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9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学心得(第八集) 罗国正(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7.11.2010 10:2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本帖最后由 sdys159 于 7.12.2010 20:31 编辑



美学心得
(第八集)

罗国正

201010月修改、整理)
267、如果没有美感,能想象出来吗?想象本身也是一种思维的现实,也可以存在审美活动。
268、掌握单纯模仿的技巧,是一种扎实的基本功,但不能停留在基本功上。要继续前进。在缺少模仿因素的艺术形式中,应该更多地发挥能动性,是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创造的。
269、音乐也有模仿声音。单纯模仿也涉及到选择的角度、时段、技巧等问题。虽然“类比中审美”,也存在审美的移情等问题。
270、不断模仿很容易产生两个不同的走向,一是从模仿中飞跃,进入新创造;一是习惯了模仿,不爱创造,甚至不懂得创造。
271、角度的变化引起联想的变化。注意力的变动,在大脑引起储存图像的联接,这里有审美和创作的奥妙,也有人生的奥妙。
272、为什么人不能将风景当做画来看?反之亦然。两者同样可以具有多义性。
273、风景美丽的地方,可以将窗框的外形,造成像画框一样。也可以将画框的外形,造成窗框。由于框的变化,引起了审美的变化。
274、审美的多义性是严重地受审美对象影响,但关键还是在审美主体。没有水平的审美主体连一义都没被发现!
275、很多小孩无能力较逼真地临摹图画或对着实物准确写生,而画出符号式的图像;与有能力的人逼真地临摹、写生,或画出符号式的图像,是有质的区别的。混淆这种区别,在美学上就会走入误区。前者是技巧上处于被动状态下的创造,但他们的心思还是尽量地接近对象来临摹、写生。后者是主动创造,心思是:借对象的形,留下自己的神,生成有自己的魂的作品。但现实常常给在达不到一定境界的画家开了个大玩笑,小孩临摹得不象,给人的印象是“绝对的创作”;画家临摹得很象,给人的印象是“没有创意的临摹”。
276、惯例、默契、标准,又分主体的、核心的、次要的;也分小群体内的、地区的、民族的、国家的、国际的;还分权威的、一般的。这里的庞大的结构关系,影响着审美主体的表态,也影响着言行和市场。
277、艺术在行内是有默契的,但不等于行内的默契,就是艺术的定义。行内默契在变化着,艺术的定义应该是相对很稳定的。
278、强有力的集团根据自己的利益而定规矩,这些规矩很多派生成惯例。但这些规矩、惯例若违背人性,会很快消亡。所以,由利益集团包养的艺术家的作品,可能在当时很红火,但最终成不了气候。艺术、审美有自身的规律。在缺少人性的条件和意识中产生的规矩和惯例,终会被人性所战胜。
279、创造在艺术品里的作用异常重要,整个过程到最后结果,作为审美主体都在关注着艺术品里的创造的份量与其它份量的比例。这个审美主体常常是包括创作主体、旁观的审美主体、买家等。
280、三度性创造就是将演出再拍成电影、电视。当今现实的运作,可以远超三度,如制造成玩具、旅游纪念品、连环画、漫画电影、漫画电视、主题公园等等,度数越多,资金和技术支持就越大,经营的范围就越广,艺术与商业越紧密,当然里面也不乏争斗。这时,还应紧记着:万变不离其宗,最难得的是那份人性的、艺术的坚守。
281、按我的经验,艺术创造之前对作品的总体效果或局部效果,有的可以预见,有的不可预见;有时可以预见,有时不可以预见。可预见的,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也容易出现“惯性的技巧”毛病;不可预见的,有“意外笔趣”的好处;也有因失控而失败之弊。创作前预见性很强的作品,容易产生“产品”的效果,有机械感。完全无预见性的创作,虽然容易失败,一旦成功,则“作品”感强,我的对策是多创作几次,一次次提升,或在熟练的领域,在有感觉、有激情时创作。唤起激情,是避免出现惯性的、机械的技巧,并产生意外笔趣的一个好方法。
282、创造之前对作品的结果的预知,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作者有预知部分和不可预知的部分。若确定了具体目标、概念后,去创作,大的态势是可预知的,有些细节是不可预知。若不提出目标、概念,会出现大态势也不可预知,只有惯用技巧可预知。“惯用技巧”如果不善于运用,会象电子计算机那样编程序出产品地生产,缺乏气场感。
