公益的好事,例如修路、种树、掘井、建亭,以利行旅之
类。阿育王在多处刻石记下圣法的有关内容,还派人四出宣扬圣法。
佛教文献总是把阿育王的圣法说成是佛家慈悲精神的表现,其实他所宣
扬的圣法实际是为巩固他的帝国服务的。阿育王知道,他们祖孙三代人所经
营起来的帝国,其内部有多种复杂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不同地域和不同部落
之间的差别很大,种姓之间的矛盾严重,各种教派之间斗争激烈,这些都会
使阿育王不得不强调宽容,以便缓和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必须找到一种超出
各教派具体教义之上而又原则上能为各教派都能接受的主张,以便确立一种
趋同的目标;帝国已经建立,进一步的暴力征服已无必要,这时强调非暴力
的主义,毋宁说是更有利于帝国的统一和稳定的,更何况他也没有放弃在必
要时使用暴力的权力。因此,阿育王的圣法是一种宗教政策,也更是一种维
护帝国的国策。
帝国的解体 阿育王维护帝国统一的努力最后未能奏效,在他死后不
久,帝国就分裂了。当时,孔雀帝国并没有客观的长久统一的基础,帝国内
部存在着种种深刻复杂的矛盾。阿育王的政策目的在于缓和这些矛盾,可是
实际上他不仅没有能做到这一点,而且有些方面还不免加深了矛盾。他为了
维持一个大帝国,建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监察系统,养着一支庞大的常备
军,派出大量的宣扬圣法的官员,修建了84000 佛塔以及种种设施。这就必
然使财政开支十分巨大,而其结果又通过收税落到了人民的头上。这样的情
况当然是难以持久的。
阿育王死后,他的作为西北地区总督的儿子据地独立,原来在帝国内处
于半独立状态的安度罗也在南部宣布独立。孔雀王朝在恒河流域继续维持统
治约50 年。约公元前187 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罗·巽伽所杀,
孔雀帝国正式结束。
普沙密多罗·巽伽(约公元前187—151 年)建立了巽伽王朝(约公元前
187—75 年)。他出身于婆罗门家庭,奉行婆罗门教,曾经两次举行马祭,
以显示国力强盛。巽伽王朝初期仍然统治整个恒河流域,初期的君主也曾力
图抵御来自大夏的希腊人对西北部的侵入并抵抗东南方的羯陵伽,但是国势
日趋不振,最终只剩下了摩揭陀这一地区。约公元前75 年,巽伽王朝末王被
杀,伐苏迪跋·甘华建立了甘华王朝(约公元前75—30 年)。这个领土仅限
于摩揭陀地区的小王朝,最后为安度罗所灭。从这以后,直到公元4 世纪笈
多王朝(约公元320—550 年,已入中古时期)以前,摩揭陀在印度历史上无
声无息,这一时期的印度历史也处于内部分裂和外族不断入侵的时期。
羯陵伽和安度罗是印度史上这一分裂时期中的两个重要国家。约公元前
1 世纪,羯陵伽在卡罗维拉王统治下曾盛极一时。据说,他与安度罗维持友
好关系,而多次进兵西北地区,打败过侵入那里的希腊人。他还曾打败摩揭
陀,占领了王舍城。他也曾向半岛南端远征。不过羯陵伽的强盛未能持久,
卡罗维拉死后,国家即分崩离析,从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安度罗在羯陵伽之
西,于公元前1 世纪开始强盛,曾经举行马祭,灭摩揭陀的甘华王朝。但是
不久之后被侵入印度西北部的塞种人赶出了德干西部,被迫退到东部。到公
元2 世纪前半期,安度罗再次兴起,把塞种人赶出德于西部,版图北起温德
亚山北麓,南至克里希纳河。安度罗也是一个维护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国
家。不过到公元3 世纪时安度罗王国又趋分裂,随后就在历史上消失了。
公元前2 世纪至公元3 世纪期间,印度西北部长期多次地受到外来民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16.3.2010 18:18:48 | 只看该作者
的侵入。公元前2 世纪初,来自大夏的希腊人侵入到印度西北部。大约在大
夏王国解体之后,弥兰王(公元前155—130 年)是在印度的希腊人王国中最
著名的统治者。他曾进攻巽伽王朝,可能兵锋一度达到华氏城。他没有能在
