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248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文化的精髓——聆听许嘉璐教授报告随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3.4.2012 08:17: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文化的精髓
, L, P! ?: P2 b( {  _- Y0 a ——聆听许嘉璐教授报告随想  O% l/ E5 S0 q# V( q, p  _9 w, ~
(慕尼黑大学中国国家公派博士研究生   尹晓兵)

! b$ J9 p" e- _9 f' H9 {( u) u) V3 [
- N' A/ D9 N( m5 x; E1 e. [ , |( M6 c4 K8 e3 T' k' D
      2012年4月13日下午,应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约请,由慕尼黑大学主管国际合作交流的副校长Pohl教授主持,全国人大前副委员长、民进中央前主席、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嘉璐教授在慕尼黑大学,为上百名中国留学人员和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师生作了题为《中国文化的精髓》的报告。7 L3 |; d$ |9 v3 O: Z; b+ v$ {
    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想文化及其思潮并起,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民族地区主义、原教旨主义等等,让人眼花缭乱。作为中国留学生,身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报效祖国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向西方传达中国文化声音的使命。在这样的思想纷乱和责任失落的时代,重新为留学生、重新为中国文化找到一个准确的坐标,不仅仅是学术自主权的争夺,更是关乎民族、国家、未来的大事。毫无疑问,许教授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广阔视野,为学子们“迷途指津”!
4 B9 E" ]; F) s- x1 s    许嘉璐教授在开场白中说:“这次只是座谈会,并非报告会,不是我说给你们听,而是大家互相讨论。”把报告会的基调定在了交流的层面。在许先生身上没有一丝教授身份的孤傲。当今世界不但有中国文化,也有伊斯兰文化、犹太文化、基督教文化等等。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个题目本身就意味着,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许教授是语言学出身,更加了解“精髓”二字的神韵。“精”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尖锐、锋利、优秀。第二层:精华、精种。“髓”乃是脊髓、骨架、人格。这二字组合起来,意味着中国文化:不但能够让中国人更加优秀和富于智慧,而且能够使得中国人挺起胸膛、硬起腰板儿,成为顶天立地的人;不但能够福泽一代人,更能源远流长,造福千万代的炎黄子孙。许教授就是要用中国文化的精髓来为中国文化正名。
' e# Q7 u# U& ?% Q: q    许教授谈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要与其他文化对比竞争,要在与其他文化的较量之中拼杀出中国文化的形象和气质吗?果真如此的话,即便能够最终战胜对手,也只能是意气之争,不能从根本上摧毁对手,甚至会落入别人的圈套:自己的形象却要在敌人眼中才能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却要靠对手来赋予!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许教授要做的毋宁是以广阔深邃的历史眼光,重新打量当下的中国文化,以一种长者、先知的智慧,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和偏见的遮掩,去寻访中国文化的源泉,向祖宗请教。; ~, Y& j. H  X& L/ L
这不但意味着中国文化具有非常强韧的“自我反省”能力,更意味着在许教授眼中,“当下的”中国文化并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髓,唯有穿越当下被西方文化改造变形的中国文化,才能直面祖宗的教诲。当下的中国文化已经在世界全球化的形势之下,越来越丧失自己的独特性,越来越丧失自己的灵魂,越来越没有了自己的精髓。当代的中国文化不能给出一个让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的脊梁骨,换句话说,我们遗失了老祖宗对我们的期望和教导。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出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尊心,许教授觉得自己必须挺身而出,他以耄耋之年,不远万里,风尘仆仆赶来,为我们这些游子传达中国文化的教诲。) Z/ Z: R$ B- U
许嘉璐教授指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四个字:“和”、“德”、“仁”、“孝”。“和”者,和而不同,天地合一,天下归一。“德”者,伦理道德、与人为善。“仁”者,儒学精华、纲常秩序。“孝”者,百善之首、祖先信仰。许嘉璐教授选取出的这四个字,的确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力量所在。然而,更让人惊讶的地方在于,许教授安排这四个字的顺序,这里面透露着许教授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关怀。, X6 ?6 Z( {6 F$ w6 ]# A
    所谓“和”,当今世界境界一体化,地球开始村庄化,各国的交流也在日益广泛的展开,天下合一似乎指日可待。这不但可以从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可以看得出来,更直观的也可以从衣服穿着方面感受得到。所谓“德”,在欧洲留学的学生,都会觉得,在欧洲特别是德国,人们的素质普遍较高,遵从秩序、法律的意识比较强。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已经常态化。所谓“仁”,在欧洲的生活之中,人们虽然有明文的法律,有政府制定的规章,有交通信号灯的指示,然而,更多的时候,是依靠人们的传统、习惯来进行生活。“和”、“德”、“仁”,都几乎可以在欧洲、德国等地找到其表现形态,这如何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呢?关键就在于第四个字,也就是许教授有意放在最后提到的一个字“孝”。“孝”,中国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孝道是中国人几千年所遵从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国文化对于孝道的维护,不但有明文的法律规定,更为重要是,中国文化所形成的一个社会风气,使得不孝之人,不遵从孝道的人,几乎没有任何尊严和发展空间。这种文化所形成的权威,使得任何人要忤逆孝本身,都显得艰难重重。然而反观西方,西方由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孝道”脱离了道德,同时孝道的主体成了“国家”、成了“社会”,这样就把孝道的“私人性”给祛除了。西方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老人形单影只,独自生活。虽有比较充分的医疗和社会保障,然而心灵的孤苦仍无法转移。现代西方宗教的再次复兴,与这方面有直接关联。: F1 H1 Z9 O/ g$ x  u
    当代社会,按照中国学术界的一致说法,是“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国现代社会应该走向何方,人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追求,是我们所有中国人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崩溃,走向“陌人社会”,孝道的自然土壤逐渐流失。当下我们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让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再次显灵,能否解决我们最为棘手的社会问题,能否解决中国巨大经济进步遗留下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断裂?直言之,能否为“中国模式”寻找到一个正当性的理由?为我们当下的生活提供一个精神支柱呢?
  i: g( ^5 O3 ~ 正是在这种有关民族发展未来的关键问题上,许嘉璐教授带领我们进入了对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切缅怀。许嘉璐教授,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用非常纯正的中国话,引领大家回忆了中国传统文化留下来的一首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全场听众跟着许教授颂完这首诗的时候,很多人的眼中都含着泪水。2 f- t) {0 y4 s- l# Q( a+ x
许教授谆谆地向我们传达的教诲莫过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不在于总结出来的一个个生硬的概念,一个个按照西方逻辑排列出来的一种知识论对象,而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那份情,那份对于母亲的天然孝道。这种孝道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中华文化的精髓就保存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的民族性,我们身上流淌的血液,都源自我们的祖先。守住了我们的根,走到哪里都不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就守住了自己,守住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 ^! W8 k! `' w6 u8 N0 _5 B1 A ' Z6 N# A/ J# ?" N! b
(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教育组推荐)) p; [" U* ~: |

