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那时花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谈你眼中的艺术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7.12.2005 00:29:22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好看.难得.<br />莫非是传说中鲁迅美术学院两年一届的研究生?中央美元本也是同源.贤的是人,愚的是我,争什么争.<br />理论这东西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空谈,不必实践,真逼得人去实践,反到让人觉得是在摸他大腿了.<br />说到底,不管你自诩大众小众.如若得不到认同,孤芳自赏是苦是甜,冷暖自知吧.
52#
发表于 27.12.2005 02:33:11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kurz+27.12.2005, 00:22 --><div class='quotetop'>QUOTE(kurz @ 27.12.2005, 00:22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楼主的意思也许是想大家讨论得更投入一点,所以用了比较&quot;特殊&quot;的措词,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措词导致了我们大部分人看得很不舒服,也有看了比较激动的朋友,所以也产生相对也激烈一点的措词。<br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是这个世界都不可缺少的,两者没有谁是主谁次之分,而却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什么行业的也用不着抬高自己,当然也不能看低别人。人生有限,大千世界想必不是人能够拥有所有的知识和精神的。我们有时候能做到的就精通自己行业的东西,同时能够去涉猎别的领域的知识,从而让人生和精神更完备一点。<br />不过正因为有了很多人颇有深度的&quot;回击&quot;,此贴不但在牛堡板块,甚至是开元论坛也能是一个非常有水准有深度的贴子。<br />我想,或许换种方式也能够引来大家有水平的回帖,暂谓之是论坛发贴艺术,楼主如果在这个方面加以修炼,说不定人生的艺术水平也许将更上一层楼.<!--emo&--><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smil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smile.gif' /><!--endemo--><br />真诚希望大家能够心平气和的探讨和回击,也能让我这等无啥艺术细胞的人从中吸收到一点&quot;营养&quot;........<br />[right][snapback]844561[/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br />一般来讲,在一个论坛里引起“注意力”的热贴是这样的走势:一个人出来先砸场子,酷一点拽一点那种,然后跳出来一个两个反对者,或骂街或义愤填膺,然后几个人掐在一起,作互相泾渭分明水火不容状,通常总有一方上纲上线,比如汉奸啦奴化啦此类,也总有一方故作高深,时不时丢出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清华毕业啊年薪20万之类。<br /><br />再然后就有人出来说不要打了不要打了,有话好好说嘛,打打圆场叫清高的学学做人不要姿态那么高,叫愤青的不要那么激动但你也是为了大家好。接下来就看谁的时间多谁比较执着了,但是一般都是跑题跑到双方都无可奈何,最后索性以互相摆资历看谁比较牛就听谁的来结束战斗。<br /><br />这根本不是什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争斗,也根本不是什么艺术形式和生活来源的争论,更不是什么所谓高雅和庸俗的争吵,这就是一个人和另外一个、几个人之间对自我想象空间的争抢:优越,高贵,荣耀,敬仰,是组成这个空间的稀缺资源。<br /><br />所以说狗屁艺术,一切艺术都是人的艺术,一切争斗都源于人的争斗。所以伟大的艺术家梵高同志画了一幅画,叫愤怒的向日葵。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尤其是艺术家们:你们再这样东搞西搞,向日葵都看不下去了!<br /><br />
53#
发表于 27.12.2005 11:10:56 | 只看该作者
哈,楼上状元爷,其实还不是难得给你机会耍耍嘴皮么,这可是你的强强项啊~,<br /><br />咱做斑竹的如果参与战斗,偏那方都不大好,只能打圆场 了,这也算原则吧<!--emo&^_^--><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happy.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happy.gif' /><!--endemo--><br /><br />又跑题了 <!--emo&:$--><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embaressed_smil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embaressed_smile.gif' /><!--endemo-->  <!--emo&:$--><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embaressed_smil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embaressed_smile.gif' /><!--endemo-->
