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13.1.2003 12:33:10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第一山水(中华第一景系列游记之七)<br><br><br>--------------------------------------------------------------------------------<br> <br>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宋朝人王正功的评价,也是多少代旅人公认的一句话,用流行的说法,就是古人与今人达成了一种“共识”。 <br> 甲,是第一的意思!因此,称桂林为“天下第一山水”当无争议。 <br> 桂林的得名是“桂树成林”,可惜我们去得早了点,桂花还没有开。但去桂林意在山水之间,而不在观赏桂花。 <br> 桂林的两江机场距市区有十几公里。我们乘上小公共汽车赶往市区,一路只见远远近近的大小山包,全都披着碧绿的春衫,却无一处裸露。最为奇特的是,此处群山与别处不同,一律缓起缓伏,没有剑拔弩张的狂放,仿佛是柔软而鼓胀的海绵,挤一下就能滴下水来。尽管这些山在桂林尚称不上风景名胜,但已足够我们平原来的人一饱眼福了。倘若把这些山中的任何一座,搬到黄海滩上,它也会身价陡增。这就和人才竞争一个道理,桂林这儿聚集的“山才”太多,于是就造成了一定的积压和浪费。 <br> 到达市内,已是中午,游览漓江全程已经赶不及了。先看近景吧。 <br> 象鼻山是桂林最有代表性的景点之一。 <br> 在桂林城南桃花江与漓江的交汇处,突兀着一座造型酷似巨象的山峰。整座山就如一座立体雕塑的大象,面向江水,大而粗的鼻子一直垂伸到江中,恰似巨象在饮水。更为奇特的是,这只巨象还有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在它的眼窝部位有一南北对穿,长约20多米的扁长岩洞,洞倒不甚奇特,奇特的是它怎么就生在了“眼睛”这个部位!从“左眼”望,可见桂林半城山色,一溜街市,从“右眼”望,江波帆影,山踪洲迹奔来眼底,真是一绝! <br> 桂林素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闻名于世。但是,既然讲它是以“山水甲天下”,游人也只能把洞和石都归类于山里了。 <br> 看完了象鼻山,就近去看骆驼山,也许象、驼一家吧!这骆驼山与象鼻山异曲同工,都是山形酷似其名。你在此山前游来逛去,无论哪个角度,看此山总似一头遨游于绿树丛中的巨大骆驼。不过,喝酒的人看了,它又仿佛一只古式的酒壶。这也不奇怪,骆驼的造型本身就象酒壶,现在也有人把酒壶造成骆驼型。据说,明末有个叫雷鸣春的江南儒生,流落在此,狂饮不醉,大概因为骆驼山是上天赐予的仙壶吧! <br> 造型奇特的山,别处也有,只是这样大型的,集群的,唯有桂林。如果说大象和骆驼是写实的油画,那么叠彩山、伏波山、独秀峰等处就是写意的国画了。叠彩山山石如锦似绸,层层相叠,唐朝人元晦在游记中写此山是“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伏波山如“定江神针”,竖插漓江,势同阻流回澜,水浮山,山映水,山水互动;独秀峰孤峰拔起,俊秀飘逸。清代诗人袁枚有诗写独秀峰:“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火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袁枚的诗半是记景,半是寄情。他是登上山的,还有人没登上山,留下的便是怅然若失了。史载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桂林留流43天,遍踏桂林山水,惟有四到独秀峰,竟未能登上去,留下终身遗憾。据说是因为山僧怠慢,致使他失望怅然而未能“登峰造极”。可见,景点门口那些售票者、管理者的态度对游人影响极大,有时因为态度问题发生一些不快,游客即使买了门票进得门去,也全无游兴。当然,徐霞客那时可能不用买门票,但遇上一些无礼的人和事,也会破坏他游览作记的兴趣的。 <br> 七星岩、芦笛岩,是以大型岩洞著名。七星岩分上、中、下三层,最早称“栖霞洞”,隋朝时就有游客来此。上层洞高出中层8-12米,已经发现一千四五百年了。而下层低于中层10-15米,是至今仍在发育着的地下河道,这个岩洞堪称“多世同堂”。芦笛岩则是1959年才开发出来的后起之秀。