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6036|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谨献给20年前的今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6.2009 11:3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谨献给20年前的今天。
7 M! z: H8 ~4 C4 D7 c( d1 P& Y- B 6 l. ]7 X# l4 M" x. V) J7 P
那是一个实在遥远的年代,
4 j0 {* q5 d3 r$ N- ?6 B退色的记忆却又不时地鲜活起来,! n1 J2 ^+ `" u/ P
把我的思绪,# g6 w. e1 [2 e  R+ g
带到那曾经的过去,
8 o8 J* b0 _, U+ r9 b" \& U0 b带到那沸沸扬扬的故都,
4 D: ~/ Q3 Y6 E$ R& M# l7 }带到那躁动不安的广场,
6 w+ o& Y% A# ?1 p( n带到那喧闹的金水桥边,3 p* @$ S& K6 i% e3 R
带到那伴着烛光与火焰,5 E; s% e  i6 S
吉它与嘶叫的夜,! v+ W$ `5 b% ?/ C4 s# O4 Z1 Y
──那个没有月的初夏夜。4 p5 Y' N7 B( ?
9 W* L# V5 N1 W
让我几乎再一次
6 ]% p# Y* v* }' h/ _, e呼吸到
4 v& o9 y- ?% l* F那弥散在空气中,
+ ^$ y# p9 }& ?1 g, f5 p+ _混着火与血的味道;3 ^! N0 }& _; M0 _
耳畔似乎又飘来,
/ c2 o+ E- ?# M  S断断续续的抽泣,# H) [( b) u- T4 Z0 ?
悲壮而低沉的歌声。
& E/ K7 O) P* }4 }3 B恍惚中,
" @: V: W% i% l* w$ d- w0 E我似乎又依稀看到,( L/ s5 Z. @' G4 t
那一张张映着昏暗的灯光,' n, Q. V' X5 U6 U' L8 y8 @
充满天真稚气而又焦虑无措的脸庞。
/ X4 k/ \& Y4 J2 q) b- F0 r
+ E, _9 c, `' m8 {- k, i: M晨风将散在他们额前的乱发: O' Y, j9 o" N6 X* s% t0 d
轻轻撩起,9 u! t# D, Y: r" @
那一双双噙着泪花的眼睛,  E; j! w: \" _; U! q! O3 r4 }
好像在向我无声地
/ {. e, a' S/ S倾诉,
3 M* z$ S) }* _& Y& |倾诉那昨夜的痛苦与忧伤,
7 j) Z2 n. z* w倾诉那世间的疑惑与迷茫;  T3 i; Y0 c7 G! i+ n) l* q
倾诉那年轻的心" J6 \' d# b& Y) f( |
对明天的期许,$ w. a0 L: Y1 ^4 G* o, h
对阳光的渴望。
  \% N8 y1 r. \. x3 F, V6 X $ e' o, ]! w% {3 C8 G- t
200963日。
2#
发表于 3.6.2009 11:38:3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3.6.2009 11:5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3.6.2009 12:16:20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容易被人当枪使的还是早点儿被淘汰好,符合进化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3.6.2009 14:50:02 | 只看该作者
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 D6 q% T, y5 e' J  k8 k6 U
+ G, Y6 W' X% \' v; W
事件定性3 `# ~8 d7 ^* c* Y
中国大陆政府对事件的评价从“动乱”演变成“暴乱”,随后又降为“风波”。其中4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称为“社会动乱”;六四戒严指挥部清场时称为“反革命暴乱”;6月9日,邓小平在接见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称为“严重的政治风波”,后统一为“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或“八十年代末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十余年来党政领导人几次公开面对海外媒体对“六四”平反问题的质询,但并未正面评价当时的措施。( E. \1 i4 Q- f1 C7 ^) P
6 t/ [! M& V  M# S. H
虽然事件被刻意淡化,但中国大陆政府仍严格限制有关六四的议论,对死难者家属的私人悼念活动也进行干预,每年6月4日前后天安门广场亦会加派警力。[116]。2005年赵紫阳逝世时,官方新闻稿也没有触及“六四”二字,只说赵犯了政治过失。至今六四事件仍是中国大陆的政治禁忌。
/ }' u) o- c8 }# |4 L/ V
* R  k- N" w. f& u7 s8 }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纸《人民日报》的官方网站人民网也有对“1989年政治风波”的简要描述。
# x$ Y7 P9 y6 {- k; v  c# V! R$ P
8 z4 `. p" S- g# A  ]+ ]' |- Z  N7 B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和行为管制
. ^+ Z0 N& ^; Q& v4 d% ]在大部分情况下,媒体不得刊载六四内容,六四后有北京市民曾公开接受西方媒体采访,谴责军队屠城,中央电视台辑录了该片段,并呼吁全国寻找这名反动份子,该市民最终被捕并判刑。大部分民众在事后保持沉默,不愿发表对六四的任何意见[119],从而导致大部分人(尤其是80后的年青人)完全不知道有此事的发生,一些人甚至因文章中出现“六”“四”或“6”“4”等相关数字而惨被文字狱的牵连[120]。/ m2 ]5 F$ F; U5 L3 B: I2 X. F
! H3 _' x( h2 {* \* [  W
谷歌、雅虎等海外网站的中国版受到中国政府的压力,不得不屏封一切有关六四及其他政治敏感的网页。2007年6月4日,《成都晚报》的一个年轻女职员因为政府刻意隐瞒历史真相,所以她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有关六四的内容。因此,当有人要刊登“向坚强的64遇难者母亲致敬”的广告,并且告诉她是一个矿难。她就批准刊登了。结果一名副总编辑,二名编辑,和《成都晚报》广告部四名职工全部被解雇。[121];2008年的香港维园六四烛光晚会被CCTV描述为香港市民悼念汶川大地震死难同胞[122];2008年7月24日《新京报》刊登了一张六四事件照片遭下令在市面全面回收。[123]4 w- c* [1 ^$ v6 Y7 X, D* u1 Q7 o

