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先生的小说一向以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著称。现将美国畅销小说评论家阿尔.蒂尔对英文版《金庸选集》的评论节选转译如下。译者水平有限,译得生硬,倒也原汁原味。9 c6 d1 V' c- Z- k4 {, p8 i+ S& r9 S
2 a6 T! T: \) a# u k5 H2 Z
+ f3 R1 D4 H* z1 I金庸先生是一位学者,确切地说,应称为查教授,但在中国等地一直以其十几部畅销小说闻名。他 * m7 S/ x% E, J" h6 f+ }% s
的小说,专门反映中国举世闻名的格斗术的历史。同西方一样,中国的格斗家使用各种各样的兵
5 @; O4 u. Q8 r器,虽然与西方人所使用的兵器不尽相同。然而,从查教授的小说中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不同:当 ) P5 @% T- M7 n$ \. N
不使用兵器的时候,中国的格斗家主要是用手掌,而不是用拳头。不要以为这只是细节上的不同,
$ L- i8 X2 V+ ^/ y$ m事实上这是一个深刻的差别,理解这一点,是我们欣赏这些畅销小说的前提。
; X4 t. t' @6 S按照现代西方人的理解,越是坚硬和尖锐的东西,越能给人以伤害,因此在格斗当中,拳头比手掌 9 B- r Z/ o9 [4 ]/ E( m# b
更为优越。采用兵器,也是质地越坚硬、表面越尖锐越好。而查教授所描写的格斗家,不仅在徒手 1 i" Q& J8 z- ?
时多采用手掌,并且似乎越是高级的格斗家,越不重视所使用的兵器是否锋利结实,甚至干脆放弃 ) e7 I+ w q+ I
使用兵器。以前从没读过这一类小说的西方读者对此难以理解。事实上,中国的格斗家并不看重通 $ X& W( S2 ~6 V. w6 V
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物理损伤来伤害对手。这涉及到一个中国独有的贯穿于此类小说中的概念:内 9 c. | P* z7 t6 o' a
力。仅从字面上翻译这个词,对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并没有多大帮助。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是西方人觉
$ `4 T5 F+ h: F2 r0 X7 C* ~6 ]得容易理解的类比,具有同样的神奇效果,并且具有类似的悠久历史,那就是魔法。但他们其实是
/ s* ~5 W/ \; p" t完全不同的。内力有如下一些特征:
3 `. E8 F3 z* _& E3 U# [% J- T1 N1 Q+ X G' R. X
1. 内力的练习通常对练习者的生理状况有一定的要求。这并不是说体弱的人不能够练习,而是一
# U5 q$ g8 R7 g; s' z9 g$ _" D般而言,他们不容易取得比较大的成功。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这毕竟是格斗。但另一方面,较高
2 c- t4 `; R6 e6 ?的智商对于练习内力往往是有帮助的,却并非总是如此。有时智商较低反而更好,比如《射雕英雄
/ |( \4 J7 s% @9 E传》和《侠客行》中的男主角。对生理状况的要求有时很极端,例如需要进行阉割手术,或者大脑 " u; G7 C8 q5 | ^* b4 U0 J! s
两半球联系障碍(双手互搏)。
' U; u0 h U H0 {7 h- a3 o2 w+ I) q3 |5 {: O
2. 通过自修掌握内力的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通常要有一位老师传授,但是
. v) ]3 r/ s) W; T/ q. n+ A我们经常会发现,通过学习远古流传下来的经书的效果要比请教当代的老师更好。遗憾的事,这样 ' { O' Z* O4 j: I' ^9 |- N# L5 r
的经书很难得到,而且通常不会流传很久。一本在一个时代非常著名的经书,到了另外一个时代便
& ~3 m/ {' \/ E2 D" I& C* R无人提起,显然是失传了。然而也有例外,例如出现于宋代的“独孤九剑”到了明代被人重新提 6 r) t9 E+ p5 e
起,然而似乎与宋代的大不相同,疑是托名伪作。
$ a! \0 W# V# E4 s0 U4 D1 N( _7 Y) c7 ^& B4 D0 Y1 i! ^8 q$ N: [
