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有容乃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将难求--四野名将录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43:42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指挥空军作战,既有空中指挥员对编队或机群实施空中指挥,又有地面指挥员通过空中指挥员实施的对空指挥,对空指挥是空军地面指挥的主要组成部分。面对瞬息万变的空战,全靠指挥员迅速判断、处置,这对于一个放牛娃出身的、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司令员来说,实在是太困难了。
    但他满怀信心。
    1951年4月25日至28日,志愿军空军出动16架飞机,在沈阳东陵机场组织了一次由飞行大队长以上干部参加的飞行战术演习。由于没有经验,通讯联络不畅,演习效果不好,可以说很糟糕。
    从5月28日开始,在沈阳、安东、辽阳之间,这支在陆军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空军,举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各机种联合飞行战术演习。第一阶段各级司令部为首长准备决心资料,第二阶段袭击敌机场,第三阶段抗击敌轰炸机群对我重要目标的袭击,第四阶段配合地面部队歼灭被围之敌。演习历时19天,出动飞机307架次,其中执行侦察任务31架次,抗击敌机轰炸70架次,配合地面部队围歼敌人206架次。
    这只速成的空军,这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级指挥员已能在简单气象飞行条件下,指挥飞机二至三批起飞作战,雷达观测员能同时掌握四批飞行。飞行员初步懂得飞行中协同作战方法,注意利用云层、日光及地形等隐蔽出航,没有迷航的。对地面、空中目标搜索识别能力提高了,强击机能及时发现和准确识别攻击对象,轰炸机能准时到达指定地域,并初步摸索出组织各机种协同作战的方法。
    就像个幼儿,初始阶段的每次举足投步,都是极为关键的。其中至关重要的,当然还是确立什么样的作战方针。
    面对世界头号强国的强大空军,是待各方面训练都完全成熟再投入战斗,还是有了一定基础就到实战中锻炼提高?结论是走陆军的路子,在实战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越战越强。
    刘震认为,集中使用兵力的原则,同样适用于目前这支襁褓中的空军。对手多是飞行上千小时的飞行员,而志愿军飞行员在米格-15上,一般只飞行了20小时左右,飞机数量也比敌人差远了。就像叫花子跟龙王爷比宝,不能跟对手零打碎敲拼消耗,应将力量积蓄到一定数量时,选择有利时机,集中兵力在一个空域,顶多两个空域,完成一定的战斗任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44:56 | 只看该作者
无论“空军制胜论”有多少市场,刘震都认定这支志愿军空军是为地面部队服务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是配合地面作战,以地面部队的胜利为前提。当然也只能量力而行,直接或间接配合地面部队完成相当的战斗任务,即破坏敌人某一部署,或攻占某一要点。
    刘震说,对于我们这些可谓“一步登天”干了空军的人,多少年来就在敌人飞机的轰击打压下战斗,多少人流血牺牲,应该说是最清楚陆军兄弟最渴望我们干什么的--这是我们这一代空军独具的优势了。
    1951年1月21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天上午,敌F-84飞机20架,沿平壤经新义州至宣川上空轰炸铁路。驻辽阳空4师28大队立即起飞,飞临安州时,发现敌机正以4机为单位在1000米高度上,对清川江桥俯冲轰炸,并以双机、4机于后上方做层次配置,进行掩护。这时,28大队位置不利,高度低,又处于逆光,飞机数量也少,仍奋勇向前,猛烈攻击。大队长李汉①利用米格-15垂直升降的特点,迅速爬升迂回到敌左侧后400米处,瞄准镜光环套住敌长机,一阵机关炮,敌机冒烟,落荒而逃。
