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2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项目动态111228】隆德四中&南京大学支教团结对资助情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3.6.2013 14:34: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本帖最后由 OCEF.Munich 于 23.6.2013 16:02 编辑

【转自OCEF国内论坛-项目动态,20111228】

隆德四中&南京大学支教团结对资助情况走访报告


走访时间:2011年11月17日 至20日
走访地点: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隆德四中、隆德好水乡
走访人:  裘水妙

隆德四中基本情况

隆德四中的前身是隆德职业中学初中部,生源主要来自城镇。2009年,人民向县政府请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县城享受好的教学资源(当时一中等其它三个学校已处于饱和状态),于是县政府拆并了几所乡镇中学,建立了四中。隆德四中目前临时借用隆德二小的部分教学楼与办公楼为校舍,其未建成的新校区位于郊区红崖村,由于资金一直不能到位,动工一直被推延(我在走访时恰好路过四中的工地,正处于打地基的阶段)。

隆德四中采取自主招生,主要服务乡镇以下的学生。目前有16个教学班,学生835人,大部分学生都住校;老师目前有88人,今年又储备了30名左右新老师,以备扩大招生之后投入教学。与隆德其它三个中学相比,隆德四中2009年才建立,目前还没有自己的校园,临时教学楼与宿舍楼的暖气由于长时间不用已基本罢工,修过几次都没有见效。南大的支教老师也住在学生宿舍,没有暖气也没有炉子,条件比较艰苦。所以隆德四中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教师梯队都仍处于组建与融合的阶段。

学校图书馆的图书都是新书。我走访时,神爱基金会捐助的一批书正在编号上架。学校安排了每个班级借阅图书的时间。由于图书管理员也是兼职老师,时间有限,所以要求每班派出两个同学代表借书还书。从图书借阅记录上看,孩子们借阅很勤,从9月份开始使用的两本记录本已经快要用完了。

我在四中和政教处的主任张旭东老师见了面。当我问起学校给予贫困学生两免一补的补助金额时,张主任说,四中目前有学生800多人,住校生697人,给予孩子的生活补贴是每人每月100元,但不是有多少学生,就给予多少补助。隆德四中在去年的补助名额是300名,今年的名额增加到了520名(我看了张老师参加会议的记录),目前学校准备按年级分别以75%、70%和85%的比例由班主任分发。

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基本情况

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每年都派遣三支支教团队,除了派往宁夏的隆德县和中卫市的两支以外,还有一支被派往云南红河,每个小分队共有六人。隆德二中是南大支教团队在隆德县十三年来的根据地,在二中有两个南大班。此次小分队的六人中,两人(女生)被分配到二中,两人被分配到一中(高中部),另外两人被第一次分配到四中。二中的两位支教老师分别代历史与地理课,一周代课时间分别为6课时与8课时;一中是高中,支教老师的代课时间在13节课左右;四中的两位支教老师分别代地理与计算机课,一周代课时间也在13节课左右。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看,由于南大的支教老师每年接力,因此学校不会把重要的教学任务放在支教老师身上,基本上都是带副课,更主要的是希望南大的同学能够为学校拉来一些赞助,或者是组织一些活动,比如竞赛、篮球赛等等。我听了侯同学的一堂地理课,感觉气氛很轻松自在。这一次的六名支教老师明年将回到南大攻读研一。

两年前,南大的师兄就已经开始摸索资助贫困学生的项目,二中这一次有60名贫困学生被定为资助对象。一般来说,与贫困学生结对的绝大多数都是南大的校友。

目前资助活动的操作流程及情况

与我们联系的侯印国同学是南大文学院的研究生,此次支教被驻派在四中,他也是这次结对资助活动的对外主要负责人。据侯同学讲,他在南大读本科时,每年暑假都在学校组织暑期支教活动,也一直是学校组织支教活动的积极分子,计划研究生毕业后留校。
隆德四中初一年级有290名学生,侯同学在其中选取了120名学生进行结对资助(超过了1/3的比例),初二与初三年级暂时没有结对资助。南大的结对资助是给每个学生每月50元补助,一年按9个月算,总计450元。目前120名孩子都已经成功结对,超过1/3的资助方都是南大校友。

我从侯同学处了解到的结对资助流程如下:
1-发申请表、学生填表
2-老师核实、结对组审核
3-网上寻求资助方
4-资助方放款、结对组收款
5-将学生资料传给资助方
6-双休日走访核实