3. 要使内力达到较高的水平,还必须有一些特殊的辅助手段。通常是通过服用特殊的食物(这样
& V0 N0 `* K: G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或者是采用一些辅助器械(比如功能类似电冰箱的床,但绝不耗电)。采用
" l/ j$ f1 L% g5 M这些手段一般认为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从实际效果看,极少有失败的例子。
( l! T/ {) t' T+ \3 K9 K. I, W* \% f0 E( t0 T* y+ {/ L1 W
4. 内力像物质或热量那样可以传递,有时甚至可以进行非接触性的传递。这种传递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攻击性的,即通过释放内力伤害对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格斗家们喜欢用手掌而不是拳头:因为似乎手掌比拳头更能有效率地释放内力。第二种是赠与性的,通常用于传授、合作性的攻击行为、或者是治疗。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在这些小说中看到的一个奇怪现象,杀人与救人都是用手掌。第三类是偷窃或夺取性的,将别人的内力据为己有。鉴于内力对格斗家们的重要性,这样的做法比吸血鬼更为严重,因此经常是反面人物的行为,如果正面人物偶尔做了,一定要强调不是故意的,虽然有时心中暗自得意。
9 _$ ^) U p, V9 y; W* a! n& A+ Y
: ~9 E4 P* k4 `0 I( D因此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关于格斗家们的历史,其实是关于内力的发展的历史。正像中国的一句俗
; N% q" K; E o语所说:士兵向水一样流动,兵营却是铁做的(疑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误用--译者),对 7 n1 z& c2 G5 J) P9 H9 ^
内力的描述贯穿查教授小说的始终。下面我们可以对这一历史做一个简要地回顾。 7 v0 g- Y& _" u0 O, H
查教授的最早的小说(原文如此,其实是反映历史年代最早的小说--译者),反映的是距今两千多 " U4 B4 x7 a5 A2 u* b r4 o Q5 F4 U
年前的时代,被孔夫子命名为“春秋”。这时的中国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但查教授仍然在书 7 L6 H8 o# ?' O
中刻意描绘了一只白猿,用以暗示内力自从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一直存在。然而从小说中看来,内力
4 t0 E0 ]+ G" [* k5 Y7 Z发展的高峰是在宋代,结合了来自印度、波斯、东南亚等地的练习方法,成为错综复杂的系统。但
. Y( N" P& r! Q% Q. K到了明代和清代,渐渐地没落了。看来的确如此,因为现在毕竟不知道还有谁以内力著称于世。宋 " j6 U7 \* ]# {! ?( s
代早期的一个不十分著名的格斗家(游坦之,与大仲马的铁面人类似)便能够掌握少林寺的《易筋 7 C" D& f% U; y' a. C6 o7 K8 R% ^
经》,而明代的少林寺僧侣领袖却将其视为珍宝,因为起初不愿意用这本经书救人而被认为小气。 # w4 @& u/ j5 C6 T! }
在清代,可能是历史上最后一个以内力著称的人(归心树)被一群远为平庸的格斗家杀死,暗示着
# [7 \6 c. k4 ^/ j& I内力的衰落。
6 [- d% n% R: h
6 S* o) } \8 y) ^1 e4 J2 J" J这一趋势是从明代格斗家对内力作用的怀疑开始的。这时,有一部分格斗家认为内力并不像人们一 * ?; f ?8 }2 K& m2 g) a
直认为的那样重要,他们所练习的格斗技术不要求一定要有内力。如同历史上所有的学术问题一 . ^; n' l) o6 O8 M
样,争论本是好事,然而不幸的是,强调内力的一方被认为品质低下,最终被杀身亡。斗争的结果 7 S, l0 S* Q3 \, O& P7 U
似乎证实了内力并非如此重要,但事实上却是因为这一时期没有人将内力练习到较高的水平。但这 ! F. m$ A J. t: Y+ ?% b; P
一成见既然形成,以后的情况便越来越糟。到了清代,虽然有人仍想练习内力,并达到了一定水