! z3 x0 q3 N# q8 r  ]6 ], m" E' A
% Q2 U5 b& `. |, `4 V; r
" M7 E4 I3 L8 u ( i+ }5 E0 H% i, \! }
& y' u6 J9 z, E) |8 o! F

! ?# Q: F& [# [- y1 w8 k  j
2#
发表于 10.7.2012 08:54: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ite98 于 10.7.2012 09:31 编辑 8 `# m# t$ q3 d3 t8 W2 a" P3 D2 s

1 v. ?% f6 ^" j# p- {" H这么好的话题怎么就没有人感兴趣?
: N- D, j# B2 }$ H5 m- ]0 a  m  r
( Q+ q5 q, u7 I5 J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代先贤对孝的论述有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称为孝文化。
/ t* x0 n3 ^( S! [! v& U3 y7 `- x0 k7 {: H& q( @6 a# x2 b8 j
百度对孝的定义如下: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r& ^: R! Y. y, Z2 o5 _/ O
" k4 h) |  g; T1 B. r/ {3 Z: M0 j5 U
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里面,家庭成员之间有着高度的经济依赖关系。父母和子女不仅仅在感情上的而且在经济上相互高度依赖。在我们民族漫长的历史中,那些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和人为战争等磨难中建立起来的舔犊之情、手足情深等, 曾经深深地触动过我们的灵魂。在那些人民颠沛流离的岁月里,那些经历过生离死别的骨肉之情,人世间还有什么比它们更能够触动我们心灵深处那份敏感?
& \/ s! ^4 e: l3 n4 \% F! l# q: ^# E4 r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 这些复杂纠缠的人与人之间经济与感情纽带有她特定的美学价值。但是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去看待孝,结论并没有那么美妙。
0 F7 s, ^4 C2 _! r2 b8 s8 l  J. O) {  d# x' w" w9 k
在现代社会中, 这些深情厚意的基础再也不存在了. 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 不象是传统社会中每个人的福祉和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  
7 E. E, ?2 o# a$ V( n/ s) w8 Y5 C4 V" t" e+ N* a
现代人生活追求的目标包括几个重要的元素: 平等、独立和自由等等. 经济上相对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前提. 仔细问问有多少父母老来愿意在经济上依赖子女的?  社会化的养老比家庭式的养老哪个更容易实现社会公平?
7 \# c8 Y0 q1 L/ S* _$ S/ Q  Y+ t: C) K! ]7 D' J; q
感情上的东西实际上也说不好. 不排除少数的例外, 但是代沟加上不同的教育背景等, 不同代人之间的沟通难免会有许多问题. 更何况配偶的背景更不一样, 能处理好关系的不多见. 所以说家庭成员之间的传统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将变得松散.
+ `3 g. n6 b* L( H
; T& a) m3 l& z! Y" C从教育的角度看,家庭依然是重要的教育平台。我们在那里得到最早期的教育。但是公共教育平台在现代社会里面特别是在学识和技能的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以孝为核心的家族式教育理念显然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
4 s  f: _, B+ L' y$ T0 E$ e6 T3 o* D) b. G
和传统社会不同是,现代社会整体上是一个更大的家庭。我们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广大的家庭之中并相互依赖。
/ u! u6 L; h3 Q" W# D3 l' n# L4 q2 s& k
今天的世界需要的是一个个具有创造性的、拥有独立和自由人格的现代人,而不是一个个的孝子贤孙。
) g; z) Q' y$ y* j( |* f' v" t0 Q4 d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扁平”。这不仅仅是指经济上的,而且也是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当日本人每天工作10个小时的时候,太平洋西岸的美国人也必需要每天工作10个小时。对全球有限资源竞争的最终结果就是文化的趋同化。传统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封闭环境在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复存在。