关于结对资助活动,我问了侯同学几个问题:

1. 学校对学生的补助与南大结对资助的补助有没有可能重复?
——有可能。学校基本上以成绩与家境两点为依据发放补助。结对资助活动目前结对了初一年级,也是按家庭情况来发放补助的。

2. 在网上寻找结对资助之前,是否对所有贫困学生的资料都进行了实地走访?
——走访过一部分。有些地方太远,并没有全部走访到。

作者注:我翻看了结对学生的表格。从表格上看,走访后的回馈文字不多,对学生的情况也没有充分的核实。得到核实的只是简单地写“情况属实”或“家里确实比较贫困”之类,没有太多其它的记录。比如有的孩子在档案上写,母亲卧病在床,但因何病卧床、现在的情况如何,都没有记录。有的孩子写,家中只有父亲一人,但母亲在哪里也没有详细记录。许多基本描述中都可以引出许多问题,但是都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核实。不过,四中得到资助的120个学生分布在周围几个镇上,班车一般是一天一趟。侯同学与他的同学两个人即使每周末都出去走访,理论上讲也是走访不了太多的同学家的。也就是说,目前放在网上的资助资料,并不是每一个都通过家访核实过是否的确需要资助,而是只来自于孩子自己填写的表格与班主任的初步核实,侯同学与他的同学也只能通过这些依据来进行判断。从流程上说,这是不对的。除了客观原因之外,我觉得还有两个主观的原因:
1、在研究生们看来,每一个孩子都很贫困,所以能多帮几个就多帮几个。
2、在他们的意识里,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完成结对,帮孩子找到资助的人,而不是把太多的精力花在走访与核实上。事实上,在网上寻找120名资助者,确实花费了他们太多的精力。

3. 结对资助的钱是如何发放的?
——月中发。侯同学从卡中取出资助款后,在每个信封放5张10元,在班主任的陪同下把信封交给受资助的学生,学生在表格上签字;回家后,请家长在信封背面签字,表示已经收到50元资助款。

4. 对于资助者,你们能给他们提供什么?
——可以提供孩子的收款单(表示钱发给了孩子),孩子的近照,每次月考的成绩和孩子的通讯地址(鼓励两者通信联系)。

5. 支教只有一年,但结对资助活动将持续三年,支教结束后如何保障结对资助活动的延续性?
——支教一年结束后将回到南大,在隆德实地的操作由接力的同学继续完成,但对外联系方面还是由他(侯同学)继续操作。

作者注:其实这挺难的,因为结对越多,他面对的人和需要提供的信息就越多,而且南京与隆德之间必定存在空间上的距离。虽然离开后会继续留在南大,但回到南大之后的行为与责任,就完全处于个人了。

PS: 我在隆德待了4天,侯印国接到的资助者的电话不能算少,他们也会收到各种物品的捐赠和配合各种活动的奖品。同时他们也向一些企业募捐,每年带20-30个孩子去南京夏令营。总体来说,他们是很有热情的。

部分家庭走访

我翻看了学生的档案之后,选择了好水乡的三个孩子进行走访。一则好水乡相对比较近,二则当时我脚崴的比较严重,不适宜走路。

1. 七(五)班 钱利利
去钱利利家的路上,车子有一段沿着半山腰的土路开,有水洼的地方结了冰,山路婉转,下面就是一片水库,我们都不敢说话。隆德县基本上都是汉民,但是一个家庭有3-4个小孩是非常普遍的情况。钱利利有一个在隆德高中读高一的姐姐,一个读小学五年级的妹妹和一个读小学四年级的弟弟。钱利利的爷爷已经八十多岁了,奶奶也将近七十岁,一家八口人基本上都靠父亲一个人打工赚钱。父亲在内蒙古建筑工地打工已经十多年了,每年只能在夏天农忙时和冬天过年时回家两次。
钱利利的家里有一个院子,院子的三面是两间砖房,房子已经二十多年了,期间只整修过大门。从家里的情况来看,地面是砖地,没有像样的家具,更不用说家电了。姐姐读高中,学费每年要1300多元。这样的家庭,估计在隆德非常普遍。钱利利的奶奶特别热情,干枯粗糙的手握紧你的手,让人感觉非常温暖。家里有十亩地,但是被当地的政府征去种树,每亩补贴300元(这种情况在隆德非常常见,也就意味着农民无地可种),门前种了些白菜和土豆。