+ P' g" t. n- j! ?+ f( p  ^' @: l/ p在严格的媒体管制下,中国政府一直宣传六四事件是外国势力混入学运,意图挑战共产党的统治地位,“外国势力”借助民众热情,配合中国一些政治人物,以图利用学生推翻现政府从而掌权,建立一个顺从于西方社会的政府。苏联解体后,部分民众也认为如果没有平定动乱,中国也会像苏联般瓦解。国内也有不少声音认同“稳定压倒一切”,批评激进的学生只会令社会不稳。[124]当论述中偏离这一观点时,言论一般会受到封杀。
9 x* P3 _: ^( Q  f$ G1 {
# ]- X/ s. ]1 e8 `然而多年来不断有人突破限制,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对六四的看法。最早披露SARS爆发的蒋彦永因为在2004年上书中国人大要求为六四正名,从而被软禁后加以监视。[125][126]  C& w% y0 a' d1 M1 J

; X% x0 ?) w1 {( Y8 J2009年,六四20周年来临前夕,同时又将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国庆,中国政府加紧了对异议人士的控制。[120]1 ]( y5 `/ f' z4 y0 f4 F) f8 }  W& Q

1 B+ w" i1 f5 I3 y" i+ R* S9 ]
, \0 m" j( J! {- M& R2 F8 U, R2 u& a0 y0 d群众运动
& _$ v# x6 s8 i六四后中国调整了一系列应付群众运动的措施,89年后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事件绝迹。江泽民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访问时说:“我们应当从这件事中吸取一些教训,正如中国一句谚语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他指防暴应由警察负责,而非军队,有必要进行更好的防暴训练,并使用橡胶子弹等非致命武器。
" ^+ K, g$ K2 T' `' G" s
. }* J6 U0 t5 H8 T9 v* l1999年,北约炸毁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后,北京出现自六四后最大的示威,政府沿路派出警察维持秩序,并未有拦阻示威人流;2005年北京反日示威上,政府亦依这一方针处理。中国官方称这些游行为爱国主义[来源请求],外界[谁?]质疑这是中国政府在将矛头转以民族主义表达[来源请求]。
/ _! K, S1 `2 B8 O1 a/ E. E3 C( c+ w4 W4 H1 q
但迄今,中国大陆仍未解除对示威的限制,全国各地屡有示威酿成流血冲突,但大部分事件都没有报道,当中并未有如六四事件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 }0 g* u& a. Q1 D& T4 G  M( f