54#
发表于 28.12.2005 00:49:16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Marlboro+26.12.2005, 23:51 --><div class='quotetop'>QUOTE(Marlboro @ 26.12.2005, 23:51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span style='color:blue'><span style='font-size:14pt;line-height:100%'>我觉的针对事情是专业的问题,针对人就是道德的问题,有了道德的问题,专业再怎样,这样的人,你能信他吗?<br />不管楼主的帖子怎样,我看她也并没有褒谁或者贬谁的意思,只是提出了一个现象或者问题而已。再说,她的这个问题,能在此论坛里争的如此沸沸扬扬,也可以说是一种能力了。况且她没有什么道德问题。<br />然而有些人,自以为是,连最起码的道德都不管不顾,还抱着民族主义的大旗指指点点,甚至还有人叫精彩!嗨,真是盲人给盲人带路,一起掉进坑里啊!</span></span><br />[right][snapback]844537[/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br /><span style='color:purple'><span style='font-size:14pt;line-height:100%'>针对人的恰恰就是你自己吧!看看你的发言,有一句是针对我们讨论的主题吗,你回帖的185个字里出现了哪怕一次“艺术”或“艺术修养”的字样吗?<br /><br />虽然我不认识gauloises,但我还是忍不住要为他说几句。他的言辞的确是激烈了点,但是也不至于被提高到“自以为是,连最起码的道德都不管不顾”的高度上吧?他提出的观点还是颇有见的的,至少到现在还没有人,包括你自己在内,在专业上或观点上对他提出质疑!如果你认为他是盲人(还有我吧),请你自己先证明自己不是瞎子!!<br /><br />我认为他讲得精彩,主要是指下面这两句话:“我认为术业有专攻,你为什么拿你的强项比普通中国留学生的弱项?”和“对不起,那些普通的中国学生,那些学机械制造的,建筑工程的,等等,你们才是祖国的栋梁,我们只是一些枝叶”。虽然我自己并不是学习机械制造,建筑工程的,但我也持同样的观点,理工科的人才才是国家真正的栋梁。国家要生存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主要还是要靠他们的。<br /><br />至于楼主,既然你提到了,那我也说两句。她的确没有褒谁或者贬谁,但是一种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意味并不是我一人的对她帖子的感觉。如果用这种方式传播艺术,讨论艺术,我个人认为会适得其反。ELITEN艺术不会是艺术发展的潮流,使艺术更加贴近普通人,贴近生活,成为越来越多普通人能理解,能受益的“心灵鸡汤”,才是艺术发展的未来方向或必由之路。我想gauloises的观点也大体如此。<br /><br />还有你的那句“再说,她的这个问题,能在此论坛里争的如此沸沸扬扬,也可以说是一种能力了。”也不尽然!不知你说提到的“能力”指的是哪种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呢,还是引发争论,掀起风浪的能力呢?慕尼黑板块关于上海人与乡下人的帖子炒的都快熟了,难道你也因此认为那位楼主“才华横溢”?<br /><br />不想让帖子沦为争吵谩骂贴,希望大家心平气和地讨论!! <!--emo&--><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smil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smile.gif' /><!--endemo--></span></span>
55#
发表于 28.12.2005 17:21:27 | 只看该作者
忽然发觉,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执着地称楼主为“她”,不知道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呢?而在我这里,似乎一开始就执着地认为楼主是个缺省“他”,也没有过多地予以分辨。<br /><br />这样一个小插曲,可以揭示些什么呢?原来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在网络上,很难去避免那种先入为主的想法,正是这样的先入为主才使得执着的人们不断捉对厮杀,甚至于乐此不疲。<br /><br />其实每每在论坛上发生的一些争论,可以值得我们----或者说我们这些中国人学习体会的东西很多,因为这些都反映出了我们的人性,我们的心态。<br /><br />比如楼主。其实他(请原谅我的执着)的疑问,他的用意,当然是好的,这毋庸置疑。艺术之于人生,宛如酱油之于面条、PDA之于电脑,它对我们生活的延拓已绝非锦上添花可一言以蔽之的了的。