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3987|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面对痛苦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1.6.2005 12:45:07 | 只看该作者
 <br />在没有解脱之前,痛苦是轮回中生命的一部分,在凡夫人的一生中,要想远离痛苦是不可能的。如果掌握了这个道理,遇到了痛苦,就会认为这是一种必然,而不是意外的事,就能正确地对待它,即使面临了痛苦,也不会大惊小怪。因而,在遇到痛苦时就可以做到随遇而安。<br /><br /> <br />佛陀在初转法轮时,一开始就强调认识苦谛。<br /><br />有关对苦的认识,佛经中一般分为苦苦、坏苦和行苦三种层次。第一是苦苦,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众所皆有的身体上和心理上出现的痛苦。<br /><br />比如疾病伤痛和心灵创伤等。这种痛苦一产生,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众生都能明<br /><br />显感觉到是难以接受的,属于粗大之苦。第二是坏苦,即暂时以为快乐的,但过<br /><br />段时间就变成痛苦。比如美食华衣等,最初带来满足荣耀感,随着时间的推移,<br /><br />却很可能引发痛苦。所有世俗的快乐,我们自以为是快乐的,但事实上只要我们<br /><br />还处在迷惑的状态中,这些都不是清净的,而终究会带来痛苦。这种苦在产生时,<br /><br />是不易觉知的,所以,它属于细微之苦。第三是行苦,即此苦没有诸如苦苦和坏<br /><br />苦的明显苦乐之感,但它是这两种痛苦的基础。至于我们生命本身的运作,在刹<br /><br />那刹那地变化,极不稳固,导致了痛苦的形成。这种苦是通过分析生命的细微变<br /><br />化过程而确立的。因此,它属于极微之苦。在认知了行苦的本质与道理之时,就<br /><br />可以说掌握了苦谛的实质。<br /><br /> <br />日常生活,人们有多种面对和消除痛苦的方法。社会上普通人所使用的<br /><br />消除痛苦的方法,只能暂时解决一点问题。比如,消除饥饿就要吃东西,防御寒<br /><br />冷就要增添衣服,去除病苦就要服下药物,消除贫困就要去赚钱……由此,人们<br /><br />消除每种痛苦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但这些都不完善,亦不完全可靠。这些都不是从根本上彻底消除痛苦。就象吃止疼药,暂时起了点作用,可是稍微过了一会儿,又依然如故地疼痛起来……诸如此类情况,仅仅是权宜之计,是不能消除痛苦根源的。<br /><br /> <br />当人们内心生起粗大烦恼时,就会采取一些不明智的手段来暂时缓解自己的<br /><br />心绪。这些手段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很多人会把困境的因素轻率地归结于别人,<br /><br />进而用暴力的手段报复他人、陷害他人,企图以此手段暂时地压制自己内心的痛<br /><br />苦;一些人会用酗酒的方法来麻痹自己的神经;一些人把自己家的东西都砸了,<br /><br />希望通过这种发泄的方式来化解痛苦;一些人则摧残自己的身体,在比较严重的<br /><br />情况下,甚至自杀,认为这样就可以消除痛苦了……<br /><br /> <br /><br />根据佛教的观点,这样做只是雪上加霜,根本不是消除痛苦的方法,就像砍<br /><br />树不把根铲除一样,它还会生长出枝叶。同理,如果不把痛苦的根源彻底切断,<br /><br />今后还会出现其它痛苦,无论你怎么去排除它们,它们还会在别的地方重新滋生<br /><br />的。<br /><br /> <br /><br />我们应该懂得,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来自于内心不自在才聚集而成。因此,<br /><br />我们应该从这方面着手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人不是机器,可以借用别的力量来<br /><br />控制操纵,并使其本性彻底地得到根本改变--但这是不可能的。仅仅想凭借外<br /><br />部世界的某种手段,去强行消除人们内心深处的种种问题,当然是相当困难的。<br /><br />因为痛苦主要是由心聚集而成,所以应该依靠心来使自己安祥和平静,应该依靠<br /><br />产生痛苦的心识本身来消除痛苦,而不能依靠粗暴的行为来消除痛苦,解铃还需<br /><br />系铃人。例如可以用修无常、禅定、如梦如幻等内在的温和的方法,将痛苦彻底<br /><br />消除。这种观点与人们的意愿与主张是相适宜的。从根本上而言,也是有别于其<br /><br />他方法的。<br /><br /> <br /><br />用这些方法来消除烦恼的根源--我执心,内心的痛苦就会自然缓解。再进<br /><br />一步将痛苦转为道用--加以利用,亦可提高慈悲心和修行层次。用自他相换的修<br /><br />法,就可以替代他人的痛苦……等等,佛法中有着许多类似的利用痛苦作为增上<br /><br />修行的方法。这些,都是以最终消除人们内心中的“执爱自心”为目的。我们普<br /><br />通人,考虑问题往往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而佛教的观点则恰恰与此相反,<br /><br />它们二者不仅在消除痛苦的方式上有所差别,而且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其看法<br /><br />更是大相径庭。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认为,“执爱自心”不但不会给人们带来幸<br /><br />福安乐,相反它是痛苦的根源。<br /><br /> <br /><br />只有克服和抛弃了“执爱自心”,用“执爱他心”去代替它,这样才能获得<br /><br />真正圆满的幸福安乐。所以,必须完全彻底地抛弃造成痛苦的“执爱自心”,这<br /><br />才是非常重要的。