8 n+ ?# }3 W1 @0 R. k/ Q相关影视书刊+ P/ Q/ @0 o! h4 |
! y7 C, @# v3 @- k4 a3 r1 h) H+ M
中国大陆政府查禁作品
9 S6 N. z0 b, G- P' K$ U电影《颐和园》,2006年,电影《颐和园》因为故事情节涉及到六四事件,因此在中国大陆被禁演。2006年9月1日,中国大陆的电影局规定导演娄烨和制片人耐安一起 ,5年内不得拍片。[129]
% a& s: E9 ~$ e0 h% M书籍《六四诗集》,迄今为止以文学形式呈现六四事件的唯一一部历史文献。自200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由上至下从中央到地方省、地区、市县层层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动用空前规模政府资源对尚未出版已在中国地下翻版流传的《六四诗集》进行查缴。2007年3月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130]5月26日, 该书由六四文化传播协会与国际特赦组织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联合举行发行仪式。2007年9月,中共十七大召开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再次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查堵该书。[131]2007年11月12日留美学生吴强因携带该书入境,遭中国政府逮捕审讯。[132][133]
1 ~& I$ u7 V4 a- s0 G5 [+ l书籍《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2007年7月,《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在美国洛杉矶华人书店开始发行。 3 H2 [. ?0 r( C/ \
《改革历程》赵紫阳录音回忆,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09年5月29日初版,ISBN 978-988-17202-7-6,英文版《》。
$ I) J3 B, {, y7 v' |9 w3 y2009年,5月,由吴仁华写的《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在香港公开上市,五月底在洛杉矶正式上市。随后,江苏和浙江下令查禁此书。根据作者本人,查禁理由是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作者原本是中国政法大学的老师,同时也是领导1989年学运人之一。现在旅居美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3.6.2009 15:08:17 | 只看该作者
颐和园》是一部2006年出品的情色电影,导演是娄烨,主要演员有郭晓冬、郝蕾、胡伶。由于电影描述了有关六四事件,2006年5月16日,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简称广电总局)认为该片“声音与画面很不清晰”而搁置对《颐和园》的首次审查。17日再度送审,同样被拒绝,因此而无法获得批准参加戛纳电影节。但是,娄烨依然带领演员郭晓冬、郝蕾和胡伶伶出席电影记者会及首映礼。这部电影是当年唯一参加角逐金棕榈奖的华语电影。目前这部电影在中国大陆禁演。[1]7 |/ ^, _' ^7 w

9 r$ \, P& V! M+ v2 T- b2006年9月1日,导演娄烨因为这部电影,和该片的制片人耐安一起,被广电总局处罚5年内不得拍片。[2][3]
* s4 `0 R5 }9 y- k3 W( w+ S+ m  B: }- A: w
目录 [隐藏]
- ]( b$ N& t) r% Y# n1 主要情节 : A: O9 d4 p% v& |! t* @
2 参见
* K( G2 X6 H" w8 G; o3 参考资料
1 T) q( Z  k7 g9 Y( h& v4 外部链接 . ^. Q4 }" q8 E8 R* W* N

