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7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4.4.2010 02:2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时间:2010年3月30日上午第一节
& J$ z2 g$ J* P. x5 }2 L3 D  班级:鲁迅小学六(五)班 4 i7 {1 O) x; Z# o
  导师:董丽雅
- S. k# x- H: V1 `+ Z( m& M$ |; @  课件出示一首小诗:
6 [$ Z% b2 B5 e# P8 i  三十八年 3 Q7 \/ l+ P& l1 r% ^
  血雨腥风,你用铁肩和道义担示
5 {0 r/ e( h; l# O  二十二个日夜
+ _- L) x- W  A4 j# S  铁链下,你用学者身躯撑起了民族的豪气
1 g/ h2 c7 A9 Y/ Z7 l4 m3 T9 U, T  四十分钟 2 O4 M9 U, X- T2 b' ~; Q
  西交民巷,绞痛的历史字字清晰
% A, S0 c9 ~6 x8 I  d( a  十九个青年
# v; M  w2 P- |  注目、跟随、没有语言,那是静默的对峙 2 Y2 g" h! D7 w, ^9 `& B1 Z. C
  千万民众的呼吸
0 u) c# x2 b* \3 h  在高墙外,在青山中,在赤水畔,在山村,在原野
  p: J& K) G2 _, ?. E7 ^  80多年后的今天
. k- ]  F) Z; ]: l  那一片崭新的赤旗世界,已经成长为华夏的大地 ; e! a5 d( _- x. ^/ H8 v! s
  师:这里有一首小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2 O% F* t! P4 W
  师:有谁知道这些数字的秘密?
5 H1 d/ G9 L% a  生:三十八年,就是李大钊活了38岁。 9 y; L! R  W. E5 [) x, c9 |  X
  生:二十二个日夜,是李大钊在监狱里关了22天。 ; E# I/ f  e( B1 v) p! P
  …… 再齐读这首诗。
3 @/ F+ U& q5 J7 r% G* a- u' ]  师:你能说说李大钊在你心中是个怎样的人呢? : R( F  i; C: g/ B% Z2 V3 M, L
  生:勇敢的人。
8 \, X6 c8 L: e/ h: u  生:李大钊同志是个坚贞不屈的人。 ' D" K# |2 V! f
  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
0 M- W! X* [; U7 _2 C. Y$ l  (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0 n1 z8 t9 m4 A: S& N
  完成板书:
. N" M. u1 }$ l% s0 s& D- i  父亲是一个 顾全大局、坚贞不屈、伟大的 革命者。 ) T% u- m3 m( A5 J- k# g
  评点: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9 Y# H5 n) o1 R- f7 T. {  师:李大钊在女儿的眼中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 B4 `6 E6 A' ~2 y+ ?# ?3 v# r: n8 ?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1 a! I2 Y0 t6 v$ j1 f  评点: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 |$ `" c* l" q* r) Y: T' ^+ J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0 ~4 g5 \* \9 E( e
  生:读第五自然段,从“从来”看出很慈祥。 * ~) X2 t5 @) U- [
  生:李大钊不但爱自己的国家,他也爱他的亲人。父亲不管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
, V( I' W, x4 V( e, e. @  师:作者描写与此相反的句子是?
" j  ~% ]& z! ^  c; D* D- y( e  生:(读)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 x* J# X: F5 i" E
  生:不应该,也不想让她知道。
8 F8 @% D# D4 i+ `. d8 Q4 J+ ~  师:这样的句子还有哪些呢?找一找。 ' c0 u: j* u( \( i7 p2 P& n: a
  生:在李大钊被捕时,他“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说明他有胆识,心里已经有了被捕的准备。
) r% @* ~+ ?2 H+ `2 p) E  师:这一次,父亲“含糊”地回答,使你想到了什么? + [( r- B0 x4 c' w  n, l! U" b
  生:局势很紧张。
& N! M. u* O! n9 z2 Q+ u  生:老师,在法庭上,我觉得课文里的“我”确实很机智、很勇敢!