<br /><br />这一点,其实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出来使用暴烈地措辞予以反击,似乎笃定要让楼主难堪一下呢?<br /><br />因为楼主先后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这两个错误可以分别有两种不同的表述:表述一  技术逻辑和手段方法上的错误;<br />表述二  低估他人在前及高估自己在后。<br /><br />艺术其实是哲学的一种延伸。而哲学上有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就是:一致性和完备性的矛盾。这就是楼主的第一个错误:他在要求他人和自己保持一致性的同时也要求他人具备完备性。<br /><br />这里的文字看上去似乎有些艰难。举个例子。我们每个人都在德国被无数次问过:德国和中国有什么不同?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它可以揭示的哲学意义太多了。<br /><br />有什么不同呢,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在我看来,甚至于我人为去期望的答案应该是:德国,相对于中国来讲,在整个系统内部允许其个体有更多的多样性,而正是这样的多样性将导致整个系统的完备性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稳定;而在中国,整个系统要求其个体形成一致性,并通过这样的一致性使整个系统静态稳定。<br /><br />不是么?大多数的中国人,拥有接近的价值观,接近的hobby,接近的追求,接近的经历,甚至于很多名词,祖国统一,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团结向心力,极少数敌对分子等等这些,都是在倡导一种一致性。所以才会有股票热,房产热,汽车热。。。。而在德国呢?至少你可以做一个安静的发狂者,哪怕是妓女,这样的论据已然足够。<br /><br />绕了这么多弯,该图穷匕见了:一致性思维其实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无论是对于艺术,对于事业,人生,处处可见。所以一如艺术一样,生活中也是如此:全国人民都知道比尔,陈天桥,梵高。<br /><br />而真正的艺术,或者说人生,应该强调的应该是完备性:梵高和比尔之所以名扬四海恰恰是为了验证并完成整个系统的完备性。而他们,是否应该被芸芸众生作为典范苦苦追随呢?我们热爱的是艺术,追求的是整体上的完备性,而不是一致性----所以我们当然需要知道梵高,但我们不需要依靠是否知道梵高来鉴别我们是否艺术,即便这很allgemein.<br /><br />如果说,楼主把毕加索和梵高拉出来验证自己命题还只是逻辑上的令人费解的话,那么接下来频频列举的一些个人经历就不得不让人觉得太不高明了,也正是如此才使得本贴忽然就演变成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争。<br /><br />到德国这么多年,很多人都应该学会了“我仰慕你但绝不仰视你”这句话。随便扔个名头出来就吓得人脚跳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也再也不是帝国主义架两尊炮就割地赔款的中国了)。所以让我奇怪的是,楼主砰一下扔出个20年艺术生涯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让其他人明白,现在是田忌赛马第一回合,众人直接收工算了。<br /><br />可惜的是这个时代已经是后无知者无畏时代,孟子大学章句倒背如流也没人怕你,关键是你要讲得出真正的人生道理来;斯丹利专业经理人也不定好使,如果你不能让俺家门口的永和豆浆海外上市。<br /><br />所以如果楼主的行为艺术还没有进行完的话,观者们希望看到的,应该不是那些个人的荣耀与资历,而应当是你的行为和艺术!有句话叫,“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送给大家共勉。<br />
56#
 楼主| 发表于 28.12.2005 23:26:19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14pt;line-height:100%'>观念艺术的艺术观念 <br /> <br />  观念艺术在60年代中期出现的时候,对西方艺术和这一艺术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制度持一种寻根问底的批判态度。观念艺术最重要的实践者们,比如约瑟夫·孔苏斯(Joseph Kosuth)在1969年发表的两篇影响重大的文章中将观念艺术定义为&quot;哲学之后的艺术&quot;(art after philosophy),它开始审视艺术的角色、地位以及人们赋予艺术品的意义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它探讨交流的界限以及现存各种视觉语言的内在同一性,它还试图测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艺术冲击力是来自视觉效果而不是精神或思维的力量。它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传达某一观念而不是制造&quot;永恒&quot;的艺术品方面。