恒河流域确立统治,而只是巩固了在西北部的政权。他信奉了佛教,与东部
的信奉婆罗门教的印度人的王朝形成鲜明对照。希腊人在印度西北部的统治
并不长久。公元前1 世纪,塞种人进入印度西北部,打败了在这里的希腊王
朝,取代了它的地位。公元前1 世纪末,一批安息人又侵入这一地区,建立
王朝,实行统治。可是他们的统治也不长久。公元1 世纪,月氏人中的贵霜
部落建立了贵霜王朝,并从中亚进入喀布尔和克什米尔地区。至迦腻色迦王
(约公元78—102 年)时期,印度的贝拿勒斯以西、纳巴达河以北的地区又
成了贵霜帝国版图的一部分。公元3 世纪时贵霜帝国分裂,残留在印度西北
部的一些贵霜人小邦又维持了约一个世纪,才最终消失。迦腻色迦王也信奉
佛教。在他的支持下,大乘佛教由中亚传入中国。
土地制度 关于古代印度社会经济制度(如土地制度、奴隶制度、种姓
制度)的材料,大都来自婆罗门教的法论、佛教的经书等,而这些文献一般
都是经过几个世纪若干代人之手才编定成书的,比较难于用以说明某一具体
时期的历史。例如,相传为旃陀罗笈多的宰相憍底利耶所作的《政事论》,
或说成书于公元前4 世纪末,或说成书于公元3 世纪末4 世纪初,学者之间
意见分歧很大。实际上此书可能形成于公元前后几个世纪之中。因此其中反
映了不同时期的情况。著名的《摩奴法典》(严格地说,应称《摩奴法论》)
的情况也大体相似。因此,这里把孔雀帝国时期和其后的帝国解体时期放在
一起来说,同时也尽可能地指出其中不同阶段的变化。
古代印度的土地是否国有或属于国王所有,这是学者们长期争论的问
题。塞琉古王国驻孔雀帝国首都的使节美伽斯提尼就曾说过“全国皆属王
有”。佛教文献中也有把国王说为“田主”的明文。《摩奴法论》(ⅤⅢ,
39)也说国王“是土地的主人”。不过,《摩奴法论》(Ⅸ,44)又说土地
属于伐树开荒的人。因此,对这个问题要作具体的说明。当时印度的土地实
际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是国家或国王直接占有的土地,这包括山林、水源、地下矿藏或宝
物、无人占有的荒地和农田。国王或者从人口过密地区调出过剩人口到荒地
上来建立村庄,耕种土地,或者用奴隶、雇工、囚徒来耕种荒地。在前一种
情况下,调来的主要是首陀罗种姓的农民。他们只要向国家纳税,就可以终
身耕种一块份地,但不能由后代继承。凡是不好好耕种土地而影响纳税者,
其份地即被没收。在后一种情况下,奴隶、雇工、囚徒们并不占有份地,只
是领取一定的口粮或工资而已。
第二是贵族、官吏占有的土地。《政事论》(Ⅱ,1)中说到国王赐与从
事种种神职的婆罗门土地,这种土地不仅免除赋税,并且可以继承;又说到
赐与各种官吏土地,他们无权以出卖、抵押等形式转让这种土地。佛教文献
中也多次说到占有大片土地以至用500 具犁耕种的婆罗门财主。婆罗门的免
税土地只能转让给享有同样免税权利者。
第三是公社占有的土地。当时印度各地区之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很不平
衡,所以公社又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氏族部落公社。亚历山大侵入时曾遇到
很多部落的抵抗,美伽斯提尼说印度共有118 个部落,实际远不止这些。亚
历山大的一名部将尼亚库斯说,“在一些部落中,不同人群以血缘关系为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16.3.2010 18:19:01 | 只看该作者
础,共同种植作物,收获时各取一年给养所需之量,烧毁其余,以求以后有
事可做而不致怠惰。”这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原始
公社。这样的公社内土地没有分成份地,也谈不上有土地私人占有。这样的
部落一般都在比较边远的地区,对于当时的王朝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地位。
他们的土地也许在名义上承认国王是最高所有者,而在实质上是部落公有
制。另一种是农村公社。在当时印度的广大农村里,土地一般分为两类。水
源、森林、道路等土地属于全村公有,村民有义务共同兴修桥梁、道路、水
