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4597|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6.10.2009 10:3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欧洲新报 于 6.10.2009 15:39 编辑
9 k( c" u/ \" ^
" B  T4 M( x3 ~1 \        虽然遇到的求助者很多,但这一次,对我的触动尤其为大。从那天背上这个“包袱”起,我就一直在求索着解法。无非是想让那个陌生的孤独少年一路安好,让他的父母平静释然;当然,也为自己沉重的心理负担找一个释放的出口。! D- l* ~1 H" \/ E: J
  

6 `2 H& B- S. o' g+ D
3 ?* T- x. V$ Z0 b% j0 V7 r- I
1 ~7 g* v/ n" Y0 }$ m* d# f
    同事将电话转过来时,我从他们简短的交谈中已经料到,是一个棘手的问题。9 M8 A9 O0 y' [* b2 I+ n7 h

2 L( U' |  O7 }3 x* h) w

/ f3 Q6 I- t3 X3 m) r* d( b: z9 w    果然,电话那端是一位陌生的女性。只不过,这一次不是要我充当“知心大哥”,而是升任了“知心叔叔”;因为,她希望我帮助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她的儿子。4 l8 N( F$ m' N9 G3 ^  ^  o6 Y6 D3 |

2 P, b$ ^% Q3 }

$ [2 b% w3 d5 D" h7 O    “范主编,帮帮我!每期都读《新报》,也常常看到你们联络专家,解决了一些人的心理、生活问题。我儿子无论如何都不愿呆在德国,并且给我敲定了最后期限:后天之前一定要给他订到回国的机票,否则,孩子说彻底崩溃掉了……可以帮我找到心理医生,或者你们见多识广、能开导一下孩子呢?”女士的语气焦急、无奈。0 \  u( i( a4 P0 B& U

' i- X' O, k3 g  [1 p' F3 N; F
6 Q* Y% E+ \# t- l+ \, c4 k) j) c
    从她的叙述我了解到,她有一个12岁的儿子,最早生活在中国,后来他们稳定了就接孩子来德国团聚;但由于她与丈夫离异,同样在中餐馆奔忙的双方都没有精力来照顾孩子,所以只能把孩子送回中国老家,委托给年迈的父母照料。目前双方又都组建了各自新的家庭,考虑到生活环境和未来前途,又把孩子接了回来。但没想到,孩子回来后根本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没有朋友,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父母亲人都忙于餐馆工作,无暇顾及孩子,亲情越发淡化;近来发现孩子情绪暴躁、易怒、厌学,总是一个人躲在家里郁闷着……
3 s2 t6 ^8 i( C0 Q
/ v/ P. i# E/ Y! x" E

1 V0 w/ d% F' o4 a" L9 Q' w, ^) h    “我们做餐馆的,接触德国社会有限、语言也不灵光,碰到这种情况,除了心里着急、真不知道怎么对待。我已经给他预订了后天的机票,但还是希望他能够留在德国,所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你们打了电话。”母亲补充说。“能不能让孩子给你打个电话,你跟他讲讲道理?”
+ M3 T0 Z& U3 |& _# j3 K; y4 e% ]1 Z  P( s, h4 x0 J
# u$ c4 E% b' b% k5 C; n& _- w5 Z
    “能!”我没过脑子就给出了答案。也许,没有金刚钻、不该揽这“瓷器活儿”;但又能怎么样?任由这个饱受挫败的孩子逃避回去?回国以后又如何呢,远离亲情、孤独黯淡地独自成长?7 F$ Z% H+ r, `$ Z0 a3 |+ f

; S1 O0 x6 B- A1 F9 L
4 _* ]; B- O7 `4 ^5 p
    午餐的时候,我在想,现在的中国孩子都被宠坏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动辄就搞出惊天的大动作,全然不顾他人感受。估计这孩子也是个“恶霸少年”,搞得父母如此没脾气,需要求助于他人帮忙说服。) U4 `. _; E, s9 r3 C* o% O

* k9 r2 f% y3 n. f3 k1 E' N# L

# z5 ^5 _, _! M" Q. b    “喂!你是我妈妈说的那个范叔叔吗?”一个少年稚嫩的声音,还算和气、甜润;. S* a/ f- x# V; C
    “是的。你是那个想要离开的孩子吗?先告诉我你的名字吧!”5 J' V* I2 {& \- U
    “吉利!也就是Gilly的音译。”2 q" d0 T3 f! B- U6 S
    “你好,Gilly。我们做个好朋友吧!我不会像你妈妈、爸爸那样说服你留下来;你大了,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无论去留,我都尊重你的选择。但决定之前,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你遇到的问题、把它解决掉;然后,不管你要走要留,就都会很开心。你有一点时间给我吗?
! R/ s7 G9 Y9 g“那好吧。反正我也没事做。”& E% x* U. e2 {. P; d2 f& w! G