    这是与美国空军的第一次交锋。
    29日下午,一批敌机在定州、安州活动,企图袭击安州车站和清川江桥。28大队起飞,机群飞临定州以西,4号机报告左侧发现目标,李汉即令编队利用阳光隐蔽,向敌机群左右上方迂回。居高临下,顺着阳光,看清16架敌机分别配置在600米、5000米高度,每层8架。投副油箱,1中队攻击,2中队掩护。李汉边下达命令,边率领1中队向上层敌机扑去,敌机转弯摆脱,李汉紧咬不放,将敌3号机稳稳套入瞄准光环,一串火舌飞出,敌机立刻冒出浓烟栽了下去。
    这时,敌两对双机从左右上方袭来,僚机组迅速分头拦击,将其驱散。位于下层的8架敌机,又向李汉后方袭来。在高空掩护的2中队,在副大队长李宪刚①指挥下,向敌机猛压过去,用猛烈火力将其队形打乱。李汉盯住前下方1架敌机,一按炮钮,将敌击中。
    28大队无一损伤,击落击伤敌机各1架。
    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在这个世界上,没人愿意与中国军队打一场地面战争,美国人也不例外。为了增加谈判桌上的筹码,美军从8月中旬开始所谓的“绞杀战”,利用空中优势轰炸铁路、公路、桥梁,妄图窒息中朝军队补给运输,以阻止地面攻势。这时,其侵朝空军兵力已增至19个联军(大队),飞机达1400余架,其中F-54是300架,当时最先进的F-86是75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46:58 | 只看该作者
遵照中央军委“逐步前进”、“轮番作战”方针,志愿军空军组织部队轮番上阵,朝鲜的蓝天就成了年轻的中国空军的大学校。
    9月25日,五批敌机112架,在顺川、安州、平壤等地上空活动,企图轰炸志愿军运输线,空4师140架飞机腾空迎战。12团1大队长李永泰①率先冲向敌群,随后的几架飞机向敌猛冲,将敌冲散。混战中,僚机刘涌新②与6架F-86格斗,死死咬住1架,首创击落F-86战绩。
    接下来两天仍是大规模空战,3天击落敌机26架,击伤8架。
    10月上中旬,又进行6次大规模空战。
    世界头号强国、又是头号强大的空军,这时开始回避空战。怎么办?刘震召集会议,决定跟它打游击战。根据敌机出动时间、批次、架次、活动空域等等,提前起飞,隐蔽待击,突然袭击。大机群空战同时,组织精干小编队插入敌人侧后,攻击被冲散的单机、双机和4机。
    游击战、运动战,原本是中国军队的特长,从陆军脱胎的空军也就难免这种印记。开头飞行技术、空战战术也差,主要的就是勇敢,不怕死,跟你“拼刺刀”。有的炮弹打光了,就把飞机当成了炮弹。飞机冒烟了,撞也要把你撞下去。美国人目瞪口呆:中国人这是什么战法呀?
    11月18日下午,空3军9团在肃川上空8000米隐蔽,发现敌机即向下猛冲,一下子将其队形打乱。1大队长王海①,击落两架敌机。这个大队先后参战80多次,击落敌机29架,人人有战功,被誉为“王海大队”。
    23日,空3师7团1大队长刘玉堤②,击落3架敌机。
    在1951年8月之前的第一阶段作战中,敌我飞机损失比为1∶2,志愿军空军战斗事故严重。从同年9月到第二年6月的第二阶段,损失比变成1.46∶1,战斗事故大大减少。之后的第三阶段,由打战斗轰炸机为主,转为打战斗截击机为主,作战难度得以增加,空战情况也更为复杂,敌我飞机损失比仍然能达到1.42∶1。可见,我军的空军实力上升得多么快。
    就难怪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①惊呼:“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每次战斗,从中队到师的编队,从出航、接敌到投入战斗、退出战斗、返航,都由刘震通过空中指挥员实施指挥,有时还直接指挥到编队中的大队长。
