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两汉司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和欧洲 锁已开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14.5.2011 17:52:58 | 只看该作者
驻荷外国人眼中的典型荷兰特征
荷兰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是像通常被形容的那样粗鲁而吝啬?还是友善而好客?另外,随着反移民情绪的滋长,荷兰素来著称的宽容如今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荷兰国际广播电台就典型荷兰特征在不久前举行的杰出驻荷外国人奖颁奖仪式上询问了三位派驻在荷兰外国人的观点。

直截了当
荷兰人以直截了当而出名,而且他们都希望对方也能以直接的态度回应。德国人Thiel Jansen在荷兰生活了四年,他表示直截了当部分程度上也意味着开放,尤其对于你自己。

“荷兰人希望你能信任他们。你必须开放,而且要勇于表现你是怎样的人,或谈论你的私生活。接下来你常常便能够赢得他们的信任,并且更增归属感。”

死板僵硬
荷兰人还以对任何事都要预先约定而著称,很少出现随机的情况。Sarah Harvey九年前从澳大利亚搬来荷兰,她必须学着制定大大小小的社交约会。

“如今我也对所有事都做预约。而在澳大利亚却不是这样,至少对于周末的社交活动。我们不需要在日历上记录下某个社交约会。你只是随机地去做周五晚自己最想做的事。但自从我来这里后,我已经学会了事先就做好安排。”

个人主义
荷兰的社会结构可以说是松散的-上司的形象或行为不应该与下属有多大区别。Sueli Brodin在法国长大,不过却是出生在巴西,她的母亲来自法国,父亲则是日本巴西混血。从上世纪90年代初她便生活在荷兰,今年获得了首届杰出驻荷外国人奖。

“有时你仅仅需要站起来为自己说话。由于我的法国背景,起初我并没有这样做。在法国,等级观念更加强烈。而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保持自我。我也学会了这样-荷兰使我成了一个更加坚强的人。”

国际化
今天我们都知道是荷兰发明了“国际贸易”。数百年来,荷兰一直乐于接受外国的产品。不过,你也不要被表象所蒙骗。

“有趣的是,一方面荷兰已经变得更加国际化,比如你可以在超市里买到烹制外国菜的所有配料,这一点从我搬来这里起有了很大变化。我刚来时,西葫芦是一种罕见的蔬菜,如今每个人都在吃它。然而另一方面,有时我会从报纸让读到令人不安的消息。这个国家也害怕将目光投向国界以外。”

宽容
最后来谈谈荷兰著名的“宽容”。随着反移民的民粹主义政客皮姆•富图恩和威尔德斯的相继崛起,近年来荷兰社会“宽容”的名声上已经出现了裂痕。德国人Thiel Janse则认为,严格的基督教社群始终都存在。

“荷兰以非常现代、非常宽容的社会而著称,尤其在欧洲。然而当我来到这里后,我第一次听说严格保守的所谓‘黑袜’基督教社群,我还听到了荷兰当地的新闻,之后我发现外面人对荷兰的印象与现实并不完全相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14.5.2011 17:53:42 | 只看该作者
荷兰华人从哪儿来?
荷兰中央统计局报道,截止到2010年1月1日,居住在荷兰的华人总数约为75000人。他们中的50000人出生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或台湾,25000人出生在荷兰。


过去20年中,前来荷兰的第一代华人总数翻了一番。其中,尤以中国大陆来客居多,而从香港移居荷兰的人数则始终在1万人左右。

在中国大陆出生的华人中女性居多。尤其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许多中国女性都以家庭团聚为由定居荷兰。2008年,移居荷兰的男性华人总数多年来首次超过了女性。

1990年以前移居荷兰的第一代华人中,有近四分之三出生在中国香港或广东。

近年来,来自浙江的华人有增长趋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移民政策的改变方便了中国人移居荷兰,香港移民的领先地位逐渐消失。来自以浙江为首的其它省份的移民人数越来越多。其时,申请庇护成了中国人在家庭团聚之外定居荷兰的另一个主要原因。2000年以后,香港人在荷兰华人中的比例进一步降低。