* r1 a7 D' J: R5 j; ?7 ?" j, Z  W$ [; ]; L4 H- _
6 D1 w1 ]% N+ V
[编辑] 主要情节- I, A3 Y7 Y$ f/ o4 z
注意:下文中包含记述作品情节的段落,或许会降低欣赏原作的兴致。
6 d4 b" H6 V2 w& m这部电影描述了20年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纷,以及和身边人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六四事件、柏林墙的倒塌及前苏联、东欧的民主化运动。导演在新闻稿中说,“该片事的一个挑战是,高潮是在中段而不是结尾,但故事又没法在那结束。”
0 ^" u9 V" @* d, X% f* Y, C: W! d: b3 {9 F; ]& R7 f9 B
影片以“六四”事件为背景。娄烨在除了六四之外,该片还涉及柏林墙的倒塌及前苏联、东欧的民主化浪潮。3 O; V, B( j1 u

8 P5 }8 q6 W5 P- a2 z1987年,中国。来自东北的少女余红获得北京“北清大学”取录,毅然离开家乡的小情人,开始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余红一贯我行我素,不爱受约束的性格,令她成为同学间最热门的话题人物。她透过友人李缇认识了男生周伟,二人旋即疯狂地热恋,但双方不忠的行为却令这段感情经历多番离离合合,最后连李缇亦加入这段错纵复杂的关系。1989年夏天,北京的大学生参与大规模示威时遭军方镇压,其后余红中途辍学回乡,周伟则靠李缇及其男友的帮助到德国柏林居住,二人各自开始了新的生活和感情,多年来再没有联络。多年后,周伟决定回流中国发展,并经电邮再次找上现已结婚的余红。虽然二人多年来仍一直对对方念念不忘,但今日再次相见,感觉已不再一样。
7 `  I& O- d; W+ a: X4 x" n, S8 o' {" \- }
7 b/ w$ p, f% v, x; R
[编辑] 参见' Z  d& p5 w: x+ _3 l
中华人民共和国查禁电影电视列表 ) A5 }5 z5 p0 P
中华人民共和国查禁出版物列表
  l9 W: U3 D9 b3 \9 g# m/ {% u( c3 L六四事件
9 n. |* u( q8 p
7 P' Z. M5 n6 v* C: T3 b) @[编辑] 参考资料2 f' c" S# ^( Z; P6 |7 o) B
^ 博讯新闻网:电影《颐和园》涉六四内容遭北京封杀
% \: j. B3 E, X' J* o+ E^ 娄烨违规参赛戛纳电影节 五年内不准拍片(图)
9 E5 V! d& `& f^ 根据中国大陆的《电影管理条例》第六十一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举办中外电影展、国际电影节,或者擅自提供电影片参加境外电影展、电影节的,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参展的电影片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2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万元的,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六十四条规定:单位违反本条例,被处以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自吊销许可证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电影片的制片、进口、出口、发行和放映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个人违反本条例,未经批准擅自从事电影片的制片、进口、发行业务,或者擅自举办中外电影展、国际电影节或者擅自提供电影片参加境外电影展、电影节的,5年内不得从事相关电影业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3.6.2009 15:51: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那位的补充资料。
' h: O7 f, u5 v) x4 K5 K' w" l2 a无论六四定性如何,毕竟是几百条人命呀!列位看官,人心可都是肉长的呀!
* ~% C2 E1 h& f  M政府杀人实在说不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3.6.2009 16:05:13 | 只看该作者
“只谈风月,莫谈国事”,这个优良传统大家都忘了吗?!
1 `1 K# w1 Y$ j% U7 u但总是有那么"一小撮",依然记得二十年前那个白色的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3.6.2009 16:25:01 | 只看该作者
"颐和园", 一流的Idee, 二流的剧本,三流的导演。用力过猛,白白打了个空拳。
6 J* a; q( k+ X0 u! q% ^4 m关于大环境,小感情的电影,"霸王别姬"才是上品。
" c. j# Z  z- l9 w) D抱歉,无意歪楼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3.6.2009 19:55:47 | 只看该作者
"六四"的镇压使中共觉得保住了政权(其实当年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也没想要政权),但"六四"镇压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决心维护政权的中共,而是这20年来中国 大大小小的贪官,因为他们已经不必担心任何来自"群众"的监督和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六四" 恰恰给中共准备了腐蚀其政权本身的掘墓者。 当前中国官员贪污腐败之烈,可以说为世上、史上少有。' e$ m& \, D4 o# P0 ?: D% ~
' x7 I+ _" t" h
,“六四”运动中明确地打出了要保障言论,集会,出版,信仰,结社等公民自由权利的旗帜,这相比较起以往的历次中国学生运动是一个重要的进步。这充分说明,中国知识份子群体对民主制度认识的深化。而“六四”这场旨在争取公民自由权利的斗争开启了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在中国兴起的“维权运动”的先河。从要求全面推进民主制度建设到转而只是维护公民基本权利,表面上看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曲线救国。但是这恰恰是回归自由民主制度本质的正道。通过维护公民的各项自由权利而展开的民主与法制的“普及教育”,对中国社会的改变更为深远。因此“维权运动”是“六四”事件的余响亦是毋庸置疑。
& {  c& m7 P( n8 d9 Z& B( K' D4 V' v

