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德战争 1941-1945

[复制链接]
181#
 楼主| 发表于 8.5.2010 10:45:22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弗里斯纳显然对这个密谋本身一无所知。他谈到了他最初是怎么获悉7月20日那件不幸的事的。7月20日那天,金策尔(原先是东线外军处处长,当时是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接到斯陶芬贝格的电话,告诉他说,希特勒死了,贝克已接管了政府。这时他才知道这件事。弗里斯纳对这次密谋及其失败的反应,与大多数德国军民的反应一样,除了一些接近希特勒因而有机会直接了解他的古怪性格的高级司令官和政府官员以外,大多数德国人是坚决支持阿道夫·希特勒的。全国各地都对谋杀希特勒这一事件,表示愤怒和憎恨。正如后来德国所承认的,在密谋者中间有许多勇敢而正直的男男女女。但在1944年,甚至连怀疑希特勒的领导是否贤明可靠的那一部分人,也懂得国家的统一和纳粹政权的巩固,是抵挡将要涌到德国东部地区的那股赤色恐怖和野蛮兽行的巨大的洪流的唯一希望。他们对希特勒将支持到底。只是在他死去的时候,德国人才几乎一致地唾骂他。
   从政治方面说,这次炸弹爆炸事件,向德国的盟友证实了它们早已清楚的事,那就是德国必败无疑。谋杀事件和随之而来的清洗,从根本上动摇了德国陆军。德国陆军领导层失去了德国公众和野战部队对它的极大尊重和信任。自从中央集团军群惨败以来,关于谋反的密谈早已广泛流传,而此刻人们不仅听到了这些传闻,而且信以为真。在陆军内部,军事领导人和国家社会主义督导官之间常常发生磨擦和互不信任的情况,因此后者更加密切注视指挥官们的行动。因他们自己人投寄的匿名揭发信致使指挥官下狱或者降为士兵的事例时常发生。最高统帅部和军事组织就这样被内部的倾轧损害着肌体,而且是在德军在法国已被击败,以及整个中央集团军群在东线濒于崩溃这样一个战争最危急的时刻。此外,希特勒还突然撤了蔡茨勒的职。虽然据人们所知,他与这次密谋事件毫无牵连,但他的上司却认为他应该对最高统帅部和参谋总部的罪行负责。前段时期,蔡茨勒生病,尔后又因失宠而离职。他让位给前机动部队总监古德里安。古德里安并不比蔡茨勒更胜任参谋总长的职务,不过希特勒已把参谋总长的职位降到一个办事员的水平,就是在总司令与各个集团军群司令官之间充当中间人和话务员。参谋总长再也没有丝毫的权威和自主权了。
   古德里安到腊斯登堡发现,陆军总部的参谋总部各办公室几乎空无一人。蔡茨勒已经离去。豪辛格和施蒂夫被罢官。许多部门的负责人被盖世太保突然搞掉。陆军总部所属的一部分已从东普鲁士迁回到总部旧址柏林市郊措森。古德里安毫不畏缩,正象他的前任蔡茨勒一样,鼓起劲头开始干起来,尽管元首前不久绝对禁止他擅自发布任何命令。古德里安同莫德尔和弗里斯纳似乎很快就出现了分歧。弗里斯纳仍迫切要求撤出爱沙尼亚,莫德尔想将魏斯的第2集团军从布勒斯特地区撤出,并将预备队集中在维斯拉河的西岸,以便以攻为守地掩护他暴露的两翼。古德里安堕入了元首虚构的幻境,他扬言说,只要从罗马尼亚调二三个师,局势就可恢复。7月24日,希特勒命令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坚守阵地,并命令弗里斯纳与舍尔纳对调职务。舍尔纳是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官,而且还是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忠实信徒。为了安慰弗里斯纳,他被晋升为上将,并被调到一个所谓寂静而无战事的战区。
   这时,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罗利索夫斯基的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和科涅夫的第1乌克兰方面军,在华沙两边到维斯洛卡河口这一宽为一百三十英里的正面上,向西进发渡过维斯拉河。维斯拉河虽然是一条宽约二百码的大河,但有些地方水深至多六英尺,与苏军曾经渡过的国内许多河流相比,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障碍。7月28、29两日,第1乌克兰方面军所属的戈尔多夫的第3近卫集团军、普霍夫的第13集团军和卡图科夫的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一抵达维斯拉河,便开始用五十吨的重型舟桥,以及十六吨普通较轻型的门桥渡河。起初,第1乌克兰方面军由于抵抗轻微而进展很快,在河西约二十五英里的纵深处建立了桥头堡。但在8月10日,巴尔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得到从东南方向上的第1装甲集团军调来的三个装甲师的增援,便对这个桥头堡进行反击,将苏军击退好几英里,暂时控制了局势。科涅夫的第1乌克兰方面军此时已感兵力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楼主| 发表于 8.5.2010 10:46:00 | 只看该作者
