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vcsw-ka 于 6.3.2011 19:22 编辑
2011卡尔斯鲁厄春节晚会
序言 如果人生是一个剧场, 那么留学德国便是一部电影; 如果卡鲁春晚是一个剧场, 那么我们的生活便是一部电影; 没有奥黛丽•赫本, 没有迈克尔•杰克逊, 没有赵本山、林志玲, 只有平凡却勇敢亮出自己的我们, 闪耀着个性执著的光芒, 照亮这段偶尔孤寂却从不落寞的留德生活。
春晚的传统 卡尔斯鲁厄华人春晚于2004年“搬”到KIT的Festsaal,拥有了正式舞台和大学以及Kulturzentrum的全力支持,已逐渐成为卡鲁学联举办的参与人数最多、最受当地华人喜爱的活动,每年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和周边地区赶来的观众,其中不乏“回头客”。春晚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而卡鲁学联每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把这个传统精彩的延续下去。
我们的宗旨 搭建一个舞台,提供一个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施展才华,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演,将自己最美的部分展现出来,分享给大家。不管是在台上,还是台下,不管是有文艺特长还是有技术专长,不管是来欣赏节目还是品尝美食,与朋友欢聚还是坐在那里静静品味卡鲁生活,所有人在这个活动中都能感受到卡鲁人的激情和热情,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位置。
卡尔斯鲁厄春节晚会特点 节目特点: 突破自我 卡鲁人已经贡献过上百个节目,观众口味提高了,演员目标自然也提高了。但是想攀比专业是好高骛远,对于我们这些菜鸟,脚踏实地能做到的就是突破自我,努力创新,以前出现过或现在流行的idea,除非重新包装,否则绝对不采用。比如劲舞、合唱、卡秀前三名表演、《非诚勿扰》节目的嵌入、《山楂树之恋》故事的演绎等等,虽然节目类别并不新颖,但编排上却焕然一新。今年每个节目都有自己的舞台要求--灯光、配乐、服装、道具、背景等,每个节目都比往年更有新意,更复杂,更精彩。 精益求精 我们对每个节目的细枝末节都严格要求,不管是演员,还是灯光师、道具师、造型师,都挖空心思,巧妙设计每个环节。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声光组共9人(不包括前期工作人员),其中只有一位与我们合作多年的德方专业人士在旁指点,实际操作都是中国留学生,但他们却拥有丰富经验,工作重心也不再是熟悉操控台,而是对节目的精心设计。正是节目组全体成员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今年每个节目都有惊喜,分分钟都精彩。 追求原创 原创是卡鲁春晚不变的追求,今年16个节目中有7个是大家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正是这些原创类节目,让观众们产生了共鸣,拉近了他们和舞台的距离。 场面大 今年有7个节目超过10人,演员不重复统计共98人,是历年之最。所有小组的工作量也是历年最大。 百密有一疏,晚会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在准备时间有限、困难重重的情况下,98名演员、9名声光组成员、若干名化妆组成员、5名场务、2名催场奉献了在他们能力范围内最棒的一台晚会,让观众欣赏到一台拥有非专业中专业水准的晚会。 组织特点: 充分调动积极性 由于2010年10月份超级卡秀的成功,所有演职人员都愿意继续参与今年春晚的工作。除此之外,卡鲁学联想尽一切办法宣传春晚,让所有有时间和精力并愿意参加活动的人也跟着一起乐呵乐呵。今年的演职人员数量达到了历年之最,达到了150人,其中既有博士、又有预科学生、既有“骨灰级人物”(即来了卡鲁n年的人),又有初到卡鲁不到一个学期的新生,既有请来的专业人士,又有初上舞台却好评如潮的新星。 分工明确 春晚继续采用了几个月前“卡秀”的三级管理层次,即把所有工作人员分成若干个组,每个组有一个组长,三级管理层次分别是:学联主席+总导演、组长、组员。所有组长(包括学联主席和总导演)构成了整个活动的核心力量。三级管理,既方便了学联主席和总导演宏观调控,又培养了学联中坚力量,并让每个工作人员分工明确,提高了能动性、责任心和创造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成效。
跋 2011年卡鲁春晚不是节目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既有催人泪下的音乐剧,又有活泼诙谐的校园剧;既有专业美声独唱,又有卡秀前三甲奉献的流行歌曲;既有传统民乐器演奏,又有青春劲舞。晚会的15个节目雅俗共赏,既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又汇入了流行元素,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2011年卡鲁春晚不是一出独角戏,而是一场由全体卡鲁人和外地朋友共同演绎的华丽大片,是几百人八年经验积累的结晶,是一段让无数人激动、怀念和自豪的人生经历。 2011年卡鲁春晚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他凝聚着我们的梦想,承载着大家的期待,书写着我们奋斗的历程。我们真诚的期待,明天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