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 D6 q% T, y5 e' J k8 k6 U
+ G, Y6 W' X% \' v; W
事件定性3 `# ~8 d7 ^* c* Y
中国大陆政府对事件的评价从“动乱”演变成“暴乱”,随后又降为“风波”。其中4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称为“社会动乱”;六四戒严指挥部清场时称为“反革命暴乱”;6月9日,邓小平在接见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称为“严重的政治风波”,后统一为“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或“八十年代末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十余年来党政领导人几次公开面对海外媒体对“六四”平反问题的质询,但并未正面评价当时的措施。( E. \1 i4 Q- f1 C7 ^) P
6 t/ [! M& V M# S. H
虽然事件被刻意淡化,但中国大陆政府仍严格限制有关六四的议论,对死难者家属的私人悼念活动也进行干预,每年6月4日前后天安门广场亦会加派警力。[116]。2005年赵紫阳逝世时,官方新闻稿也没有触及“六四”二字,只说赵犯了政治过失。至今六四事件仍是中国大陆的政治禁忌。
/ }' u) o- c8 }# |4 L/ V
* R k- N" w. f& u7 s8 }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纸《人民日报》的官方网站人民网也有对“1989年政治风波”的简要描述。
# x$ Y7 P9 y6 {- k; v c# V! R$ P
8 z4 `. p" S- g# A ]+ ]' |- Z N7 B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和行为管制
. ^+ Z0 N& ^; Q& v4 d% ]在大部分情况下,媒体不得刊载六四内容,六四后有北京市民曾公开接受西方媒体采访,谴责军队屠城,中央电视台辑录了该片段,并呼吁全国寻找这名反动份子,该市民最终被捕并判刑。大部分民众在事后保持沉默,不愿发表对六四的任何意见[119],从而导致大部分人(尤其是80后的年青人)完全不知道有此事的发生,一些人甚至因文章中出现“六”“四”或“6”“4”等相关数字而惨被文字狱的牵连[120]。/ m2 ]5 F$ F; U5 L3 B: I2 X. F
! H3 _' x( h2 {* \* [ W
谷歌、雅虎等海外网站的中国版受到中国政府的压力,不得不屏封一切有关六四及其他政治敏感的网页。2007年6月4日,《成都晚报》的一个年轻女职员因为政府刻意隐瞒历史真相,所以她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有关六四的内容。因此,当有人要刊登“向坚强的64遇难者母亲致敬”的广告,并且告诉她是一个矿难。她就批准刊登了。结果一名副总编辑,二名编辑,和《成都晚报》广告部四名职工全部被解雇。[121];2008年的香港维园六四烛光晚会被CCTV描述为香港市民悼念汶川大地震死难同胞[122];2008年7月24日《新京报》刊登了一张六四事件照片遭下令在市面全面回收。[123]4 w- c* [1 ^$ v6 Y7 X, D* u1 Q7 o
+ P' g" t. n- j! ?+ f( p ^' @: l/ p在严格的媒体管制下,中国政府一直宣传六四事件是外国势力混入学运,意图挑战共产党的统治地位,“外国势力”借助民众热情,配合中国一些政治人物,以图利用学生推翻现政府从而掌权,建立一个顺从于西方社会的政府。苏联解体后,部分民众也认为如果没有平定动乱,中国也会像苏联般瓦解。国内也有不少声音认同“稳定压倒一切”,批评激进的学生只会令社会不稳。[124]当论述中偏离这一观点时,言论一般会受到封杀。
9 x* P3 _: ^( Q f$ G1 {
# ]- X/ s. ]1 e8 `然而多年来不断有人突破限制,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对六四的看法。最早披露SARS爆发的蒋彦永因为在2004年上书中国人大要求为六四正名,从而被软禁后加以监视。[125][126] C& w% y0 a' d1 M1 J
; X% x0 ?) w1 {( Y8 J2009年,六四20周年来临前夕,同时又将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国庆,中国政府加紧了对异议人士的控制。[120]1 ]( y5 `/ f' z4 y0 f4 F) f8 } W& Q
1 B+ w" i1 f5 I3 y" i+ R* S9 ]
, \0 m" j( J! {- M& R2 F8 U, R2 u& a0 y0 d群众运动
& _$ v# x6 s8 i六四后中国调整了一系列应付群众运动的措施,89年后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事件绝迹。江泽民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访问时说:“我们应当从这件事中吸取一些教训,正如中国一句谚语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他指防暴应由警察负责,而非军队,有必要进行更好的防暴训练,并使用橡胶子弹等非致命武器。
" ^+ K, g$ K2 T' `' G" s
. }* J6 U0 t5 H8 T9 v* l1999年,北约炸毁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后,北京出现自六四后最大的示威,政府沿路派出警察维持秩序,并未有拦阻示威人流;2005年北京反日示威上,政府亦依这一方针处理。中国官方称这些游行为爱国主义[来源请求],外界[谁?]质疑这是中国政府在将矛头转以民族主义表达[来源请求]。
/ _! K, S1 `2 B8 O1 a/ E. E3 C( c+ w4 W4 H1 q
但迄今,中国大陆仍未解除对示威的限制,全国各地屡有示威酿成流血冲突,但大部分事件都没有报道,当中并未有如六四事件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 }0 g* u& a. Q1 D& T4 G M( f
8 n+ ?# }3 W1 @0 R. k/ Q相关影视书刊+ P/ Q/ @0 o! h4 |
! y7 C, @# v3 @- k4 a3 r1 h) H+ M
中国大陆政府查禁作品
9 S6 N. z0 b, G- P' K$ U电影《颐和园》,2006年,电影《颐和园》因为故事情节涉及到六四事件,因此在中国大陆被禁演。2006年9月1日,中国大陆的电影局规定导演娄烨和制片人耐安一起 ,5年内不得拍片。[129]
% a& s: E9 ~$ e0 h% M书籍《六四诗集》,迄今为止以文学形式呈现六四事件的唯一一部历史文献。自200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由上至下从中央到地方省、地区、市县层层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动用空前规模政府资源对尚未出版已在中国地下翻版流传的《六四诗集》进行查缴。2007年3月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130]5月26日, 该书由六四文化传播协会与国际特赦组织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联合举行发行仪式。2007年9月,中共十七大召开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再次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查堵该书。[131]2007年11月12日留美学生吴强因携带该书入境,遭中国政府逮捕审讯。[132][133]
1 ~& I$ u7 V4 a- s0 G5 [+ l书籍《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2007年7月,《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在美国洛杉矶华人书店开始发行。 3 H2 [. ?0 r( C/ \
《改革历程》赵紫阳录音回忆,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09年5月29日初版,ISBN 978-988-17202-7-6,英文版《》。
$ I) J3 B, {, y7 v' |9 w3 y2009年,5月,由吴仁华写的《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在香港公开上市,五月底在洛杉矶正式上市。随后,江苏和浙江下令查禁此书。根据作者本人,查禁理由是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作者原本是中国政法大学的老师,同时也是领导1989年学运人之一。现在旅居美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