283、有时不可预见的创作,就象见到怪石而命名那样。
284、中国书法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常要反省自己的感觉,之后,也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调整自己的感觉。
285、“预知正确”的感觉,在创作完之后,去反省自己的感觉,或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分析自己创作时的感觉,从而感悟感觉。
286、豪斯曼所说的创造,在绘水瓜壳画时常出现。
287、园林中的流水所涉及的艺术类型很多。政治家的演说所涉及的艺术内容也很多。但很多美学著作都没有论及,完全忽略,什么原因呢?我当然很明白!
288、不少人生活在严密的逻辑思维里,象电子计算机般精确地、程序化地生活、机械地工作,人生充满单调、枯燥,而美感、审美、艺术是充满情调,使象机器的人得到“复活”,还给予人以灵性,使寂寞的生命,既有静观的安宁之美,又有激情澎湃的美。从被异化为工具般的生存方式中得救,进入人性化的美。所以,美与艺术的灵魂永远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289、静止的水瓜壳画和草书的优秀作品,人们在静静地欣赏她时,眼睛跟着线条行走,使人感到时空在来来回回地流动和变化。
290、词是有因袭意义的符号,其演变显示出二十七维时空的结构。
291、楼梯扶手在视觉和触觉中的美感与实用的功利,木地板在人行走时的响声和实用功利,可以都是审美理念反映在基本预知的时空上设计的作品。
292、城市的中轴线不是像人的鼻梁,而是像人的脊梁。既是城市物理空间上的“脊梁”,又象征着该城市的精神“脊梁”,托着城市的魂,引导着人们为城市的远大目标、完善城市的主题而努力奋进!
293、优秀的设计常常是建筑物所形成的气场、环境的气场,更重要的是与人的气场很好地浑然一体而相生,并产生和谐的美。
294、保留旧城区的文化精髓和有代表性的建筑,新建筑要和环境吻合,与旧建筑气路相接,同时又为未来的建筑留下发展空间,处处显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就是城市建筑的二十七维时空美学观。城市建筑中的建设应是渐进的。现代建筑也是从古代的建筑中渐进发展而来的,也必然走向未来建筑的发展。这里就须有先进的时空观来引领。人在这样的城市里,可以实现二十七维时空的审美移情。这样的城市,可以使人们避免了审美文化的断裂。这里的市民,有福了!
295、人们不可能完全没有审美意识地建设建筑物,因为审美会本能地起作用。中国古代的优秀建筑,很早就达到审美觉醒的境界——追求天人合一。
296、城市原点、中轴线;城市的根、基调、主色,城市的文化内涵,城市的特点、特色,城市从古到今的人物,城市的魂,不只是城市的长官、城市的设计者、建设者要清楚知道的事,应该是每个市民都能了解、参与的事。了解是认同的前提,是参与的一个基础,是爱和归属感的内容,这些都是建设美好城市的要素,也是对城市审美的元素。
297、一栋伟大的建筑,不是一件简单的容器,而是无数因素、事件聚集而成的精神方面的核反应堆,充满着无限的审美魅力。如果一座城市,有很多这样的建筑,这座城市一定是伟大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市民应该无比自豪!
298、对待城市有代表性的旧建筑,要象对待自己的祖母一样——尊敬、关心、爱护、听她讲故事,……。因为这些旧建筑,就是城市的“祖母”。为什么这个世界出了这么多的不孝子孙呢?城市的灵魂在不断地流泪!
299、感悟气息在美学、艺术上的神妙!
300、习惯成自然。自觉的生活习惯或长期的意识灌输,集团内的规矩,集团内成员遵守规矩养成的习惯,他们已形成了没有这些习惯就感到全身不自在,如此等等,对审美产生很大的作用。出现了与这些习惯不同的事物,马上就感到不习惯,自然就不会有审美的愉快。这种适应,与生命千百万年的进化的适应也有相通之处。功利是使人成为习惯的一种强大力量!习惯是一种经验。但不要忘记,有些习惯就是麻醉药。人要在不良的习惯中觉醒!

(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7.11.2024 19:4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