<br /><br /> <br /><br />我们要知道正确地对待痛苦与不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若不去控<br /><br />制它,它就会反过来控制我们。因此,不论遭遇多么大的痛苦与不幸,我们都要<br /><br />敢于正视它。<br /><br /> <br /><br />这里最为重要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把缠绕我们的痛苦及其根源执着心解<br /><br />脱出来。如果对痛苦的执着心越强,对待痛苦的忍耐力就越弱,如此下去,最后<br /><br />连忍耐一点点痛苦的能力也失去了。或者说仅有的一点忍耐能力也全部变成了烦<br /><br />恼。他们要么是抱怨社会,要么就是抱怨朋友家人,甚至自己抱怨自己,最终,<br /><br />自身受到伤害,从而走向毁灭。<br /><br /> <br /><br />比如我们在平时接触到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和场合,一和<br /><br />别人接触时,总是心情烦躁不安,不愉快……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br /><br />主要是过分执着自己的痛苦以及痛苦的根源--自我意识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混乱。<br /><br />正如章巴甲热曾说,“执着心很大的人们终日被痛苦、欲望所困绕,明了心情宽<br /><br />松的人才不会与大乐分离”。卡?巴格西也曾说:“若未驾御自心念,则做何事<br /><br />皆不适,智者知晓心念事,相遇逆缘亦转安。”<br /><br /> <br />对于痛苦的踪迹过于敏感,这不仅不能消除和克服原有的痛苦,反而会因为<br /><br />自己执着错觉的缘故,又增添新的痛苦。人们都想离苦得乐,为什么还要去寻找<br /><br />第二个痛苦呢?!<br /><br /> <br /><br />一些人会想:用嘴说说容易,但现实生活中真的遇到非常不幸的事情时,就<br /><br />会手忙脚乱,所以,产生痛苦是必然的。的确,除了内心已经获得了自在的人以<br /><br />外,一般人在遇到不幸的事情时,痛苦确实无法避免,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br /><br />是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感受痛苦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个人。<br /><br /> <br /><br />例如,各方面的处境相同的两个人,虽然他们遇到了完全相同的不幸,可是,<br /><br />他们两人在心理上具备承受和抑制不幸的能力是有区别的。实际的情况就是这样,<br /><br />所有的结果最终会根据他们各自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为什<br /><br />么这么说呢?一个人没有面对痛苦的勇气和经验,思想就不可能开通;相反,另<br /><br />一个人具有面对痛苦的勇气和经验,思想就会很开通,这就是他们二者的区别。<br /><br />如果痛苦不在于人们的内心而完全依赖于外界,是一种独立存在,那么当相同的<br /><br />痛苦和不幸出现时,他们为什么没有出现相同的压力与痛苦呢?因此痛苦的大小<br /><br />取决于对心的所持态度和方法。关于这一点,早有例子进行过说明。<br /><br /> <br /><br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个人为了考验佛陀,他来到佛陀跟前。那个人胡言<br /><br />乱语讲了半天,最后佛陀问他:“如果施主给的东西他人不接受,那么它该是谁<br /><br />的财产呢?”这个人心想:那当然还是属于施主的。于是他就说道:“应该是施<br /><br />主的财产!”佛陀说:“说得对,你所说的粗言秽语,我一点也没有接受,当然<br /><br />还是属于你的。”<br /><br /> <br /><br />释迦牟尼佛实在太伟大了,他那深邃宽广的心胸在法界中没有一点动摇,考<br /><br />验他的人一点也没有伤害到佛陀。反而充分展示了佛陀无与伦比的智慧、慈悲和<br /><br />力量。因此,我们也应该向佛陀学习,努力设法使痛苦不要加害于我们。基于此,<br /><br />我们就应该生起正见。如果换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观察,那么对事物的本<br /><br />质就会有新的认识、新的体悟。<br /><br /> <br /><br />一般来讲,凡夫在看待事物时,往往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并认为那就是世<br /><br />界的本来面目。因此,他们在看待那些伤害自己的人时也是这样--这种狭隘思维<br /><br />方式只会给自己带来内心的不安,不会有任何益处。所以即使是伤害过自己的人,<br /><br />也要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待他,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新习惯,对自己对别人都会有<br /><br />很大的利益。<br /><br /> <br /><br />不论是什么人,前世的业力、现世的生活环境、人生的经历和人的个性等都<br /><br />迥然不同。因此这个世界的性质就必然是多元的。每个人都依循自己的方式去生<br /><br />活,我们不能强求人人都适合自己的意愿。假如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大大地<br /><br />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当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就有勇气面对和承受;再进一步<br /><br />说,滚滚红尘中每个凡夫人的生命都被烦恼所控制,有时做一些无知的事情当然<br /><br />是再所难免的。但是,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它们,应该懂得这不是人的<br /><br />错,而是他的内心烦恼造成的错误。只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思想才不会狭隘,<br /><br />我们的思路才会变得开阔。<br /> <br />