本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华人前来荷兰留学。在2003-2007年间的赴荷华人中,有半数为留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14.5.2011 17:54:10 | 只看该作者
生活在荷兰:小心被骗!
泱泱世界,骗子哪儿都有,骗术也五花八门。身在荷兰,你也得时时注意,小心受骗上当。

在荷兰生活了五年、硕士毕业的郑豪兴,就与骗子不期而遇。

找到工作后,小郑把妻儿从中国办了出来,安安稳稳过日子。暑期到了,想去西班牙享受阳光的他们找到了一个出租度假别墅的网站,选出一座面朝大海的别墅,花八百多欧元订了两周。熟料,当一家人一路风尘、开车几天到达那里时,却发现那个地址根本就不存在。

小郑一下子蒙了。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拖家带口的他折腾了大半夜,才在一家饭店安顿下来。小郑想尽一切办法与出租别墅的网站联系,却一直没有结果,急得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别说度假乐趣,就连无限美景也都视而不见了。

骗子一直没找到,小郑的八百欧元算是打了水漂儿。

《受骗了吗?》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需求也越来越多。而骗子们除了扩大其“工作领域”外,花招也越来越多。

荷兰警方和有关部门不断提醒大家提高警惕,谨防骗子。荷兰国家电视台每周二还播放一个名为《受骗了吗?》的专题节目,通过对受害者的采访和与骗子的交锋,向观众展示骗局真相。《受骗了吗?》曾经播出过这样一个案例:

开网店卖小电器的汤姆收到一个自称“萨斯基亚”的人的联系邮件,称她和几个朋友欲购买三个导航仪,并使用同一个付款号分别付款。“萨斯基亚”希望等所有人的汇款到位后自己能去店里选货,而汤姆则同意了这一建议。

两天后,汤姆接到了熟人萨斯先生的电话。萨斯说,他在网上看到有人使用汤姆的姓氏和银行账号出售导航仪。欲购者被告知将款项转到汤姆向“萨斯基亚”提供的账号上,并注明萨斯基亚与汤姆约定的付款号。换句话说,萨斯基亚是想等第三者把钱转到汤姆的账上后,自己不花一分一厘取走导航仪。

事情败露后,汤姆发现使用“萨斯基亚”这个女名的人,居然是个年轻小伙儿。而他的骗术可谓独树一帜,不能说不高明。

五花八门的骗局
在荷兰,骗子的骗术五花八门。他们有的想方设法接近人,用花言巧语哄骗其接受假的或代价高昂的贷款;有的冒充家庭成员的朋友,以遭遇不幸为借口向老年人骗钱;更有人不断向公司和个人寄发小额账单。因为数额小,人们常常不假思索地转帐付钱。岂不知,有些人正是抓住了人们怕麻烦的心理,以“积少成多”的逻辑骗取金钱;还有,“邮差”上门送邮件,要求收件人刷卡付邮费,待密码输入后,却谎称刷卡器坏了,下次再来。几天之后,当事人却发现一定数额的钱款被人取走。

如果你在荷兰做生意,请务必警惕用假冒或偷来的支票付款的骗子;使用因特网,你得注意别把特洛伊木马式的电子邮件请入家门。一些带有所谓反间谍软件的邮件,实际却带有会收集键盘敲击频率或所输密码的附件,以摸清你的底细;网络罪犯还会以真正存在的公司的身份发送邮件,要求客户登陆与真实网站看似完全相同的假网站,籍此骗取客户的密码及账户资料;还有,如果你想买辆二手车,一定要去知根知底的人或正式的车商那里买。因为,非法车贩会将二手车的计数器倒转,以提高车价。

而防止受骗的最好办法,就是永远不要幻想世上会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如果你不贪图小便宜又能做到遇事三思而后行,那你受骗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缩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14.5.2011 17:56:07 | 只看该作者
荷兰的高学历失业者
虽然荷兰经济已开始缓慢恢复,然而就业市场却继续低靡。荷兰的高学历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国际学生更面临体制性的就业歧视。