它还关注对艺术创造的制度性的限制:艺术品是如何成为这个日益腐朽的商品社会的附庸,并进而成为某种风雅或者所谓的&quot;文明&quot;的象征的;艺术市场作为艺术面向公共领域时的调节者所起的作用;限制普通人成为艺术家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不断制造无聊:&quot;奇观&quot;的文化产业的功能,以及赋予某一媒介(比如油彩)特定意义的牢不可破的陈规陋习。<br /><br />  孔苏斯在文章中写道:<br /><br />  所谓现代艺术似乎都是关于形态的……当杜尚的现成品一出,艺术的焦点就从形式转变到说明什么上来。这意味着艺术的本质从形态的问题转变到功能的问题上去了。这个转变--从外表到&#39;观念&#39;--就是当代艺术的开始,就是观念艺术的开始,(从杜尚之后)所有的艺术都是观念的,因为艺术只是在观念上存在着。<br /><br />  ……<br /><br />  &quot;那么这里我建议暂时将艺术的生存性搁置一边。在一个传统哲学因其虚假自负而变得不现实的时代,艺术的生存将不仅仅因为它提供一种服务--例如消遣的,视觉的(或其他)体验,抑或装饰--这些都容易为庸俗文化和科学技术所替代。实际上,艺术存在的价值在于它有远离哲学评判的能力。只有在这种关系下,艺术才与逻辑数学及科学具有相似之处。其他的努力有实用性,而艺术却没有,艺术确实只为自身的理由而存在。<br /><br />  &quot;在人类的这一时代,在哲学和宗教以后,艺术也许可能完成了一种努力,及满足过去时代称之&#39;人的精神需要&#39;的努力。或者换言之,艺术是在&#39;物理学以外&#39;本该迫使哲学做出论断的地方,来模拟地处理事物的状态。艺术的力量就在于此。艺术的唯一宣言是为艺术。艺术即是艺术之定义。&quot;<br /><br />  约瑟夫·孔苏斯也制作了一些作品来表达这样的观念。他在1965年创作的《一把和三把椅子》(1965)表达了如何把艺术的视觉形式直接向观念过渡的思路。这个作品是由一把真实的椅子、这把椅子的照片,以及从字典上摘录下来的对&quot;椅子&quot;这一词语的定义三部分构成。他想要表达的意义是:椅子(实物)这一客观物体可以被摄影或者绘画再现出来,成为一种&quot;幻象&quot;(椅子的照片),但无论是实物的椅子还是通过艺术手段再现出来的椅子的&quot;幻象&quot;,都导向一个最终的概念--观念的椅子(文字对椅子的定义)。椅子所体现的三个部分的形态,就是艺术形式和艺术功能的关系的形象的图解。以实物为依据的图像最终是为了给人提供一种观念,艺术品提供的观念才是艺术的本质。当你想在根本上抓住艺术的本质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抛弃艺术的形式部分,直接去抓住观念的部分。根据这种逻辑,对可视的形的轻视和对内在的信息、观念和意蕴的重视就成了观念艺术的核心。<br /><br />  孔苏斯的另一个作品《钟(clock)》也与此类似。它将实物钟、钟的照片,和英文-拉丁文字典上对&quot;钟&quot;的解释并置。在字典中,&quot;钟&quot;的意义指向&quot;时间&quot;、&quot;机械&quot;和&quot;客观&quot;。尽管孔苏斯自言这些作品旨在探索&quot;语言文化学以及欧洲(西方)文化中的&#39;超语言&#39;因素&quot;,但这些作品仍然具有某种非常直接的观念意味,它们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关于&quot;现实&quot;和&quot;实在&quot;的非常有意义的观念,促使人们意识并思考这样的问题。<br /><br />  1966-1967年,孔苏斯创作了&quot;标语&quot;系列,将自己的观念性语句写在画布上,作为作品展出。作品《艺术和观念一样观念》(art as idea as idea)(1967)就是把字典上对&quot;观念&quot;一词的解释抄在画布上。这种以文字为主体的作品被视作观念艺术的代表作品,因为它们对形式的抛弃最直接,最纯粹。它们也被称作&quot;概念艺术&quot;(concept Art)有些作品中的文字甚至根本就不包含什么观念,只是作品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时候,本身就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一次反思,一种质疑:艺术到底应该是什么,艺术为什么不能是这样?<br /><br />  孔苏斯还通过类似装置的作品来表达他的观念。《信息之家》(1970)是在一个房间中摆两张桌子和几把椅子,桌上堆满了报纸和书籍,他让观众自己进去读书得到信息。这一作品对于知识的传授提出了一个疑问:我们应该是被动还是主动的接受信息?另外,他还将我们面临的信息困境摆在了我们面前: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周围充斥着信息的垃圾,我们可能在垃圾和废话中浪费着自己的生命而不自觉。引申开来,我们已经&quot;有&quot;了太多的东西而不满足,也许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增加,而是清除。<br /><br />  关于观念艺术的团体和展览也慢慢多了起来。两个英国人特里·阿特金森(Terry Atkinson)和米夏埃尔·鲍德温(Michael Baldwin)于1969年创办了一个名为&quot;艺术与语言&quot;的团体,研究观念艺术表达的方式和可能性。他们在1966-1967年创作的关于展出&quot;体积&quot;不定的空气的展览策划是观念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此后,这种文字策划成为观念艺术的重要表达方式。