   北面的拉济耶夫斯基的第2坦克集团军,仍在华沙近郊普拉加,并正设法通过铁路桥进入华沙市内。这时华沙举行了8月1日起义。驻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对苏联存有戒心,它有理由怀疑苏联解放波兰的用心,因此它支持并指挥一个称作国民军的波兰爱国地下军。国内这支爱国的军队截获了第4装甲集团军发出的无线电报,了解到德军打算撤退到维斯拉河以西,之后,该军举行了起义,力图抢在苏军前面夺取华沙,以便赶走德军,并向苏联表明它才是苏联必须与之打交道的波兰真正军事、政治力量。正如苏联所报道的,这次起义安排在波兰流亡政府总理米科拉伊契克访问莫斯科期间,可能正是为了加强他在克里姆林宫谈判中的地位。苏联政府埋怨说,它在起义开始以后才得到这次起义的通知。这种埋怨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过,苏军最高统帅部本身早已空投了传单,鼓动被兰人民拿起武器反对德军,而且7月29日莫斯科电台也是这样号召华沙人民的,这也是事实。但是,苏联的意图却是,这样一种起义应该完全从属于共产党和苏联的利益而不能由一个得到英国支持的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流亡组织来指挥。这个组织象反对德国一样,也疯狂地反共、反苏,因为波兰人在过去的四年中,无沦在德国法西斯统治下,还是在苏联共产党的手下都留遭到极其野蛮的对待。苏联政府一向是有深谋远虑的,它早就组建和训练了一个波兰集团军,由派遣的苏联军官和政工人员进行监视,并施以适当的教育。该集团军在波兰旧军队的一位军官贝尔林统率之下,将肩负两大任务;一是给波兰本土征集的那支为苏联事业而战的新部队输送骨干;二是给波兰共产党傀儡政权(莫斯科打算将它建在卢布林以对付伦敦的流亡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开警察支援。苏联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给人一种假象,即解放了的波兰是由波兰人而不是实际上由俄国人统治的。贝尔林集团军的士兵,是从监狱、战俘营和集中营征集来的。由于苏联有不少被囚禁的外国人,因而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军队,也是如法炮制的。
   波兰爱国军队国民军总司令布尔·科马罗夫斯基于8月1日开始起义,威胁了德军福尔曼的第9集团军所属一部分部队的后方交通线。该集团军司令部在博勃鲁伊斯克附近战败之后编入预备队,最近又奉命参战。波兰这次起义缺少武器弹药,开始时组织得不好,但是它的发展几乎是自发的。人民表现了伟大的英雄气概,因为他们的起义不但是为了摆脱老的侵略者,而且也是为了对付新的侵略者以确保国家的前途。苏联政府方面对伦敦波兰流亡政府的意图和抱负了如指掌,并且不信任英国,因此并不希望这次起义成功。如果它竭尽全力支援起义者并且在8月间占领华沙,那么它将面临一支估计约达三万五千人、主要装备有德国武器的爱国国民军的存在,这支军队将使新成立的卢布林政府感到为难。在这个时候,克里姆林宫不想让苏军攻打波兰爱国者,而且也不准备在波兰国家前途的问题上同西方较量。因此,莫斯科先是假装不知道起义这回事,继而胡说国民军对德军持有友好态度,最后则谴责国民军的领导人轻举妄动,使波兰人作出了无谓的牺牲,对此负有罪责。斯大林将这些说法作为他袖手旁观的借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楼主| 发表于 8.5.2010 10:46:19 | 只看该作者
  苏联方面一直强调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和第1乌克兰方面军都没有足够的补给品,又有维斯拉河挡在面前。这一说法无疑是符合事实的,只不过维斯拉河本身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障碍。据说第2坦克集团军自从进入波兰领土以来,在维斯拉河东岸的普拉加地区遭到了德军的顽强抵抗而且还损失了五百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这点可通过莫德尔说过的话部分地得到证实。他说从第2和第4两个集团军抽调的三个装甲师组成的集团军群预备队在华沙的东北方向曾围歼了一个坦克军。另一方面,第8近卫集团军在华沙以南约二十五英里的马格努舍夫,越过维斯拉河实施了猛烈的进攻;在华沙起义第二天,即8月2日,贝尔林集团军的三个波兰师协同苏军第69集团军的一部奉命渡过了维斯拉河,它们没有进入华沙,而是开到华沙以南约四十英里的普瓦维和丹布林附近。这些波兰将士伤亡很大,然而却坚守了他们的桥头堡。在马格努舍夫的波军和苏军本应在普拉加附近打过维斯拉河,支援起义的波兰人。