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互会成立于1949年1日,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初期。苏联为抗衡美国提出的“马歇尔计划”而联合当地的社会主义各国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浴代克和民主德国在莫斯科成立的经济组织。它成立的初期,对抵制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阵营经济的冲击,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互会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它越来越成为苏联控制其成员国经济命脉的工具。早在1954年春天,赫鲁晓夫上台伊始,就要经互会各成员国搞所谓“生产专业化”与苏联的经济计划“合作”,并拟议成立“统一”或“联合”的经济组织。1959—1960年间,苏联又抛出了精心准备和构思的经互会章程和一整套法规,以法律形式把“国际分工”、“生产专业化”、“协调计划”、“经济科技合作”和“联合投资”等强加给经互会各成员国。苏联二十二大后,1962年,苏联又在成员国党代表会议上,强行把“国际分工”作为经互会的根本原则,赫鲁晓夫还鼓吹“取消国界、提出要“在国际分工广泛的生活专业化和协作化的基础上……将相互补充和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一致的经济-经营并同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蒙古政府经不住苏联的威逼利诱,于1962年6月正式加入了经互会,正好投入了苏联这只饿极了的“北极熊”的怀抱。这样,蒙古进一步丧失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权利。苏通过经互会的“国际分工”,“生产专业化”‘经济一体化”,使蒙古的国民经济完全纳入了苏联的经济轨道,蒙古国家的畜牧业、工业、矿业、交通、科技、财政和贸易等部门,完全被苏联控制了。
泽登巴尔集团不仅在政治上依附苏联,而且在经济上,也采取完全依赖苏联的方针,根本没有想到要凭自己的力量来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蒙古虽然国小力弱,但它从苏联那儿得到的贷款也不少、所有苏联给蒙古的贷款,绝大部分也都是设备贷款,其投资重点则为农牧业部门,是因为这些部门对苏联来说,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更为有利可图。据统计,到一九六一年为止,苏联给蒙古的各种贷款,合计有5.37亿卢布。1961年—1965年,苏联又给蒙古两笔长期信贷,约有3.15亿卢布。1966—1970年,苏联为蒙古第四个五年计划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五十。这样,人们可以推断出,到1970年为止,苏联给蒙古的长期贷款,至少已达15.17亿卢布,如果按人口计算,蒙古国一九七零年全国为一百二十三万人,平均每个蒙古人从苏联得到的贷款为一千二百三十三卢布。这样,从平均每人所负债务来看,蒙古人是世界上负债最重的。据报道,1971年初,蒙古由于畜牧业减产而陷于严重的经济困难,于是不得不向苏联乞求援助,结果,苏联又给蒙古一笔贷款,这笔贷款比上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贷款数又增加40%,约占蒙古第五个五年计划投资总额的百分之六十八。1971年,在经互会第25次例会所通过的“综合纲领”中,还提到要给蒙古更多的援助。纲领说:“其他成员国给予蒙古相当大的投资和援助,将是必要的。”那时,苏联对蒙古的贷款偿还期已经从71年安排到了1985年。而且由苏联的贷款援建的企业,全是一些加工和软件性质的工业,而没有冶金制造业和机器制造业,有些工厂甚至完全是为苏联加工半成品,以便使苏联廉价地剥削蒙古的劳动力。
蒙古从苏联要来了巨额的贷款,不仅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背上了日益沉重的债务负担。由于苏联援建的工厂,又没有一家是真正能够独立发展的。结果,蒙古仍然不得不仰仗苏联的鼻息,被苏联牵着鼻子走。
