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2496|回复: 6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和欧洲 锁已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4.5.2011 05:5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两汉司徒 于 9.8.2011 19:42 编辑

锁已开  我已无力再看这些,已找不到人谈这些,就让大家看吧  我和德国也已打开


荷兰持枪 与超市机关枪扫射
可种5颗大麻
花车节
还看啥了?
大裁军10万,讨论削减所有Tank 80个
要把退休年龄2030年延长到70
企业家谈在中国难以像中国企业那样钻空子,逃税。

2#
 楼主| 发表于 4.5.2011 06:11: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两汉司徒 于 7.5.2011 20:43 编辑

英国人享有四天国婚小长假4月29日婚礼当天英国放假,再加5月2日是英国的银行假日,英国民众有一个4天“小长假”
早先一项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英国民众打算届时出行。英国一家旅行网站的旅游专家鲍勃·阿特金森近期保守估计,“小长假”期间将有200万英国人出游。英国民意调查机构YouGov和“我的日报”网站(MyDaily.co.uk)一项联合调查结果显示,女性中86%不羡慕或嫉妒米德尔顿,表示即使有机会也不会与米德尔顿互换身份,因为“她再也无法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4.5.2011 06:15:19 | 只看该作者
英国中年人独居比例增31% 攀至历史高点
很多人会等到孩子长大离家才离婚。”“当他们成为空巢老人时,才会决定为自己开始新生活。”“相比一段不愉快的感情,许多人宁可独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6:03:14 | 只看该作者
巴黎首家市内垃圾分类中心开始运营
法国巴黎市内第一家垃圾分类中心4日正式开始运营。垃圾分类中心位于巴黎第15区,占地1.2万平方米,分上下两层。

据介绍,这家垃圾分类中心每年可处理1.5万吨生活垃圾,能包揽巴黎第14区和第15区35万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据垃圾分类中心总设计师卡兰提杜介绍,中心拥有现代化设施,并达到很高的环保标准:所有热水和照明全部利用太阳能,房顶布满绿色植物并设有雨水收集装置,采用由回收废纸制成的纤维棉为行政大楼隔热。

卡兰提杜介绍说,这座垃圾分类中心将废纸、废纸盒、塑料包装、废旧铝和钢从生活垃圾中分类挑出,随后分别运送到相应的垃圾回收处理中心进行再利用。

这家垃圾分类中心共雇用了34名垃圾分类人员,他们负责挑选出不能回收使用的垃圾,并运到垃圾焚烧炉处理。

据悉,一吨废纸能生产7000份报刊,627个废旧易拉罐能提供生产一辆自行车的原材料,而14个回收的塑料矿泉水瓶能生产出一件套头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6:09:15 | 只看该作者
5月1日上午,一名20来岁的年轻人在巴黎19区将一名六旬男子捅成重伤后逃逸。

据法新社报道,警方消息称,被害者60多岁,在瓦兹街(rue de l'Oise)遭白刃袭击。凶犯将他捅了好几刀,但所幸性命无虞。据熟悉调查进展的人士称,受害人曾向凶手要钱,遭到后者拒绝。目前巴黎19区警察局负责调查此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6:11:50 | 只看该作者
法国男子谎报埃菲尔铁塔有炸弹被判刑
欧洲时报网】走进法国的超市,人们很容易在货架上发现许多标有“AB”字样的产品。虽然这些产品普遍比同类产品要贵,但仍然是许多法国人购物时的首选。

“AB”是法语“生态农业”的首字母缩写。“AB”标志由法国农业部门进行认证和管理,用于标明在生产过程中完全使用生物方法、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农产品。

生态农产品只是法国诸多环保产品之一。近年来,法国政府在推行环保产品、提倡环保节能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也得到了法国人的积极响应。

正在巴黎一家超市选购生态农产品的让-皮埃尔-布舍龙对记者说:“购买这类商品不仅有利于自身健康,更能为环保做出一份贡献,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和布舍龙一样,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在购物时注重环保和节约,他们称之为“负责任消费”。法国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51%的法国人采用了“更负责任的”消费方式,他们要么选择购买更环保或更耐用的产品,要么干脆就减少消费。2010年,这一比例为46%。

