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并购主要的目的是渠道和技术。最终达到进入欧洲和北美市场的入场券。如果运作的好,不但不用花钱还能大 ...# M4 ]8 J3 V1 G9 B, x- T$ w
xuanzhi089 发表于 23.7.2010 09:51 - _* d0 E- u3 j2 d( y5 U
/ \# p" h1 X& J这种东西,合购、并购并不是花好月圆的婚姻,从此公主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七个小矮人在旁边跳舞~~~~0 o4 e% _3 ^! [3 X0 [& N- O
, {/ p. O* M: M$ l
中国从88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试水,
& L3 z/ O! H9 e& G, r0 G$ M两种文化之间差异太大,或者企业文化差异太大,运作方式迥然不同,这种带来的风险都是很大的,而且是在你“领证”之后对方和你气场不合的问题在逐渐显现。4 W* E* B0 h C+ S5 N
! s) S, P' @6 V3 ` \' U; Q, O
你以为你拿到了渠道和技术,但是你要考虑你是不是真的拿到了这些。
% a( T% R0 [2 V- P就比如很著名的TCL(网络俗称:太差了。。。汗)娶了汤姆逊,最后怎么样,搞清人家公司之后才终于环恍然大悟的发现技术上有很大重叠,而且对方的渠道并不买你中国公司的帐,最后不是还是失败了?
) b0 R* G H p6 B: T1 L/ y& q; e
0 w% {7 r3 U! s! U. p我们总以为1+1>2,殊不知,在跨国跨文化的合购并购中,一般都是1+1<2的。
/ I$ Z U) x+ t) e6 C4 Y就不说咱们亚洲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了,就连西方公司之间的联姻都鲜见成功。而且这种一般都是买方吃亏的。$ ~& H( h* `4 J3 ^/ O- O
# L a$ p4 C$ @% Z. A. O/ ^
比如中国企业里面都是个人英雄主义占上风,而西方企业都是制度性保障占上风,比如你可以见到中国企业仰仗机遇和胆识过人的老板迅速发展,但是你很少见到,这个公司能做100年。可是欧洲这种百年老店比比皆是。就拿个随便的例子说吧,比如任正非百年之后,你真的相信HW还能千秋万代?咔咔,咱们拭目以待。像三星那样收购欧洲公司结果好的,都是少数的风光例子,你看看戴克,你看看索爱,你看看诺西,你看看明基-西门子,你看看TCL阿尔卡特,哪个混得好了?+ r" w; X: Q1 C
& i) ?" t' W) O( d, i
日本在繁荣时期有过大手笔,大家在网上一搜,可以找到无数例子,可最后哪个不是铩羽而归呢?6 H! X# B) r, |+ u w
画饼有时候不能充饥的,呵呵。, Z- t) N" z& F f% i3 b
' E4 g$ P1 o: v( I8 v, i% W还是坚持我原来的观点,社会里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大家都好好劳动,比什么都强!- w$ ^) _* }! e w$ Z7 N3 S0 q
我就是路过打酱油的。也不想再继续深入讨论,呵呵,纯属抛砖引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