    1952年2月10日,雷达发现几批敌机先后侵入平壤、沙里院和价川地区,其中F-84、F-80有16架,在18架F-86掩护下,径直向铁山半岛飞来。刘震判断敌情,即令空4师起飞两个团,空3师做好二等准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49:08 | 只看该作者
飞到战区空域,12团3大队大队长张积慧②,发现远方海面上空有一道道白烟。是敌机。他迅速报告司令员和编队指挥员,刘震命令投掉副油箱,爬高准备战斗。
    张积慧和僚机单子玉抢占高度优势后,敌机却不见了,自己倒脱离了编队。加大油门追赶编队,突然发现右侧后方云层间隙中,有8架敌机直窜下来。赶紧报告,刘震命令他猛冲,把敌机打散,各个歼灭。
    张积慧提醒单子玉注意保持双机,就在敌机逼近的瞬间,猛然一个右侧上升,两架敌机刷地从机腹下冲了出去。敌机左转占位,张积慧和单子玉也向左急速反扣过来,并紧紧咬住敌带队长机。
    这个对手也真有本事,先是一个急俯冲下滑,接着又向太阳方向做剧烈垂直上升。见仍未摆脱,又来个俯冲。张积慧和单子玉紧紧跟住,眼看到了射击距离,张积慧一按炮钮,没打中。
    敌机急剧俯冲,这回就是逃跑了。张积慧猛推操纵杆追上去,在单子玉紧密掩护下,3炮齐发,敌机身上蹿出一股浓烟,随即化作一团烈火,也未见飞行员跳伞--已经来不及跳伞了。
    战后在敌机残骸中,发现一枚证章,上面写着美国空军第4联队第334中队长乔治·阿·戴维斯①少校。这个大名鼎鼎的戴维斯,有着约3000小时的飞行经历,二战中战斗飞行226次,在朝鲜战斗飞行59次。在美国,他被吹成“百战不倦”、“特别勇敢善战”的“空中英雄”,“成绩最高的喷气机王牌驾驶员”。
    打掉戴维斯后,张积慧迅速拉起飞机,瞄住了戴维斯的僚机。敌机做着不规则的飞行动作,突然一个上升转弯。张积慧一个同样的动作,从内圈切半径追了上去,一次开炮,敌机凌空爆炸。
    而刘震这天最紧张的时刻,是空战快结束时。
    这天气象条件不好。胜利消息不断传来的同时,气象员报告海上云层急速向大陆上空飘移,15分钟后沿海各机场将被云层封闭,飞机不能着陆。这时敌人二梯队正向战区增援,如令空4师返航,敌机势必追击,可能造成大的损失。如果不退出战斗,又不能安全着陆。
    刘震决定第二梯队空3师立即起飞,掩护空4师返航。命令空4师以大队为单位,分别在青椅山、浪头、大东沟、大孤山等一线机场着陆,油料够用的可到辽阳、沈阳等二线机场。万一有些飞机不能安全着陆,飞行员弃机跳伞。至于后果那就由他这个司令员扛了。
    结果,全部安全着陆--有几个机场最后几架飞机着陆时,能见度只有1000米左右。
    刘震着实出了一身透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51:28 | 只看该作者
韩先楚
1913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二程区一中农家,当时有父母姐及我共四人,自田五斗,地六升,松山一块,房两间,耕牛半头(与他家共一头),另佃有租田八升。
    自八九岁起在家帮助父亲劳动,放牛及做些零碎家务。十二岁时上了一年小学,后因学费困难辍学。
    1927年学了几十天篾匠,因学徒生活太苦,又回家种地,给地主打短工,并参加了农民协会。
    1928年春夏之间到汉口土工厂作工,因收入不大,父年迈,于夏秋之间又回家种地。
    1929年春父逝,典卖了家产并借债几十元安葬父亲后,家中只剩我一人。
    这是1953年韩先楚任中南军区参谋长时,在他的《干部履历书》里的《自传》中开篇的几段文字。
    当时,包括刘震在内的本书中的名将,都要填写这样一份《干部履历书》。不知道各自的《自传》里具体都写了些什么,共同点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曾放过牛。而和丁盛一块参加红军的6个人,干脆都是放牛娃。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只打了个尾巴,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打了两年多后它才参战的。于是人们就不能不惊异,美国怎么一下子就出了那么多二战名将?