据当地媒体报道,法国还将从今年7月起与150多家企业合作,以试行方式在产品上标明其对环境的影响,帮助消费者在选购时做出判断。虽然增加标识会让产品包装看起来更繁琐,但大多数法国人对此还是表示认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6:13:49 | 只看该作者
法国丧葬费增长过快:死也变得越来越昂贵
最近中国国内的民众热议的一个话题是“死不起”,“死不起”的原因之一是墓地的价格过高,而且高价买下的墓地,使用期限据说还非常有限,甚至只有20年。“死不起”的另一个原因是,殡葬行业的高收费和暴利。在法国,死者家属要花费的丧葬费有多高呢?

在法国,民众目前还没有高呼“死不起”,但是丧葬的费用也是越来越高,死也是越来越昂贵的事。根据法国全国经济统计 研究所的数字,在最近5年的时间中,法国人的生活成本增加了7.2%,而同一时期法国人死的费用则增加了13.2%,死的费用的增长速度远超过活的费用。 至于原因,是因为1993年的时候,法国让殡葬行业变成了一个竞争行业,允许殡葬行业自由定价,让殡葬企业相互竞争。一般来说,竞争总是对消费者有利的, 竞争有助于价格的降低,但是,法国殡葬行业的竞争却没有让价格降低。这可能是殡葬行业比较特殊吧,处于痛苦中的死者的家人是难以或者说是没有心思去到处比 价钱,看看哪家殡葬公司的性价比更合理一些。另外,在法国,即使是同样质量的丧葬服务,根据死者所在的地区的不同,价格也相差很大,差别甚至可以达到翻一 番的程度,价格最高的地区是人口多死亡也多的大巴黎地区以及靠近法国南部蓝色海岸的地区。

在法国,死者家属安排丧事的基本花费一般要在3500欧元左右,这既不包括墓地的价钱,也不包括死者家属提出的特殊 服务,比如说把死者遗体运到太平间保存的费用。如果死者遗体被运到太平间保存几天的话,价钱很快就会超过4000欧元了,一般来说,遗体在太平间保存三天 的费用在250欧元左右。

在3500欧元左右的基本花费中,棺木的价钱要占到将近三分之一,因为在法国,法律对身后之事是有一些规定的,比如说法律规定,死者一定要有一个有四个把手的棺木,棺木一定要密不透水,符合法律要求的普通的棺木,价格一般在1100欧元左右。

另外在法国,不论是火化还是土葬,仪式、棺木等丧葬费用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不论是火化还是土葬,在火化或入土的这个过程之前,法律的要求是一样的,基本的费用也就差不多。

火化之后,在公墓存放骨灰盒的费用或者是购买墓地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笔开支和公墓的所在地有着很大的关 系,比如说,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买一个50年的骨灰存放格子需要1660欧元,买一块2平方米的永久墓地需要11532欧元,但是,在巴黎的南部近 郊Thiais公墓,买一块同样是2平方米的永久墓地只需要2880欧元,而在位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的“北方公墓”,同样是购买一块2平方米的永久墓地, 花费更少,只需要1044欧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6:14:53 | 只看该作者
法国性交易的罪与罚 处罚买春者难道是为了反对卖淫?
就在上周,法国国会提交了一份跨党派的调查报告,准备立法对嫖客处以3000欧元的罚款和6个月监禁的刑期。

法国的色情业可以说极为发达。色情片、色情杂志、艳舞表演和色情广告等应有尽有,专门针对同性恋、SM爱好者以及换 偶人群的酒吧,在巴黎也不难找到。除了不准设立妓院和红灯区,性交易在法国并不算违法,性工作者也从未遭禁过,收入要申报所得税。对花钱寻求性服务者,只 要提供对象是成年人,就不会触犯法律。

之所以在色情业上保持和推崇高度自由,原因是法国人承认:人是有弱点的动物,有支配自己言行甚至犯错误的权利。我的私生活与你无关,这个自由是数代人斗争的结果,可以说是其他更多自由的保证。