钱利利姐弟四人都在县城读书,因此母亲在县城租了一个房子陪读(一个月包括水电160元左右,没有暖气也没有炉子)。回家的车费要10元,为了省钱,四个孩子只能轮流回家看望爷爷奶奶,回家时会煮一些土豆拿到城里。两个大一点的孩子住校,两个小的孩子每天回出租房吃饭。

2. 七(六)班 解喜龙
解喜龙有三个姐姐,大姐以前一直在外打工赚钱给父亲治病,今年刚回老家;二姐已经嫁到内蒙古包头市,三姐在隆德高中读高一,学费每年也是1000多元。

解喜龙的父母均已60多岁,都是农民,收入较低。他的父亲想外出打工,但因年龄太大,没有工地愿意要。而且父亲因脑血管阻塞引起耳朵听不清楚和眼睛看不清楚,住过三次医院,两次在隆德,一次在包头,使家境更为困难。父亲的一只眼睛看上去白乎乎的,似乎非常不好,人也显得非常苍老。我们家访时解喜龙的母亲不在家,在村里打临时工(挖渠道),每天能挣35元,已经做了半个月。解喜龙家里有8亩地,一半被政府征去种树,其余的一半种了小麦和土豆,家里还有一大一小两头牛。
解喜龙的家就靠在大路边,交通非常方便。也许是因为两个姐姐都曾在浙江打过工的关系,解喜龙的家看上去就好了很多,有一个三排砖房围成的院子,地上铺了地砖,柜子看上去也比较新一些,相对其它的家庭算比较好的了。


3. 七(一)班 张玉霞
我选择走访张玉霞家,是因为我看了她填写申请表。她在申请表上写的家庭情况简述如下:
“爸爸是农民,妈妈长期卧病在床。爸爸为了守护妈妈,没有外出打工,我和哥哥妹妹做饭。为了给妈妈看病,爸爸领着她东走西跑,钱不够,借了很多。借的钱都花光了病也没有好。兄妹三人上学都需要钱,妈妈内心苦闷,经常痛哭。家里对我说:‘要不你就不要念书了,给家里做饭。’我一下子就哭了,因为我喜欢念书,只有念书才是我的出路。
我打电话给张玉霞妈妈,才得知整个家已经搬到了郊区的红崖村。那天,张玉霞去了亲戚家,家里只有她的妈妈和两个同母异父的兄妹。

张玉霞的妈妈只比我大几岁,36岁,但是脸上苍老得可怕。她倚靠着炕坐着,当我问她什么时候搬了家时,她一开始说就不停地落泪。张玉霞的妈妈刘梅的前夫在12年前为了改善家里生活想上山打猎,结果被人打死,尸体几天后才被发现。当时两个孩子一个不到三岁(张玉霞的哥哥),一个不到一岁(张玉霞)。她虽然托人四处打听,也到政府报了案,但案情没有任何进展,到现在都不知道丈夫到底是被谁打死的。她为了拉扯这两个孩子,改嫁到现在的丈夫家,又生了张玉霞的妹妹张玉凤。改嫁后刘梅一直多病,后来觉得可能是风水原因,就在2010年搬到了新的住址,新房子花费了一万九千多元,部分是高利贷。新家在郊区,本来打算离城里近一点,打小工也方便,但搬家后她的病情却更加严重,本来还能下床做饭做家务,现在完全卧床不起,无法动弹。丈夫守着她不愿外出打工,经济来源断绝,三个孩子读书也要花钱,在各处住院花费更是巨大,又借了很多高利贷。近期在银川看病后身体稍有起色,能够下床,但吃不起医院的药,只能自己摸索着买些便宜药。从今年10月起父亲开始在县城中学的新校区工地打小工,同时一直在偿还高利贷。学校给予张玉霞每个月70元的补贴(全额是100元),南大的结对资助活动每月也补助50元。对于这个久病的家庭来说,这点钱只是杯水车薪,但是,穷人缺少的大概并不是钱,而是一种希望与关怀。当张玉霞的妈妈对着我们这些陌生人说得泪水连连的时候,我总是在想,南大的学生们无论出发点是什么,无论有些事情难免做得有点疙疙瘩瘩,但他们确实给困境中的人带去了一些暖意。我们为何要走在乡间,对于我个人来说,要做的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转载时语句稍有改动。原文网址:http://china.ocef.org/bbs/thread-86306-1-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2024 14:2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