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15.3.2010 13:41:47
|
只看该作者
(二)战船
船是水军的主要装备,在中国出现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吴、越、楚等国皆建有“舟师”即水军,不仅用于战斗的船舶增多,而且“以船为车,以揖为马”,在水战中有搁熟的操船技术。
随着水军规模的不断扩大,到东汉时期,船舶被用在军事上的情况显著增多,战船的数量和种类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所出动的战船,往往动辊数干上万之多。如光武帝建武九年(33年),岑彭军与公孙孙军于荆门对峙,“装直进楼船、冒突露挠数干艘”。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与吴汉等,“发佳阳、零陵、长沙委输槕卒凡六万余人,骑五千匹”,同公孙述进行激战。当岑彭攻破荆门后,“长驱入江关,(吴)汉留夷陵,装露尧船,将南阳兵及弛刑募士三万人溯江而上。”伇后,马援伐交趾,为进击“征侧余党都羊等”,曾经“将楼船大小二干余艘,战士二万余人。”东汉末年,“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干数。”建安三年(198年),“孙策攻皖城刘勋,收得船干艘,伐黄祖,获船六干余”。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威迫孙刘,“悉浮以沿江。”建安十四年,曹操挥师东征,“大兴水军,凡舟万艘。”这些史实表明,战船在东汉时期已发展到了惊人的程度!
在当时,除了战船数量多之外,为适应航区和战争的要求,其船制亦为复杂多样。查考史文,战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楼船:《释名》称:“楼船一层曰庐,二层曰飞庐,三层曰雀室。”杜佑《通典》说:“楼船,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树幡帜,开驾窗矛穴,置抛车、垒石、铁斗,状如城垒。”这种船的结构,一般为三层。但也有的达五层十层。公孙述据蜀地时,聚兵积粮,曾造10层楼舰。东汉末年,曹操军与孙权军为争夺长江水面控制权,孙权使偏将军董袭“督五楼船住懦须口”,即造5层楼船。楼船的船体庞大,高10余丈,是水军作战的主要船种之一
朦冲:《释名》曰:“外狭而长曰朦冲,以冲突敌船也。”杜佑《通典·兵法》云:此船“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掉孔,左右前后有驽窗矛穴,敌不得进,矢石不能败。”是汉代水军的主力船型。东汉末年,孙权征讨黄祖,“祖横两蒙冲挟守两口”。董袭将敢死士“人被两铠,乘大阿船,突入蒙冲里”,结果黄祖战败。刘表建设水军,也曾造有“蒙冲”。这种船形体雄伟,机动性强,便于水战。
冒突:有时又称“冒突露挠”。史云:“露挠,谓露楫在外,人在船中;冒突,取其触冒而唐突也。”它有较完备的防护设施,主要用于袭击敌船。东汉初,岑彭在攻伐公孙述的水战中,这是主要的船型之一。
赤马:又称“赤马舟”。《释名》曰:“轻疾者曰赤马舟,其体正赤,疾如马也。”王先谦曰:“吴校删‘舟’字。”赤马,如马之在陆地上奔驰,行速很快,是一种高速战舱。东汉末年,“孙权名为马舸,言飞驰如马之走陆地也”。由此看来,似乎“舸”与“赤马”,名异实同。
斗舰:又简称“舰”。《释名》曰:“上下重版曰舰,四方施版以御矢石,其内如牢槛也。”《通典·兵法》云:“船上设女墙,可高三尺,墙下开掣掉也,船内五尺,又建栅与女墙齐,栅上又连女墙,重列战敌,上无覆背,前后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此战船也”。东汉末年,刘表治水军时,就曾建制蒙冲、“斗舰”以干数。
斥候:《释名》曰:“五百斛以上还(环)有小屋曰斥候,以视敌进退也。”所谓“斥,度也”,“候,即候望。”这是一种专门用于侦察敌情的军用船。
在古代,军用船和民用船不好绝然分开,以上只是就其用途的初略分类。但当时各色多样的民船,有的也可军用,此乃无可疑。
东汉时期的造船业比较发达。船舶的产地分布很广。如长江流域的巴蜀、夷陵、江陵、庐江、豫章、会稽等地都有造船的历史,是造船工业集中的地区。东南沿海的番禺、南海等地,由于水上交通频繁,仍是造船的重要基地。关中的长安及渭河沿岸,在造船业方面也有一定的规模。不仅产地广,造船数量多,而且有的船舶之载重量也很大。如东汉末年,“孙权装大船,名之曰‘长安’,亦曰‘大舶’,载直坐之士三干人。”又云:“孙权尝装一舡名‘大舡’,容敌士三干人。”可见,当时船舶载重能力之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