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8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范仲淹的后代为什么很发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8.2.2014 14:0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家境非常贫寒,就来到一所寺院读书。冬天很冷的时候,他煮一锅稀饭,把它冻成了冰,然后划成四个格子,每一顿饭只能吃其中两格子的稀饭,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他就是凭着这样刻苦努力的精神,后来考中了科举做了官,直至做到了宰相,但是范仲淹并没有因此就过起骄奢淫逸的生活,反而拿出钱来兴办义学、义田。(知道分子按:比如范公在苏州做官时,托人买了一块好地,懂风水的人恭维说,这个地方好,子孙必定昌盛。范公一听,说自家子孙昌盛,不如国家人才昌盛,就把地捐出来,办学校。)
       如 果我们读范仲淹的传记,可以看到范仲淹一生用自己的俸禄供养了三百多家的人口。我们想一想,用一个人的俸禄去养活三百多家的人口,可想而知他自己及家人过着怎样的清寒生活。他一生出将入相几十年,家用非常节俭,到年老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很多人听到这里,就觉得范仲淹未免太傻,太不替子孙后代着想。事实上恰恰相反,这才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最好办法,因为不仅仅是他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和侍郎,而且个个都道德崇高,能够继承父亲的遗志,舍财救济众人。他的曾孙辈也都非常发达,到了清朝的时候,范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长级以上的官员。不仅如此,范家的后代一直承传到今天,上千年而不衰,仍然保持着这种兴办义田、义学的传承,受到世人的尊敬。
       范仲淹一生的行义,也让我们想到了司马光所讲的一句话,“积金于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无论是他能力比我们强,还是不如我们,我们把钱留给他,对他都是有害无益。“积书于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那应该怎么做?“不如积阴德于冥冥当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十六大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一系列的政策,也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宝贵的营养和智慧。比如说胡锦涛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就这样提道:“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现在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我们的温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也这样提道:“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是我们国家领导人近几年在国外的演讲中多次强调的。
(节选于济善书院博客。作者为刘余莉)
范仲淹家族,人家老范家为什么八百年不衰的秘密
       从前古老中国的社会,寺庙的责任是负责教化一方,一般平民这教育实实在在得力于佛教。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出身非常贫贱,他年轻的时候在寺庙裡念书,生活很苦,但他有非常可贵的品德。
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积功累德,不疲不厌。他常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他的人生目的。
       我们在传记裡面读到,范仲淹是虔诚的佛教徒,好善乐施。他这个人文武全才,武官做到元帅,文官做到宰相。
       最难得的是,范仲淹做大官,那个收入很可观,他还是过着很清苦的生活。他拿那些俸禄来养三百多家地方上清寒的子弟,替国家培养人才,自己的生活依然像从前做穷秀才那样,这不得了!
他有五个儿子,两个儿子做宰相,等于现在的行政院长,一个做御史大夫,相当于监察院长,他死的时候没有钱买棺材,钱哪裡去了?全部都做慈善事业,布施掉了。他晚年把自己的房子布施给佛教改做寺庙。
       范家一直到民国初年,代代出人才,都不衰。印祖讲他的家八百年不衰,为什麽?祖宗之德,子孙能够继承。代代子孙都这麽好,这是得力于什麽?知足。在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他知足;纵然自己发达有财富,这个财富去利益社会,叫大家共享,这个福就愈来愈大,子子孙孙享受不尽。
      苏州范家,从范先生到现在差不多将近一千年,家道不衰,代代都出贤人、都有好子孙,什麽原因?积德修善!
我们要懂得积德修善,利益一切众生。聪明人会散财,散财是真正保持财富,我们学佛明白这个道理。生活实在讲要节俭,节俭是惜福。一方面惜福,一方面修福,这个福报永远享不尽。
       真正聪明人,纵然得到荣华富贵,自己不享受,他让大家来享受。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实在讲,是一个最好的榜样。
       范仲淹舍宅为寺,德荫子孙历代昌
宋朝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二岁时父亡,母亲因家贫无力谋生,只好带着他改嫁。及长,知此事后,即泣别母亲,寄居佛寺苦读。也因此善缘,范公从小就闻佛正法,守持净戒,并刻苦自励、发愤精进。长大为官后,非常笃信佛法,且乐善好施、广修众福。凡是他为官时所莅守之处,必定修建寺院、恭敬僧众,带动地方百姓信奉三宝,于兴崇佛法上不遗余力。
       一、窖金捐寺
       范公年少在寺院读书时,曾在寺中地窖内发现很多藏金,但他不为藏金所迷,仍然掩盖如初,一毫不取。等到为官富贵时,才告诉寺里僧人,取出藏金来修建寺院。范公镇守河东时,无意间获得旧经「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一卷,为藏经所未录,即将此经赠给慧哲法师流通于世。
       二、舍宅为寺
       晚年又将自己舍宅改为天平寺,延请浮山远禅师来住持。
       三、广置义田
       范公出将入相几十年,一生广修福田、行善积德,并设置义田赡养一族三百户贫寒子弟。
       四、风水宝地不自私享,捐为学堂广植人才
       听地理家说他在苏州南园的住宅风水极好,后代必出公卿;他即捐出来作为学堂,以便苏州子弟能在此受教育,将来得贵,也算为国家培植人才。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公后世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公的四个儿子不但贵为官卿、道德极高,且能遵父舍财济世之风;其后代子孙在朝为官者亦屡出不绝,这都是得自范公的庇荫。世人若想后代子孙昌绵久远,当学范公积善造福之方。
       [附]:
范仲淹——窖金捐寺
        大家都听说过《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诗的作者就是一代名臣范仲俺。
       范仲淹先生自小就是在寺院中读书长大的。
       在他身上还有一段著名的窖金捐寺的典故:
范仲淹少年在寺院读书时,家境很穷,穷到什么地步呢,他煮一锅粥,等粥冷却后,再拿刀把粥给切开来,一餐只吃一块,称为划粥为食,可以看出,他的物质生活有如此艰难。
   但就是在如此坚苦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件事:
一天晚上,范仲淹正在月下读书,可能也没吃过晚饭,寺中长老见到了,很心疼他,就拿出一块面饼悄悄地放在石桌上走了,当时范仲俺大概得了读书三昧,入了正定了,也没发现。这时,忽然,他听到一阵“吱吱”的叫声,才发现,一只老鼠竟叼起他的面饼拼命的跑,钻到一棵紫荆树下。范仲淹赶忙放下书,一路追来,又好奇心起,就拿来铁锹去挖老鼠洞,掘开黄土后竟发现下面有一块石板,他将石板掀开,只见石板下竟全是灿灿的金元宝!
       谁见这个能不动心啊,当时又没有别人在傍边,家里又那么穷困,但他一分一厘也没拿,把石板盖好,重新埋上,直到他日后功名成就做上大官,这件事一直在他心底藏了几十年。
       几十年后,有一天,当年范公读书的寺院醴泉寺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寺院长老派人前来求助。范先生想起当年的情景,写了一张纸条,让来人交给长老。上面写着:荆东一窑金,荆西一窑银,一半修寺院,一半赠僧人。 

http://fofa.foxue.org/2013/xsjd_0925/14731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5.11.2024 06:2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