苏联政府和战场指挥官当时没有这样做,更激起人们对苏联的指责,说克里姆林宫就是想让德军消灭那些爱国者。8月16日,莫斯科通知英国政府,说它不打算干预波兰起义。但到8月19日,英美两国要求借用苏联领土上的机场设施,以便给起义者空运武器弹药和医疗补给品时,却遭到了拒绝。斯大林在8月22日给丘吉尔和罗斯福的信件中,将波兰国民军说成是一群罪犯。直到9月10日,当时起义已渐趋平息,苏军最高统帅部才假情假意提供援助。9月10日至14日,古谢夫的苏军第47集团军肃清了普拉加的残敌,尔后波兰第1集团军奉命越过维斯拉河进入华沙支援起义。9月16日,贝尔林的波兰第1集团军渡河夺取了桥头堡,但是被强征到该集团军的未经训练的波兰农民,不是德国陆军和党卫军的对手,9月23日,他们又被赶回维斯拉河的东岸。到9月14日,苏联才开始向陷入困境的波兰人空投食物和弹药。在当时,大部分弹药毫无用处,因为苏军的弹药是空投给一支主要用缴获来的德国步枪和机枪作战的军队。苏军两个带着无线电台的联络军官被伞降到华沙市内,充当布尔·科马罗夫斯基与罗科索夫斯基之间的联络官。可是发出的无线电报却得不到回音,因而这两个联络军官没起什么作用。极可能苏联有意派这两个联络军官到这个爱国组织中充当间谍,因为前不久于7月17日在维尔纽斯附近,国民军所有的当地指挥与参谋人员,在苏方多次说了表示友好与感激的话之后,应邀与第3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员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举行参谋会议,却无一人返回。在当时情况下,苏联的态度本来是可以预料到的,当它占领了波兰成立了卢布林政府,它的用意就进一步被证实了。在起义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人,或者与伦敦流亡政府人员有点联系的人,不是失踪就是被塞进火车运往俄国内地,其中大部分人从此踪影皆无。
   据说希特勒不愿将镇压波兰起义的任务交给德国陆军,而交给了希姆莱。希姆莱又把这个任务交给巴赫-策勒维斯基。十二个党卫军警察连,迪莱万格指挥的由判罪的德国犯人组成的团,以及卡缅斯基指挥的大部分由苏军战俘组成的白俄旅,在它们的德国长官的指挥下对波兰居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德国部队躲在一群群被赶往波军防线的妇孺后面。波兰伤病员不分男女被逐出医院集体枪杀。强奸和割断喉管的事司空见惯。据古德里安自己说,他坚决要求希特勒撤回这些部队,而且在他尔后的讲话中,他还企图推卸他对陆军和武装党卫军负有的责任。在这期间,爱国的国民军在整个8、9两个月继续在地下室和下水道里进行战斗,其残部直到10月2日才投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楼主| 发表于 8.5.2010 10:46:36 | 只看该作者
   7、8两月,苏军最高统帅部力图改善在喀尔巴阡山脉和波罗的海地区的态势,准备向巴尔干半岛境内发动新的进攻战役。科涅夫的第1乌克兰方面军在维斯拉河西岸的散多梅希-巴拉努夫地区的桥头堡奉命休整,该桥头堡威胁着德国的上西里西亚。但是,沿着喀尔巴阡山脉一线,科涅夫却有个绵长而暴露的左翼。为了保证该翼侧的安全,使他能集中兵力执行下一个任务,即继续东进,以彼得罗夫和麦赫利斯为首的第4乌克兰方面军司令部奉命从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开到这个地区。彼得罗夫到达斯塔尼斯拉夫指挥由科涅夫的左翼部队(包括格列奇科的第1近卫集团军和茹拉夫列夫的第18集团军)改编而成的第4乌克兰方面军,彼得罗夫的任务将是肃请德罗戈贝奇工业区的残敌,尔后夺取喀尔巴阡山的山口并突入多瑙河平原。
   在波罗的海地区,德军的北方集团军群与里加以西的中央集团军群的联系并未恢复,因为在里加以西,巴格拉米扬的第1波罗的海方面军已经到达波罗的海海岸。新上任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舍尔纳并没有比他的前任弗里斯纳和林德曼取得更大的胜利。象他们一样,他也建议立即撤出爱沙尼亚。希特勒仍坚持波罗的海地区的每一寸土地都要坚守,尽管芬兰即将退出战争。此时,舍尔纳遭到戈沃罗夫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和马斯连尼科夫的第3波罗的海方面军的猛烈进攻。列宁格勒方面军是越过纳尔瓦河实施进攻的。第3波罗的海方面军是从贝帕斯湖以南向多帕特(塔尔土)和瓦耳加实施进攻的,显然是要进抵里加湾,把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里加以南的巴格拉米扬的第1波罗的海方面军似乎准备攻打德维纳河以南的第16集团军阵地,以扩大那块将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分割开的狭长地区。