    巴顿、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都是西点军校毕业的,马歇尔则是西点军校校长。西点军校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军校,也是美国最难进入的高等学府。军校无疑是将军的摇篮,而这些4星、5星上将更是从小就立志献身军旅,效命沙场。出生于军人世家的巴顿,玩具除了玩具士兵就是各种枪支舰炮,读书后最喜欢的就是军事书籍,少年时代手枪、步枪就打得很准。麦克阿瑟的父亲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英雄,对他的影响可谓刻骨铭心,所以有人说他“为其军事生涯做准备,实际上始于襁褓之中”。他在同届西点学员中,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他创造的学科成绩数十年没有人打破。漫长的和平年代,军人的才华难以显现。艾森豪威尔直到30年代末期,还是一名少校参谋。可他们就是在这种难耐的寂寞中,义无反顾地修炼、磨砺自己的军事技艺,为战争而时刻准备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52:41 | 只看该作者
  刘震、韩先楚这些人准备了什么?
    韩先楚3岁时丧母,5岁时姐姐给人家当了童养媳,体弱多病的父亲带不了他,他就跟着姐姐去了人家的屋檐下。3年后,按今天的标准,8岁的孩子还是撒娇的年纪,也该上学读书了,他回到父亲身边做饭、打柴、种地、放牛,料理家务。学篾匠,闯汉口,都是为了生计,一种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父亲不到50岁就去世了。赤条条没了牵挂,他就拿枪去揍这个不平的世界。
    世上再苦再穷的男孩子,好像也不能没个男人梦,而那时那梦通常是离不开军事和打仗的。把牛拢在一起,放牛娃们就开始演练打仗,通常都是由还没有官名“韩先楚”、而只有乳名“祖宝”的他担任司令。他们在山坡上、河边、池塘边冲呀杀呀,喊呀叫呀。没人说那是在为日后的战争进行操练、预演,那稚嫩的身影和杀声,却也不能不使那个世界感到一种颤栗,也给他们的垂老之年留下一丝童年的亮色。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还有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自然也少不了精忠报国的岳飞、岳家军。在田头,在油灯下,经乡间说书人、文化人而世代流传下来的故事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三国、水浒、岳家军、杨家将中的人物了。他们在东西南北中的男孩子心头落脚,激荡起一种本能的尚武精神,在不知不觉中营造着一种原始的军事文化。
    包括韩先楚和他当年当营长时的搭档在内,我军1965年前的1613位将帅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为其军事生涯作的准备。
    从农民到士兵,刘震的优势是学过工匠,会吊线,对射击瞄准的“三点成一线”的理解,似乎应该比别人容易些。
    可作为志愿军空军司令员呢?
    当巴顿拿着像他后来指挥的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军队一样的玩具枪炮,在演练一个男人的梦时,刘震、韩先楚和他的伙伴手里,操练的是什么家什?是不是捡起根棍子,往肚皮上一顶,就是一支枪了?
    这是一种全方位的不成比例,不成对手。就像一位拳击手,拳击协会一看那个头、肌肉,再让你抡两拳,你就不用上台了,甚至干脆把那拳击执照都取消了。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资格成为对垒的一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54:15 | 只看该作者
红25军到陕北后,劳山战役榆林桥战斗,232团团长韩先楚率团俘获东北军107师619团团长高福源①以下1800余人。高福源曾任张学良卫队长,被俘后又被派回去见张学良,对促进“西安事变”起过积极作用。可被俘之初,就像后来在东北抓获的那些俘虏一样,高福源根本就不服气,认定自己是一时疏忽大意。不然,我堂堂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怎么会输在你们这些没掉进灰堆里也土得掉渣的土包子手里?
