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cy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世纪 系列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3.12.2002 21:26:41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15)<br>   公元1084年,一位日尔曼人圣布鲁诺[Saint Bruno]在法国的阿尔卑斯山区建 立了一种新的修道院。第一所这种修道院是沙特勒兹大修道院[La Grande Chartreuse],因此这种修道院被后世称作卡尔特修道院[charterhouse],而修道 院里的僧侣们则被称作卡修森派[Carthusian]。这种修道院的结构非常简单,只 是一个礼拜堂和一些供修士们独居的小屋。平时他们除了向上帝祷告,几乎从不 说话,只有在每周一次的例会上,大家才会碰面。一日三餐全部是粗陋的素食, 用大木盘装着,从各人的门下塞进房间里去。他们的守则&quot;从不改良,因为从未变 恶&quot;在这900年里从未改变过,尽管这其中,无数虔诚的人们曾经向他们捐赠了无 数华丽的教堂和精美的屋舍。 公元1098年,一批本笃派僧侣因为不满过分轻松的日常生活而离开修道院, 前往他们认为的&quot;荒漠&quot;地区进行一次精神上的远征。他们在第戎[Dijon]南部几英 里的西托[Citêaux]找到了理想中的地方,后世因此将他们称为西笃派。他们决心 完全服从圣本尼狄克的诫条,严格执行其中的每一个字,&quot;任何违背诫条的东西都 必须被抛弃&quot;。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记述圣本尼狄克拥有别人的教堂、祭坛、 祭品、什一税,或是面包房、磨坊、村庄和农民,所以他们也坚定地弃绝来自别 人的这些东西。他们于是自己平整土地,建造房屋,开垦农田。他们将很多沼泽 和荒地改造成良田,甚至还有填海造地的壮举。很快,他们就因为善于牧羊和放 牛而在当地出了名。他们将自己生产的羊毛和奶酪卖给城镇里的居民们,用得到 的收入建起了面包房、磨坊,甚至还拥有了自己的村庄和农民。 西笃派很快就传播开来,到13世纪,西笃派修道院已经有700多座,不仅有修 士的,也有修女的。从现存的西笃派修道院可以大致窥见他们的建筑风格。由于 他们秉持的是苦修的信条,他们杜绝任何形式的装饰:彩色玻璃、神殿里的灯、 甚至稍微华丽一点的法衣都属于被禁止之列。教堂里的十字架是木头做的,烛台 是铁的,香炉是铜的。僧侣们的卧室方正窄小如同棺材,整齐地排成一列。他们 吃用大麦、野豌豆和其他杂粮做成的面包,还有放了荨麻叶子的炖土豆。他们精 神上的苦修和经济上的成功却并没有获得普遍的认同。 西笃派修士中最伟大的是克莱伏的圣伯纳德[Saint 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他是个坚信神秘主义的政治家,曾经亲自建立了数十所修道院。他 以自己的圣洁和狂热成为中世纪基督教精神的一个象征。他的注意力全部投在来 世,在他的书中,他这样写道:&quot;在这个世界里,人只有两种:局外人和朝圣者。 &quot;但是伯纳德自己在现实世界里却是如鱼得水。他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经常出 面调停教会和世俗机构的矛盾。他可以左右教皇的选举结果,还经常为教皇和法 国国王进言。伯纳德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地和错误的学说作斗争,并且为了对抗异 教,做过许多精彩的布道,他也因此而出名。在他的推动下,西笃派得以广为接 受。他是个富于战斗精神的圣人,绝对忠实于自己的信仰,而对异教和无信仰毫 不留情。他的精神足以被后世一直奉为楷模--但是同时,他也是一个中世纪式的 人物。 这样我们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什么是&quot;中世纪的&quot;?在一般的用法中,这个词 就代表着一个停滞和后退的时代。但是中世纪的全盛期绝不是在倒退,而是在前 进。这个时代充满了高贵的激情和史无前例的活力,见证了无数的发展和发明。 这是一个进取的时代。 当我们把圣伯纳德去世前一个世纪和后一个世纪的欧洲拿来做个比较的话, 我们会发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乡间已经从原本的一片荒凉慢慢变得有了 人气,景观已经有了今天的样子。城堡也大量出现,守护着周围的土地。在高耸 的哥特式尖塔下,市镇一天天地繁荣和富庶起来。崭露头角的银行家和行会一起 控制着商业。同时繁荣的还有众多的大学,在那里学者们开始将他们深奥的思想 写进书本;而诗人和小说家也把他们的想象诉诸文字。中世纪的全盛期开创了一 直延续至今的欧洲文明。<br><br>                        
32#
 楼主| 发表于 3.12.2002 21:26:54 | 只看该作者
                         《中世纪》第二章专有名词对照表<br>   纳瓦拉[Navarre] 利昂[Leon] 托马斯·阿奎奈[Thomas Aquinas] 波伦亚[Bologna] 纽顿[Newton] 纽波特[Newport] 纽伯里[Newbury] 维尔涅夫[Villeneuve] 诺斯塔[Neustadt] 菲利普·奥古斯塔[Philip Augustus] 鲁昂[Rouen] 佛兰德斯[Flanders] 弗里斯兰[Friesland] 萨克森尼[Sanxony] 奥托大公[Duke Otto] 约翰十二世[Pope John XII] 奥利莱克的戈勃特[Gerbet of Aurillac] 西尔维斯特二世[Pope Sylvester II] 奥格斯堡[Augsburg] 塞尼峰[Mont Cenis] 图斯卡尼[Tuscany] 卡诺沙[Canossa] 圣安吉洛堡[Castel Sant&#39; Angelo] 罗伯特·吉斯卡[Robert Guiscard] 《沃姆斯协约》[Concordat of Worms] 帕维亚[Pavia] 萨勒诺[Salerno] 唐克雷德·德·豪特维尔[Tancred de Hauteville] 阿普里亚[Apulia] 卡拉布里亚[Calabria] 