   元首还进一步调整了许多高级司令官的职务。德军在法国的战线崩溃后,莫德尔就被调往西线,他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于8月16日由赖因哈特接任。赖因哈特在第3装甲集团军的职务由劳斯接任,劳斯的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的位置则由原属第1集团军的海因里希填补。9月初正式批准哈佩担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司令。
   希特勒这时发动了一场新的反突击。这场反突击由希特勒亲自计划并由第3装甲集团军的两个装甲军负责实施。这两个装甲军共有一个装甲护卫师和四个装甲师,其中有两个师正在从罗马尼亚开来。在那里,这两个师曾为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提供了最后可供使用的预备队。这支反突击部队将从其立陶宛西部的集结地域向东北发动进攻,以用恢复中央集团军群与北方集团军群之间的陆上联系。尔后,它将协同北方集团军群的几个步兵师穿过第1波罗的海方面军和第3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后方地域向东南方向的考纳斯实施进攻。这次反突击于8月16日开始,可是取得一点初步胜利之后不久就停滞在施亚乌利亚伊地区。不过这次反突击仍起了点小小的作用,它制止了第1波罗的海方面军对德维纳河以南的德军的进攻,因为该方面军不得不转向西对付突入其后方的劳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8月21日,德军在海军协助之下,设法沿着海岸打开一条通往北方集团军群的狭窄走廊。这便为北方集团军群从陆路撤出波罗的海北部各国提供了最后的机会。然而,希特勒强调撤退会对瑞典人的态度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时,早已发现另一个芬兰式的国家了。于是他从中央集团军群又抽了两个师给北方集团军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楼主| 发表于 8.5.2010 10:47:27 | 只看该作者
   当时,苏军进攻力量的同义词就是坦克集团军以及坦克与机械化军。只要将坦克与摩托化部队集中在一起,并保障它们的供给,苏军最高统帅部就有取得一定胜利的把握。苏军步兵部队伤亡极其惨重而且步兵还往往缺乏训练,因此他们的进攻能力极为有限。德国驻东线的部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德国装甲师和装甲护卫师是对付苏联坦克部队最强有力的部队,但是德国步兵师却越来越弱小。大量的伤亡使德国步兵师的人数减少到不及步兵团的规模。它们的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虽然可能超过苏军的步兵师,但已不能与1941、1942这两年的德国步兵师相提并论了。施佩尔改组了军事工业,增加了武器装备的产量。这些武器装备却大半断送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法国等几次大包围战中。然而,德国的工业与经济力量以及德军的潜力依然很强大。只要有时间进行改组,只要在战略与高级战术方面指挥高明,德军是能继续长期打下去的。
   在1943年冬季和1944年冬季,德国东线的兵力由于向西线和地中海战区调动部队和进行增援而削弱。1944年6月1日,即诺曼底登陆和罗马陷落之际,德军在东线的陆军师、空军野战师和党卫队野战师共一百六十四个,其中有些师几乎不超过团的编制,而德军在西线和地中海战区却有一百二十一个师。1943年12月德军在法国和荷兰的坦克仅有六百五十辆,强击炮仅有二百二十门,但到1944年6月坦克增加到一千五百五十辆,强击炮增加到三百门。
   朱可夫评论德军1943年和1944年的失败时,认为德军最高统帅部和各集团军群的司令官应负一定的责任,因为在他看来他们的指挥越来越不得力。与战争开始阶段相比,德军统帅部此时已智穷才尽,特别是陷入困境时更是如此。它还明显地忽视了对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实事求是的估价。那些委过于希特勒的德国将领们受到朱可夫某些批评。朱可夫不得不承认希特勒对失败应负部分责任,但他总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德军不了解苏联武装部队在作战能力方面有哪些真正的提高。上述这一切无疑都是对的。
   在另一方面,朱可夫声称他对德军在白俄罗斯的战役实施方法感到惊奇。他认为,布施一感到有失败的危险就应该象苏军可能干的那样去干,迅速退到后方防线,同时使用机动部队攻打敌进攻部队的翼侧,缩短战线,竭力扼守明斯克以东的地区,而不应该象他那样处置。朱可夫的批评是中肯的。但是这并不足以大惊小怪,朱可夫应当明白布施为何那样处置。他也应当记得苏军在1941年和1942年也曾遵照过一位威严的独裁者的命令坚守阵地,结果遭到惨败。