但这个自由并非毫无界线,相反也是用各种法律和规矩界定的。比如,电视里的色情节目只能在夜里零点至5点之间播出, 播出时屏幕右下角会提示观看节目的年龄标志,提醒家长限制子女观看不同内容。性用品商店也不会公然在橱窗里展示赤裸裸的内容。由于担心性工作者成为黑社会 势力的牺牲品,法律更明文处罚控制他人卖淫的皮条客。

另外,法国总统萨科齐在2003年担任内政部部长期间,曾专门通过一项法令禁止性工作者街头拉客。尽管,在巴黎长期生活的人都知道,这项法令起码在巴黎的某些地段执行得并不严谨。截至目前,以上是法国政府对性交易中最明确的两条禁令。

就在上周,法国国会提交了一份跨党派的调查报告,准备立法对嫖客处以3000欧元的罚款和6个月监禁的刑期。如果提 议得到执行,法国就将成为继瑞典、挪威和冰岛之后,第4个立法禁止嫖娼的欧洲国家。据统计,法国有1.8万至两万名性工作者,按国籍来说,80%是外国人 和人口走私受害者;按性别讲,70%至80%是女性。其中,在街头拉客的外国妓女中,排前两名的依次是东欧人和非洲人。

国会议员们的最新提议,等于把性交易的阀门再次收紧。报告指出,这项立法的用意不是要把所有买春者关进监狱,而是要 让他们明白,嫖娼是剥削弱势群体的行为。用法国社会事务部部长罗斯利娜·巴舍洛的话说,当谈到卖淫嫖娼时人们常表现出过分宽容,就像很多时候谈到妇女歧视 一样,现在是时候停止这样的观点了。

如同大部分法律一样,该提议毫无例外引起了争议,何况这次涉及“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反对卖淫的“爱巢运动”组织 对此表示欢迎,认为此举大大有助于改变法国的社会风气;致力于推动性交易进一步合法化的“性产业工会”则称,这份报告将剥削和从娼混为一谈,90%的性工 作者出于自愿,性工作应合法化,才能凸显并对抗剥削问题。

法国著名演员菲利普·科贝尔为了表达反对立场,甚至在《解放报》上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大作,标题中标明他的身份是“演员、女权主义者、已婚者和嫖客”,公开承认自己经常嫖妓,称这份报告是为2012年总统大选造势。

菲利普的批评主要针对右翼执政党人民运动联盟,但国会组成调查小组的召集人,也包括在野的社会党议员丹尼尔·布斯 凯,而且这项法律草案出来后,最快也得等到2012年总统大选结束之后,才可能表决通过与实施。可以说,在这项议题上,社会党与人民运动联盟有一些共识是 一起为总统大选催票,再加上议员们的个人算计,也难怪法国网民把他们称作盟友。

瑞典于1999年最早在欧洲推出惩罚嫖客的措施,包括法国在内,得到越来越多欧洲国家的效仿。那么,十来年后他们的 效果究竟如何?丹尼尔·布斯凯在博客上写道,“现在街头卖淫已经缩减到以前的一半,公共舆论也从当初的反对转而得到大部分政党的支持。妓女也从1998年 的2500名减少到2003年的1500名。”

但也有批评者指出,瑞典妓女也没有真正减少,而是从街上转移到了互联网上、酒吧和按摩院里,一些失去监管的妓女,反 而会增加公众患上艾滋病等性病的危险。由此可以想见,尽管法国政府的良好愿望是不反对卖淫,而希望今后打击嫖娼的方式慢慢减少性交易,但可以肯定的是,从 立法到实施,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6:18:15 | 只看该作者
就业管理部门人员 法国少于英德
据财政总监察局(IGF)近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揭示,法国公立就业机构每1万名失业者有215名工作人员负责,比德国(420)少一半。

据法新社报道,这份报告比较了法国、德国和英国公立就业部门的员工人数。人数统计是2010年夏季进行的。

按国际劳工局(BIT)标准定义的失业者,每10万人,在法国公立就业机构有215名工作人员,在英国是221名,在德国是420名。与全国统计机构统计的求业者人数相比,公立就业机构员工的差距就更大了:法国是150人,英国是349,德国是377。

在研究的4项任务(接待、赔偿、引导求业者、向雇主提供服务)中,只有最后一项法国做得很好:法国公立就业机构10%的员工专门负责加强与雇主的联系,这一比例在德国和英国只有4%。