科孚[Corfu] 杜雷佐[Durazzo] 帕勒莫[Palermo] &quot;邋遢王&quot;艾思而莱[Ethelred the Unready] &quot;糊涂王&quot;[the Ill-Advised] &quot;坚信者&quot;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 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亦即西敏寺) &quot;杂种&quot;威廉[William the Bastard] &quot;征服者&quot;[the Conqueror] 哈罗德·古德文森[Harold Godwinson] 贝约[Bayeux] &quot;无情&quot;哈罗德·哈德雷德[Harold Hardraade, &quot;the Hard-Boiled&quot;] 斯坦福桥[Stamford Bridge] 圣瓦雷里-索姆[St. Valéry-sur-Somme] 佩文塞[Pevensey] 黑斯廷斯[Hastings] 记功寺[Battle Abbey] 《末日裁判书》[Domesday Book] 安茹侯爵乔佛瑞·不兰他日奈[Geoffery Plantagent, Count of Anjou] 《克拉朗顿宪法》[Constitutions of Claredon] 托马斯·贝克[Thomas à Becket] 艾奎丹领主艾莉诺[Eleanor of Aquitaine] &quot;狮心王&quot;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ed] &quot;犹豫王&quot;[Richard the Yea-and-Nay] 阿克[Acre] 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 兰尼米德[Runnymede] 《大宪章》[Magna Carta, &quot;Great Charter&quot;] 国会[Parliament] 《牛津条例》[Provisions of Oxford] &quot;长腿&quot;爱德华一世[Edward I, &quot;Longshanks&quot;] 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 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 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 班诺克本[Bannockburn] 普瓦捷[Poitier] 普罗旺斯[Proven?al] 路易九世[Louis IX] 圣路易[Saint Louis] 圣女贞德[Joan of Arc] 让·德·热安维尔[Jean de Joinville] &quot;普罗旺斯的&quot;玛格丽特[Margaret of Provence] 西笃会[Cistercian] シ技没醄Franciscan] 万散园[Vincennes] 腓特列二世[Emperor Frederick II] 阿尔-卡米尔[al-Kamil] 伯利恒[Bethlehem] 拿撒勒[Nazareth] 迈克尔·斯科特[Michael Scot] 阿维洛依 [Averro?s] 霍亨施道芬[Hohenstaufen] 第二次拉特兰会议[the Second Lateran Council] 列治主教亨利[Bishop Henry of Liège] &quot;神之和平&quot;[Peace of God] &quot;神之休战&quot;[Truce of God] 圣布鲁诺[Saint Bruno] 沙特勒兹大修道院[La Grande Chartreuse] 卡尔特修道院[charterhouse] 卡修森派[Carthusian] 第戎[Dijon] 西托[Citêaux] 克莱伏的圣伯纳德[Saint 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                          
33#
 楼主| 发表于 3.12.2002 21:29:18 | 只看该作者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1)<br><br>  &quot;有秩序的骑士风格,其作用是什么?&quot;十二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索尔兹伯里 的约翰[John of Salisbury]这样写道,&quot;它的作用是保护教会,对抗背叛行为; 为穷人伸张正义,维护地方的和平;为自己的同胞流血,必要时牺牲生命。&quot;这是 个很高尚的理想,并在中世纪时被人们努力付诸行动。时至今日,在法国和德国 的陆军军官和英国公立学校的传统里,还依稀可以见到这种理想的影子。对于一 个中世纪人来说,骑士不仅仅是个职业而已,而是一种在精神和道德要求上都有 别于常人的生活方式。 骑士[knight, chevalier],从字面上来说,是指拥有自己的军马[cheval], 在骑兵队里服役,并且以骑士风范来约束自己的人。他的职责是和他领主的敌人 作战。14世纪的法国的编年史作者让·傅华萨[Jean Froissart]说道:&quot;骑士生来 就是要准备战斗的,那些毫无畏惧的投入战斗的骑士将从中获得无上的荣耀。&quot;( knight, chevalier, cavalier三词都可以译为&quot;骑士&quot;,但是在词源和具体含义上 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Knight来自古高地德语,原意是指&quot;有武装的人&quot;; Chevalier来自法语,词根是拉丁语中的&quot;骑马的人[horseman]&quot;[caballarius]; Cavalier和chevalier是同根词。用chevalier的地方一般也可以用knight,但是 反之则不然。一般的用法里knight用的更多,而且作为一种荣誉爵位时,只能用 knight。cavalier则更加强调&quot;骑兵&quot;这层意思,cavalry是它的整体名词。 Knighthood和chivalry一般也可以通用,但是后者作为专指一种精神的&quot;骑士风度 &quot;则用的更多。