池、沟渠等公共设施,也有权利使用它们。村民每户有自家的份地,份地已
经不再重新分配,各户村民对份地的占有权由法律保证其不受侵犯。农民耕
种份地,必须向国家纳租税。基本的土地租税一般为收成的1/6,高可至1/4,
低可至1/8。此外还有一种向国王交纳的经常性的贡税和种种临时性的苛捐
杂税。
相对于一些国家的情况而言,古代印度的土地私有制发展较为迟缓。比
较早期的法律文献中都没有关于土地买卖的内容。早期佛教文献中说到一个
信徒用大量金钱买一花园献佛的故事。《政事论》(Ⅲ,9)说到农村土地买
卖的规则。村民要卖土地,必须先在村长老面前确证要卖土地的边界,并确
证没有别人能对此土地提出权利要求。有权购买土地者依次是亲属、邻居和
其他有钱的人。其目的显然是尽量不让土地卖出本村村民范围之外。而且出
价买地的人必须同时确认今后交纳这块土地的赋税的义务。所以,有的土地
即使转让了,而这个村的公社整体并无变化,对国家纳税的义务也无变化。
在较晚的法律文献中,土地买卖的合法性也被承认了。古印度的土地私有制
有一个较长的进展过程。
奴隶制和种姓制的发展 关于孔雀帝国的奴隶制,古代有不同的说
法。曾在孔雀帝国首都作使节的美伽斯提尼说:“所有印度人都是自由民,
连一个奴隶都没有”;“印度人不使用任何异族奴隶,印度人本身更无当奴
隶者。”但是曾随亚历山大侵入印度的一个部将却明确地说有些地方是有奴
隶的。古代印度的多种文献都也说明,奴隶制曾经是存在的。美伽斯提尼的
结论肯定是错误的。至于他为何会有此错误看法,那显然与他不能正确理解
当时印度奴隶制的特点有关。
根据《政事论》的记载,孔雀帝国已经建立由奴隶、雇工和囚徒劳动的
农庄。这种农庄由掌握生产经营的经验的人主管,种植谷物及种种其他作物,
并有多种手工工匠生产农具,有牧人照看耕牛。对奴隶、囚徒只发口粮,对
手工工人则兼发口粮和工资。孔雀帝国的统治者征服广大地域以后,在人口
较少的地方建立这种庄园,既反映出王室经济的加强,又反映出奴隶制的发
展。因为这种奴隶劳动已不再具有家内劳动的性质,和以前的小农带着奴隶
种地或小农种地奴隶送饭的情况大不相同了。
《政事论》中还反映了当时奴隶制发生的一些新变化。首先,雅利安人
沦为奴隶的现象受到了限制。如果一个未成年的雅利安人的亲属把孩子出卖
或抵押为奴隶,那末就要按孩子所属种姓的高低而给与其亲属以不同的处
罚。如果出卖或抵押孩子为奴隶的人不是孩子的亲属,这个人就要被判以罚
金并受死刑。如果蔑戾车(Mlecchas,指外国人或边境上的未雅利安化的部
落)出卖或抵押自己孩子为奴隶,则不受惩罚。再则,奴隶的地位有了一定
的改善。出身于雅利安人的奴隶,不仅应由其亲属尽早赎回,而且在为奴隶
期间仍保持雅利安人的身份。他在应为主人赚得的钱以外所得的一切,都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16.3.2010 18:19:14 | 只看该作者
他所有,他还可以保有从父亲继承来的遗产。他只要付清身价,立即就恢复
原有的自由身份。对于一般奴隶的虐待也受到了限制。例如让奴隶搬运死尸、
清扫粪便,或打骂奴隶,破坏女奴贞操等,就要给予受害奴隶以自由。如果
主人和女奴隶生了孩子,那末这个女奴和孩子一同都成了自由人。
以上情况说明,在孔雀王朝时期,印度的奴隶制度发展到了最高点,同
时也开始了走向衰落的过程。大概正因为当时奴隶地位的某种改善,美伽斯
提尼觉得他们不象希腊的奴隶了,所以才作出了印度无奴隶的错误结论。从
孔雀帝国的解体到笈多王朝的建立,这一段时间是古印度奴隶制日趋衰落的
时期。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列国时代就因为不能适应阶级分化新情况而受到
广泛的批评和冲击,在阿育王时期又因其不利于帝国的统一而受到抑制,在
帝国解体时期又因其不便容纳外来民族而不为外来民族所接受(外来民族多
信佛教)。为了适应形势,婆罗门教法律文献对种姓制度作了新的补充和解
释。四大种姓仍然留作种姓制的基础,但同时承认了许多“杂种姓”。这样,
不同的职业集团、不同的部落或民族就可以被安排在这些杂种姓里。《摩奴
法论》第十章中对杂种姓作了许多说明和解释。曾经侵入印度的波斯人、希
腊人、塞种人等都被说成堕落了的刹帝利,连中国人也被列在这一类。大概
是因为这些民族的人按身份多为武士或军事贵族,近于刹帝利,可是他们又