. L. ~+ u( I' c/ m8 T平,但已经完全无法与宋代比较了。9 J0 J9 v) ^1 e; I3 B; A9 l: y
4 @" S8 E P% _5 J- s' _
在清代,一个完全没有内力,只是智商较高,并善于逃脱术的男孩,居然成为全国瞩目的英雄人
5 r7 k3 n% C! a7 e4 Q% }物,在中国与俄国的对抗中立下大功,并娶了很多妻子。这似乎是那些在历史上拥有许多高深内力
5 _* r" R$ F: Z8 e( N的人做梦也想不到的成就。毕竟,世界已经进入火器时代和智力时代,中国虽然发展较慢,也不可
; p) x' ?$ v3 H避免。上古和中世纪的浪漫传奇和英雄主义不见了,成了过时的古董。然而这一趋势却与当代的潮
7 Y4 l# f. {. L2 ?$ w流更为接近。所以无怪乎大多数中国读者喜欢《鹿鼎记》,连查教授也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 6 d; q5 n6 }/ w' O
然而,除了格斗本身和格斗家们的事迹之外,这些小说还包含了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更多的内容, : n/ B3 N: }" W7 Y
例如关于宗教。从这些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关于内力和格斗的技巧基本 4 h; j( ?; f3 y6 `, ]! l" [
上掌握在一些僧侣手中,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拜火教等等,许多格斗典籍常常与宗教经书 8 i' j, j. z- ]+ e6 y% h( i$ N* W
混在一起。但这种情形也有变化,到了明代,五个主要的击剑流派之中,倒是有三个与僧侣无关, ' c8 v% _9 e3 s5 ^& @
佛教和道教的僧侣领袖,虽然很有名气,但很少出面,却很乐意在幕后策划,拜火教的领袖也是深 ! @4 H5 M2 j, F3 }# o
居简出,但这时的拜火教已经退化成一个普通团体了,因为没有任何与宗教有关的仪式。
- E/ c4 V7 A* b; t, E) s我下面就将几部主要著作的内容作一简要介绍,以方便读者选择。 5 Z4 q# r4 @9 D+ C! b) M5 X
! {7 H! T% ~; C0 M《天龙八部》:探讨了对男女之情的几种看法。本书似乎有三个男主人公,他们后来成为朋友。其
' V8 x6 k# N$ U2 b" K中的萧看起来是一个禁欲主义者,而段则与他相反,是个好色之徒(但尊重女性),另外一个(虚 8 U, C% B# y$ z
竹)介于二者之间,心里一直想禁欲,但当美女来到眼前时,又惊又喜,最终成了一个国王的女
( g! ?$ A: m9 t: A0 q/ j婿,而且是一个女性社团的领袖。他们最终都成了英雄,反映了作者对这一问题所抱有的宽容态 + @2 F: ?% I" |0 O
度。另外还有许多次要角色,可以看作是他们的变种,例如段的父亲,是一个彻底的好色之徒,最 ( ~, m* v3 d4 Z, u' Y
终吃了一些苦头;慕容为了事业完全不在乎男女之情,甚至加以利用,遭到可耻的失败;游坦之由 * S- b+ @, k4 \- P4 S
于先天因素和后天的刺激,成了一个受虐狂;少林素的僧侣领袖后来被人发现有私生子,……诸如 ) k& [' j: E& v0 a5 Y: B
此类。
+ Q5 u. J2 o, F8 [' w s. o# m/ t Q( H; |$ e6 l) Z
《射雕英雄传》:对人类的智力的作用提出了质疑。书中有五个拥有最强内力的人,骄傲地将他们
! Q, A( B+ F! y1 ]6 L4 g# I, {* k自己封为五个方向的虚拟君主(原文如此)。但在小说结尾,他们惊奇地发现自己并不比一个略有 . ]* c: C8 q: K& x4 g, B
弱智的青年更强。书中一个似乎是拥有罕见美貌和聪明的女子,最终也被这个青年拥有了。更为微 0 c1 ^8 `# Y6 ~ H8 k; U
妙的是,这五个虚拟君主中的那个西方君主,后来似乎拥有最强大的内力,但他的智力情况却更
y. N' e1 y! x/ \$ g- {3 _糟--成了一个严重的失忆症患者。 : ^9 m. a1 M) F) U% d
9 s% S* w$ x0 G4 v( k《神雕侠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蒙古兴起之初的畜牧业状况。书中有一个孤独的少女,是一位养 + }! v9 ?: F& e, j! z7 }0 ?