“自从我九月份获得硕士学历以来,我就一直在找工作。然而至今我连一个面试都没有,挺让我沮丧的。”25岁的荷兰姑娘Lisa Jansen告诉记者。


高学历失业
Lisa在旅游专业本科毕业之后曾在一家旅游公司担任项目助理。工作一年后,她觉得需要加深一些旅游方面的知识,便在瓦格宁根大学的休闲旅游与环境专业就读了硕士学位。然而硕士毕业之后,Lisa却至今无法在其专业领域内就业。之前她所工作过的公司也不再招聘了。


虽然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CPB)以及中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荷兰宏观经济已经复苏,但根据猎头公司万宝华(Manpower)的一项调查,大多数公司在今后的几个月内并没有招聘的打算,其中6%甚至还打算裁员。经济政策分析局预计今年的失业率将由5.3%上升到8%。


短期临时合同
目前,荷兰大批像Lisa一样的高学历人士都以短期临时合同(两三个月)的方式就业。由于荷兰法律对劳动力的保护,公司雇佣和裁员的成本都比较高,许多公司在此时都采取观望态度,不愿意提供长期合同。荷兰政府虽然针对低靡的就业市场提出了“半职失业保险”的暂时性补救措施,但其范围并不涉及到正在寻找工作的年轻人。


与大多数高学历的毕业生一样,Lisa踌躇满志,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我觉得我的优势在于年轻,而且由于经验尚浅,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然而,Lisa所认同的优势也恰恰是许多公司没有邀请她面试的理由。Lisa说,与她一起毕业的同班同学也至今都未就业。她希望在荷兰的公司能设置并开放更多的初级职位,这样她便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


国际学生
然而对于应届国际毕业生来说,就业的阻碍还不仅限于初级职位缺乏和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除了语言障碍之外,来自欧盟之外国家的国际留学生还面临着获取工作签证的问题。虽然2004年荷兰政府正式实施了技术移民政策;目前荷兰还允许来自欧盟以外的留学生在从荷兰高校顺利毕业后获得一年额外的找工作期(zoekjaar),但荷兰政府对于公司聘请外国人所施加的保护措施在此时反而成为了阻碍留学生就业的一大原因。在接受《人民报》采访时,在荷兰劳工保险局UWV帮助国际留学生就业的Boudewijn Ariaansz表示,体制性的歧视致使许多公司不愿意聘请外国人,尤其是非西方人。


在期待就业市场好转的同时,Lisa表示她希望在近期内能自我重新定位。“旅游行业内有许多方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需要认真考虑我真正想做的方向,然后继续申请工作。如果还不行,我会再找一些临时的工作。”她说,“在荷兰,只要你能屈能伸,总是会有工作机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14.5.2011 18:53:31 | 只看该作者
揭开法国人面纱之:家庭关系随想(上)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涉外婚姻的文章,也看到一些外嫁女“公公”呀、“婆婆”呀、“妈妈”呀,叫得那么亲、那么甜蜜,挺婆婆妈妈的——请“有心”的朋友别“多心”,我只是在说真实的心里话,有感而发而已。这些亲密的叫法,就勾起了我的发言欲,想说说对法国的婆媳关系、家庭伦理关系的印象。

其实,我曾经无数次在法国人及中国人面前,提到法文在“家庭伦理关系”的方面词汇贫乏,也同时大大赞扬中文的美,并惊叹中文里面把家庭伦理关系分得这么清楚,这么细致!一张中国的“家庭伦理称呼图”竟然密密麻麻,占满了整个一张A4那么大的纸,这还没都全标出来呢!就甭举像什么“亲家表姨夫”、“叔伯堂舅母”之类的例子了。

那么法文里面呢?就先别扯到“表姨夫”那么远了,只说除了“爸爸”、“妈妈”还清清楚楚之外,一到兄弟姐妹就已经开始模模糊糊了!