不信奉婆罗门教,于是就被列为堕落的刹帝利了。《摩奴法论》中提到的杂
种姓已有几十种之多。“诸杂种姓产生的原因在于诸种姓间的通奸、娶禁止
娶的女子和放弃本业”。这就是《摩奴法论》(Ⅹ,24)对于杂种姓产生原
因的解释。《摩奴法论》规定了各种姓的职业,但允许高级种姓的人在不得
已时从事较低种姓的职业以谋生,而严禁低级种姓的人从事高等种姓的职
业。它要求各种姓的人在种姓内通婚。如果不得已而与其他种姓的人通婚,
它只许高级种姓男子娶低级种姓女子,称这为顺婚;而反对高级种姓的女子
嫁低级种姓的男子,称此为逆婚。这些规定都是为高级种姓的利益服务的。
奴隶制的阶级关系渐趋弱化,而各种姓和杂种姓之间的等级区别却更加
森严,这是印度古代社会没落时期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古代印度文化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且不说早期的印度河流域文
明,就是自吠陀时代以下的文化,也是内容十分丰富,并对世界文化起了重
要作用的。
(一)语言和文字。古印度民族众多,语言自然不一。自雅利安人进入
印度以后,他们的语言成了占支配地位的语言。这种语言在词根和语法上都
与古代波斯语、希腊语、拉丁语有许多相似之处,同属于印度欧罗巴语系。
印度雅利安人最古的语言是“吠陀梵语”,后来语言逐渐变化,人们对于吠
陀中的语言已难理解。约公元前4 世纪,波你尼对吠陀梵语作了详细的解释
和分析,整理出一套梵语语法规范。梵语是一种典雅而复杂的语言,主要用
于官方和宗教方面。民间则使用比较简单的方言。早期佛教经典所用的巴利
语就是一种比较通俗的方言。孔雀王朝官方使用摩揭陀的方言,佛陀也曾以
这种方言传教。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文字失传以后,雅利安人的吠陀等作品长期都靠口耳
相传。再次出现文字约在列国时代之初,流传至今的最古的文字是阿育王所
刻的铭文。阿育王铭文所用文字有两种:一是婆罗谜文,可能起源于塞姆人
的字母;二是佉卢文,可能起源于阿拉美亚人的字母。佉卢文后来逐渐失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16.3.2010 18:19:29 | 只看该作者
而婆罗谜文则在公元7 世纪时发展成天城体的梵文字母。天城体梵文字母共
47 个,其中元音14,辅音33。这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
(二)文学。吠陀是雅利安人最古的文献,既是宗教经典,又包含多方
面的知识,其中还有许多诗不愧为古老的文学作品。
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
《摩诃婆罗多》分为18 篇,长达10 万颂(每颂两行诗,每行16 音),是世
界文学宝库少见的长诗。它的主题是说婆罗多家族中居楼王一支与般度王一
支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双方经过曲折的斗争,最后进行了为期18 天的大
战。战争牵入了印度所有的国家和部落,结果是居楼王一支全部战死,般度
王一支取得胜利。主题以外又插入了许多其他内容的大篇诗章。相传它的作
者是毗耶娑,实际上是很多代民间诗人逐渐积累并编集起来。它的基本内容
在公元前5 世纪已大体形成,而最后写定则在公元4 世纪。《罗摩衍那》分
为7 篇,长24000 颂(精校本约19000 颂)。它的主题是,居萨罗国王子罗
摩与妻子悉达隐居时,魔王劫走了悉达;罗摩在神猴协助下,率猴兵打败并
杀死魔王,救出了悉达,然后携悉达回国为王。相传此诗的作者是蚁垤,实
际上此诗也是在公元前4 世纪至公元2 世纪间逐渐编成的。两篇史诗的基本
内容都是神话性的,但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内容,还反映了
雅利安人向东、向南扩展中的一些斗争情况。
《佛本生经》名义上是讲佛陀前生前世的经历的,实际上是搜罗民间故
事加工而成的。此书有故事500 多个,约编于公元前3 世纪,反映了列国时
期社会上多方面的情况。《五卷书》也是一本有名的故事集,它的原本(现
