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7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影子银行不足为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5.6.2014 13:2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金融体系的阴影中可能潜伏着危险的东西。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一点,是因为当2008年美国银行业体系几乎被“烧毁”的时候,阴影中的东西就是助燃剂。这种充斥着证券化债务的高杠杆表外工具意味着,美国银行业危机要远比没有这些工具时严重。

因为知道了美国银行业体系曾潜伏的问题,一说到中国的影子银行业,人们就感到恐慌。在一个已经以容易出现资产泡沫和坏账而著称的经济里,影子银行业似乎增长得过快了。我们花了一些时间查探中国影子银行业的情况。我们相信,这种担忧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必要的。

中国所谓的影子银行业与美国发生的事情没什么关系。广义上,影子银行业务是由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放的信贷。在中国,影子银行业务最重要的载体就是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由信托公司和银行销售。信托公司为富人和企业管理着大约10万亿元人民币(合1.6万亿美元),而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也不相上下(不过在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中,大约有3万亿元人民币是银行理财产品资金)。

影子银行业源于对监管的反应。随着《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的出台,银行面临着更高的资本金要求,因此寻求发展表外业务。家庭也迫切希望将传统储蓄账户上的资金,转移到理财产品账户上,因为收益率会高出很多。对银行来说,绝大多数理财产品是受到管控的表外资产。

这里显然有一些问题。银行可通过表外持有理财产品,逃避某些重要的比率监管要求,比如无需对投资持有资本金。如果一款理财产品出现问题,理论上投资者要承担损失,但实际上银行通常不会让客户蒙受任何损失。

但普遍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风险有许多是缺乏根据的。此外,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和信托公司销售的理财产品有一些重要区别。

首先,查看一家典型银行的理财产品投资组合时,我们发现,大多数资金被用来购买短期的、流动性很强的银行间存款。结果是,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跟着银行间拆借利率走。因此,认为这些资金全都被用于中国一个个“鬼城”的房地产开发,是错误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只有20%-30%用于放贷。

相比之下,信托公司的资金几乎全部用于放贷,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些资金大部分被投向房地产和地方政府的基建公司。这里的信贷风险要大得多。

其次,当银行用理财产品的资金放贷时,借款人经历的信贷审批流程,通常与他们借入银行表内资金时是完全一样的。不同信托公司的信贷审批流程质量则有着很大差异。此外,银行有庞大的资产负债表,可以支撑任何损失,而信托公司的资本金比率则较低,因此应对违约冲击的能力要差得多。

第三,这些贷款都不会被分割、拼接、然后出售给其他投资者。相反,这些资产整整齐齐地待在信托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或银行的理财产品资产池中。在美国,一旦一小部分证券化抵押贷款违约,证券化就会导致风险蔓延至整个体系。相比之下,在中国,如果一笔贷给一家山西煤炭公司的贷款违约,风险是可控的——它不会传染至整个体系。

第四,这些产品几乎没有什么杠杆。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通常从富人那里筹得资金,并用这些资金进行投资。如果发生亏损,投资者(或资产管理公司)会承担。即便发生亏损,应该也不会引发投资组合的去杠杆化。

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最好这样看待中国“影子银行业”的风险:它可能会增加坏账,但它不太可能像批评人士所称的那样,会导致不良贷款问题演变为全面的金融危机。

然而,从根本上说,唯有利率自由化会减慢影子银行业的发展。就目前而言,存款利率受到管制。一旦中国人民银行(People’s Bank of China)允许存款利率上浮,银行就可以通过常规的方式(而不是依赖理财产品)来争抢资金了。

那么,就目前而言,理财产品将会继续存在。尽管其中可能蕴含风险,但有一个巨大的好处。这是中国式的利率自由化。家庭的存款获得了更高的收益。与此同时,银行正在学习应对更高的资金价格。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而在其他地方,爆炸式演进曾导致危机。理财产品事实上可能降低了中国银行业爆发危机的风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5.1.2025 16:3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