反之,与法国和英国相比,德国用于接待求业者的员工比例(13%)以及用于发放失业金任务的员工比例(23%)更大。英国和法国的接待人员分别为11%和10%,发放失业金人员分别为15%和16%。

英国把重点更多放在辅助求业者上:51%的人员用于此项任务,这个比例在德国是36%,法国是33%。

调查报告作者指出,“德国和英国注意到的趋势促使人们思考法国应当如何加强对求业者辅助。”

在思考线索中,财政总监察局指出必须适应劳工市场多变的情况,“以避免失业率上升导致工作量增加,从而使向求业者提供服务的质量下降。公立就业机构应能迅速地、过渡性地调动额外能力。”

然而报告指出,在这一点上,法国“就业中心似乎比德国和英国同僚更僵化。”

财政总监察局还吁请大家探讨,按照德国模式,“整合就业公立机构的从职业培训到服务要约等一系列任务的可能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6:39:58 | 只看该作者
英国与中国收入比较 哪里才是聚宝盆?
在中国工作挣钱更划算,还是留在英国挣钱更好?全面地比较中、英各行各业的收入差别固然很难,但大体而言,在收入结构上、付出与回报比例上,《华闻周刊》记者经过调查发现了这样一些特征:中国工资收入的弹性空间相对更大,而英国收入的可持续性却相对较强。

      (本报特约记者:高丽莉)

收入弹性:中国工资收入弹性大

        就收入弹性空间而言,中国从业者的“收入结构”弹性值更大。

        从工资收入的绝对值来说,除金融行业,中国其他各行业的平均工资收入显然平均要低于英国很多。但就收入弹性空间而言,中国从业者的“收入结构”弹性值更大。

        因为,尽管中国很多单位、行业的“基本工资”收入看上去月均只有几千元,各种社保医保福利、绩效工资、季度奖、年终奖、购物卡等“隐形收入”,却相当可观。

        在深圳一家知名证券公司工作的小白,只是公司职能部门的一个普通员工,她去年和今年的年收入都在30万到40万人民币之间。这个数据与深圳媒体对深圳金融行业从业者平均年收入的调查结果相符。

        这批收入是如何构成的?据小白透露,以2010年为例,她的基本工资每月只有7000人民币,然而她每月平均绩效工资却高达基本工资的百分之百,即7000人民币,此外还有高额的季度奖和年终奖。

        去年,他们公司发了5万人民币的季度奖,发全了四个季度,年终奖则有10万,额外还加上价值2万元人民币的各类商场购物卡。而在光大银行工作的 Joyce,平均基本工资月入只有4000人民币,但额外的季度奖、年终奖却占她一年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再加上光大银行及其丰裕的社保与医保福利,“基本工资收入只占三分之一吧。”

       在深圳高校工作的汪先生,则很满意于他们学校为老师每年暑假提供的一次免费海外游机会,而在南京某高校工作的齐先生也经常会发一些诸如苹果笔记本电脑这样比较贵重的“福利”。

       相比较而言,在英国工资收入结构则弹性没有那么大。比如在英国一家对冲基金公司工作的Lorraine,她税后的年薪大约在22万人民币左右,完全没有住房补贴、餐饮补贴(但公司会在工作日提供一些咖啡、点心、水果),医保方面公司每月只负担200镑以外的开销部分,“这几乎等于没有,因为它不像国内那样把固定的医保金打入账户,可以累积使用,在这里,如果不生大病,很难会需要一个月买超过200镑的药。”

       至于年终分红,则要根据个人表现由同事、公司领导打分,乘以一定系数(大约在0.8到1.5之间),而后再根据公司业绩,乘以一到三个月的工资,也就是说年终奖在总收入的比例最多也就是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而目前在剑桥做电子工程师的Jerry,年终奖是按年薪的8%到20%来发。即便是从事最让人羡慕的投行业,Lawrence刚毕业就收入可观,年终奖也相对较高,可占到年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但这样的弹性空间,相对于国内同行业,还是偏低。

        而对于以后并不打算一直留在英国工作的人而言,他们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公司为他们支付的社保,几乎没有意义。