蜂专家,但看来这个行业在当时实在不受重视,她的唯一的一个学生--后来成了她的丈夫--并没 ) o; L. V( `3 w( `% d4 ~! K# l. m9 i
有学会这门技艺,而是成了一个养雕专家,并因此一举成名。最后这门技艺只好传给了一个无所事 ( V& G$ r! d7 a- L1 z0 M( \( ^
事且极富孩子气的百岁老人。当然,他们都是很高级的格斗家,特别是其中的养雕专家后来可以通
3 } s& k! G5 |过吼声指挥许多动物,但其中唯独没有蜜蜂。他的妻子曾经想通过蜜蜂向他传递消息,但他视若无
! v `% g$ d/ X/ e睹。
0 X- @7 P1 g+ X! T- |
P0 H: G- S6 C6 Q6 G《笑傲江湖》:反映了中国古代同性恋者的悲惨遭遇。第一个同性恋者为了保护她的同性恋对象而 # e. ~* \- e* N, K; a% N a. n+ y
被杀死。另外两个更加可怜,因为还没有找到同性恋的对象,但作者强烈暗示,他们最终将发展成
! i1 i/ N$ S6 |+ M8 ]; K为与第一位同性恋者一样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最终将成为同性恋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三个人有一 3 |3 p- Z3 ~ ?$ N
个共同特征,即都是自愿通过外科手术放弃男性特征的,但是其中的东方在完成之后几乎放弃了他
4 T7 R/ d' g" C+ s5 M/ R8 r) E的事业,而岳和林则认为这才是他们事业的开端。他们在这部小说中并不是唯一进行了这种外科手
4 X0 _1 {. e% w8 \术的人,还有一个刀手田,后来改名为不可,但他的情况有所不同,他的手术是被人强迫完成的,
6 D3 t8 j( Z& ? X- M6 c因此得到了大家的宽容,没遭到另外那三个人的厄运,但他日后是否会成为同性恋者则不得而知。 & k& W4 S& \( G N, E4 N2 H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强烈主张内力的岳,后来成了伪君子的代名词。但在书中,他除了暗杀了 $ z& s; T3 d- y- a! u. d
两位女性佛教僧侣领袖之外,对别人的危害并不严重;而且这次暗杀并不符合他的目标,因为在后
! U s( v L% ]$ O/ ]$ d来五派合并的时候,如果一定要选出一位领袖,这两位女性一定会选择他而不是另外一个人。
; `, e& k: a6 X' X: [$ `《碧血剑》:书中的主人公是内力没落之前的最后代表人物。内力的没落首先表现为精神上的没 5 ]2 T9 z: j! N
落,袁本来是一个英雄的儿子,但这一点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痕迹,他从小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 . [0 e! B! W+ F5 ~2 e
中长大,对现实一无所知。在离开了他学习的山区之后,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一个明显的证据是,
/ X/ ~7 d& ~' P+ J3 S他娶了下山之后认识的第一个女子为妻。一开始,他像一个孩子一样模仿周围的人,比如将自己打
- \3 D9 ^) B& \2 e! ~扮成一个青年学生,虽然他从未正式上过学。他的行为受到从小接受的道德教育的约束,但内心中 0 g5 z& H* A3 Z' ~
却被一个已经过世的狂放男子的事迹所吸引,后来知道这个人刚好是他的岳父,这或许平衡了他由
# c) N5 l- y& {( {& I于仓卒订婚所产生的失落心情。然而这种情绪的摇摆使他一事无成,最终流亡海外,直至清代,他 ' Y8 O4 Z& V" Z2 z d7 f. ~
的同学归心树被杀死的时候也没有一点消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