法文里面会有“兄弟”、“姐妹”这两个词,可是就没有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这些比较更严谨的词汇了。更别提什么“大哥”、“二姐”、“三弟”、“四妹”那么准确了。

当你询问一个孩子的时候,他会说:“我有两个兄弟,一个姐妹。”

那么其中孰大孰小?——要么你就忍心自己蒙在鼓里,要么你就得追问他又有几个“长兄”或者“幼妹”了。

兄弟姐妹之间都是以名字相称,并不呼唤“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更遑论“父兄论”了,大家平等!连“家庭”这么小的社会主体结构里的称呼都这么模糊,你就别指望别的什么了!

他们法国人连爷爷和姥爷,奶奶和姥姥都照样不划清界线。爷爷、姥爷全都叫做“Grand-père”,字面意思是“大爸爸”。同理,奶奶、姥姥全都叫做“Grand-mère”,字面意思是“大妈妈”。

你要想知道到底是爷爷还是姥爷?你就又得具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了——不过,请注意,光你有精神还不够,还得看你和对方的认识熟悉的程度,到没到可以问一下的地步,否则就会被认为“八卦”、“爱打听闲事”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姻亲关系:当然更是同样地模糊了。

比如说,公公、岳父、继父,也都是一个词儿!都叫“Beau-père”,字面意思是“英俊爸”。女婿和继子则都叫“Beau-fils”,字面意思是“英俊儿”。

婆婆、岳母、继母,则都是叫做“Belle-mère”,字面意思是“靓丽妈”。儿媳妇和继女则都叫“Belle-fille”,字面意思是“靓丽女”。

按照一般的法国社会习俗,一个母亲可以和自己的女儿很亲近,无话不谈,几乎是亲密无间,女儿生孩子的时候,可以进产房“陪产”。但是和儿媳妇就会保持相当的距离,想进儿媳妇的产房?——不行!得事先小心翼翼地递“申请书”,还不一定被批准!

所以很多法国女人尽管喜欢儿子,但是她们都特别希望生个女儿。真是应了我们中国人的那句俗话:“女儿是母亲贴身的棉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14.5.2011 18:54:06 | 只看该作者
揭开法国人面纱之:家庭关系随想(下)
法国人A女士一共有过三个丈夫、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她和第三任丈夫都是医务工作者,现在她已经因病提前退休了。A女士夫妇住得离他们的女儿很近,他们的女儿也生了四个年纪还小的孩子。A女士于是天天和她的女儿见面,帮助女儿看小孩、上学接送等等。 【前文回顾】

A女士的儿子们也都结婚生子了。她和儿子儿媳妇们很少见面,各有各自的生活。节日生日的时候,也许互相打个电话就行了,来往并不太亲近,最多在圣诞节交换一下礼物而已。

B女士是一个中国人外嫁女,和法国婆婆的关系也是外交礼仪性质的,大家不住在一起。重要时刻如生日,就互相打电话祝贺,平时互不干涉,当然圣诞节是要聚一聚的。

我认识的朋友中,夫妻之间都称呼对方的父母为“你的父母”,没有直接叫“爸爸、妈妈”的。

我刚刚到法国的第一年暑假,在一家公司实习。公司原来的一位职员F先生自己去开公司了,我因事去F先生的公司,他的第二个儿子和他一起工作。我们讲话的时候,他的二儿子递过文件,说:“贝尔纳,麻烦你签了名,就把这些文件寄出去。”

我当时非常吃惊。他的儿子直呼其名,而且不用“您”,却用“你”的称呼。他们之间真像同事、朋友,却不像父子。

连自己的儿子都叫自己的名字,还指望没血缘关系的儿媳妇叫自己“爸爸”?——祝你好运!