; x. @# y$ K- }' z# C正是因为“六四”事件具有这样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本应该对其历史的经验教训做更多的深入反省、研究和探讨。但是“六四”事件过去的这二十年来中国政府倒是忙着敦促日本,欧美国家要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莫忙历史教训。而自己对于中国社会历史上发生的许多事件都罹患上了严重的“健忘症”。不消说反右、大跃进、文革是研究的禁区。而且每年到了六月四号前后,国内的媒体对于这一事件都是鸦雀无声,保持集体沉默。最近的中国网络更是连“六”和“四”这样的数字都要过滤了。如果真的如中国政府自己所宣称的,“六四”事件是一场反革命暴乱,中国政府用武力平息暴乱是正义行为的话。那么又何必讳莫如深至此,要掩住天下的悠悠之口呢?
3 G% q/ \6 B. y+ @2 I9 |. y8 Y3 z* S8 Y5 d* D

8 @, K. I: C3 k' [! @4 o* c另外,由于“六四”事件的主体参与者是学生和知识份子,那么作为那些学生和知识份子的后辈,在西方作“洋翰林”,“洋秀才”和“洋知青”的广大海外中国青年留学生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六四”事件呢?9 |, R! F! p. c+ V! F6 ?

  U2 T% i! d& @6 l* Y3 Q  Z- ]
- O  U. U. G6 ]- U) X我想,在2008年中国海外留学生可以为了维护“新闻自由”和“新闻公正”而走上街头,抨击西方媒体;可以为了捍卫“民主”和“主权”而示威游行,批评西方政府;可以为了追求“真理”和“真相”而到处演讲宣传,反驳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歪曲”和“妖魔化”。那么,今年中国留学生是否应该以同样的行动要求中国政府给与国内民众了解、评论、分析、报道、研究“六四事件”的一个自由呢?这样不是可以让西方民众了解到中国海外留学生不是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来追求“民主”和“自由”,而是以“实事求是” (张维为:“实事求是”让西方民主难以忽悠中国)的精神来看待历史和中国社会吗?当然也可以让西方民众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海外留学生是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自由意志”的“现代公民”,并能够超越一己之国家民族利益来看待历史事件。
, `" ~+ q% r' y, k
) {/ }; p) d: p8 E
9 Q5 a- e  Q# y8 u0 O+ F. r% M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这样写道:“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6 B: Y" w- P9 o/ p0 I- H
  m0 }" u  [3 l' d. Y0 V8 Q! Q3 ?6 b1 u1 O9 l  N- I' ~
“六四”事件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中国民众也沉默了二十年。最为不忍的,作为那场为争取中国人民自由权利的蹈死者的后辈,仍有人把这些学长称为“暴徒”。呜呼,面对此景,我同样也说不出话来!“六四”事件以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早已不是专属于部分人的历史,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六四”。还是一句老话,历史最终将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1.11.2024 20:2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