桂林的群山之中,溶洞甚多,已发现的就有400多个,可谓各有千秋,但七星、芦笛二岩堪称正副代表。七星岩粗犷阔大,芦笛岩精雕细琢,岩中有洞,洞中有河,河中有峡,石城、石廊、石带、石幔、石幕、石旗、石笋、石柱、石花造型奇异,令人目不暇接,真正的洞天世界。 <br> 游山玩水,游过山再去玩水。次日,还有一段十分重要的行程,就是泛舟漓江,直赴阳朔。唐代的大诗人韩愈曾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名句传世,说的就是漓江及其两岸青山之美。 <br> 上午9时许,我们登上游船,导游介绍,这一路水程约83公里,是山水相依的锦绣画廊。其实,导游的解说我们早已在书本上读过,耳闻不如目睹,目睹须伴神游,身临其境当然还要凭各人的体会与联想,游览才能得到达一个自己意象中的真美境界。 <br> 因为韩愈说过这里是“山如碧玉簪”,后人便都把桂林的山称为“簪山”,我看来看去,总觉得“簪山”并不恰当。山形尽管奇特,但很少有刀削斧砍的痕迹,也不象张家界一带的山,上锐下削,那才像倒插下来的玉簪。而漓江两岸,群山颠连,满目葱茏,酷似一班头缠翠巾、身着翠裳的壮家“翠袖”,手挽手,肩并肩地跳着柔姿舞,轻松舒缓。漓江在群山脚下汩汩流淌,更使得两岸青山充满灵秀之气,如同十万秀女一曲舞毕,就着碧水濯足沭发,洗出了滋润,洗出了青春,一个个骄傲地挺起了丰满的胸,展示着女性的形体之美。 <br> 漓江的水不如想象中那般清纯,近看白里带着黄,略显浑浊。但是两岸青山倒映江中,特别是沿江两侧郁郁葱葱的凤尾竹,衬映得一江流水绿如蓝。 <br> 坐在船头观山景,两岸山形变化多,有鱼跃龙门、青蛙出洞、群龙戏水、仙人推磨、美女照镜、乌龟爬山、狗熊望天、骆驼过江、狮子骑鲤……趣味倒也不错,形神也算兼备,但此类造型,别处山中也有。因此,我总觉得这些天然景观,赋于了人造的命名后,倒反而有点“蜡”味了。漓江途中诸景,惟有一处,令人过目难忘,这就是“九马画山”。 <br> 船行着行着,对面突兀一山,好似一巨大屏风,斧削水磨般平整,高约百米,横江截断。导游告诉大家,这就是“九马画山”,山坡石壁,如天然岩画,画上隐约有九匹奔马,形态各异。传说谁能一次找出九马,谁便是天下一品大官。那就是非宰相不可了。导游介绍当时陈毅在此找出了7匹,所以他是副总理。我辈愚人眼拙,但也能找出其中四五匹来。但见那些奔马,昂首嘶鸣,或见首不见蹄,或见首见蹄不见身,如同马队奔跑时卷起烟尘,而马身裹袭其中,隐隐绰绰,又栩栩如生,堪称天下奇景。 <br> 清人袁枚另有一首写桂林的长诗,把桂林诸山写得活灵活现。他写第一印象“桂林天小青山大,山山都立青天外”,写山形变化:“女娲氏一日七十又二变,青红隐现随云烟,蚩尤喷妖雾,尸罗袒右肩。猛士植竿发,鬼母戏青莲……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精灵腾踔有万千,彼此游戏相爱怜。忽然刚风一吹化为石,清气既散浊气坚。至今欲活不得、欲去不能,只得奇形诡状蹲人间。”他把造型奇异的群山比喻为游戏的精灵,遭到刚风吹拂,而定格于桂林,形象、生动,活脱脱一部神话电影的画面。 <br> 游船在“九马画山”下转了个弯,继续前行。天忽然阴了,接着淅淅沥沥下起了雨。有人觉得不太走运,怎么会遭雨呢!导游却来祝贺:你们真幸运,雨中游漓江别有一番韵致。烟雨漓江比晴日更美。再看时,果见烟云笼罩,细雨迷蒙,漓江携两岸碧树烟岚,飘飘忽忽,扑朔迷离,完全是铺展在天地之间的一幅水墨画了。原来“漓江烟雨”正是桂林山水中的一绝呢! <br> 船抵阳朔靠岸。这里又是一番景色。此处有两座青山并立,形同羊角,因“羊角”与“阳朔”的方言发音相近,因此人们称这里为“阳朔”。阳朔一带群峰耸秀,状如芙蓉,因此古人统称此处群山为芙蓉峰。明朝嘉靖年间,广西布政使洪珠在主峰东麓近水处刻上了“碧莲峰”三字,因此,后人就称这座主峰叫“碧莲峰”了。碧莲峰下,也有不少景点,诸如大榕树、月亮山等等。这里的风光也非常秀美,故而有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我认为这有些哗众取宠!阳朔只是桂林的一部分,漓江游好比一条珍珠项链,阳朔是这颗项链上的一颗明珠,并没有什么“甲”、“乙”之分的。人们一路游来,饱览山水秀色,到阳朔仍然游兴不减,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甚至还要再加上一个惊叹号,这就是阳朔对桂林山水这首壮丽诗篇所作的杰出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