其实比较正常的婆媳关系,就是朋友关系。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客客气气。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法国法律是根据拿破仑法的,遗产承继关系必须是“血缘关系”才行。不像中国那样,夫妻之间互相是第一继承人。

在法国,你的遗产,是由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等等家族人员来继承的,其继承次序都是由法律规定好了的。

根据法律,夫妻之间没有继承权,真正是“夫妻本是同林鸟,事到临头各自飞”。法律也助长了“亲家”都只不过是朋友的关系。

最近,法国第五电视台Arté里的一个关于“孩子女人”的节目,在网上作了一个小小统计,问“媳妇”们,最不能忍受和“婆婆”一起做的事是什么?——媳妇们回答是“煮饭”,也就是说法国媳妇最讨厌和“婆婆”一起煮饭了。同桌吃饭呢?不得而知。从这个谈话节目里,就看出法国的婆媳关系是没有中国的婆媳关系那么亲密、那么私密的。

在法国,一般地,满了18岁的孩子,也差不多进大学了,就顺理成章搬出去自己住。一般地,到了恋爱的年龄,如果一个人还和父母一起住,多数会影响追求者人数的——切记。先搬出去,然后和男/女朋友同居、分手,再同居、分手,重复多次,就会选择一个比较满意的人作为长久的“生活伴侣”。

这里说的“生活伴侣”未必是指结了婚的,当然有的人会选择结婚,但也有很多人选择就这么同居下去。

个人资料在填表的时候,“婚姻状况”一栏会有很多的选择,比如我曾经见到过的在同一张表格中的婚姻状况就可以有以下的选择:

Célibataire,单身

Marié(e),已结婚

Divorcé(e),离异

Pacsé(e),暂且翻译为“中性结合”吧

Viemaritale,似结婚状态,有时候此状态可以用Concubinage这个词。

Gardealternée,轮流扶养

需要解释的大概有最后这三项了。

“中性结合”其实本来是为了给同性恋结婚的。但因着“平等、自由”的理念,又可以给一些兄弟姐妹或者任何两个人,无论同性不同性恋的,只要两个人决定一起生活,一起纳税,就可以申请。申请了之后的纳税状态就很像结婚了一样,但又不叫结婚而已。

比如说两姐妹一起生活,大家都没结婚,只不过相依为命,不搞同性恋,但可以一起纳税,那么就可以申请“中性结合”。有了这个结合关系,一般不管是否同性恋,就可以在领养小孩的时候得高分了。

当然同居的男女也可以申请PACS的。法国人里,有一些是受到良好教育的人,都对一些传统的社会制度持着“反叛态度”的,他们宁愿选择PACS也不做结婚手续,一些大学的教授都如此的。

法国人的思想算是开放的。比如说,现任社会党人的巴黎市长,Bertrand Delanoë就是一位同性恋者,他在1998年就在电视6台M6公开承认了这个事实。

“似结婚状态”其实就是指同居的意思。必须是一男一女恋人,非亲戚关系。大家住在一起,不结婚,但类似结婚,所生的小孩,如同结婚所生,法律同等对待。

“似结婚状态”就是指同居,有时候也会用Concubinage这个词,该词字面上虽然没有贬义的意思,但我个人尽量少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是由“con”和“cu”等音节组成。“con”是指“放在一起”的意思,同时也可以是一句粗话;另外“cu”来源于“cul”,是指“屁股”的意思。

是的,有时候法文就是这样会令人哭笑不得,法文“同居”这个词,来源于“屁股放在一起”的意思!——有时候你真会被法文气死!无可救药!

法国名人里同居的,可以数上曾经和萨科齐竞选法国总统的罗雅尔夫人,Ségolène Royal。她和社会党主席候朗德同居生了4个孩子,一起生活直到上次罗雅尔夫人竞选总统失败之后,他们就分手了。分手的时候,用罗雅尔的话说:“是我请他离开了我们的家”。欧洲一台广播电台说,她这话的意思是,分手是由她做主的。

“轮流扶养”(2002年3月4日立法),虽然已经推出八年了,仍然是法国法律的“前卫发展”。是指离婚之后,离婚父母轮流扶养孩子。未成年的孩子在父亲家住一段时间,又去母亲家住一段时间。轮流坐庄。直到成年独力生活为止。

