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有才华人巨多!———在国内已小有名气的青年画家,在德国更是历练成了多面才女 1 K# i9 C% c4 s
6 | a) l/ A- m* N3 Z" k王兰和她的画 b; W$ x0 w9 \2 M# W
阿 明(卡塞尔)
, }4 A" [+ Q* L% b6 w
王兰和她的作品 " q9 a1 K4 o. G ^
红莲 8 [1 l& S. k( d( i
一只鸟 王兰是我在德国留学时的校友,年龄比我小,资历却比我老,当年我还在“老大徒伤悲”的刚刚开始学习,她都已临近毕业的门槛了,且读的又是在德国较难读的服装设计专业,因不在一个系,交往亦不多,便谈不上熟悉。只记得印象深的第一面她直言快语地说:“你不会德语到德国来做什么!”我还是咽下“正因为不会才来学呀!”因为她是“前辈”。但直率的性子正像我们西北人的风格,豪爽而霸气。 & d" Y7 @! r8 L n
; V: N7 f( S: f2 u$ X$ }4 } 后来看到她的画册,奔放的色彩.怪异的造型.原始的张力,不可小瞧。原来她在国内时学的中国画并已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过个展,在国内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女画家了,一不留神在德国撞见个才女。
+ p/ P @6 I% k/ W
/ m- ^8 L+ h8 b4 z 再后来为她毕业答辩帮忙拍照,又见识了她前卫的服装设计和流利的德语口才,令人佩服。
8 T0 U% ~, T" {! V4 V1 i2 X) S: g G8 |6 U
毕业后她举家迁往柏林,见面少了只听说她在一家名品服装公司做设计师,三天两头飞中国,做起了德国的白领,让人羡慕。
' A+ k3 D; S! w! X# _# o$ i2 n8 |0 o5 W9 Y% g0 m
09年夏末的一天,王兰打来电话给我,方才得知,她在经历了一番商海打拼后,觉得心里还是放不下绘画,聚集已久的才气又释放在绘画创作上,还成功地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个展,她高兴地告诉我她天生就是做画家的料,很遗憾当时忙于它事未能赶去一睹为快,看了王兰从网上传来的作品和展览盛况,给人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中国传统的.西方现代的.架上绘画的.装置的多元素的艺术形式一改过去的绘画展览方式,令我为之一振,展览是成功的,多幅作品被收藏。王兰又回到绘画创作中来。
( h% N3 T* u; U/ P2 k- n
9 t7 d0 V/ @" n: N 王兰的人物画看似无门无派但却透出对传统的全新诠释,顾恺之在《论画》一文中开篇便写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 D3 G# \# ]# K1 h& I
* f1 u/ i0 y5 X9 J8 l, i
“迁想妙得”道出的是画悟。我曾对火的观察发现,火的得意之处不是下面的热烈的红色也不是顶端跳动的蓝焰,而正是二者之间无型无色的间隔,我想火焰得意着的正是“无”。王兰正是把握了这不温不过的“无”。如果说中国艺术精神根源于庄文化的话,那么中国画的艺术精神正是庄文化的精神,庄子的道,从抽象去把握是哲学的.思辩的,从具象去把握是艺术的.生活的。在王兰的画中读到的是书卷气与野逸,疏谈清高豪放或郁积之境界的融合。文气入画则意境深远,气格高雅。王兰生长于天高皇帝远的贵州,较封闭的地域奇境从其早期作品的“怪”可见一般,学于中国传统的东方审美情趣,后又学于德国,游历欧美,其生活的开放状态,对生活的感受现出画中的“游散之气”《淮南子,说山训》“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之焉”。“君形之说”可看作王兰的一种审美观。“传神写照”亦可洞悉王兰潜在的贵州边域神秘色彩的根基。观画家笔下人物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不免让我想到中国汉代墓葬壁画及帛画: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山神海怪于丹青,万化千变,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其笔法衣裳简劲,色彩柔丽,其境界空寂无人,荒疏冷落,达“胸中逸气”,写“真寂寞之境”。
* y7 z% e W! z
很明显王兰的艺术追求是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背景之中的,她大胆地尝试着水墨与油画,画中画的表现新形式,交错和相互滲透着的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就其作品已很难称其为中国画,当然在现代艺术的领域中论其画种的归属已显得毫无意义,任何艺术家都是时代的产物,王兰的创新和探索使其作品在国际化艺术语言上很好地凸现了民族文化精神。 ' J6 w, `$ A+ f1 k9 i
) Y6 _1 `5 M5 a; a 董其昌说过:“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王兰还年轻,创作的路程还很长。对中国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探索之路不是王兰一个人的事,她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代表了一种趋势,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艺术必将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奇葩。
& E' Q) S, O- x6 E( _2 y6 ]
阿明于卡塞尔知味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