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C1 Y' H6 t S 高考语文出卷应该更加有深度$ i* ?! {+ d6 y) b6 J
(本文原载2011年5月27日《深圳商报》)
0 O2 R( L( Y1 i+ `$ z# ]& C: [ 徐晋如
0 y. o# @: F5 Q! W 一位曾经参加过高考语文出卷的朋友告诉我,高考语文试卷出题组被要求就浅不就深,浅了没关系,一旦出深了,家长的反对声浪就成拍岸惊涛。翻阅近些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的确觉得卷子越来越浅,也越来越平庸,这种方向不改变,语文教育之疡无有已时。' s. e5 u; S7 k* U: L7 @2 w! h
近十多年来,语文教育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每届高考作文都是媒体必炒的一盘菜,中学语文课本哪怕动一篇鲁迅的文章,都会有公知愤青口沫横飞,指头点脚。然而荒谬的是,在中学教学体系中,语文老师是主科里最不受重视的,语文教学是最不被家长看重的。很多家长,依然相信那句极其荒唐的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觉得只要孩子数理化学好了就行,语文嘛,反正是母语,似乎可以不学而能。也有一些大学教授在报章上、网络上大声疾呼重视母语教育,然而往往陈义过高,家长觉得离自己太过辽远。母语教育重要、文学教育对人格养成颇有助力,这些话固然都没有错,但中国的家长是最实际的,他们觉得语文最没有用,所以都不会鼓励孩子在语文上多下工夫,什么安身立命、明德新民,都弃同敝屐。对语文科的鄙薄,是整个社会功利堕落的明证,也显示出这些家长是何等的鼠目寸光。其实,整个中学所学的科目,最有用的就是语文。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学生大学毕业,通常并不能靠自己所学的专业谋得饭碗,步入职场而能进入上升通道,所依靠的就是文字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除了语文科,谁会提供这两方面的能力呢?9 I2 f. v4 j* ]3 |& x+ {
家长不重视语文科,导致中学教育不重视语文科;家长对高考出题组施加压力,导致高考语文试卷就浅不就深,不能拉开差距;高考语文不能“拉分”,又增强了追求升学率的中学校长们的偏见,以为语文学科真的不重要。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大学招收不到具有基本阅读能力和写作交流能力的学生,学生毕业后始终难以实现职业生涯的飞跃。家长往往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大学扩招后教学质量下降,其实除非学生进大学先读一年预科专修语文,他们的基本能力,都是在中学毕业时就定形了的,又关大学什么事呢?8 A$ G) U" x& j" G n7 P! w
笔者于十七年前参加高考,当时就感到高考语文试卷太浅,考察不出学生能力的高下。不意十七年间,语文试卷就浅不就深的原则一直未有任何改变,其症结,便在家长的舆情太强,主持出题衡选的教育厅,不能违逆众意。窃以为,此固由社会徒然讲求实用,不顾长善救失的教育本旨,媒体不恰当地鼓吹“素质教育”,恐也难辞其咎。近十馀年来,一部分掌握着话语权的公共知识分子,成天在报章上侈言“素质教育”,他们本不懂数理化各科,只有语文,似乎可以指手画脚,又以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完全对立,往往提出要弱化考试的作用,这正中了很多家长的下怀。我不知道世上何以竟有那么多的人相信“高分低能、低分高能”这样荒唐的说法,考试成绩的高下,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真实地反映了能力的高下的。语文成绩的高下,最直观地反映了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高下。把语文科等同于“素质教育”,不顾语文科也有衡才选士之功,这是对素质教育最大的误会,要知惟有刻苦学习,方能培养出“素质”来。人性本恶,哲学家黎鸣以为人性有三大原恶,曰懒惰、曰贪婪、曰嫉妒,若没有分数的重压,学生不肯下工夫学语文,文字表达和沟通的素质从何而来?但现在的高考语文试卷,使贤愚不肖,齐物同等,哪里能促进学生素质,中学语文老师,尽多向隅之叹,也成必然之理了。6 X3 M* a( h- j! I
科举时代,教育即是文学教育。唐以诗赋取士,宋人特重策论,明清以后,专用八股试帖,但强调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娴熟把握,其义则一。由于对语言文字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能否进入仕途,获得功令,故一般社会人士,莫不知尚文重学,社会文化程度整体较高。今天高考语文不能拉分,致令中学教育不重语文科,从而最终也导致社会文化的普遍堕落,这已成显而易见的事实。故窃以为,为学生之将来负责,教育厅须有“择善而固执之”的勇气,允许高考语文试卷出深出难;媒体更有责任向全社会宣传,语文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最有用,学好语文,才真是走遍天下都不怕。如此一来,恶性循环得以打破,“素质教育家”的理想也必能实现,坚持十年,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也必有一较大幅度的提高。
Y% f( {* J2 l$ H) {# T* \ 高考语文试卷,若真能选贤与能,衡才辨莠,不但文化得以进步,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将焕然一新。
( i/ R4 o0 u! b! [ y
* |5 g1 u$ @5 w3 v' I, O* ~! L, p0 o/ A9 o- j' J5 K8 o. u# U" {6 R" a7 N' b
# G8 L# L8 e7 G9 I6 G* h3 R$ J# Z6 X# x% e+ t6 [
9 ?6 M! l5 J5 I
' L9 G$ ^. y9 @' r1 H
2 G' L: A3 T! C D" B
% @8 g2 P, t9 n! a( ]- \: A
' K. {9 s/ \6 d# R5 {, I5 f" q" Y2 |& @- R* @% i! m
6 G+ ]/ [8 o% m4 {* \4 ~4 k5 y, i' I3 k* d
; t( t# F4 Z) t( x/ }
3 R) S7 j# S* G7 E8 |9 r9 }; T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