   8月25日,英美军队抵达巴黎,并迅速向德国西部边境推进。此时元首所得的结论是,主要兵力应在西线作战,而且还决定在德国境内集结一支突击部队以便给德国边境以西的西方盟军以毁灭性的打击。尔后,他可能转而向东对付逼近的苏军。这期间,他拒不理睬古德里安提出的撤出巴尔干各国、挪威和意大利部分领土的建议。这些战区其实都是由约德尔负责的。古德里安自己则转而致力于组建本土防御部队以保卫德国东部边境地区。他开始在柯尼斯堡、但泽、格罗高和布雷斯劳等周围构筑防御工事,这些工事主要是土木结构,由志愿人员以及妇女、儿童与老人(能找到的劳动力的唯一来源)参加修建。古德里安下令从休养员和轻伤病员中组建一百个步兵营和同样数目的炮兵连去保卫东部边境。但是古德里安抱怨说,其中大部分被约德尔弄到西线去了。接着,那些参谋总长想配置在东线的备用的火炮和重装备也被他弄走了。甚至连希姆莱的后备军培训出来的最后几批作战部队也肯定不会用于保卫东线,而是送到西线去作战。元首还把组建地方民兵队伍的任务交给了纳粹党,而不让政府和军队承办,就象他三年前募集冬装时的做法一样。这件事情办得拖拖拉拉,极欠考虑,但是最后还是建成了人民冲锋队。这个新组织经过一番宣传和征募之后,并未能罗致足够数目的指挥官、教官或武器,使它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楼主| 发表于 8.5.2010 10:47:49 | 只看该作者
芬兰退出战争


   芬兰早在1941年11月就已经对这场战争失去了热情。12月,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受到严重挫折,美国已经参战,赫尔辛基再也不能指望苏联会在一场短暂的战争中被征服。第二年春天,海因里希斯在东普鲁士访问哈尔德将军时,注意到这位德军参谋总长精疲力竭、意气沮丧,由此而想到德国人在这场战争中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但是,芬兰人对于苏联1941年年底通过瑞典外交部作出的和平试探未予理睬。1942年期间德国压芬兰再发动一次战役以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而同芬兰并不处于战争状态的美国,又压芬兰不要如此行事。德国的战争处境从1942年下半年便急剧恶化。赫尔辛基忧心忡忡地注视着英、美军在非洲多处登陆并取得节节胜利,意大利投降,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惨败,以及盟军的空中攻势,并从中得出正确结论,即德国已经打输了这场战争。芬兰政府决定尽早求和。七十五岁的曼纳海姆总司令十分信赖象海因里希斯、奥许和西拉斯沃这样能干的副手,但是他仍然一手掌握着芬兰武装部队的全部控制权,并在国务活动中享有很大的发言权。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亲德的,与希特勒的关系也很好,但他首先是个爱国主义者。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竭力笼络和讨好这位上了年纪的元帅,以期使芬兰继续作战;虽然他们都成功地给他留下了很好的私人印象,但是他们都没有能够促进德国的事业。曼纳海姆在1941年中期完全有理由感到乐观,但到那年12月,他已经疑虑重重了。派给曼纳海姆的德国军事代表埃尔富特认为,曼纳海姆的参谋班子中任何人都左右不了这位元帅。首先,在曼纳海姆心目中,芬兰的利益高于一切,所以他决定采取拖延和观望政策。至1943年秋,芬兰仍有三十五万武装人员,但与他们对峙的是十八万苏联军队,而拥有十八万以上战斗兵员的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却以二比一的优势超过与之对峙的苏军。尽管德国对曼纳海姆迟迟不作决断十分恼火,可是,他们在没有芬兰的同意和支持的情况下,又不能发动进攻。埃尔富特和第20山地集团军的司令官迪特尔报告说,赫尔辛基不愿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和歼灭其当面的苏军,是由于芬兰害怕得罪美国。部分原因确是如此。可是,还应该看到摩尔曼斯克铁路对苏联的战争努力来说,并非性命攸关的,即使苏联第7和第23集团军被歼,芬兰也得为此付出极大伤亡,而对战争的最终结局也毫无影响,因为德国已经注定要失败了。不过按苏联的旨意开列出来的和平条件似乎又是难以接受的,1943年7月芬兰拒绝了莫斯科的另一项建议。另一方面,迪特尔的德军第20集团军驻在芬兰也可能是个难题。
   1943年9月28日,希特勒命令第20山地集团军作好准备,一旦芬兰退出战争即进驻芬兰北部和佩萨莫镍矿。迪特尔徒然无益地反驳约德尔说,这些命令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他确信自己不可能长期把守芬兰北部,再加上瑞典的中立已经靠不住了,所以担心部队会深陷泥沼,难以脱身。