传已非原本)约编于公元3 世纪。
(三)造型艺术。印度的早期的建筑物和雕刻未能保存下来,因为其构
造材料是木质的。现在能看到的是阿育王以后的文物。“窣堵波”(即塔)
是一种半球形的土丘,其内藏有佛教圣物,其上有一方台,台上立有伞盖。
塔外有栅栏围绕,栏杆四面开有四门,每门都是一座牌楼形的建筑,其上有
种种人物和动物的浮雕。阿育王时开始修建的桑奇大塔是其最出色的代表。
从山岩开凿出来的佛教殿堂和寺庙也集建筑艺术与雕刻艺术于一体。约公元
前2 世纪开始修建(至公元7 世纪才完工)的阿旃陀石窟是其出色代表。阿
育王还建立了许多刻有诏令的石柱,柱身雄伟,柱头上刻有狮子等动物形象,
神气逼真。孔雀帝国解体以后,西北部犍陀罗地区深受希腊文化影响,形成
融合希腊与印度风格的犍陀罗雕塑艺术,后来这种艺术随佛教一同传入了中
国和东亚其他地区。
(四)科学知识。由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古代印度人民很早
就注意观察天象。在吠陀时代,他们就知道金、木、水、火、土五星,将五
星与日、月并称为七曜。他们还知道月亮所经过的星座,共27 宿。以后又增
加一宿,成为28 宿。古印度人将一年定为12 月,每月定为30 日。每年共
360 日,所余差额用增置闰月的方法来弥补。当然,他们那时的天文知识还
是和占星学的迷信混合在一起的。
古代印度人民在数学上也有不少发现。他们创造了从1 到9 九个数字,
又加上一个0(原先是用一个点来表示),并提出了数字按位计值的方法。
这对数学运算起了重大作用。现在我们都把这种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实际
上那是阿拉伯人从印度人那里学过去的。为了建筑祭坛的需要,古印度人很
早就学会了测量土地面积以及画出种种几何图形。《仪轨经》中的《准绳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16.3.2010 18:19:51 | 只看该作者
就专门讲了这方面的知识,其中还包含了直角三角形的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
的定理。
古代印度人民在医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在《阿闼婆吠陀》中已经
记载了77 种病症之名并开出了对症治疗之药。药物基本属金、石、草、木之
类。当然在吠陀时代医巫尚未分途,巫术亦被视为一种医术。《仪轨经》中
的《考什伽经》也是既讲家庭中的祭祀与巫术,又讲有关医药知识的。佛教
也很重视医药知识。在佛教所重视的五明(即五种学问)中,医方明即居其
一。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医学作品有阇罗迦的《阇罗迦本集》和妙闻的《妙闻
本集》。相传阇罗迦是迦腻色迦的御医,即生当公元2 世纪。他的书中探讨
诊断、疾病预后与疾病分类问题,并把营养、睡眠与节食作为维护健康的三
大要素。他的著作原书已佚,现存的是经过他人增订的版本。妙闻的时代稍
晚于阇罗迦。他的书涉及外科医学,这是与阇罗迦书不同之点。妙闻还强调
医生医德的重要性,主张给孤寡、贫民、行人等免费医疗。妙闻的书原本也
已不存,现存者是经过后人加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17.3.2010 23:45:33 |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希腊城邦的形成和古典时代
第一节 希腊城邦的形成
一、城邦的形成和殖民
希西阿德时期 公元前8 世纪是希腊地区在爱琴文明灭亡后重新普遍
出现国家的时期,此时的国家皆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结合周围农村而
成,一城一邦,独立自主,故称希腊城邦。留传至今有关这一时期的文献史
料较多集中于诗人希西阿德(约生活于公元前750—700 年间)的诗篇中,史
学界遂称之为希西阿德时期,这是希腊城邦最初形成的时期。