可持续性:英国收入更稳定

        “基金经理平均每三、五年就被淘汰,或者自我淘汰,所以他们动辄几百万的高收入都不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

        然而,弹性空间大,也同时意味着“高收入”的可持续性相对低,以“奖金”和其他福利形式出现的其他收入,并不稳定。

        目前很多金领级别的“新富”,大多都面临这个问题。比如,小白就抱怨,前些年证券市场不火的时候,即便是在深圳一家知名的证券公司工作,她一年的收入大约只有10万元人民币。除去基本收入,额外奖励很少。

         在中国投行业,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三年吃不饱,吃饱管三年”。比如小方没有项目的时候,平均月入只有5000人民币,然而,前阵子她的项目组完成了一个项目,一个组6个人,可支配奖金高达2000余万人民币,她大学刚毕业,奖金就拿了200万人民币。“但是,也许接下来两三年都没项目拿下来,真的就是三年吃不饱。在深圳,一个人月入5000元,日子过得相对拮据。”

         而据在证券业浸淫了十年左右的小白告诉记者,无论做投行也好,做基金公司的研究员、基金经理也好,都是高风险、高压力、高流动性。

         “基金经理平均每三、五年就被淘汰,或者自我淘汰,所以他们动辄几百万的高收入往往并不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而英国的收入方面,由于基本年薪已经很像样,因此即便年终分红没有那么客观,也对整体年收入影响不大。


个人所得税:英国税更重

          对于国内的高收入新贵阶层而言,在中国挣钱,无疑“税赋”要轻得多。

          平均而言,英国的个人所得税缴纳的比例都要高于中国。而对于较高收入者而言,英国的税就显得尤其 “重”。

          Lawrence在英国的基本年薪相当于40多万人民币,收入最高部分得按40%交税。而在中国,月薪8万人民币以上才需要缴纳40%的个人所得税。对于国内的高收入新贵阶层而言,在中国挣钱,无疑“税赋”要轻得多。

          不过,相对而言,在英国工作的优势是,他们通常有各种假期,以及较长的带薪年休假,平均在25天左右,这是让国内的工作者非常羡慕的。

付出回报比:
留英工作额外成本支出大

          相对而言,在英工作的年轻人,目前付出的“健康成本”要普遍高于留在国内工作的人。

          比较在哪边挣钱更容易,“付出回报比”就不得不算。“付出”不仅仅是劳动时间的付出,也包括心理成本、情感成本的付出。比较而言,在英国工作的劳动强度、需要支出的额外成本相对更高。

           以银行业为例,在英国金融业、尤其是花旗、汇丰等著名企业工作,收入绝对值远远高于中国,然而付出的劳动强度也巨大。Lawrence假期时曾在皇家苏格兰银行实习,实习期间一周就有600镑收入,十周的实习住房补贴另有1000镑。

          但无论是他这个实习生,还是其他正式员工,几乎没人在晚上12点以前下班,“每个人都忙于‘业绩表现’,因为直接关系年终分红,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都相当大。”

          而在中国光大银行工作的Joyce,基本每天朝九晚五,虽然绝对收入没那么高,但工作强度也低,大把时间逛街、谈恋爱、看电影。

          Joyce说她几乎没什么额外的心理负担,“进了光大,就都是正式编制,年终奖发放和行业环境、公司效益、个人岗位性质有关,与个人业绩表现关系不大。”

         而留在英国工作的中国人,需要支出的另一项成本则是,情感成本。

         “我来英国读书五年,但好朋友基本是中国人,且很多人也都回国,总感觉很难真正和外国人成为贴心的好朋友,彼此见面看着都很客气礼貌、寒暄,但很难贴心,所以始终缺乏一种归属感,再加上家人不在身边,有时候觉得很孤单。”Jerry的感受在华人群体中确实颇具代表性。

         而高强度的工作、高负荷的心理压力,长期的睡眠匮乏,缺乏充分的家庭温情、友情关爱,同时也意味着“亚健康”。相对而言,在英工作的年轻人,目前付出的“健康成本”要普遍高于留在国内工作的人。

        当然,有了三五年的海外工作经验,意味着回国后收入潜力空间的大幅提升,眼下的付出更多是在为未来的高收入而打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4.11.2024 02:2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