   1944年1月,苏军对列宁格勒南部的攻势,迫使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撤向波罗的海各国,从而也使芬兰感到孤立和紧张不安。2月中旬,芬兰人终于派出使者前往莫斯科,但是苏联的和平条件过于苛刻,遭到拒绝。希特勒随即进行报复,限制对芬兰的武器和粮食的供应。
   斯大林于1943年12月在德黑兰由于受到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压力,已经同意芬兰应该保持民族独立。但是,他已决心逼芬兰彻底退出战争。古谢夫指挥的苏军第21集团军,编成内有六个步兵师和一个突破炮兵军,从奥腊尼思巴乌被海运到列宁格勒以北地区;另有九个步兵师和一个突破炮兵师被调去加强卡累利阿方面军左翼的克鲁季科夫的第7集团军。由戈沃罗夫指挥、日丹诺夫任军事委员会政治委员的列宁格勒方面军集结在列宁格勒以北狭长的卡累利阿地峡,其左翼为新赶到的古谢夫的第21集团军的十个师,其右翼为契列帕诺夫的第23集团军的八个师。梅列茨科夫指挥的卡累利阿方面军的左翼有:克鲁季科夫的第7集团军共十四个师,位于拉多加湖、奥涅加湖之间斯维尔河一线;戈列连柯的第32集团军,仅有三个师,位于奥涅加湖以北。为了发动这场攻势,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卡累利阿方面军将投入四十五个师,若干坦克和海军陆战旅,总计约五十万人,八百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大约一千五百架飞机。据说,可用于这次进攻的还有一万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波罗的海舰队的大口径火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楼主| 发表于 8.5.2010 10:48:57 | 只看该作者
   苏联的计划是从卡累利阿地峡第21集团军的地段上向维堡实施主要突击,而第23集团军则尽量把敌军大部牵制在拉多加湖和芬兰后方的小湖群。可是,戈沃罗夫事先没有想到夺取维堡以东的咽喉要地,以截断芬军唯一的退路。
   防守这条三十英里宽的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兰部队,是西拉斯沃的第3军和拉蒂凯南的第4军。芬军有三个步兵师和一个旅配置在前方地域,另有两个师和一个骑兵旅在后方构筑防御工事。芬军的防御由两个主要防御地带构成。前方主要防御地带由第一道防线及其后方十英里处的第二道防线组成;后方主要防御地带是第三道防线,位于维堡东部,横跨地峡的咽喉部,距前沿三十英里。再往后还有第四道尚未完成的防线,它位于1940年的老边界上,为此被称作莫斯科线。前面三道防线,尽管主要是些用钢骨水泥加固的土木工事,但位置有利、组织周密。苏军最高统帅部对这场战斗的艰巨性是有足够估计的。当代苏联的历史著作仍然大书特书芬军在森林和沼泽地作战的技术和经验,以及他们在这场决战中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精神。
   英美军队刚刚在诺曼底登陆,苏军最高统帅部也想在白俄罗斯马上发动一次强大的攻势。苏联是要把芬兰驱逐出战争,但是照苏联自己的说法,其中还附带其他意图:它要转移德国对白俄罗斯方面军的注意力,改善列宁格勒的态势,恢复基洛夫铁路和白海-波罗的海运河的交通。
   在进攻前的一段时间内,苏方如往常一样保持无线电静默,芬兰人对进攻时刻的安排似乎并不感到意外,但是对进攻的规模和芬兰第10师迅速被歼却感到惊讶不已。6月9日苏军进行了猛烈的轰炸,第二天,又进行了芬兰人从未经历过的猛烈炮火袭击,随后苏军第21集团军强渡谢斯特腊河,突入芬军防线十英里。二十四小时以后,苏军右翼的第23集团军投入了战斗,6月13日抵达第二道防线。芬兰人错误地判断苏军主要突击方向是在中央,而事实上是在西侧沿海。主要突击方向上的苏军,在第3突破炮兵军的支援下,于6月14日在芬军防线上打开了一个八英里宽的缺口。6月18日苏军进逼维堡。数日以前,芬兰曾要求德国解除武器禁运(禁运是在赫尔辛基作出和平姿态时实施的),并提供六个德军师到卡累利阿无战事的防区接替芬兰部队,使更多的芬兰部队能调到西部维堡地区。特别是苏军坦克正在成为一种巨大的威胁。希特勒已经没有兵可调了,可他还是设法抽出了第122步兵师和一个装备了三十门自行装甲强击火炮的旅。德国空军的空中支援加强了,空运和快速海运开始提供九千具重型火箭筒和五千只轻型火箭筒等短程反坦克武器。同时到达的还有不受欢迎的里宾特洛甫,他乘飞机赶到芬兰坚持要芬兰总统赖蒂签署一项芬兰不单独媾和的承诺作为交换条件。这是导致美国与芬兰断绝外交关系的原因之一。
   芬兰人已把他们仅有的一个装甲师投入了战斗,并正式开始把部队从拉多加湖以东的卡累利阿调往维堡地区。为协调第3军和第4军的行动,奥许被授权指挥两个军。据芬兰人记载,持续的鏖战是整个战争中最为激烈的。虽然在战斗初期首当其冲的芬兰第10师已经丧失了战斗力。但其他师仍能有秩序地撤至维堡以北。这次撤退得以成功,部分原因是苏军未能封锁住地峡的狭窄陆上出入口。6月20日,维堡城失陷,过后不久,苏军的攻势也停了下来。