3 a4 A( m/ {' V) _' B    我们就此拉开了话题。虽然不是心理学者,但天生的敏感和多年的传媒工作阅历让我善于洞察对方,继而妥帖顺畅地沟通。记得大学时恩师曾经玩笑地“忠告”:你要不当记者,就去做骗子,干别的浪费了!“喜欢吃什么呢?”“我喜欢甜食————就是那种甜甜的、糯糯的小点心。”;“养狗了吗?”“以前在中国有个小狗,但在这里爸爸不让我养,说没有人照顾。”;“想回中国,是不是因为那里有个女朋友啊?”“哪里啊!我才这么小,没有女朋友;再说,中国学校里的男女生都不说话的!”……大约半小时后,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也随机切入了正题。
" N7 a( Q& o" S' k/ _4 m
7 q' G8 x$ Z1 s    “每天早上我起来,爸妈他们还在睡觉;每天晚上我睡觉,他们还都没有回来。爸爸、妈妈 ,还有新的阿姨、叔叔,对我都很好,但我还是很烦。在学校里,德国同学不理我,当然我也不会理他们;老师的提问,我明明知道答案,但怕自己德语不好,所以永远也不主动回答。其实在中国,我是个很好的学生,怎么到德国就变成了这个鬼样子。喂、喂!叔叔,你在听吗?……”. U# T- |& c& r$ G/ n. I! ~. d

4 Y9 @8 @$ Q" n" u8 O$ [9 R& `7 U

( v. t- L. X8 a( B3 m, ?0 T    我当然在听,而且,还一边琢磨该如何帮助这个少年。电话那端的Gilly,完全脱开了我武断的形象,他聪颖活泼、懂事明理,只是破损的亲情、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给他尚且稚嫩的心灵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以至于陷他于今日这种逆反、抑郁、厌学、甚至厌世的被动境地。在他的网络空间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些“证据”。他在一篇题为《大病一场》的博文中这样写道:好多天了。每天睡到三四点就醒过来,我已经到极限了。就像上次抽血以后,无力的坐在大街上,这种熟悉的无力感。所有人都和我说,别那么操心这些,可是我能不操心吗?一切都晚了的时候,你们开始重视我的心理状况了,可笑!如今你们自己也两难了,把那个选择权抛给了我,可悲!我知道,你们也累了。可是最累的人是谁?学习上的压力,心理上的压力,全都是我一个人在顶着……我能做什么?我只是个你们说大不大,说不懂事也懂事的孩子。” 而在另一篇日记《我对寂寞的定义》中他这样描写自己的生活场景:“放学后,戴上耳机,这个世界就与我无关了。慢慢地,慢慢地往家走。不知什么时候,后面有个人喊我。他说,原来你也住在这附近啊?我和你一起步行吧。————明明应该感动的,我却在想:你可不可以快点消失!……”读到这些触及心灵的文字,又怎能让人
* Z, f% d# H  S$ F; j心安理得地袖手旁观?!
0 d7 b9 g  _6 G  ~7 ]" J5 U
& Q' ^% l7 O+ s( e; `& ~; o
    几乎每天一个电话,忙碌中抽空与Gilly聊聊天;虽然,他还是天天一个人寂寞地煮意大利面加番茄酱,但我力图通过几句调笑为他单调的生活加点佐料。终于,Gilly妈妈告诉我:他决定留下来,好好学习德语、融入这个社会。很快,他妈妈为Gilly找到了一家不错的私立寄宿学校,Gilly面试过后也很满意,只是唯唯诺诺地告诉我:叔叔,以后不能打电话了,因为学校周围方圆2公里都没有手机信号。
  l" E/ K+ D5 L% ^+ e* N
; e! |, a5 J  q0 ~    回国公务,半个月没有联络过Gilly。回来后抽空问他妈妈,正巧他病了、赖在妈妈身边。与他的对话中,我看到了意料中的“反复”。“学校还是不错的,只是……只是……只是……”
* @4 _( G( u. r7 g5 E  d% Y7 b2 Z" W1 f, _( O. {$ _: Q, q# P
    从那天背上这个“包袱”起,我就一直在求索着解法。无非是想让那个陌生的孤独少年一路安好,让他的父母平静释然;当然,也为自己沉重的心理负担找一个释放的出口。
; E! |7 L9 B4 n6 ^- C7 M# ^2 Q5 \4 x$ h1 b. C