在荷马时代之末,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希腊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从公
元前9 世纪晚期到8 世纪初,雅典和希腊中部的优卑亚岛已有贵族(甚至称
为“王族”)的豪华墓葬,铁器和青铜生产大有发展,优卑亚岛的勒夫康迪
且在叙利亚的阿尔·米纳建立商站,恢复了和东方的海运贸易与文化联系。
在希腊社会内部,阶级分化明显,奴隶逐渐增多,终于达到建立城邦——早
期的奴隶制国家的程度。首先建立城邦的是邻近东方文明的小亚沿岸和爱琴
海诸岛,以及希腊本土的雅典、优卑亚岛等文化最发达地区,继之而有多利
亚人占据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克里特岛等地,中希腊和北希腊也迅速赶上,
纷纷建城立国。因此,在公元前750 到700 年间,众多的城邦涌现于希腊世
界,如满天星斗般闪现文明的光辉。
这时,希腊各地生产力有新的增长。铁制工具普遍使用,农业中有装铁
铧的重犁及铁锄铁斧铁锹施展威力,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到
开垦与深耕。各地除种植葡萄橄榄两大经济作物外,粮食生产也有较大增长,
而手工业中制陶、造船、冶金业的发展尤为明显。对希腊城邦的形成具有特
殊意义的因素则是和东方的联系。这时希腊和东方的商业联系已恢复甚至超
过爱琴文明时的水平,小亚各邦和优卑亚岛最为活跃。希腊本土和东方交往
并不限于商业,希腊对东方文明先进遗产的吸收也硕果累累,希腊这个后起
的文明很快就利用了东方文明历经数千年才取得的丰盛成果。这些发展表明
希腊城邦形成之际已站在较高的历史起点上,和数千年前古代东方文明最早
建立国家时不可同日而语。
在希西阿德时期,与城邦建立同时,希腊世界出现了标志希腊文明光辉
的一系列重大发展:希腊人袭用腓尼基字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第一届奥
林匹克运动会于公元前776 年举行,使希腊各邦有了共同的传统节日和历史
纪年;继荷马之后,希西阿德这位农民诗人开展了诗歌创作,不仅为希腊文
学揭开了新的篇章,也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不朽的典范作品。
希西阿德出生于希腊中部的彼奥提亚,有《神谱》和《田功农时》等诗
篇传世,前者记述了希腊的神话传说,后者则抒写农业劳作和农村生活,是
了解当时社会状况主要的、最生动的材料。他以农民的朴质和真诚描述小农
的辛苦劳累,也揭露社会的贫富分化和土地兼并。诗中以鹰隼欺凌夜莺的寓
言揭露贵族对小农的残酷压榨,他说当时“强权就是公理”,揭示了文明社
会阶级压迫的本质。他以告诫兄弟的形式劝谕世人务农要勤苦操作,最好设
法弄到一头耕牛和一两个作为助手的奴隶,必要时还须出海做点生意,表明
了这时希腊的小农经济和奴隶制以及商品经济的联系。由此可见,希西阿德
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诗人,他的视野却很广阔,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这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17.3.2010 23:45:45 | 只看该作者
映希腊城邦形成初期文化普及已有较好成效,一般公民素质不低。这和希腊
海运方便、人员往来较易、信息传播较快有关,也和当时使用的字母文字简
单易学、城邦公民生活相对自由宽松有关。因此,希西阿德的诗篇也在一定
程度上说明了希腊城邦体制自有其不同于其他古代文明的特点。
一般而言,世界各民族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最早建立的国家都是
城邦类型的小国,再由小国演变为大国以至帝国。希腊文明的特点却是,它
保留城邦小国纷立的局面远较其他文明为长,而且是在城邦体制下达到其文
明的繁荣昌盛的高峰。那么,希腊城邦体制又有什么特点呢?应该说,这种
形式上小国寡民的城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其公民政治获得了较充分的发展,