--译注) 战争就是这些绅士们的职业。从幼年时代开始,他就被养育成为专门适应战 争的人。他接受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强健体魄和巩固信仰。他的学校就是军 队前哨站里的守卫室,他的家园是永远处在外敌进攻之下的城堡。作为侍臣,他 必须经常服从领主的征召,参加反对另外一个领主的战争。作为回报,他可以得 到一些攻城掠地所得的战利品,或是沿路打劫商人所得的财物。偶尔骑士也会被 国王征召去,投入一场被国王认定是有利可图的对外战争。&quot;只有一场成功的对外 战争可以让国库暂时充实起来,并且让国王获得新的领土。&quot;当代学者丹尼斯·海 [Denys Hay]写道,&quot;每年春天,头脑清楚的国王都会带着他的战士们向外扩张。 保持和平的后果就是陷于贫困。&quot; 战争还是这些绅士们的娱乐。在一座阴森的古堡里,和平生活显得十分单调 。因为贵族们没有什么文娱活动,仅有的消遣就是打猎。对于一位骑士来说,战 争是他职业生涯的顶点--当然也常常就是终点。著名的骑士,也是吟游诗人的伯 特兰·德·波恩[Bertrand de Born]这样描述骑士阶层:&quot;我告诉你们,每当我听 到战场上双方大喊:&#39;冲啊,干掉他们!&#39;,或是当我听到背上无人的战马在树下 嘶鸣,不远处有人在呻吟&#39;救救我吧&#39;,又或者是我看到草地上高高低低的起伏, 战场上大大小小的沟谷,还有被长矛刺穿的敌人的时候,这种乐趣远远超过了我 从日常饮食起居中所感到的。爵士们,把你们的城堡,你们的地产,你们的城镇 统统卖掉吧!战斗,只有战斗,才是我们永远不能放弃的!&quot;(在但丁写的《炼狱 》当中,这位好战的骑士在地狱里出现,手里像提着灯一样提着自己被砍下的头 颅。) 当欧洲大陆趋于稳定,中央集权的政府日益强大,商业带来的利润日见丰厚 的时候,这种好战的声音就越来越小了。社会的机构也从依靠军事力量转向依靠 法律力量来维持。到了中世纪后期,骑士们悲哀的发现,自己已经过时了。决定 战争的力量,越来越多的是来自出身卑微,像流氓一样的雇佣兵、工兵和炮兵们 。骑士们的军事传统虽然仍然得以保留,但是最后,在傅华萨笔下只是留下了盛 大的排场。另外,重商主义极大的改变了贵族阶层。公元1300年,法国国王&quot;公平 &quot;菲利普[Philip the Fair]公开向富有的商人们出卖骑士头衔。获得骑士头衔的 商人就可以不用纳税,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到了后来,这些所谓的 皮西厄骑士[Knight of Pythia]、哥伦布骑士[Knight of Columbus]和神殿骑士 [Knight of the Temple]就经常一本正经的穿戴 排褰 和装甲,从自家开的药店 门口走过了。                          
34#
 楼主| 发表于 3.12.2002 21:29:33 | 只看该作者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2)<br>  骑士最初是陪伴领主和国王的,这种同伴的资格必须得到正式认可。大约到 了公元1200年左右,教会接管了册封骑士的仪式,并且将很多宗教礼节和规范加 入了这个仪式,使之近于神圣。将要成为骑士的年轻人首先要沐浴,象征灵魂得 到洁净。然后穿着洁白的上衣,身披红色长袍,在祭坛前伫立或是跪拜10小时。 他的盔甲和佩剑就放在祭坛上。到天色破晓的时候,他来到一群骑士和女士面前 ,那里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弥撒。他的担保人将他带到领主面前,并且将他的武 器和防具一件一件的递给他,每递一件,都要加上一句祈祷和祝福。仪式中最关 键的一步是为新骑士绑上马刺[spurs],今天我们的语言里还保留着这个仪式的痕 迹:&quot;他终于出人头地了[He has won his spurs]。&quot;一位年长的骑士还要用自己 的掌缘或剑身在新骑士的脖子或面颊上重重的打一下--这一击是所有的骑士都必 须承受而且不得反击的。这位刚刚被册封的骑士接下来还要宣誓:自己的剑永远 只用于正当的理由,用来捍卫教会,保护孤儿寡妇,济贫救苦,铲除奸恶。整个 仪式以马术表演、模拟决斗和格斗游戏而告终。全部的仪式是非常感人的。很多 诚挚的骑士终其一生都无法忘怀他们在祭坛前度过的一夜,也无法忘怀他们当年 作出的誓言。但是,这也是个非常昂贵的仪式。其花费之高使得14世纪的很多有 资格的年轻人宁可终身都保持着扈从[squire]的身份。(有部电影&quot;First Knight&quot;里面对于册封Sir Lancelot的仪式描绘的相当详尽,基本上是按照这里的 记述进行的。但是从时间上来说,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Arthur王时代,这种仪 式还没有出现呢。--译注) 骑士的义务就是必须在他主人出征时服役,不过在封建制早期,一年里也就 四十天而已。当然,他们当时认为的所?&quot;战争&quot;,有很多其实不过是掠夺的同义 词。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只有在一方的领主向另外一方发下战书,约定在何时何地 作战以后才可能发生。很多时候,指挥官的目的并不是要打败敌人,而是尽可能 的焚毁村庄,屠杀农民,削弱对方的经济来源,而对方的领主还在他自己的城堡 里,暴跳如雷却毫发无伤。&quot;当两位贵族吵架时,&quot;当时的人们这样写道,&quot;穷人的 茅草就要着火了。&quot;当时的英雄颂歌[chanson de geste]描述了一次入侵的场面: &quot;他们开始前进。最前面的是斥候和纵火队,后面跟着给养队,队伍里带着庞大的 辎重车,任务是清扫战场,抢夺可用的资源。他们的出现带来了骚乱。刚刚下地 干活的农民马上转过身去,一面嚷嚷着一面落荒而逃。牧羊人把他们的羊群往邻 近的树林里赶,希望能够逃过一劫。纵火队员们在村子里到处防火,后面的给养 队员抓紧洗劫。茫然无措的村民们要么被烧死,要么被绑起来作为人质,用来索 取赎金。示警的钟声响成一片,恐慌的情绪四处蔓延。到处都可以看到闪光的头 盔,飘扬的旗帜,大地上全是骑在马背上的战士。这边的人们忙着抢钱,那边的 忙着抢牛抢马,还有的人在到处追着羊群。村子里一片烟熏火燎,幸存的农民和 牧人从惊恐中清醒过来,逃得无影无踪……在城里,在镇上,在乡间,磨坊的风 车不再转动,烟囱不再冒烟;听不到鸡鸣,也没有了犬吠。