近年来,蒙古和苏联还搞所谓的“对口联系”和“直接合作”,把各个经济部门完全置于苏联的控制之下。从1971年5月,蒙古的农牧业部、燃料动力工业部和地质部分别与苏联的农业部、煤炭工业部和有色工业部建立直接合作以后,现已扩大到森林和木材工业部、建筑和建筑材料工业部,轻工业部、食品工业部等十四个政府部门。苏联对这些部门不仅负责“协调年度合作计划”,还常驻代表坐镇直接控制。此外,还有两万多名苏联“顾问-专家”分布在蒙古的各个具体生产部门,控制了它们的经营管理、生产计划、资金和劳力的分配使用等一切大权,甚至连一些工厂的厂长和主要车间主任,都是由苏联人担任的。这样,蒙古的工厂、企业,实际上完全变成了苏联的附庸加工车间,是苏联大工厂的一个个小分厂而已。它们并不是独立的工厂,只是苏联大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环而已。蒙古这样的工业,即使再给它几十年的时间,如果仍然象现在这样的话,也未必见得就会有多大的起色。
蒙古还按照苏联的要求,处处迎合苏联的意旨,完全按照苏联所需而发展它的工业,农业和畜牧业。蒙古为了满足苏联对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的贪婪要求,曾声称:“考虑到采矿业对增加出口资源有重存意义”,实际上即是为了满足苏联对矿业原料的需要,蒙古将把“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采矿业,使其产量在1980年增加5—5.3倍。”为此,将扩大“蒙古有色金属合营公司的有色金属和矿石采掘企业的生产能力。”还要加快地质勘探的速度。蒙古的五年计划中规定:投资首先用于实施苏联和经互会成员国经济技术援助的项目和措施。”自1962年苏联把蒙古加入经互会后,在所谓“共同开发”的幌子下,苏联不仅控制了蒙古的矿产的勘察和开采权,而且还独吞了大部分产品。由苏联人当经理的“蒙苏有色金属公司”已垄断了蒙古的布尔弟、哈珠乌兰的萤石矿和苏赫尺特尔省布红朝倍特钨矿及陶勒盖特的金矿。目前开采的萤石,全部被苏联掠走,它占苏联进口萤石的百分之五十。1973年11月,蒙苏签订了“关于建立联合经营额尔敦特选矿企业的协定”,根据协定,成立了“蒙对合营额尔玻符铜铝矿造矿厂”,名义上,苏联的股份占百分之四十九,蒙古占百分之五十一。而实际上,建厂的资金全部是由苏联提供的,更为奇特的是,额尔敦特市的用电,也完全是由苏联供给。这些蒙苏“合资企业”的开办,为苏联掠夺蒙古资源大开了方便之门。苏联为了寻找蒙古的资源,除了以“经互会”的名义派出一支由它操纵的所谓国际地区勘探队前往蒙古外,还专门成立一支苏蒙“联合地质勘探队”,到蒙古各地进行地质普查。该队已对百分之九十的蒙古领土绘制了地质图。1976年5月,该队的苏联队长声称,要对蒙古“全部领土进行研究工作”,并继续寻找“黑色金属、锡和作为矿物原料的萤石。”苏联把蒙古当作原料产地,竭尽其所能,千方百计地把蒙古及东欧各国的资源运往苏联,这就是苏联美曰其名的“合作经营”和“国际分对外贸易上,蒙古几乎完全依赖于苏联,仅据1976年统计,蒙古从苏联进口的工业与日用消费品就达四万余种,百分之九十的机器设备、百分之七十的日用消费品,都靠苏联供应。蒙古在对外贸易中,也受到苏联的控制和剥削,苏联对外贸易部副部长伊·格里森公开承认:“苏联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对外贸易中一向占主导地位。”蒙古对外贸易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同苏联进行的。苏联通过贱买贵卖,不等价交换等手段,从蒙古巧取豪夺,牟取暴利,蒙古在对苏联的贸易中,逆差越来越大。1965年一1971年,从苏联进口11亿卢布,而出口不到4亿卢布,而且蒙古从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都是些陈旧存货,苏联出售给蒙古的这些东西,价格都比世界市场高。例如,苏联卖给蒙古的拖拉机每台售价三千卢市,而同期世界平均价格只有一千八百卢布。又如,苏联卖给资本主义国家的石油价格,比卖给经互会务成员国的价格还低,它卖给意大利的石油每桶价格是1.31美元。卖给日本是1.26美元,卖给西德是1.27美元,而卖给蒙古则为2.61美元。可见,苏联是怎样地照顾“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了。但同时,作为蒙古向苏联出口的畜产品,苏联方面并不客气,不仅进行百般挑剔,而且还竭力压低价格,因而从1963年到1971年的七年中,蒙苏间的相互贸易中,蒙古的逆差就达七亿多卢市。在和苏联做生意时,吃亏的总是蒙古一方,或许他们双方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算是两厢情愿,也怨不得别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