1968年在洛杉矶莫利·巴纳斯(Molly Barnes)画廊展出了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的字母绘画。在其中一块画布上,有这样的句子:&quot;一切都被从画中剔除掉了,除了艺术。&quot;卡普洛(Kaprow)也创作了类似作品。完全是观念艺术作品的群体展也出现了,那是纽约一位展览策划人于1969年组织的展览:&quot;1月1日到31日,物品、画家、雕塑家&quot;。这次展览展出了约瑟夫·孔苏斯,罗伯特·巴里(Robert Barry),和劳伦斯·韦纳(Lawrence Weiner) 的作品。当年稍晚时候,3月1日到31日,他又策划了另一个展览,一个仅仅存在于画册上的展览,其中收录了31位观念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勒维(Lewitt),阿特金森,鲍德温和约瑟夫·孔苏斯。另外一些专门的观念艺术作品展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开展起来,进一步将观念艺术运动推向深入。例如:1969年的&quot;态度何时成为形式&quot;(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 ),1970年的&quot;观念艺术、贫穷艺术、大地艺术展&quot;,197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quot;报道展&quot;(information show)。在1970年组织的&quot;报道展&quot;上,他们征询前往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参观者对于当前社会政治问题的意见,并把参观者的回答制成表格每天公布出来。<br /><br />  观念艺术关注的首要问题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和作品与展出环境、参观者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关系所引发的思考。这些作品,有些是明确表达创作者的某种意识或观念,有些则是创造一种可以让观者体悟的特殊环境和氛围,以期通过观者的自悟实现与作者或作者所持某一观念的沟通。丹尼尔·比朗(Daniel Buren)自1966年3月在巴黎富尼耶(fournier)画廊首展以来,一直只画一种条带状的绘画,目的是将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定区域、特定位置,而不是作品的物理特征,比如以前人们看画时关注的质感、材质、色彩等因素,从而改变人们惯常的观赏习惯。2000年3月在北京德国驻中国大使馆举行的一次现代艺术展上,香港艺术家刘中行展出的一幅作品饶有兴趣。画面非常简单,是几何形状的色块,然而,各个几何形状之间的比例关系非常耐人寻味。同时,颜色之间的对比也很协调。艺术家在交谈中提到,他的这一系列作品并不是用来单独展出的。因为每幅作品本身的意义并不很强,关键在于把几幅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分割画廊墙壁空间的效果很特别,这才是艺术家真正关心的东西。这些作品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重心不在每幅画上,而在画与画之间的间隔上。空白的间隔空间才是&quot;真正的&quot;作品,而两旁的画不过是&quot;框子&quot;,是创造中间空间的原料。画的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看什么,怎么去看。艺术家把通常被人们忽略的画与画之间的空隙突出了出来,从而对人们的观赏习惯提出了挑战和警醒。他让我们意识到:有时候,&quot;功夫在画外&quot;,被忽略的空间也许具有特别的意味。进一步生发开来,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专注、执著、痴迷的也许并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适合我们自己的,&quot;蓦然回首&quot;的感觉,也许并不一定要等到&quot;望断高楼&quot;才能领会得到。回首身边,稍稍更改我们的观看习惯,也许能发现不同寻常的&quot;美&quot;。<br /><br />  马戎里·斯特里德(Marjorie Strider)1969年在纽约街头做了一个名叫《街景(street work)》的装置,这件作品由30个空空的镜框组成,摆放在街道上。当行人走过时,他们就成为镜框中的人物,成为一道&quot;即时风景&quot;。当他们透过镜框看出去时,纳入镜框的街头景物和建筑以及远处的天空都成为&quot;天然的画作&quot;,也成为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拍摄下来的&quot;街头风景&quot;。作者借此装置提醒每一个路过的行人,让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1969年下半年,第比兹(Jan Dibbets)请求每一个收到他的&quot;艺术方案手册&quot;的人将其中一页邮寄给他,他将这些回邮地址分类,并以此为基础画出了一张世界地图,在上面标出了回邮者的地址以及自己在阿姆斯特丹的工作室。