房子被荒废了。牧师 也丢下了上帝赋予的职责而逃跑了,教堂的石板里长出了杂草,残破的十字架倒 在地上。远来的朝圣者走过六天的路程,却找不到一户人家可以歇脚。平民们不 敢再到这里来安居,当年的村庄如今长满了野草和荆棘。&quot; 后来的大规模战争--例如威廉征服英格兰的战斗和十字军东征--使得战略的 萌芽开始在西方出现。军事家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步兵和骑兵的在战场上的作 用,如何选择作战地形,如何使用弓箭手,以及如何正确使用预备队。 使用骑兵的最佳方案莫过于让他们全速冲向对方的防线了。被吓坏的农民们 在狂奔的军马和全身铁甲的骑兵的双重威胁下,只有溃败逃命的份了。但是这种 冲锋也不是全无危险的。在不平坦的地面乃至沼泽地带上,这种冲锋的效果就非 常有限,而一条隐蔽的沟壕则可以让骑兵完全失去作用。防御的一方如果足够沉 着,还可以在双方阵前布下大量削尖的木桩--在这种障碍面前,即使是再勇猛的 马也是不敢前进的。如果防御方还有训练有素的弓箭部队的话,他们还可以用自 己的箭矢去迎接冲锋而来的骑兵。不过弓箭手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时间很短,因 为箭的有效杀伤距离只有大约150码左右,而制作精良的装甲可以承受除了直接劈 砍以外的几乎所有打击。因此,一个有经验的弓箭手总是瞄准敌人的坐骑开火, 因为一旦骑士没有了马,他的全部优势就几乎都变成劣势了。<br><br>                        
35#
 楼主| 发表于 3.12.2002 21:29:45 | 只看该作者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3)<br>  骑兵冲锋结束以后,战斗就演变为一系列的白刃战了。当两军混 战之时,弓 箭手就撤出战场,把战斗留给骑士们。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的伤亡 数目,伤亡 较少的一方就可以占据战场的主动权。但是真正战死在战场上的骑士 其实是很少 的,因为有点名气的人物都被关押起来勒索赎金了。当时甚至还出现 了专门买进 和卖出这些被俘人员的投机商人,使得这些俘虏的去向经常显得变化 莫测。而那 些被认定没有什么价值的俘虏就只有很悲惨的下场:他们身上的贵重 盔甲被剥掉 ,然后通常被一把匕首了结性命,这样可以省下养活他们所需的开销 。 直到公元13世纪,中世纪的军队还是几乎全部由战斗人员所组成 ,专门负责 辅助性事务和后勤供给的人几乎没有。&quot;战地医疗&quot;这个概念还根本没 有出现。另 外,士兵们必须自行解决给养问题,因为部队经常不在本国境内作战 。一般而言 ,部队里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全副武装的骑士--不过这个比例经常随着 情况的不同 而有很大的变动。步兵中有一些是经过训练的正规士兵,但是更多的 则是临时招 来应付战争的农民。他们身穿着他们随便找到的各种盔甲,通常是用 铁环加固过 的皮甲。他们携带的武器和防具可谓千奇百怪:盾牌、弓箭、长剑、 梭镖、斧头 、甚至还有棍棒。 骑士的装备体现了进攻和防守的平衡,也可以说是机动性和防护 力的平衡。 从进攻的方面来说,兵器之王当然是剑了。当一柄剑陪着骑士在祭坛 上度过一夜 ,然后被递交到骑士手里的时候,这柄剑对于骑士来说就是神圣而庄 严的,代表 了他的生命和荣誉。传说中出现过几柄神兵利器,像是阿瑟王的石中 剑 [Excalibur]和罗兰的杜朗达尔[Durendal]。剑柄上的圆球常常设计 成空心的,里 面可以放进一些圣物,这样,骑士发誓时手 战1 ,整个天国就成为 见证。为了 适应各人不同的趣味, H小⒔0选 护手都有不同的式样。比较普遍 的一种规格 是这样的: H性诮 柄处宽约3英寸,约向剑尖处越细,全长大约32 到33英寸。这 种剑适于横砍,同样也适用于直刺。钢铁的剑刃是由多层的带状铁条 经过反复锻 打而成。当时有不少颇有见地的文章,讨论托莱多[Toledo]、萨拉哥 萨 [Saragossa]、大马士革、索林恩[Solinger]、米兰等地出产的刀剑 孰优孰劣。双 手剑也相当流行,但是对于使用者的力量要求很高。另外,由于用双 手剑的人无 法腾出手来拿盾牌,他就很可能在挥剑准备全力一击时被动作敏捷的 对手击倒-- 事实上,这种剑后来用的最多的场合是砍死囚的脑袋。 长枪或者长矛是马上部队的传统武器,并且一直到今天,它还是 骑兵部队的 标志。1939年的时候,波兰的骑兵部队以极大的勇气,挥舞着长枪和 德国的坦克 作战--但是这种勇气只能说是荒唐的。一个持着10英尺长,带有铁头 的长矛的骑 士,在全速冲锋时可以轻易的击倒一个全副武装的敌人,或是穿过盾 墙把他的敌 人刺穿。但是第一击之后,这杆长矛也就没什么用处了,骑士只能把 它扔掉,换 上长剑或是战斧。战斧即使隔着装甲仍然有很强的杀伤力,锁甲的链 子经常会被 砍得嵌入伤口,并且在伤口内生锈,造成严重的坏疽。有些骑士携带 的则是钉锤 ,或者就是最原始的武器--棍棒,但是在上面加了许多钉刺,令人望 而生畏。征 服者威廉和狮心王理查在战场上时,钉锤就是他们的徽章。并且,正如历史学者 威廉·斯坦恩斯·戴维斯[William Stearns Davis]所说,&quot;钉锤也是 尚武的主教 和牧师们的最爱,因为使用钉锤的时候,他们就避开了《圣经》上的 律令:&#39;你们 不得用利刃击打人&#39;&#39;不得流血&#39;。用钉锤可以把人打得人事不省,或 是干脆把他的 脑袋打开花--但是却不必用 剑刺入他的心肺!&quot;不过历史和人们开 了一个大玩笑 ,后来它的地位竟然和圣物相仿:在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全体教师当 中要有一位 身着盛装,手持一个装饰精美的钉锤,站在校长面前。                        
36#
 楼主| 发表于 3.12.2002 21:30:11 | 只看该作者