   6月21日,梅列茨科夫在卡累利阿东部对拉多加湖以东、奥涅加湖以北斯维尔河一线芬军阵地发起进攻。此刻芬兰人已经开始撤离,防御力量薄弱。芬军第5军已被调往卡累利阿地峡抗击戈沃罗夫的进攻,第6军和奥勒内茨(奥努斯)集群在斯维尔河一线与苏军第7集团军周旋,负责掩护撤退,而第2军在奥涅加湖以北守卫大古巴地区与苏军第32集团军对峙。芬兰人一面撤退,一面布雷,并进行破坏,始终与敌军处于接触状态,有时战斗还很激烈。1941年占领的大部分土地在六个星期内又丢失了。至7月末,苏军的压力减轻了,因为这时德军在波罗的海各国的战线被白俄罗斯攻势打得全线崩溃,苏军南下到波罗的海国家去了。由于同样的原因,德国对芬兰的援助也完全中止了。7月29日,希特勒索性要求召回德军第122步兵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楼主| 发表于 8.5.2010 10:49:15 | 只看该作者
   德军在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各国吃了败仗,又没有抵挡得住诺曼底登陆,证实了人们的信念,即德国的军事力量正在迅速衰竭;同时,对德国不能履行赖蒂-里宾特洛甫协议德方义务一事,也产生了不满。8月4日,赖蒂辞职,由曼纳海姆继任总统,这样芬兰就有可能推翻由前总统与德国签署的协议。而德国先是派遣曾在北芬兰指挥过第6山地步兵师和第19山地步兵军、现任北方集团军司令的舍尔纳授予曼纳海姆橡树叶勋章,后来又派凯特尔授予海因里希斯铁十字骑士勋章。除此以外,他们再也拿不出其它东西了。曼纳海姆借授勋机会告知凯特尔,芬兰在夏季战斗中伤亡六万人,无力再作更多的牺牲了。凯特尔感到事出意外,有些震惊。曼纳海姆说,赖蒂关于不单方面结束战争的承诺已不再有效。当芬兰一听到消息说,罗马尼亚刚一求和,德国和罗马尼亚军队之间就发生了战斗。芬兰匆忙于8月25日向苏联询问和平条件。莫斯科提出的先决条件是,芬兰与德国断绝一切关系,所有外国军队于9月10日前撤出芬兰,在此基础上同意接待芬兰的代表团。
   驻芬兰的德军指挥官迪特尔于6月23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他的职务由伦杜利克接任。伦杜利克是一个能干的奥地利人,据古德里安说,他与希特勒私交甚好。伦杜利克对人彬彬有礼,但冷漠无情。他在拜会曼纳海姆时,敦请对方不要屈服于苏联的压力而拿起武器反对德国。曼纳海姆认为,这种请求就是一种威胁性的暗示;曼纳海姆的这一判断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德国在1940年和1941年慑服了欧洲,1943年可以使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对它俯首帖耳,但是,在芬兰,任何高压手段都是枉费心机,因为第20山地集团军孤立无援,芬兰军队又在人数上占有二比一的优势。
   德国人从9月的第一个星期就开始撤走物资和弹药,不过,他们若不抛弃大部分重型装备,到9月中旬显然是来不及撤出芬兰的。苏军最高统帅部此时对使用苏军来牵制德军已没有多大兴趣。德国海军参谋部说服希特勒,批准他们夺取芬兰苏尔萨里海军基地,至此,德芬之间十分友好的关系即告结束。进攻发生在9月15日上午。出乎意料,芬兰守备部队开了火,同时苏联空军也插了一手,结果德军被赶跑,损失惨重。希特勒进攻苏尔萨里,帮了苏联人的忙,同时又使芬兰人摆脱了窘境。曼纳海姆马上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下令所有芬兰舰只返回港口,同时要求伦杜利克立即撤走。即使如此,到当时为止,还不存在敌意。伦杜利克注意到莫斯科对芬兰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要他们积极地驱逐第20山地集团军,但是他还是认为,芬兰人跟踪撤入挪威的德军仅仅是一种姿态,表示他们顺从苏联的要求。撤退起初进行得太平无事,但是后来跟踪德军第20集团军的芬兰军队,在精明强干、逞强好胜的西拉斯沃率领下,逼得德军无路可走。于是在波罗的海海岸城镇托尔尼欧附近发生了战斗,使乡村蒙受严重破坏。一列运载弹药的列车发生了爆炸,使罗瓦尼埃米镇化为一片废墟。苏军最高统帅部对进入芬兰或追击伦杜利克的部队没有多大兴趣,直到10月15日才调部队前往占领佩萨莫地区。
   芬兰之战至此结束,芬兰在这场战争中伤亡二十万人,其中五万五千人死亡。此外,芬兰还丢失大片领土,损失很多经济资源,必需承受几乎压垮它的战争赔款。芬兰参战是为了夺回在冬季战争中丧失的领土,它的最终愿望可能还不止于此。可是这个小国被迫参加德国的反共产国际的圣战,苏联是要负相当责任的,因为在冬季战争以后的一段和平时期内,苏联对芬兰横加凌辱、讹诈并以灭亡相威胁。芬兰人被逼得走投无路。他们还记得,斯大林在1939年对芬兰不介入德苏战争的愿望所表示的,是一种含有嘲讽意味的同情,并且说仅从地理上考虑,这也是绝对办不到的。对芬兰说来,德国是两个恶魔中稍微好一点的一个。芬兰有幸保持了国家的独立,这要归功于它自己的英勇和刚毅、近海的地理位置以及美英对它的前途的深切关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楼主| 发表于 8.5.2010 10:49:51 | 只看该作者
