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7
托马斯一肚子的气,若不是晚晴,他也不想请了三天的假为那个美食赛吆喝。
这个陈建国,真是不知哪根筋搭错了,托马斯早就告诉过他,选择场地非常重要,最起码要有一个尽量公平的场所,不能有主场客场的区别,但是建国很潇洒地说:咱中国人大度,而且尊老爱幼,那就让那老头挑比赛地点吧。
史提芬当然就挑选了他自己的酒庄。
托马斯气急,陈建国那货还说:我就是让着他也能轻松赢了他!
“你做梦吧!你会被人10:1踢下场的,会输得很难看,你知道史提芬是什么人?他家是世世代代做酒庄的,与他家合作的餐馆里,不缺米其林三星大厨!你与他PK美食,你是自找麻烦!”
“米奇林大师算什么,咱有上下5000年文化,一罐陈醋就有几杯年历史……”
“几百年历史有啥用,德国修道院被修士苦心研究的醋啦蘸汁啦,都快上千年历史啦,翻写老祖宗的老账有什么用,重要的是眼下自己有什么东西,你有吗?你才在德国做了几年美食啊?”
……
陈建国终于也爆发了,吼:你为什么老是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些天来你一个劲在那里瞎鼓噪,嘀嘀咕咕的,什么我们就是打不赢史提芬,来,要不信,我们先来拉一架,看看谁输谁赢。
于是两个大男人拉开了架势。
两人都没练过拳击或者其他打架招式,但两人都有不错的体质,且建国的个头也不输于托马斯,一个持续了5分钟的身体搏斗,像两个牛犊子在顶牛,最终是各有收获也各有创伤:陈建国的胳膊被扭青紫了,而托马斯的唇角被打破了。
然后托马斯在嘴角边贴了两张创口贴去酒庄找史提芬,要求改变美食PK赛的场地。
“咦,你怎么啦?”史提芬望着托马斯的伤,奇怪地问。
托马斯不好意思说是与人打架,就说被家里的猫咪抓了。
“与人打架了吧?”史提芬眼神特亮。
“你那么绅士的,会跟谁打架呀?”
托马斯不说话。
“我猜是那个队友吧……不过,他能算你队友吗?”
托马斯请史提芬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也要换一下一周后的美食赛场所。
史提芬没好气:不是我提的,是你那骄傲的战友主动说要在我这里的酒庄里办比赛。他说,就算在我家门口办比赛,我也没机会。他这么大度,我总不能回绝他的好意吧?
托马斯几近无语。
“咦,你们不是战友吗?怎么啦,战友之间也有矛盾?”
托马斯苦笑。
“没事的啦,就像你那位战友说的,美食大国赢赢我们很容易,所以我还得抓紧时间好好准备。”史提芬冷嘲热讽。
托马斯再次提出要求在一个公平的餐馆里举行比赛,比如那个歌剧院庭院餐馆里。
“本来,我们应该是战友的,兄弟,你怎么这么搞不清楚团队关系啊?”史提芬拍着他的肩膀。
托马斯两头受气,真是欲哭无泪。
不过,最终,史提芬还是同意了,美食赛在歌剧院庭院餐馆进行,到时邀请5位美食记者做评委,20位观众当嘉宾,美食记者评分占50%,嘉宾的投票占50%,也就是说,这25人的投票决定了中国德国两买家中的谁能最后购买这个百年老店。当然,作为一个既有新闻时效性、又有文化冲突感的民间活动事件,美食记者在公正角度上,可以对其间的美食展示自由评论,嘉宾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感受,结果当场公布,愿赌服输。
美食大赛按照标准流程,双方各派两名大厨,在40分钟时间内,提供包括前餐、主食、饭后甜点在内的五道餐,也就是说,双方厨师要向评委逐一端上5次菜肴。每一道菜要从以下几方面打分:视觉感受,味觉品评,文化体会,创意享受。按照德国的打分制,1分是最高分,5分最低分,算出总成绩。
这5道菜的用料标准不得超过40欧元,不然松露鱼翅什么各种价格无底线的美味食材一上来,双方就在那里拼硬件了,哪里还看得出大厨的美食技巧来,所以,5道菜的成本价格必须被限定。
中西美食各有特色,为了不让美食的特色海阔天空至没有品评参照,也为了双方的公平竞争,所以除了前餐和甜点可以自由发挥之外,主餐的食材都被限定——在托马斯的极力争取下,双方这两道热菜的食材是:牛肉和豆腐。
一般情况下,美食都要配美酒,但是在美酒的提供上,史提芬肯定占优势——这个经验丰富的葡萄酒商太知道一支搭配美妙的好酒可以为美食加上多少分了,这种优势绝对不能让史提芬白白获得。所以托马斯态度坚决地拒绝了在美食现场提供葡萄酒,哪怕史提芬提出他愿意为我们美食城无偿提供他家的酒。
还有什么疏漏的?托马斯绞尽脑汁,用他看多了各种协议条款的精明的律师眼睛,再次挑剔地扫描了一番全局规则,应该没有漏洞了。
史提芬看了一眼托马斯,揶揄道:兄弟,我知道你的胳膊往外拐,不过这里真没有官司,只有美食。
托马斯瞪了他一眼,没接话。
……
以上的详细规则,是托马斯与史提芬参两人商量了整整一下午,照很多的国家美食大赛标准,又按照我们这中西不同餐馆的特殊情况而做出的一份独一无二的美食比赛标准。不然,哪家西餐馆会愿意拿豆腐做食材?这就是律师托马斯的功劳!