                         中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4)<br><br>  给骑士穿盔甲是件很耗时的工作。随着盔甲变得越来越重,设计 也越来越复 杂,后来的骑士已经没办法自己穿戴盔甲了。他必须坐着,让他的扈 从们帮他把 裤子拉上--裤子是用铁条加固的;然后,他还要站着让扈从们把铠甲 的各个部分 在自己身上用带子和搭扣拼装起来。首先穿上身的是一件贴身衬衣, 通常由毛毡 或是棉布缝制而成,外面再罩上一层铠甲--这就是早期的锁子甲。锁 子甲的外形 其实就是一件衣服,长度常常过腰,甚至还有过膝的。锁子甲由无数 的小铁环铆 接而成,如果制作精良的话,应该是柔韧而有弹性的。现存于纽约大 都市艺术博 物馆的一件锁子甲总共用了20多万个铁环,而重量不过19磅,制作得 粗糙一些的 锁甲通常就有这一件的两到三倍重。尽管锁甲的强度还算不错,它还 是无法抵挡 猛力一击。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锁甲很容易生锈,因此很多古代的锁甲 没有能够保 存至今。当时的一种除锈方法是在一个皮口袋里装上浸过醋的沙子, 然后把锁甲 塞进去,把口袋扎好以后当实心球扔--这种方法现在仍然被博物馆所 采用,只不 过装锁甲的换成了机械驱动的箱子。 铠甲被不断地改进,越来越繁复,逐渐出现了保护头颈的护帽, 护肘,护膝 ,还有护胫。为了保护容易受伤的面部,头盔的重量不断增加,保护 的面积也越 来越大,最后把整个头部都保护了起来,只在眼睛面前留下几道狭缝 。当然,要 获得这种强大的防护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戴上头盔之前,骑士必 须把自己的 头包好,否则一旦摔倒就很容易脑震荡。十二世纪末有一位著名的英 格兰骑士, 名叫威廉·马绍尔[William Marshal]。在一次骑士比武大赛上,他 取得了胜利, 但是在颁奖时,大家却找不到他。后来人们在一家 ? 铺里找到了他 :他的头盔 在比赛时被打坏了,所以他正把头放在铁砧上,让铁匠用锤子把头盔 敲下来--这 是当时不伤害骑士而取下头盔的唯一方法。在大热天激战实在是受罪 :太阳直晒 在头盔上,又不能用手擦汗。穿着盔甲的人根本听不见外面传来的命 令和消息, 也没法说出能够让别人听懂的话。更糟糕的是,一旦头盔被打偏,带 着头盔的人 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历史上有很多因为穿着盔甲在酷热下中暑而死的 实例,还有 不少是淹死的--尽管淹死他们的往往只是一条小溪。在阿根科特[Agi ncourt]战役 中,很多法国骑士摔倒在被踩得稀烂的泥泞道路上,结果被活活闷死 。这种头盔 还带来了一个问题:光看头盔根本无法认出谁是谁。因此骑士们在头 盔和盾牌上 画上各种标记--后世的纹章就起源于此。 到了14世纪的时候,板甲[plate armor]取代了锁甲。板甲可以 度身定做,并 且常常饰有精美的花纹。全套板甲的重量超过60磅,在阿根科特战役 中法国骑士 们的盔甲中,光是头盔和胸甲就有90磅。如果盔甲的关节处铰接妥帖 并且润滑良 好的话,穿着板甲的人活动起来可以比穿着锁甲的人更加自由。15世 纪时一位著 名的法国运动健将穿着除了头盔以外的全部盔甲以后可以翻筋斗,甚 至还可以只 用手爬上一段梯子。但是,不管更换了怎样的装备,穿上盔甲的骑士 还是很脆弱 的。比较阴险的做法是刺伤他的马,另外,长枪兵可以捅到他的腋窝 ,把他从马 上掀下来。一旦离开了马,骑士的命运就非常悲惨了:他的行动非常 笨拙,而且 为了坐在马鞍上操纵坐骑,他的臀部和裆部都是没有铠甲保护的。如 果他仰面摔 倒,他就要像海龟一样,费很大的劲才能挣扎着翻过身来。这时候任 何一个轻装 的敌人都可以上前去,掀开他的面甲,刺他的眼睛,了结他的性命。 盾牌一般是用几层结实的木板做成的,用钉子把它们钉在一起, 外面覆以皮 革,边上还包着一圈金属。为了弹开敌人的刀刃,一般在盾牌中央还 有用金属做 成的一个突起。步兵惯用的盾牌是圆形的,而骑士们为了保护他们的 腿,一般都 使用风筝形状的盾牌[kite shield]。 为了能够在作战和比武大会时负载全身铁甲的骑士,战马必须是 强健有力的 。这种军马在当时并不多见,而且极其昂贵,因为草料并不充裕,而 且一般的牲 畜体形都很瘦小。养马者必须想办法把自己的马喂得高大强壮才行。 当时阿拉伯 马非常受欢迎,而全身纯白的雄马更是上上之选。按照当时的观点, 骑母马是不 合骑士身份的。为了能够承受战争时的各种冲击,选作军马的马匹必 须经过长期 精心的训练。另外,骑士在战场上经常拿着剑、盾、长枪,腾不出手 来握缰绳, 控制坐骑就只能靠用马刺驱策、用腿压马腹、还有移动身体重心之类 的动作来完 成--这些也需要事先训练。                          
37#
 楼主| 发表于 3.12.2002 21:30:25 | 只看该作者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5)<br><br>  步兵--还有蒙古骑兵和土耳其骑兵--的利器是弓箭。短弓的历史 非常悠久, 世界各地的人们很早就开始使用了。正如我们在贝约壁挂上所看到的 那样,短弓 拉开时只是拉到胸口,而不是耳畔。在短距离上,短弓是足以致命的 。后来出现 了6英尺长的长弓,使用一种称为&quot;布码[clothyard]&quot;的长箭。一般认 为,这种长 弓是12世纪的威尔士人发明的,并且很快成为英格兰人最喜爱的武器 。只有身材 高大强壮,并且训练有素的人才能把长弓用好。这里面有个小窍门: 开弓时,右 手握 弓弦,左手握住弓身,把全身的力量都压在左手上,右手不动 --实际上, 长弓不是被&quot;拉&quot;开,而是被&quot;推&quot;开的。在不远的距离上,装有铁头的 长箭可以射 穿任何铠甲。一个训练有素的长弓手可以在一分钟内瞄准并射出5支 箭。 到了公元12世纪末,随着十字弓被广泛使用,人类进入了机械化 战争的时代。 十字弓是一个不大的装置,由铁或是木片做成,装在托柄上。要拉开 时,一般都 是把它的头抵在地上,转动一个顶着棘轮的曲柄,拉开的弓被一个挂 钩卡住,维 持着被拉开的状态,直到有人按下扳机为止。十字弓使用的箭粗而短 ,一般称为 矢[bolt]或是方镞箭[quarrel],在射程内的穿透力极强。教会认为 这种武器是不 人道的,还有很多人认为使用这种武器有损骑士风度。尽管一个优秀 的长弓手可 以在射程和射速上超过一个使用十字弓的人,但是这种新式武器使得 一个稍加训 练的新手足以和一个训练有素的长弓手相抗衡。 中世纪的战争艺术是围绕着城堡和要塞展开的。城堡不仅是控制 和主管周围 土地的核心,同时也可以作为进攻的前哨站。在它的高墙内,可以组 织起一支小 规模的军队,应付一场小规模的战争。城堡的设计思想是要抵御来自 任何敌人的 进攻,同时在敌人进攻之前,周围的农民也要带着他们的家当躲进城 堡。