: N0 _% i2 z& Q0 n1 [3 A    如果您有更好的经验和方法,告诉我吧,谢谢了!; r  s3 r/ {0 i. K: f4 S

9 i( ?) {9 q3 {" }: q" u! i0 _5 K" p$ L5 q! q6 F8 k+ I
                                                                             范  轩

3 o# ?7 F: ^+ E
2009年9月27日,于汉堡
2#
发表于 6.10.2009 20:46:27 | 只看该作者
…… 这个孩子的情况 和我一个朋友几年前的状况一模一样
& A. @* q9 B* H2 d3 D6 K* ~! _1 g2 k. [) V
其实 他最重视和最需要的 是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真的 背井离乡——就算有父母在身边 对十一二岁的少年,也是件很残忍的事        何况他父母又很少有时间给他
. `' l! i; @1 c4 }; @$ v% H' J# m" ^. u  V+ J' o: s  S
建议他父母多花时间同他一起生活吧  带他去公园 带他认识其他同龄朋友 陪他购物 陪他去做运动。。1 l, a- f4 i$ {8 f1 F3 h0 Y1 f
+ X8 P& M7 x4 h' D3 C# M5 h
寄宿学校更使他“学习上的压力,心理上的压力,全都是我一个人在顶着……”。他是个半大的孩子 真的 父母如果不能花时间带他真正愉快轻松地融入这边的日常生活、这边的社交圈(儿童更需要交际圈),,,真还不如把他送回国。就算他这两年 克服了困难 没出什么意外地长大了 且优秀了  他这几年 也会是很难褪去的阴影,绝对会影响他成年之后的人生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6.10.2009 21:30:16 | 只看该作者
一直把那篇文章,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保存着。7 L' G9 e% q, `; L  z
希望这份报纸越来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7.10.2009 08:3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7.10.2009 08:53:45 | 只看该作者
这么有人情味的主编,欧洲新报一定会越办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7.10.2009 11:27:36 | 只看该作者
这么有人情味的主编,欧洲新报一定会越办越好!+ S: c/ e- O/ @2 ^; y
山无言水无语 发表于 7.10.2009 09:53
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7.10.2009 13:31:01 | 只看该作者
得让他形成一个朋友圈子,才能让他更好地融入。您的一次教诲可能能挽留他一次,但却挽留不了他一生。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他的行为需要得到这个小圈子的接纳或认同,他才会有家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7.10.2009 13:34:40 | 只看该作者
…… 这个孩子的情况 和我一个朋友几年前的状况一模一样
  W( Q0 |7 Y' P3 }
/ ^# v6 c, T: ]4 P其实 他最重视和最需要的 是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真的 背井离乡——就算有父母在身边 对十一二岁的少年,也是件很残忍的事        何况他父母又很少有时间给他 ...' w/ _! @! i$ {' T. r2 H. \
素灰 发表于 6.10.2009 21:46

' H0 S6 I  h2 I1 A0 a" q4 Q' A3 R
5 j3 s# D, X8 F4 ^6 l2 Z% \' J她说的很对,儿童时期的成长过程是很重要的,如果小时候就有这种生活阴影。长大后会对人格和修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建议他的父母能多关心他,挣钱和自己的生活当然重要,但比起培养孩子,是不是可以适当地抽出点时间呢。另外,也建议孩子自己能够走出自己的阴影,多接纳他人,多交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7.10.2009 14:09: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欧洲新报 于 7.10.2009 15:12 编辑
8 U7 q1 p+ f5 ~* o1 _, J$ ^! }0 k& I% ^
感谢大家的关注。大家说的都很到位,我也会把这些意见和建议转给他的父母,同他们一起关注这个孩子。 ' R( z- O1 W+ Q% X9 ^2 l
                                                                 ——《欧洲新报》范 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7.10.2009 14:46:16 | 只看该作者
: )
8 ], N* R& h% I
& _; J& V9 z6 D3 V# \; A希望这个孩子能有后续消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5.2025 10:5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