另一些艺术家关心政治问题更甚于纯粹的作品的物理特征,他们直接用作品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或信念。1970年五月的纽约,反对越战和争取人权的运动如火如荼。阿德里安·派珀(Adrian Piper)创作了一件作品,宣称:现实是如此清晰的向我们证明,除了在一个和平、平等、真实、信任和自由的社会中,所谓的&quot;艺术表现力&quot;是多么苍白无力的借口和虚饰。<br /><br />  通过将艺术创作的观念提升到超越具体作品的位置之上,观念艺术家们将以前笼罩在作为&quot;创造活动&quot;的&quot;艺术&quot;头上的神秘面纱逐渐掀开。艺术家们也逐渐摆脱了商业画廊等机构的控制,变得更加独立和自由。他们不再专注于制造可以出售的艺术商品,而倾向于装置、行为艺术、文本书写等新的样式。1968年&quot;实验艺术巡回展&quot;中,有个作品是这样的:一个空空如也的房间中,一个大的正方形画在地板上,旁边有一页简短的说明书,鼓励观众在其他任何地方创造类似的作品。艺术家韦纳(Wiener)称:理解我的作品就已经足够了,用不着&quot;占有&quot;它们。强加给观众的任何物件,本质上都是一种审美的法西斯主义,是对观众自我趣味与价值的一次强暴。承续人们对艺术家控制观众这一行为的批评,许布勒(Huebler)宣称,艺术应当是不同于物品制造或商品生产的一种超越性活动,因为:&quot;这个世界已经充斥着物品,遍布着乐趣。我不想增加任何一点东西,任何增加都是一种累赘。&quot;</span>[/dropshadow][/spoiler]
57#
 楼主| 发表于 28.12.2005 23:41:27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14pt;line-height:100%'>如果大家对艺术还有什么问题,请发问。本人尽量一一做答,但希望是建设性的。 <!--emo&--><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smil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smile.gif' /><!--endemo--> </span>
58#
发表于 29.12.2005 13:05:45 | 只看该作者
请问,过去许多音乐大师,绘画大师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作品并不被人看好,而死了后却声名显赫,这说明了与他们同时代的人蠢吗? 没有鉴赏力? 还是文人相轻? 还是。。。<br />
59#
发表于 29.12.2005 13:15:51 | 只看该作者
我有一个问题很简单,有没有什么西方艺术史之类的书籍可以提供一下的?<br />或者类似的科普读物。<br />
60#
 楼主| 发表于 31.12.2005 03:03:23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eisenstange+29.12.2005, 12:51 --><div class='quotetop'>QUOTE(eisenstange @ 29.12.2005, 12:51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请问,衡量一个艺术家(仅指绘画)水平的标准有哪些。<br /><br />以及满足这些标准的当代中国艺术家(健在的)有哪些,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便于理解,应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们的作品?<br /><br />谢谢<br />[right][snapback]846646[/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br />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是一个好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然而,艺术家和哲学家不同,他需要将他的思想用最适当及最贴切的艺术表达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思想性和表达形式结合的统一完美性是评价一个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时也不可忽略作品所赋予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所赋予它的意义。<br /><br />当代中国艺术家很多,在网上很容易找见。但是他们的成功,大部分都有本土色彩的因素。我个人认为,他们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至于如何突破或超越,会走向条死胡同,还是会海阔天空,完全取决于中国在其他方面,例如政治,经济,国力,科技,道德等等因素。<br /><br />因为帝王留下的是宝,贫民留下的是草。历史告诉我们,已有5000多岁的中国不会一直是个发展中国家的!<br /><br />所以,我们需要全因素的升华。<br /><br />一个好的作品是经过了不知多少的考验后所诞生的,所以可以从任何角度去欣赏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4.1.2025 07:5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