中世纪 最早的城堡--也就是威廉征服后兴建的一批--属于土丘-外墙类型。 一些建筑-- 包括一个了望塔--都采用木质结构,安置在一个土墩上,四周围以壕 沟和栅栏。 在土墩外围还有一圈外墙,在这圈外墙内有足够的空地,可以容下铁 匠、面包师 和其他工匠的作坊,还可以容纳危急时进来避难的农民。后来出现的 石质城堡很 快就取代了这种早期城堡,并且不少石质城堡得以保存至今。最早的 石质城堡出 现于公元994年,位于法国的郎热[Langeais]地区,俯瞰着卢瓦尔河[ Loire]。营 造石质城堡对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有良好的石料切割工具和 起重工具( 特别是绞盘)才行。而一旦这些技术被工匠们掌握以后,建造石质城 堡的风气就 不可遏制的蔓延开了。根据1904年的一次普查结果,在法国境内的城 堡总数超过 一万座。 一个人从很远处就可以看到城堡里面高耸的小山--城堡的指挥中 枢就设在山 丘上。如果城堡建在平地上,那么就要人工堆起一个土丘。有时候, 城堡的外墙 用石灰粉刷过,远远看去微微闪着白光。要进入城堡的人首先经过一 块空地,来 到扼守城门的桥头堡。在获准入内后,他把自己的武器交给卫兵,然 后从吊桥上 走过,脚下是阴冷肮脏,充满青蛙和蚊虫的护城河。在吊桥尽头是铁 吊闸,可以 在瞬间放下。不久前在法国安萃[Angers]发现了这样一具吊闸。尽管 它已经有 500 多年没有被用过,但是在给链条和滑轮除锈上油以后,仍然可以运作 良好。城堡 内部的道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用以延缓进攻者的脚步。另外,在通道 两侧的墙上 还设有无数的箭孔。在威尔士的卡尔纳冯[Caernarvon]城堡,来访者 必须先通过 第一座吊桥,穿过5扇门和6道铁闸,然后拐个弯,再通过第二座吊桥 ,才能进入 城堡内部。 要到达内城的人必须穿过巨大的外城墙,这道墙常常有15到20英 尺厚。在城 墙的顶端是平坦的驰道,边上设有雉堞,以保护守城的弓箭手;还开 有堞口,以 便于射箭和浇滚油。后来有些城墙被设计的向外突出,成为棱堡,成 为指挥城堡 外部防御的中心。如果有人攻破了城堡的外围防线--当然这种事情发 生的机会很 小,他还没有算是取得胜利。胸墙的各个部分是以木桥相连的,在紧 要关头可以 迅速全部毁去,把敌人孤立起来。另外,在城墙内部的螺旋型阶梯里 ,有一些台 阶是木头做的,可以被抽掉,让不熟悉地形而又在昏暗中匆匆赶路的 入侵者失足 掉进地牢里。 防御体系的核心是一座通常高达200英尺的高楼[keep],墙壁常 常有12英尺厚 。高楼的地下部分是秘密地牢[oubliette],唯一的出口在高楼顶端 。这种地牢一 般被用作监狱,有时也被用作储存物资的仓库,以备被围攻时所需。 在这种仓库 里一般还打了一眼井。高塔的地面部分是贵族和他们的卫兵日常居住 的地方。高 塔的顶部是一个了望塔,上面树有贵族的纹章旗帜。 城堡是异常坚固的,这一点可以从现存的很多位于欧洲和叙利亚 山区的城堡 得到证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很多城堡被高爆炸弹和燃烧弹直接命 中而仍然安 然无恙。在诺维奇[Norwich]和南安普敦[Southampton],很多城堡经 受住了狂轰 滥炸,而周围的其他建筑则被夷为平地。                          
38#
 楼主| 发表于 3.12.2002 21:30:38 | 只看该作者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6)<br><br>  但是城堡并不是不可攻克的。人们制造出了很多专门用于攻城的 器械,在这 方面拜占庭人做得尤为出色。典型的攻城器械有攻城槌、投石车(投 出的石块重 量可达150磅)、巨弩。除了使用器械以外,还可以使用地道攻城。 工兵们可以冒 着危险,以极大的耐心从护城河和城墙的下方挖通一条地道。地道内 部用粗大的 木材支撑着,并且填满爆炸物。进攻时用很长的引信在远处将它引爆 ,整个地道 就被炸塌,如果运气好的话,会有一段城墙也被炸得崩塌下来。与此 同时,弓箭 手压制住城垛上的敌人,步兵们则冲上前去,每人都带着一捆稻草、 一 泥土或 是别的一些什么来填塞护城河。后面的士兵们就从临时填出的这条路 上冲过,把 云梯架在城墙上,同时还要高举着盾牌,以对付上方的守军射下的箭 矢。爬云梯 时,士兵们要用一只手拿盾牌,另一只手还得随时准备拔出在身上晃 荡的佩剑--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另外一种攻城的方法是建一个有轮的木制攻 城塔。塔要 和城墙一样高,在塔顶藏着一支精干的突击队。攻城时,攻城塔被推 到城墙面前 ,然后从攻城塔上放下一座吊桥,突击队员们便得以冲上城墙。十字 军围攻耶路 撒冷时,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围攻城堡造成的伤亡数字是很大的,但是这些伤亡也被认为是可 以承受的。 历史上可以找出不少攻城成功的实例来,而被攻陷的城堡在此之前往 往还都是被 认为不可攻克的。公元1191年,狮心王理查用攻城器械攻下了阿克[A cre]。公元 1370年,威尔士王子爱德华(也就是人称&quot;黑太子&quot;的那位)同时使用 地道和正攻 ,攻下了利摩日[Limoges]。在攻城时城内军民极力反抗,使得爱德 华非常恼火, 遂下令在破城后将城内的三百多男女老幼全部斩首。&quot;看着这些人跪 在他面前乞求 饶命而他却置之不理,真是让人感到万分同情。&quot;傅华萨以几乎不带 任何谴责意味 的语调做了这样的记述。不过总的说来,城堡(包括有城墙的市镇) 的防御力量 比对它的进攻力量要强的多。要攻下要塞,最好的方法是在内部找到 内应。如果 找不到内应,攻城一方就常常采取围困的方法,冀望以此把城内的守 军全部饿死 。但是谨慎的城堡主一定会事先在城堡内存储足以应付一年之需的食 物、饮水和 燃料,因此包围往往要持续很久才能见效,一般需要两年。被包围一 方自然被这 种长期围困弄得疲惫不堪,不过包围的一方日子也一样难过。 到了中世纪后期,封建制走向没落,贵族们逐渐失去独立性,火 药和攻城炮 开始在战斗中投入使用,城堡也就从此不再是战争中的主角。人们也 毫无留恋的 抛弃了在阴森森的石头监狱内的那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转而在城镇内 购置豪宅, 和其他人们住在一起。 