比赛开始了。
史提芬家厨师端出的第一道菜是开胃小点:在切成两公分厚的6枚青瓜胎上面铺上一卷切成薄片的火腿,青瓜已经用刨皮器按照一定的间隔剥了皮,这样白色与青色相间,很是清雅,而薄薄的火腿被卷成玫瑰花状,嫩红色的火腿有一种娇嫩的感觉。在火腿玫瑰上面除了放了一小颗核桃仁外,还浇了一层蘸汁。确实,色彩层次很美,让人很有胃口。
史提芬做着解释:我知道大家都品尝过西班牙的一道名菜,哈密瓜配西班牙熏火腿。我们大厨设计的这道菜,大家可能觉得是借鉴了西班牙的那道国菜,其实这是我们大厨的7岁小女儿的创意,两年前他们在花园里野餐,青瓜与火腿是篮筐里的最普通的食材,但他家的小女儿把青瓜与火腿用女孩子的心思美美地设计了一下,于是就在盘子上出现了春天花园的气息,小女儿安娜说,那是她送给爸爸的春天礼物。爸爸听了好感动,我们的大厨老爸当即把这道小菜进行了命名,叫做“安娜的春天花园”,并用大厨的手艺进行了专业的改良,调上了他家的秘制蘸汁,现在请大家享受这一道带着家庭温暖以及春天风光的小菜。
听着故事,享受着开胃小食,评委们频频点头。
我们的大厨提供的是桂花蜜汁莲藕。
在一个椭圆形的盘子上卧倒着一段填塞着糯米饭的莲藕,被粘稠蜜汁包裹的莲藕被切成薄片,上面撒着一层金黄色的桂花。
托马斯请评判者们用小叉子叉起一片品尝——这开胃小菜的心思就在于:看着是莲藕,吃着是糯米。对于美食家评判家来说,这应该是很有异国情调的一个菜。
果然,其中一位记者在品尝了糯米莲藕后,很感兴趣地问:我能否请教一下大厨,这道菜的来源于故事是怎样的?他边说边掏出了录音笔,若没有意外,他将把这道有趣的东方菜在报纸上进行宣传。
托马斯请出大厨,希望大厨师傅讲点传说故事,中国几千年美食文化,故事海了去了,能趁着这个机会为美食再加点分,不是最理想不过了吗?
可惜的是,大厨张师傅能烧的一手好菜,却没法为好菜进行宣传,他在众人面前紧张地挠着脑袋说:他只会做,他做了二十多年这道菜,做得闭着眼睛都能做了,但是,他还真不知道这道菜的来历。
手拿录音笔的记者挺失望。
托马斯也很失望,不仅失望,还有沮丧——原本是加分题,现在成了减分。
托马斯求救地望着我,我也轻轻摇头。
我站在一旁,心中满是尴尬——是的,这道菜,我吃了二十年,我自己也不知道这道菜的来历。是啊,能流传的好东西肯定是有来历的,可是,我们怎么都不知道呢?
作为主持人的托马斯赶紧说,我们接下来期待下面的美食:主食。
第一份以牛肉为主要食材的主食这次先由我们端盘展示。
大厨张师傅按照他多年的餐馆经验,特意做了一个“一牛三吃”:牛汤,酱香牛肉,青椒炒嫩牛肉。牛汤和酱香牛肉里的调味是有祖传秘笈的,他极为自信,青椒炒嫩牛肉这道菜在餐馆里的被点率最高,且从来都是一端上就被德国食客们一抢而空。这次一牛三吃的牛肉食材是精挑细选的,尤其用来做清炒嫩牛肉那道菜,可谓牛的部位里最昂贵的那一部分。除了牛汤盛在一个精致的小碗里,其余都装在一个大的白色瓷盘里,作为雕花高手,老张还特意用胡萝卜雕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卧牛,连牛角都被精雕细琢了。
美食记者们频频点头。
史提芬的第二位大厨端出的是传统“歌德套餐”改良版。作为法兰克福之子的大文豪歌德,他最喜欢的一道菜就是小土豆配七香绿汁,主食是牛肉。这是一道全德国都知道的名菜,但是名菜并不一定固守,也可以突破。对这道菜,大厨在食材预算上可谓花了大血本,不多的那点食材就花了可用预算的绝大部分:他选的是大名鼎鼎的Wogyu-Kobe-Beef,来源于一种自然放养的小黑牛,只用玉米、青草和大麦做饲料,据说每天还要给小黑牛放音乐做按摩。厨师用这食材做了一道精美的牛排。
若说对方的第一道菜是家常、快乐、大自然主题,那么这次对方厨师走的是“高大上”路线:用大名气招牌、取最华丽食材,做最耀眼的美食,果然,一听史提芬介绍了这道菜,所有评选者都伸长脖子,热烈期待。