    麦克阿瑟认为中国不会出兵朝鲜的理由之一,就是中国不敢出兵。在美国人眼里,除了美国人之外都是土包子,更何况这支土得不能再土了的中共军队。结果一交手就尝到了对手的厉害,几招过后就晓得对手那技艺丝毫不比自己逊色。
    在美国唯一享有元帅荣誉军衔的麦克阿瑟的心目中,印象深刻的那些中共对手里面,当然是不会没有从“万岁军”军长开始的本书中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将军的。
    麦克阿瑟拥有美国最大的私人军事图书室,巴顿名列第二。拿破仑统率大军驰骋欧洲时,帷帐中总是摆满书籍,除了军事类外,还有戏曲、小说、叙事诗、历史、地理、日记、回忆录等。1812年兵败莫斯科后片纸未剩,回到巴黎还时常念叨这些书,近千册的书名几乎一一记得。
    如果刘震、韩先楚、胡奇才等人,拥有、并且读过这么多书,他们将如虎添翼。他们也曾多次表达过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求,今天我们也不从放牛娃中选拔将军。但是,历史必然也只能造就出这样一批将军。为肚子造反的人,不可能背上书包去读书。共产党人的经济条件和作战形式,也不可能使他们拥有并携带这么多书,而且他们也不需要这么多书,甚至就不需要书。因为凭他们那点文化水儿,多么好的书也难以读懂。
    一个人就读、毕业的学校,往往就是一个人的品位和身价。西点、哈佛、清华、北大,听着这些名字就让人肃然起敬。延安军政学院、军事学院、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这些名字听着挺响亮的高等学府,在刘震和他的校友们的正规履历书里,并未使他们获得大专学历,但对他们的将星之路却无疑起了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55:58 | 只看该作者
  从立正稍息到战略战术,从学文化到学政治、经济、哲学,乃至席地而坐就是课堂,堪称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延安窑洞大学,拥有最好的老师。毛泽东经常给学员讲课。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等等,还有曾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都是窑洞大学的老师。《毛泽东选集》四卷中,有三卷是在这个时期写作的,比数量更厚重的是质量。经历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从江西长征到陕北,30万红军剩下3万人,又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共产党人怎能不如饥似渴地学习、总结、提高自己呢?
    在韩先楚24年的战争生涯中,有6年时间是在延安读书学习,两年任抗大总校1大队大队长。而1936年1月红军大学(抗战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成立时,刘震就是第一批学员。这是他们军事生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因为缺乏资料,又采访不到见证人,也就无从知晓这段颇长的,也是难得的闻不到硝烟的岁月中,他们是怎样积蓄力量、磨砺刀枪的。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结果,是毕业后重新带兵打仗,一出手就爆发出来的灼眼的光芒,是那军事技艺一下子就跃升了几个台阶。
    由林彪任校长、后来又兼政委的红军大学,编成三个科,第一科主要训练师团以上干部,他们是:陈光(第一科科长)、罗荣桓(第一科政委)、谭政、彭雪枫、罗保连①、周建屏、杨成武、刘亚楼、张爱萍、王平、苏振华、陈士榘、赵尔陆、杨立三、谭冠三、莫文骅、郭述申、耿飚、张纯清②、贺晋年、符竹庭、刘惠农③、宋裕和④、彭加伦⑤、边章五⑥、张树才⑦。
    张经武、杜理卿①、吴富善、肖文玖②、童小鹏③、贾力夫④、邓富连⑤(邓飞)、张达志、刘震、林彪、黄永胜,还有朝鲜同志武亭⑥、越南同志洪水⑦,共40人,平均年龄27岁,人均身上3处伤疤--且不说这些大名后来如何如雷贯耳,就凭人均3处伤疤,就能明白这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一所大学。
    1954年,刘震、韩先楚和许多当年延安窑洞大学的同学,步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深造,却已是马后炮了,难以让我们求证战争年代所向披靡的军事技艺从何而来。而且,即便是这种严格、正规的学习环境,也未能褪去许多人在识文抓字上的大老粗本色。
    不知道刘震可曾出过什么笑话,韩先楚管“瀑布”叫“暴布”,“擅自处理”叫“檀自处理”,“提高效率”叫“提高效率(shu i)”。“文化大革命”前换个秘书江如芳①,他称之江如“芬”。战争年代文化高的不多,纠正的时候就少,和平时期就不同了。见大家都笑,他就知道又当了“白字先生”,就问又是什么字弄错了,快告诉我呀,也跟着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57:00 | 只看该作者
威远堡战斗前看地图,他指着“郜家店”的“郜”,问这个字念什么。身边的参谋、科长,大都高小毕业,有的还是中学生,瞅一阵,又研究一阵,没一个认识。他有些不解:我是个大老粗,你们可都是秀才呀?