当时的战争不仅发生在陆地上,也发生在海洋上。如果需要的话 ,国王会征 召他治下的商船出征。这些商船的吨位一般在两百吨以上,到了15世 纪末,我们 甚至可以找到千吨级的船只。十字军东征时使用的船只可以容纳1000 名战士,还 有他们的马匹和装备。聪明的腓特列二世为他的十字军战士们设计了 50艘运输船 ,其款式与今天的登陆舰相仿:舱门开在吃水线附近,这样战士们可 以骑在马背 上下船。在地中海区域多见的船只是拜占庭、威尼斯和热那亚制造的 ,船身长而 窄,非常易于操纵,并且在船首装有喙状的船头,用来撞击敌方的船 身。 海军将领对商船做了一番改造,在船首和船尾各造了一个船楼, 在船楼上的 弓箭手可以居高临下的向对方船只的甲板开火。战斗时的策略一般是 设法用船头 把敌人的船只撞沉。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就设法弄断对方船只的主 帆缆,然后 登上敌船作白刃格斗。在白刃格斗时常常会用到生石灰,以暂时使对 方不能视物 ,还会用到混着小铁钉的软肥皂,让对方立足不稳。拜占庭人后来把 投石机装到 战舰上,还第一次把&quot;希腊火&quot;带到了西方。&quot;希腊火&quot;的原料是石油、 生石灰和硫 磺。生石灰碰到水以后发出大量的热,引燃其他两样东西--这也可以 看作是最原 始的凝固汽油弹。 中世纪的战争艺术在十字军东征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和验证 ,也从十字 军的得失中获益很多。组建一支规模庞大的远征军就必然带来后勤问 题;在遥远的异国作战,必然需要很多全新的战略和战术思想;很多以前从未见 过的敌人在 战争中带来了全新的武器和战斗技巧。十字军从拜占庭人那里学到了 他们训练有 素的职业步兵,还学到了他们先进的武器制造技术。另外,以拜占庭 的传统防御 思想为指导,十字军在地中海东部地区营建了许多巨大的城堡。这些 城堡既见证 了十字军的勇气,也目睹了他们的惨败。                          
39#
 楼主| 发表于 3.12.2002 21:30:52 | 只看该作者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7)<br><br>  十字军是历史上的一个新鲜事物,是第一个为了一个理想而发动 的战争--尽 管到了后来,这个理想自然而然的失去了它原有的纯洁和高尚。但是 十字军仍然 被看作是为基督教的上帝所作的服务,同时十字军战士也把自己看作 --至少偶尔 为之--效力于一个神圣目的的高尚的仆人。&quot;十字军&quot;这个词包含了太 多东西,但 是在最初的时候,它确实是一个高尚的理念。 十字军的理念有一部分来自圣经旧约,一部分来自穆斯林作出的 圣战 [jihad] 的榜样。其他原因还包括僧侣们富有煽动性的布道,还和当时的基督 教世界开始 逐渐从摩尔人手中收回西班牙有关,当然也离不开当时教会掌握的大 量财富。但 是最后促成十字军的原因则是从东方传来的消息。 在上一个千年快要结束的时候,近东地区已经基本上稳定了下来 ,拜占庭帝 国和阿拉伯人之间达成了某种均衡的态势。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是开 放而安全的 。圣城掌握在穆斯林手中,既是基督教的圣地,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 ,吸引了无 数朝圣的游客。但是这种平衡被后来的塞尔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打破。他 们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于公元1071年在小亚细亚击败东罗马帝国的 军队,从此 朝圣的人们沿途倍受土耳其人的骚扰。迫于土耳其人的压力,当时的 东罗马帝国 皇帝亚力克修斯·康姆尼纽斯[Alexius Comnenus]最后不得不向教皇 和西方教会 求救,希望他们能够给予军事援助,打败这些异教敌人。他请求西方 派出一支雇 佣军队伍,帮他夺回他的失地,而沿途的战利品都归雇佣军所有。他 本人对于夺 回圣地一事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发动十字军的教皇是乌尔班二世[Urban II]。他本是法国的一名 贵族,后来 抛下自己的头衔,做了克吕尼派的修士,在公元1088年被选为教皇。 他充满了近 于狂热的宗教激情,而同时也是位手段高明的外交家。亚力克修斯皇 帝的吁请让 他开始作出宏伟的构想:西方基督教世界将以极大的努力收复圣陵; 军队集中在 教皇的名下,可以让欧洲的统治者们不再彼此征战不休,给欧洲带来 和平;基督 教统一的理念也可以因此带到东方,最终甚至可以将长期倾轧不和的 东西方教会 重新统一在教皇治下。而当时的环境似乎正适合实现这些梦想:人们 的信仰热诚 而近于盲信;欧洲的人口不断增加,人们躁动不安,需要找到新的土 地来发泄他 们过剩的精力--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为闲置已久的剑找到用武之地。 公元1095年11月,克莱蒙特会议[the Council of Clermont]在 法国中南部召 开。教皇乌尔班出现在会场上--他身材颀长,面容清癯,颔下有须。 他发表了可 谓是历史上最富有影响力的演说。他召唤法国人行动起来,从罪恶的 土耳其人手 里夺回基督的陵寝。他说,法国的人口已经太多了,法国已经无力供 养她的儿女 们。而迦南地,是上帝许诺过的,一块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聆听耶 路撒冷的祈 求吧!法国人们,停止你们那毫无意义的内斗,用你们的剑为上帝效 力吧!你们 要相信,你们的义举将在今生得到厚报,在天国永得荣耀!说完,教 皇低下他的 头,下面的人群里回响着这样的喊声:&quot;上帝要求的[Dieu le veult, &quot;God wills it&quot;]!&quot;在场的很多人踊跃要求&quot;领取十字架&quot;,接过一个个交叠成十 字的红色小布 条,然后别在自己的胸口。对于任何一个期望着教会复兴的人来说, 这一幕场景 都是十分激动人心的。乌尔班以非常巧妙的手法引发了人们对于信仰 的激情,并 且--似乎是出于无心--也点燃了人们的贪婪之火。他的听众全部都是 听着圣经故 事长大的,深信迦南有肥沃的土地,丰饶的草原,繁盛的羊群。他们 把真实的耶 路撒冷城和天国之城混为一谈,认为耶路撒冷就是那个以珍珠为城墙 ,以白银为 街道,流淌着不休的活水,沐浴着上帝的光辉的那个圣城。贫穷的十 字军寄望于 能够获得一块圣地作为自己的封地,而如果他不幸战死,他也已经得 到了教皇的 允诺,可以在天国占有一席之地。教皇还为每个十字军战士免罪,这 样他们死后 就不必遭受炼狱之苦。最后,乌尔班还迎合贵族们喜好比武大赛的习 性,发出这 样的呼吁:这是一场和凶残的敌人--包括巨人和龙--进行的战争,是 &quot;天堂和地狱 之间的一次大比武&quot;。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赫尔[Friedrich Heer] 总结道,十字军是被各种各样的宣传发动起来的,这些宣传包括叙述异教徒暴行的 故事,过度 简化东方形势的陈述,美化战斗结果的谎言,还有蛊惑人心的演说。<br><br>                        