" m2 H0 t% o9 |  |
! [+ v* g% N( Q8 E) [7 Q! l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究竟有什么可以让我们代代守护下去?
* }* ^2 y8 n: g2 a0 J4 i
7 O& f2 t; a8 L( t2 B1 i5 R( d$ j我坚信有,但不应该是孝!+ T% L% A2 o, p* {& _- m7 c
  s: Q+ K0 l%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0.7.2012 10:02:48 | 只看该作者
kite98 发表于 10.7.2012 08:54
# K. W( x' q" ]: w$ R7 }( [这么好的话题怎么就没有人感兴趣?9 z. L, S1 c# Y
  M6 ^7 C; _7 {* l, a& r% U  B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代先贤对孝的论述有很多 ...
! }) s2 [/ ?! g% o. k# ~9 \8 x
''今天的世界需要的是一个个具有创造性的、拥有独立和自由人格的现代人,而不是一个个的孝子贤孙。"3 x& e, F1 V- H% Q
  [2 p( g% N; e/ ]% A# V
孝和成为具有创造性的,拥有独立和自由人格的现代人,没有本质的冲突吧?
( V# z( h6 b$ t0 Q2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0.7.2012 19:3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ite98 于 10.7.2012 19:50 编辑 / J1 n2 }- Q8 _  d
dragonfly 发表于 10.7.2012 10:02 6 t/ s: j# ~! n) ]9 G4 B9 h7 j1 d
''今天的世界需要的是一个个具有创造性的、拥有独立和自由人格的现代人,而不是一个个的孝子贤孙。"
7 V7 R  |8 }1 ~7 |( y% k
" \# ?; Q9 T. x' T0 }孝和成为具有创造性的,拥有独立和自由人格的现代人,没有本质的冲突吧?
' U2 Q0 a" |" ]! R4 u

$ g7 Q/ y6 D* }
; o* C. n1 q0 U( `+ j0 x) r当然是冲突的。孝是只是形式,其实质是对长辈(权威)的服从和敬畏。这个和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冲突。/ Q9 X3 M6 {' w8 V2 U2 V" P

# @- X) ]7 t. p, P9 ~对老人和长辈的尊敬没有必要象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那样去上升到“百行孝为先” 的高度。社会尊重每一个平等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和所有的老人。
1 N0 M/ a* b& J
9 d' n1 s0 x: s: Z现代社会要求建立一个相对公平有效的社会化的养老体系。当老人和孩子的经济依赖关系被弱化的同时,感情上依赖关系同样会逐步弱化。孝这样的东西存在的经济基础正在被逐步减弱。, s+ Q# K' b6 x" ^& [0 [. x' h% h

: {: p" K- |+ e' w* A  ~中国文化有一些非常独特的东西,譬如社会的主体有国家和家庭(家族),个人的价值被过度忽视。随着中国社会的演化,社会末端的个体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 p+ b, n6 G! F( W8 {0 {4 o9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6.7.2012 06:09:28 | 只看该作者
" 百行孝为先 " 是很典型的孔儒思想阿。传统文化当然还有道家,理学家等等。天人合一是我等草民的追求了。  V$ y: y. I5 b- g* ]/ F
当时觉得去听讲座的同学都很有文化底蕴,比如说游子吟都背下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2.8.2012 01:20:0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四个字:“和”、“德”、“仁”、“孝”。“和”者,和而不同,天地合一,天下归一。“德”者,伦理道德、与人为善。“仁”者,儒学精华、纲常秩序。“孝”者,百善之首、祖先信仰。道理讲得可谓至深至诚,可我们中华儿女们又围绕着这个四字精华又做了些什么呢,值得每个中国人去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2.2025 12:5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