% |! z  ~' E( n  师:说说你的理由。
% r) A. ^# M9 O' R4 Y6 Q1 f" e3 D  生:你看,课文里几次提到敌人,都是那样的残暴。可是“我”却“骗”住了敌人,保住了哥哥。 8 B" ^. }, _' O6 p% u
  生:(急切地)我补充一句,当时的“我”很小,敌人这么凶狠,“我”都不怕,更能看出“我”勇敢、机智。
' w4 H. p4 I+ P2 `. s  师:课文重点回忆李大钊,为什么这里写了这么多“我”的事呢? 0 F2 T4 X/ D, T" ~, O
  评点:高质量的对话离不开“点拨”,“点拨”的功用就在于“化难为易,引向深入”。 ( J. C8 m( `3 A: ?2 K
  生:(兴奋地)我知道了。父亲在敌人面前是那样的“镇定”“沉着”,是父亲的行动影响了”我”。 ! x1 j' w! I" F- x  _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
! g. S/ d& o: n+ ?  师:读出问题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好呀,请讲。
$ ~+ a( k3 [' F: D  生:她哥哥是干什么的? 4 D5 ^) ~1 ?/ K/ k
  师:你们说她哥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 q9 h% n! d# M8 U0 `
  生:“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的哥哥一定也受到父亲的影响,也会是一个搞革命的青年。 - [; c0 I! i' |/ n# f7 f
  师:有道理。不过关于她哥哥的事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一下资料。 9 ]* V% p% V. L7 r7 @( a
  评点: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生成的课堂信息有时会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她哥哥是什么样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李大钊同志的形象。 3 K3 {7 X; n! y
  师:课文最后“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此刻他的心里会想说些什么呢 ?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那样的时刻,李大钊不能说,现在就让我们把他心中的话儿说出来吧! ! S, `9 c* n( c9 |$ S% n# Z7 W
  生:我的好女儿,你懂事了,你长大了。
: \; w* P' }1 i  生:好孩子,我很快就要被害了,你们一定要接着我的工作做下去。 / T/ M3 |' G% j5 \: c4 V7 P% {1 P
  生:女儿,我为你感到自豪、感到欣慰! ' j) o8 _" Y# x' E. h
  师:读书,就是要把自己融入书里。你们读进了书里。 3 K" M1 z: Y- G5 O
  生:他的目光里充满了希望! # E6 E: o3 }4 T, |: _6 D6 \
  师:好!好一个“希望”的目光!千言万语尽在“瞅”中。
0 i' w7 e3 O% z1 ~  生: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1 n, }7 l3 g! a: a, D; ~# }
  师:读得真好!父亲为什么不开枪?
3 U- U4 M8 x+ e/ p. K4 C- D  生:人多,枪也多,保护孩子,不给孩子留下阴影。
' w) S! C4 ~  z- @; w5 q( @+ s# x  师:被捕场面历历在目,在女儿心里父爱如山。那么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呢?完成板书: & `9 I9 O0 z% G! u' J) C- E+ _
  父亲是一个 慈祥、有耐心、冷静、爱家爱儿女 的亲人。 / y2 x9 e* |! X2 D& ~% v- R
  评点:对话式的课堂是师生情感、体验、生命的交流。一个“希望”的目光,包含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老师惊叹 !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彼此间分享精神与幸福。 1 }8 g; J2 J! j
  师:同学们,你们把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放在一起读一读,会发现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 7 L$ X/ C. O, c! B
  生:前后写到4月28日,是父亲的遇难日。 ; k+ `, r' S! p
  师:同学们,这叫开头与结尾互相照应。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2 q6 P$ F; k' v$ S% u* p! D' K  生:这是一篇回忆的文章,读书的时候让我们一直把心沉浸在回忆里。 ( |4 _' E0 [9 g
  生:感觉课文很完整。 0 G1 o  M3 P8 C8 J# T+ l
  师:这样写的好处很多,使文章内容联系得很紧密,表示永记于心。前后照应,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 O+ C3 p. Y9 x- Y% p  师:清明节快到了,在李大钊的墓前写一句话。 # O, a8 H" t# A
  总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课例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面对学生的见解,教师给予的是密切的关注,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灿烂的花朵。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学定教,尽管学生的发言是无序的,但这样的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卸神“聚”! ) P8 S6 r7 y! n- d1 X/ 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0.4.2025 14:3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