40#
 楼主| 发表于 3.12.2002 21:31:32 | 只看该作者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8)<br><br>  教皇的演说产生的巨大成功是他自己也未曾料到的。当时还没有 对十字军的 具体行动拟出像样的计划,而且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几个主要君主几乎 都被开革出 教了。乌尔班委托法国勒皮[Le Puy]主教负责这项工作,而军事指挥 的任务就交 给了法国的贵族们。整个教会的庞大机构都运作起来,从事招募士兵 ,筹集钱款 ,储备给养和运输调度的工作。在某些地区,极具号召力的宣传让人 们迸发出无 以伦比的热情。当时的一位编年史作家,莫姆士白莱的威廉[William of Malmesbury]这样写道:&quot;威尔士人中止了打猎,苏格兰人不再和匪徒 为伍,丹麦 人离开了酒会,挪威人扔下了他的生鱼。荒凉的农田里没有了农夫, 空荡的房屋 里没有了住户,整个城市都迁徙去了东方。&quot;这种描述当然是出于宗 教虔诚的夸张 ,但是却也是基于事实的夸张。投身于十字军的人们自豪的佩戴着他 们领取的红 十字,或者向人们展示刻在自己胸口的十字形疤痕。 十字军的开端纯粹是一场闹剧,让人哭笑不得,也让人毛骨悚然 。一群德国 人跟在一只鹅后面,因为他们相信这只鹅得到了上帝的启示。隐士彼 得[Peter the Hermit],一个浑身污秽不堪,打着赤脚的狂热的法国僧侣发起 了一次私人的 十字军--史称&quot;农民十字军&quot;[Peasants&#39; Crusade]。他向信徒们宣称 ,上帝会亲自 导引他们通向圣地的道路。在德国,&quot;赤贫者沃尔特&quot;[Walter the Penniless]效 法彼得做了类似的布道。信徒们大受鼓舞,把彼得骑的毛驴的毛拔了 个精光,因 为他们相信这就是上帝赐给他们的信物。这支庞大的队伍装备得五花 八门,一路 穿过德国和巴尔干半岛,屠杀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沿途劫掠破坏。 拜占庭帝国 皇帝亚力克修斯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送上了小亚细亚前线,他们的给 养完全靠沿 途掠夺信仰基督教的村民们来维持。他们作战的结果是分两批成了土 耳其人的俘 虏。土耳其人让第一批俘虏选择改信伊斯兰教或是被砍头,而对于第 二批俘虏则 是直接屠杀。隐士彼得那时还有事留在君士坦丁堡,因此得以逃过一 劫。 第一次真正的十字军开始于1096年秋天。整支军队分成几批,从 海陆两路行 进,在君士坦丁堡集结。关于十字军的人数,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 ,估计不会 少于三万,也不会超过十万。不管如何,如何供应众多十字军战士的 食物让拜占 庭皇帝亚力克修斯伤透了脑筋。同时他也对这些十字军战士的能力非 常不满。他 期望的是经过良好训练的士兵,而真正来到君士坦丁堡的却是一群纪 律松散的乌 合之众,甚至还有牧师、妇女和儿童。当然,全副武装的骑士也不是 没有,但是 即使是他们的行为也很傲慢:有一个骑士甚至坐到皇帝的宝座上,以 此来逗大家 开心。亚力克修斯忍气吞声地为十字军提供粮饷,并且派兵护送他们 到小亚细亚 。作为回报,他要求十字军宣誓,十字军夺回的土地如果是原本属于 拜占庭帝国 的,必须归还给拜占庭帝国。这个誓言被非常勉强地答应了下来。十 字军和拜占 庭帝国之间存在着非常普遍的相互仇视和敌对情绪。很多心高气傲的 法兰克骑士 就私下里发誓,要把他们的拜占庭同盟看作和土耳其人一样的敌人。 公元1097年春,亚力克修斯把这群让他头痛不已的客人送上了穿 过小亚细亚 ,通向迦南地的道路。这是一段险恶的征程。亚洲的高地贫瘠而干旱 ,当地仅有 的一些农民也早就在大军到来之前跑光了,还带走了他们的羊群和谷 物。浩大的 行军队伍很快就开始饱受饥渴之苦。由于在故乡作战时充足的饮水供 应已经成为 习惯,很多战士甚至连水壶都没有带。骑士们不得不脱下盔甲,徒步 行军。大量 马匹死于饥渴和疫病,结果人们不得不用羊和狗来拉辎重车。其中一 支部队在冒 着暴雨翻越安蒂托罗斯山脉[Anti-Taurus range]时,由于盘山道路 十分泥泞,很 多马匹和驮着东西的牲畜纷纷失足摔入深渊。行军队伍还经常受到土 耳其人的骚 扰。土耳其弓箭手骑着个头不大然而善于奔跑的马匹,在行进中向十 字军射来一 阵箭雨,然后在十字军组织起反攻之前就迅速散去。他们经常组织伏 击和佯败, 还抓住机会歼灭十字军派出寻找给养的队伍。这种游击战术对于西方 世界来说是 完全陌生的,对他们传统的军事规范和组织观念形成了极大的震撼。 幸存的队伍最后来到了地中海的东北角。在那里,他们和坐船过 来的十字军 会合,得到了休整。这时候,他们内心的懦弱和贪婪开始赤裸裸的暴 露了出来。 布卢瓦的史蒂芬[Stephen of Blois]丢下大军,逃回英格兰,但是后 来又回到了 中东,据说是被他兴致勃勃的妻子送回的。一开始叫嚣着要积极参与 的隐士彼得 见势不好,也私下里逃跑了。布洛涅的鲍德温[Baldwin of Boulogne]设法获得了 对于伊德撒[Edessa]地区的统治权,结果在这份地产里沉湎了许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6.11.2024 17:5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