    那地图上不认识的字太多了,却从不影响他排兵布阵,有时一眼就能窥透要害。
    战前的方案之争,决定两个方案同时上报。只读过一年书的纵队司令员亲自动笔,咬出一脑门子汗,拿去机要室一看,字写得扒扒拉拉不说,简直就是白字、错字连篇,有些字不会写,画的都是圈圈。
    一封天书似的电报,却是严谨、简练,没一句废话,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
    那是身边那些喝了多少墨水的人,都写不出来的。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①本书许多名将似乎体会不到陆游诗句的浪漫,也绝少长篇大套的理论色彩,却出手就能致对手于死命。
    俄罗斯军事理论家约米尼②,近一个世纪前就说过:“假使让我考选将才的话,对于能够把敌人行动判断得清清楚楚的人,我会把他列入第一名,而对于深通战略理论的人,却还要摆在次一等--因为这种理论讲起来固然头头是道,而实际运用起来却实非常困难的。”
    能读懂战争这本大书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一个红安县出了200多个将军,为什么?穷,穷则思变,要革命,要造反。可那时哪儿不穷,为何红安独领风骚?这就是知识分子独特的也是巨大的作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红安人董必武,1920年在武昌创办私立武汉中学,红安先后有30多人入该校读书,其中许多人加入共产党,回乡宣传马列主义。于是,才有“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文化大革命”开始,韩先楚忧心忡忡。中国革命和建设都离不开知识分子,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了。可从当年红军“肃反”开始,我们为什么总是看知识分子不顺眼,拿知识分子开刀呢?
    他在办公室转着转着,突然停住:你们说,我是不是知识分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58:02 | 只看该作者
秘书夏承祖①和江如“芬”,看看韩先楚,又转而互相对视着,愣住了。
    知识分子应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又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司令员肯定是个脑力劳动者,可那另一半呢?他有领导能力、水平,战争年代打了那么多好仗,一些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或是把兵书背得滚瓜烂熟的人,都不如他。国民党那些从著名学府、军校毕业的将军,更是成了他的手下败将。从这上讲,到底是谁更有知识呢?可从传统和现代的标准讲,这“知识分子”的标准,不都是以相当的学历来界定的吗?那么,你这个只读过一年书,“芬”、“芳”不分的大老粗,又怎么能算作知识分子呢?
    两个秘书认定司令员的问题有道理,可问题来得太突兀,一时间就难以作答。
    韩先楚站在那里,望着他们,一字一句地道:我是知识分子。
    声音不高,却是坚定、自信,甚至还挺自豪。
    本书写到的这些名将,无疑都是战争大学的高才生,军事科学领域中有真才实学的大知识分子。
    一个杰出将领的名字,总是与一个或数个著名的战斗、战役相伴的,和平时期而能够青史留名的将军,应该是理论研究型的,而这种将军的成果,也需要下一场战争才能证实它们的价值。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四野当然不止本书写到的这些名将,一野、二野、三野还有那么多名将。战将如云。他们是从千军万马中打出来的名将,首先则是幸存者--谁知道第一次战斗,刚跃出堑壕就中弹牺牲的知名的不知名的烈士中,有多少人后来可以成为名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1.2025 12:2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