以上这些话的意思是:法国人的婆媳关系,家庭关系和中国人的是不同的。就算你婆婆妈妈叫得亲密,你离婚一下试试,法律那里,婆媳之间只是两个个体关系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15.5.2011 09:56:44 | 只看该作者
又一座法国波尔多著名酒庄被中国投资者收购
1911年起由法国杜寇(Ducos)家族所拥有的洛朗杜格斯酒庄被中国珠宝品牌通灵珠宝(Tesiro)购买。法新社发自波尔多的消息说,到目前波尔多地区共有6家酒庄被中国的投资商购买。
中国南京的通灵珠宝总经理沉东军是在签署最终协议后向法新社表示,中国的红酒市场发展迅猛,商机无限。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波尔多酒是法国红酒的象征。

据悉,今年41岁的沉东军爱酒,并积极在家乡中国为酒庄打开市场。在法国的波尔多地区遍访40多家酒庄后,他终于决定买下著名的洛朗杜格斯酒庄。该酒庄每年生产15万瓶葡萄酒,以梅多克葡萄酒(Medoc)之名销售。

而在洛朗杜格斯酒庄被中国商家购买之前,波尔多地区在3年之中已有5家酒庄被中国人购买。在此之前,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酒业与法国波尔多雷沃堡酒庄签署协议,以人民币上亿元收购该酒庄。

法国波尔多酒企业委员会主席奥沙尔特向法新社表示,继英国人、荷兰人、日本人之后,波尔多红酒吸引中国的投资者并不出人意料。
具有保值作用的红酒近两年在大陆掀起一波投资风潮,葡萄酒更是许多中产阶级彰显身价的主流产品。业者预估,今年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可望大幅成长至8.28 亿升,相当于每年喝掉11亿瓶葡萄酒。

通灵集团的年营业额约为1500万欧元,在中国东南地区拥有400间珠宝店,员工3000人。总经理沉东军表示,买下洛朗杜格斯酒庄仅是第一步,年产15万瓶红酒的产量是不够的。据法国业主的统计,2010年红酒出口中国猛增98%,目前中国-香港已然成为波尔多红酒的第一大消费市场,销售额达3亿 3300万欧元。中国现在已经是除了欧洲之外波尔多葡萄酒的最大买主。

另据全球大型葡萄酒及烈酒商贸展VINEXPO在上海公布的调查报告指出,2005年至2009年,中国大陆葡萄酒消费量成长1倍,共计11亿 5600万瓶,成长幅度104%。

VINEXPO预测,2010至2014年,大陆葡萄酒消费量将上升19.6%,届时中国大陆可能成为世界第6大葡萄酒消费国。调查显示,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国大陆,目前每年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仅1公升。

报告显示,中国人比较青睐红酒,佔葡萄酒销售额9成。2005年至2009年,大陆白葡萄酒消费量升幅不足1%。但报告预估,2010年至2014 年,大陆白酒消费量将成长32.8%。

据悉,在中国,每两瓶进口的葡萄酒中就有1瓶是来自法国的。另外,澳大利亚是中国第2大葡萄酒供应来源,第3是智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15.5.2011 10:01:17 | 只看该作者
法国“拉菲”红酒受追捧 中国富豪争购
中国富豪一掷千金抢购法国红酒,令市场炒风炽热。法国波尔多 5 大酒庄之一的拉菲-罗杰柴尔德酒庄(Chateau Lafite-Rothschild) 上月为迎合中国顾客,在 2008 年份的酒瓶印上红色中国数字‘八’,这一营销策略迅速见效。法新社说,明年上市的红酒,现在的价格较已攀升了近 5 倍。
法国波尔多五大酒庄之一拉菲庄园11月为迎合中国顾客在2008年份的酒瓶印上红色中国数字"八",推出即一扫而光。