2#
发表于 11.6.2005 20:07:19 | 只看该作者
是原创吗?<br />心绪很乱!有朋友劝我念金刚经 <!--emo&:ph34r:--><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ph34r.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ph34r.gif' /><!--endemo-->
3#
发表于 11.6.2005 20:53:46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13.6.2005 11:42:01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酷爱厨房+11.06.2005, 20:07 --><div class='quotetop'>QUOTE(酷爱厨房 @ 11.06.2005, 20:07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是原创吗?<br />心绪很乱!有朋友劝我念金刚经 <!--emo&:ph34r:--><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ph34r.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ph34r.gif' /><!--endemo--><br />[right][snapback]612708[/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     这是丹增嘉措活佛著,非我的原创。 <!--emo&:$--><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embaressed_smil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embaressed_smile.gif' /><!--endemo--> <br />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的不安定的烦恼因素。是不错的选择。 <!--emo&--><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smil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smile.gif' /><!--endemo-->
5#
发表于 16.7.2005 21:12:57 | 只看该作者
境由心造,走出心魔,才能重生。
6#
发表于 17.7.2005 08:07:07 | 只看该作者
心情烦闷的时候,念一下佛教的一些著作,心情会平静很多~~
7#
发表于 17.7.2005 21:40:56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正为学业而烦恼、痛苦,甚至有一种煎熬的感觉。于是反观自心,发现“我执深重”是根本原因。于是想把自己的心和这件事分开,事情还是这样,可感觉心似乎能盘旋于痛苦之外,再来解决这件事情时,感觉心不被烦恼所搅,有一种旁观者清的感觉,处理起原来的问题也格外有力。<br /><br />顶礼丹增嘉措任波切<br />
8#
发表于 18.7.2005 12:40:12 | 只看该作者
只有克服和抛弃了“执爱自心”,用“执爱他心”去代替它,这样才能获得<br /><br />真正圆满的幸福安乐。所以,必须完全彻底地抛弃造成痛苦的“执爱自心”,这<br /><br />才是非常重要的。<br /><br />碰到这种问题就最头大了,用“执爱他心”去代替“执爱自心”,那目的到底是在“爱他”,还是为了解脱自己的痛苦才去“爱他”,因为后边也说“这样才能获得真正圆满的幸福安乐”,这不是在“爱自”吗?<br />在这个版上发了不只一个问,就是没人理,郁闷!
9#
发表于 18.7.2005 13:55:54 | 只看该作者
爱自,爱他,都不能太执着。<br />金刚经说:菩萨应无所住,行于布施。<br /><br />同样不能执着于“获得真正圆满的幸福安乐”。<br />心经说:以无所得故,。。。<br /><br />心的解脱,若着意追求,同样是痛苦。只有慢慢地修身,净心,觉悟,。。。<br /><br /><br /><br /><br />
10#
发表于 20.7.2005 11:09:05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游侠+18.07.2005, 14:55 --><div class='quotetop'>QUOTE(游侠 @ 18.07.2005, 14:55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爱自,爱他,都不能太执着。<br />金刚经说:菩萨应无所住,行于布施。<br /><br />同样不能执着于“获得真正圆满的幸福安乐”。<br />心经说:以无所得故,。。。<br /><br />心的解脱,若着意追求,同样是痛苦。只有慢慢地修身,净心,觉悟,。。。<br />[right][snapback]694450[/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那么路边的灯,山间的河,云里的雨是不是就比人们幸运的多?他们似乎没在求什么,却总是给与帮助,那是不是真正的极乐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6.11.2024 04:4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