乃至建立起了奴隶制民主政治。从军事民主制转变为阶级国家,最早的小国
通常都有国王(由军事首领或宗教首领变为国王)。希腊城邦亦不例外,各
邦最早都有传说中的国王与王朝;另外还有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但在发展
过程中,王权却不象东方各国那样日益强大,反而逐渐衰微;绝大多数城邦
终于废弃君主而实行共和;而后又限制贵族的权力,乃至在一些城邦中推翻
贵族统治,建立了古代公民权利最发达的民主政治。因此,城邦建立数百年
后,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总结城邦公民政治说:“(一)
凡有权参加议事或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的公民;(二)
城邦的一般涵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
团。”“城邦不论是哪种类型,它的最高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
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
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城邦公
民政治的这个本质特征有助于希腊奴隶制经济形成以小规模的私有制为主和
商品经济较发达的特点,更对希腊文化能取得优秀成就影响巨大。
海外殖民 希腊城邦建立以后,便有海外殖民运动的开展,前述最早在
叙利亚建商站的优卑亚岛,在公元前750 年左右又向西远航,来到意大利那
不勒斯附近的皮提库萨岛建立了殖民点,组成一个最早的殖民城邦,其后不
久又在此岛对面的意大利土地上建丘米城。这些殖民活动已为近年的考古发
掘证实。从此直到公元前6 世纪的200 多年间,希腊殖民者开疆立国多取扬
帆渡海之路,在地中海区域广泛开展殖民活动。除了在东面因有东方各国存
在仅于埃及、叙利亚建立少许商站外,他们在南面达到非洲利比亚至突尼斯
沿岸,在西面进入意大利,伊利里亚(今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西班牙
和法国南部沿岸,在北面进入色雷斯,并通过赫勒斯滂海峡而入普罗朋提斯
海,又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入黑海广大地区(包括今土耳其、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及高加索等地),在这些比希腊本土不知大多少
倍的海岸地带建立了众多的殖民城邦。据统计,在此期间参加殖民的希腊城
邦(包括殖民城邦又进行新殖民者)共有44 个,在上述各地共建殖民城邦至
少在139 座以上。用希腊人自己的比喻说,这些新邦为数众多地分布于地中
海、黑海地区,犹如雨后池塘周围此呼彼应的青蛙一样。这种海外殖民活动,
其范围之广泛与影响之深远在古代是没有先例的。
希腊的海外殖民不仅和古代一般的民族迁移不同,更与近现代的资本主
义殖民侵略有别。从过程上看,海外殖民通常是由某一城邦发起,它就称为
母邦;母邦把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它就是子邦——殖民城邦。
因此,这种殖民活动是城邦(母邦)为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也
可说是古风时代希腊国家形成和扩散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参加殖民的是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17.3.2010 23:45:56 | 只看该作者
邦公民团体的一分子,殖民后便是新邦公民团体的成员,而殖民城邦和母邦
在政治经济关系上都是平等的。所有子邦都是希腊世界的新成员,它们在政
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和希腊本土诸邦相类似,殖民城邦最集中的海外地