据香港明报报导,拉菲酒庄2009年推出2008年酒花,供酒商预购时,正值金融海啸后信贷冻结,红酒价格下挫百分之20%,该酒虽然获得酒评家不错的评级,但并非出类拔萃,拉菲酒庄当时对其定价比2007年质量一般的拉菲红酒还要便宜5成。

但红酒市场随后反弹,受中国富豪青睐的拉菲更是炙手可热,价格不断被炒高。消息说,拉菲在2008年750毫升和1500毫升酒瓶上将印"八"字的消息11月底传出后,2008年产的拉菲预购价短短数日内升了17%。自去年推出以来,2008年拉菲的预售价上升了590%。

消息引述红酒业人士指出,一般来说,酒花开售后约需2年才会有现货,等升值的投资期需5年以上。但拉菲现象似乎打破了这个规律。中文"八"跟"发" 谐音,印上中文的"八"使2008年拉菲成为中国红酒投资者的抢购对象。

拉菲酒庄总裁萨林对此并不讳言,他称,特别包装是向中国顾客示好,他表示,这是向中国人说声"你好"和"谢谢"的好方式。

消息指,受中国富豪投资红酒热带动,香港苏富比11月拍卖2000瓶拉菲酒库红酒时,每瓶估计8000美元的1869年拉菲红酒,以23万3972 美元破世界纪录天价成交。

苏富比虽然没有透露买家身份,但业内人士估计买家大可能是中国富豪。而受这次拍卖影响,拉菲红酒价格都大幅攀升。酒商波尔多指数(Bordeaux Index)的执行董事博姆说:在该这次拍卖后10天卖出的600箱拉菲,价格升幅达10%至15%。

另外,波尔多拥有的另一大酒庄木桐酒庄最近也瞄准中国市场。市场早前传出木桐选用了中国艺术家设计2008年酒标,结果令该年份的木桐酒数周内升价 6成。木桐上周一公开宣布,北京艺术家徐累将设计2008年酒标,Bordeaux Index的木桐2008库存立即售光。

消息指,中国大陆媒体经常以"中国富豪只认拉菲"来形容拉菲在中国的地位,至于为何拉菲在芸芸波尔多红酒中特别受中国人追捧,有人认为这是由于中国消费者一味追逐名牌,在法国各大红酒品牌中,拉菲的中文名字最容易记。

但大陆疯狂炒卖拉菲的潮流引起忧虑,有经济学家本月初警告,拉菲市场已出现泡沫,现在是脱手的时机。

中国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拉菲价格近年持续攀升,某些年份的拉菲甚至5个月内大涨5成,情况一如2000年科技网路泡沫爆破前夕的那斯达克指数。

他相信,美联储维持低息环境是上等葡萄酒涨价的主要原因,但如果中国为打击投机活动而进一步收紧政策,拉菲价格便会大跌。谢国忠指出,金价过去10 年上涨超过4倍,但2000年产拉菲价格上涨达9倍,是黄金升幅的2倍。他认为,酒商就像泡沫经济中的投资银行,他们发现买家获利较他们收取的佣金多,于是索性自己也投资,就像华尔街的自营交易,基于相信"中国人会以更高的价格从你手里买走",索性囤积居奇。

分析指,拉菲在中国受吹捧,是因为大陆高官爱喝。大陆高官20年前爱喝干邑白兰地,10年前爱吃鱼翅,现在轮到拉菲,但他们的口味很快便会变。

在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里,谢国忠说:人们请高官喝拉菲希望换取高回报,高官爱喝因为它够贵。也有酒商估计,中国人喝的拉菲有7成是假酒,这些假酒最终会玷污拉菲的名声,令需求下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6.2011 05:19:30 | 只看该作者
英国扩大招收贫困生“违法”
英国政府要求知名大学扩大招收贫困生的规定“可能违法”。
                     英国私立学校委员会(Independent Schools  Council)所得到的专家法律意见说,英国联合政府要求知名大学扩大招收贫困生的规定“违法”,大学应该“不予理会”。