可是对方大厨没玩够,当斯提芬请大厨让他来给大家简单介绍这道菜的故事时,这个善于说笑逗萌的中年帅哥竟然开始了家族美食家的历史,他从90多岁的奶奶厨房里的烤土豆一直说到他老爸发明的土豆的九种制作法,逗得大家哈哈大笑。10分钟,他讲了整整10分钟的土豆课!这老兄,单单是个土豆的故事哎,若再给他点时间,他一定要讲到普鲁士王国的那位引进土豆的腓特烈大帝了……可是,10分钟不算多,大厨的好技术再加好口才,他就是那样征服了评委,5位美食记者面前的那盘小黑牛排配小土豆,被品味一空。
中国的豆腐终于出场了。
关于豆腐这道菜,我们有过很多的设计,因为关于豆腐的菜品太多了,只是我们喜欢的并不一定是德国评委们喜欢的——最终,我们挑选了一道被德国人看来是最难以超越的技术菜:家常豆腐。因为在德国人看来,那么完整的一汪水嫩豆腐竟然可以用煎炸的方式呈现,外面是硬的,里面是软的;外面是黄的,里面是白的;外面是用刀切开的,里面需要用勺子舀的……这样的技术功夫,他们总是觉得是奇迹。
我们也好奇,德国人会怎么使用这道极少上他们餐桌的中国食材,因为水嫩豆腐对于很多德国厨师来说是极难下手的,一碰就碎,也许,他们会做成汤羹,那会比较掩盖他们对于这个食材的掌控不足。
德国厨师做的水嫩豆腐端上来了。我定睛一看,几乎晕倒。
没有思维定势的创造者可能会是最成功艺术家。德国大厨不会做豆腐这道菜,他索性就根本不做,直接把一小盘水嫩豆腐当画的底板,在洁白细腻的豆腐上面用不同的蘸汁、橄榄油、调料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水果图!
请品尝吧,把豆腐像新鲜水果一样地品尝吧。
我一下子明白了我们与对方大厨的区别——我们努力在拼技术,但是他们在玩艺术。
……
美食赛拉上了帷幕。
让我来对这场PK赛做个客观的评价吧:我们服输。
尽管我们的分数仅仅是略低于对方,但我觉得,差距是存在的。
在美食记者们用尽量满足双方情感的言语做着评价的时候,我也有我自己的品评词。
中国菜:视觉与味觉都不错,但是,缺少关怀度,有时候过多的提供是种浪费,不值得提倡。菜肴后面的文化故事显得比较平淡,没有什么记得住的典故或者让人难忘的诗文或者其他与文化共生的东西,感觉就是吃菜而已,而没有吃文化的历史感,回味感,交融感。最后,大厨致辞,中方大大失分,德方的大厨简直就是钢琴家——是的,人家确实是从小学钢琴,所以气质优雅,被请出来向大家致辞时,大厨分度翩翩,说:美食与音乐是想通的,我们做菜时有种节奏,这种节奏让我感觉我的烹饪是艺术,是愉悦,是享受,是最美的生活。但是,中方的大厨,腼腆害羞,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搓着双手,脸颊通红,无从表达,就说,我的菜,烧得不好,请大家指教。是的,中国大厨很朴实,但是,也缺乏必要的风度,缺少一些人文情节。
一心维护着晚晴情感以及心愿的托马斯,面对这样的结果,显然有些失望,他总觉得,中国菜是最好吃——那是因为他心爱的晚晴是中国人。
所以是的,美食总是与情感息息相关的。
其实,功利一点地说,应该有方法让我们厨师精心制作出来的美食有更多的色彩:比如事先教会他们描述一道菜的故事——这是我奶奶教我的,在我们的家乡都是这样,用这样的方才,烧出了亲情的味道……
这是一种功利和实用的“人文关怀”,很容易打动人心。我那时不知道,数年以后,就在中国的大地上,火了一部叫做《舌尖上的中国》的人文美食片子,用的就是类似的概念。但是,以往是难民出身的中国大厨,不像德国厨师,他没有那种生活的闲情去多才多艺,他只有技术,而这技术,最初是因为生存,所以用这样的技术做出来的菜肴,是很难有小资们所期望的文化功底来作为生活中的艺术享乐。
我们的失分,失在至少一代以上的优越生活和教育背景上,也失在那种生活情调和情感赋予上。
优雅的品质,是要从小培养的。
才艺和美的教育,是要花钱投资的。
托马斯把整个过程拍下了录像。
晚晴冷静地看完了全过程。
没话可说,说过的话就要践行。人家确实做得更到位,人家也确实投入了更大的热情,制造了更多的美感,人家的一切细节都那么到位,人家的情感表达,是基于以往的富裕生活和优质的教育。
晚晴去花店,订了一束花,写上祝贺,让人送给史蒂芬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