区——意大利南部且有“大希腊”之称。
海外殖民不仅缓解了希腊城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还大大促进了整
个希腊世界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殖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常见的是由于人口增加、耕地有限而到海外寻找土地,也有因土地兼并破
产失地而到海外另谋生路;经济上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商业发展谋求原料和开
辟市场,它在早期不太明显,愈到后期便愈为重要。也有在政治斗争中失败
而被遣送出国或安插于外者;在遇到严重灾荒时,也有殖民海外以求渡过难
关者。因此,总的说来,海外殖民是为了解决城邦内部的困难,但它是城邦
有组织的活动,移民往往由母邦提供领袖、船只和所需各项生产资料,这样
到殖民点后可较顺利地进行农工商业活动。于是子邦和母邦、殖民地区和希
腊本土之间展开频繁的经济往来,希腊的商业贸易受惠良多。希腊本土可从
殖民地区获得粮食及铜铁锡等原料,同时以本土所产工业品和油酒之类相互
交换,双方皆获利而使希腊世界的奴隶制商品经济获得较充分的发展,这可
说是海外殖民为希腊文明作出的最大贡献。
广泛密切的贸易联系还进一步扩大了海外市场,使希腊世界向东连接埃
及、叙利亚、巴比伦等东方文明地区,更南通非洲,北出黑海,西及中欧西
欧内陆,构成了一个海洋与大陆交错、东方与西方联结的前所未有的地中海
最大贸易圈和经济圈,远远超过爱琴文明的规模。这个更大的活动天地在政
治和文化方面对希腊城邦的影响也是很积极的。它有助于公民集体的稳定和
城邦制度的巩固,而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壮大,也加
强了平民阵营的力量,有助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和民主政治的建立。几乎
和殖民运动同步发展的文化交流对希腊吸收东方文明成果大有促进,不仅使
殖民兴盛的公元前7 世纪在希腊史上有“东方化时期”之称,而且扩大了希
腊人的眼界,丰富了他们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探索到一条通过
比较分析而获得智慧的科学之路。
早期僭主政治 随着海外殖民的开展,希腊城邦形成初期普遍存在的贵
族专权的局面受到挑战,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渐趋激烈。这时的贵族多靠古
老的氏族关系而确立其特权,他们的主要工具是从氏族部落议事会演变而来
的贵族会议,凭此而掌握城邦的军政财权,公民大会形同虚设。他们拥有众
多奴隶和大片土地,还通过土地兼并和高利贷剥削压迫以小农为主的平民群
众。当时债务奴隶盛行,负债和破产的公民往往沦为债奴,甚或被卖到国外。
由此可见,平民反对贵族压迫是城邦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何况殖民引起的
经济发展还使少数经营工商业的平民致富而成为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他们
一般不能参加贵族会议,政治地位比较低下,对贵族专权也很不满,故在政
治斗争中往往接近平民而反对贵族。但是,在当时具体条件下,这种平民反
对贵族的斗争尚不能直接导致平民当政的民主政治,却使那些利用平民力量
建立个人统治的僭主得到了机会。
僭主一词来自小亚,本与君王同义,这时被希腊人用来专指城邦政治中
依恃武力和非法的手段僭越夺权的专制头领。他们把公民大会抛在一边,不
经过公民选举而握有终身独裁之权,还可将僭主之位传于儿孙。这些僭主为
了取得群众支持以巩固统治,往往奉行打击贵族、争取平民的政策,重视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6.7.2024 00:2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