教育法协会(Education Law Association)主席,德佛勒克斯律师楼(Devereux  Chambers)律师奥利弗·海厄姆斯(Oliver Hyams)说,政府的要求“明显试图干涉大学的招生安排”,没有考虑到高等教育的相关立法。
                     “可能违法”
                     英国政府批发公文给公平入学办公室(Office for Fair  Access),要求2012学年度起学费超过每年6000英镑的大学,必须设定扩大招收贫困生的目标。
                     这个要求的原意是希望更多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能上大学,但法律意见说这个规定“可能违法”。
                     政府还说,为了扩大入学,知名大学甚至应该考虑,对贫困生降低入学标准。
                     但是奥利弗·海厄姆斯在一篇法律文件中援引《2004年高等教育法》,说公平入学办公室按照法律规定,不能影响大学招生处按照学术表现来决定让谁入学。
                     法律专家的结论将助长联合政府试图扩大高等教育社会阶级所引起的争议,有批评指责政府试图进行“社会改造”,对中产阶级家庭和私校学生不公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6.2011 05:26:01 | 只看该作者
校服专卖 家长可以告学校2009年8月24日
英国政府部长呼吁,如果学校强行要求家长们购买特定校服供应商提供的高价校服,那么家长应当把学校告上法庭。
                     英国儿童、学校与家庭部(Department of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负责学校事务的部长伊恩·赖特(Iain Wright)表示,学校从校服供应商那里提取回扣的“甜蜜交易”(sweetheart deals)可能导致一个非法的同盟集团。
                     此前,英国部分地方议会指责一些学校实际上“扣押”了多达五分之一的校服钱款。
                     
伸张正义                     研究显示,由于各项颇有争议的安排,家长们每年在学杂费上支付4,500万英镑。
                     赖特表示,这些“宰人”的交易在竞争法中属于非法行为,因此他呼吁家长们向公平贸易局(Office of Fair Trading)提供相关证据。
                     赖特同时称,家长们应该可以从超市或者其它商店购买廉价的普通校服。这些店家通常在九月新学期开始之前大幅削减服装价格。
                     比如说,家长们花3.75英镑便可从特易购超市(Tesco)购买基本款校服。而Asda超市和玛莎百货(Marks & Spencer)也有类似的廉价校服出售。
                     但是,几乎五分之一的英国学校坚持让家长们必须从指定的“正式”供应商那里购买校服。
                     不久前,英国南部汉普郡(Hampshire)一所罗马天主教学校就因强行要求家长购买价值97英镑的新款校服受到指责。
                     赖特表示,单一校服供应商可能违反了竞争法,因此他很希望公平贸易局能够就此进行调查。
                     赖特说:“我很希望在这件事上采取坚定的方针,因为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公平,表现出一些人情事理,而且需要站在家长这一边。”
                     因此赖特认为,学校安排学生们去特定的商店购买校服、并从中收取回扣是“错误”的。
                     赖特补充说:“很多地方都确实有高质量的东西出售。在高质量的Asda和特易购校服上缝补上或熨烫上校徽有何不对的?”
                     
政府干预                     公平贸易局曾2006年的调查中发现,指定商店或者学校那里出售的校服平均价格要比一般商店贵23%,更比超市校服贵了150%。
                     各地方议会负责人敦促家长们联合起来,要求学校董事会说明购买特定校服的原因。
                     英国地方政府协会(Local Government Association)也公布了三点计划,并要求所有学校遵守执行。
                     这三点计划是:第一,校服出售至少需要有两名供应商,而且这两名供应商中不包括学校本身;第二,学校校徽和标记应该与校服分开出售,并可自行缝上校服;第三,家长应给于机会从其他家长那里购买二手校服。
                     地方政府协会主席玛格丽特·伊顿(Margaret Eaton)表示,孩子们要买高科技玩意儿、买新款运动鞋等等,买这买那已经让家长们倍感压力,因此至少在校服这方面不能再让学校敲竹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7.11.2024 20:0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