  虽然芬兰战争对希特勒与他的三个主要敌手的生死搏斗说来是无足轻重,但必须把这场战争看成德国的斯堪的纳维亚战略的一部分。希特勒不无理由地相信,占领了丹麦和挪威就保护了波罗的海和德国的北侧,以及瑞典的铁矿和芬兰的镍。铁和镍对德国的战时经济固然是必需的,但也可以从别处获得,是否值得为了这些矿产而把五十万德军在整个战争期间都闲置在挪威和芬兰,那是十分令人怀疑的。征服挪威只用了一个军,但要守住它则需要一个集团军,这是由于元首对英美登陆怀有过分的恐惧心理,加以部队沿挪威海岸运动十分困难。占领了挪威固然给德国提供了空军基地,便于空袭驶往俄国的运输船队,并且给德国提供了海军停泊地,可以自由出入北大西洋,但这两者对战争的结局都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942年至1944年间五十万芬兰和德国精锐部队无仗可打,只与不及他们半数的、战斗力不强的苏军对峙着。
   芬兰参战给苏联造成的麻烦,只不过是牵制了部分苏军部队,但是,当形势表明赫尔辛基不想援助德国攻打列宁格勒也无意渡过斯维尔河时,苏军最高统帅部也就相应地削减了部队。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的兵力最后曾达到三个军,将近二十万人。他们除了守卫从来没有受到过严重威胁的佩萨莫以外,几乎无仗可打,更没有什么战果。只要阿尔汉格尔斯克铁路保持畅通,希特勒坚持要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的主张是不完全符合逻辑的。假定德军在1941年占领了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地区,必然会给苏联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但是只有在攻陷列宁格勒之后,才能夺取这片北部沿海侧翼。希特勒本来能够轻而易举地迅速攻下列宁格勒,不过单靠他调遣给李勃的北方集团军群的那些师是办不到的。希特勒的失败,在于他不会区分轻重缓急,也不会依据自己的力量制定战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楼主| 发表于 8.5.2010 10:51:50 | 只看该作者
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的石油对德国的战争努力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却是第三帝国战争物资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943年,罗马尼亚曾向德国本土或直接向战场上的德军输出了大约二百四十万吨的石油和石油制品。4月5日,即在苏军进攻克里木前不久,以地中海为基地的美国轰炸机,对普洛耶什蒂油田和多瑙河的水上运输开始了连续的轰炸,到5月20日,罗马尼亚的石油已减产一半。4月21日,土耳其也停止了向德国输出铬。
   这个月初,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取得英美两大国的同意后,发表了广播讲话。他向罗马尼亚保证,苏联除了要求归还比萨拉比亚以外,对罗马尼亚决无领土要求,亦无意用任何方式干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不为德国所知的是,罗马尼亚4月12日在开罗与美、英、苏等国代表开始进行和平谈判。苏联大使诺维科夫向罗马尼亚的斯特尔贝亲王提出了六项停战条件,诺维科夫还设法把这些条件的副本交给了罗马尼亚反对派首领、国家农民党领导人玛尼乌。罗马尼亚想要和平,然而却要求英、美军队通过空运进入罗马尼亚以确保它未来的安全。4月19日,玛尼乌提出了一些反建议,但是经过一再的延搁,谈判终于在5月15日被安东奈斯库中断了,因为这些条件对他说来是不可接受的。可是,据说会谈仍在斯德哥尔摩继续进行,而且对德国和西方大国都是保密的。
   罗马尼亚的贵族、知识界以及其他的反对派分子,不管安东奈斯库同意或不同意,都决心要退出战争。他们听信了莫斯科的种种许诺,使开始策划除掉安东奈斯库,并断绝与德国的关系。尽管对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来说,等待他们的命运是被消灭,或在苏联的集中营里慢慢地被折磨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5.7.2024 22:4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