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53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祖北征简析(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5.6.2008 23:5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令天下蒙古人臣服的一战——明成祖首次北征简析(转)
一.战前形势
元末明初,明军将蒙古统治者逐出中原,北室北迁之后,几经变迁,到永乐初年,蒙古已经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大部分,双方鏖战不休。
  永乐年间,明廷与瓦剌经过互相遣使通问之后,明廷于永乐七年正式册封瓦剌诸头目。而在此之前,鞑靼发生内乱,大汗鬼力赤死亡,本雅失里继任大汗。本雅失里即位之后,杀了明成祖派遣的使者,而且在明边境剽掠。明成祖遂派淇国公丘福为镇虏大将军总兵官,率师十万,北征鞑靼。
丘福率师深入蒙古腹地,在胪朐河(即克鲁伦河)陷入蒙军的重围之中,全军覆没。明成祖大怒,决定于永乐八年亲自率军北征鞑靼。
明成祖分别在永乐八年、永乐十二年、永乐二十年、永乐二十一年、永乐二十二年进行了五次北征,本文将对其首次北征予以简析。

二.战区地理环境
蒙古高原,东面有大兴安岭山脉,西面有帕米尔高原派生的山脉,中间分布着河川、湖泊、沙漠、草原、森林、丘陵等。
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年降雨量稀少,与农业地带相比,是缺水的区域。昼夜气候差异比较大,冬寒夏热,冬夏气候差异也很大,五六月间为风季,常形成夹带沙尘的风暴。
鞑靼的根据地在斡难河(即鄂嫩河)、胪朐河一带,每年的春夏之交,这里水草茂盛,是游牧的好地方。这一带也是明成祖首次北征的主战场所在地。

三.双方动用兵力
明成祖率领的明军号称五十万,其中包括过去在战争中归降的蒙古军、还有女真军,及向朝鲜征调的马匹。作战部署如下:
  中军: 清远侯王友 安远伯柳升(副)
  左哨: 宁远伯何福
  右哨: 武安侯郑亨
  左掖: 宁阳侯陈懋 都督曹得(副) 都指挥胡原(副)
  右掖: 广恩伯刘才 都督马荣(副) 都指挥朱荣(副)
  前哨: 都督(兼游击将军)刘江
  神机营: 都督(兼骁骑将军)谭广
   鞑靼方面应战的军民大约为二、三十万,1其统帅为大汗本雅失里、太师阿鲁台、知院失乃干等人。

四.进军经过
永乐八年正月十五日,明成祖向天地、宗庙、社稷祭告亲征鞑靼之事,二月,亲率大军由北京启程。
明军没有隐瞒征伐鞑靼的企图,于三月九日在鸣銮戍举行了大阅兵,阵容东西绵亘数十里,并请来朝贡的瓦剌使者观看。明军进军的速度不算快,经常上午行军,中午之后休息,2甚至还会在途中休息一至数天。3
明军后勤的补给方式是,动用武刚车三万辆,运粮约二十五万石,随军而行。每十日路程,则建筑一个城寨,城寨通常都有水源,当前进的明军缺水时,可以派人回到后面的城寨取水,同时,明军在每一个城寨里面贮存了粮草,并留置一部分军队守卫。(明军建筑的城寨有“杀胡城”、“灭胡城”等,明军还利用了洪武年间北征蒙古时遗下的城寨,例如“广武镇”就是洪武五年李文忠北征时的屯粮基地)。
明军前进时沿路筑城贮粮的主要目的是为回师做准备。这显示明成祖最初制订的计划是沿原路回师。
永乐八年五月一日,明军到达胪朐河(明成祖改其名为“饮马河”),至此,已经深入蒙古腹地,却仍未与蒙军相遇。(从明成祖首次北征的进军过程可以看出,明军是采取集中兵力的形式,步步为营地向前推)进。

五.作战经过
永乐八年五月五日,明军首次捕获蒙军间谍;五月八日,明军前进至环翠阜,据一位名叫款台的明军指挥捕获的蒙古人供称,鞑靼发生内讧,大汗本雅失里率一部分人马向西欲投奔瓦剌,现在已经到达了兀古儿扎河(即克鲁伦河北),而太师阿鲁台则率另一部分人马东奔。
  就在五月八日这一天,明军筑起一座“杀胡城”,作为驻屯基地。针对鞑靼已经分散为两部分的事实,明成祖亦改变了以往集中兵力的布置,而采取分兵应付的措施。明成祖将明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驻扎在“杀胡城”监视东奔的阿鲁台部,另一部分在明成祖的亲自带领下,携带二十日粮,追击本雅失里。
   当明成祖率军到达兀古儿扎河时,发现本雅失里已经离开该地,明军连夜追击,五月十三日,明军到达了斡难河畔,终于追上了本雅失里,双方爆发了一场激战。
   明成祖亲自登山指挥明军布阵,明军先锋发起进攻,迅速击败了蒙军,俘虏了一批男女、畜牲、辎重等。
   本雅失里战败之后,率领七骑渡河逃跑,明成祖命令游击将军刘江、骠骑将军梁福追击,刘江、梁福最后却空手而还。
  明成祖班师回到“饮马河”,与驻扎在“杀胡城”的明军会师之后,得到谍报,得知鞑靼知院失乃干率领一部分溃散的蒙军在广武镇一带,欲向明军投降,明成祖令明军指挥廓廓贴木儿前往招抚,同时,再次作出分兵的决定,令清远侯王友、广恩伯刘才率领一部分明军回师开平,防备失乃干。如果失乃干拒绝投降,则对其予以攻击。明成祖率领另一部分明军沿“饮马河”东进,搜索鞑靼太师阿鲁台部。
  
六月初九,东进的明军搜索到静虏镇(兀儿古纳河一带)时,明成祖通过谍报得知阿鲁台的军队聚集在山谷的前面,明成祖象在斡难河与本雅失里作战时那样,亲自带数十骑登上一座山冈,观察地形,指挥明军布阵。
   明成祖命令明军依照地形布阵前进,左右相距数十里,向蒙军进攻。蒙军且战且退,出没于山谷间。在此期间,阿鲁台派人诈降,但被明成祖识破。
明军出动数百名骑兵前出挑战蒙军,蒙军大队人马展开反击。蒙军反击时首先冲向明军的右哨,武安侯郑亨带领右哨成功地挡住了蒙军的进攻。4
   阿鲁台亲自带领数千骑兵冲向明成祖御营,结果遭到了明军都督兼骁骑将军谭广率领的神机营的射击。5
   据史载,神机营为了能够保证长时间持续的射击,通常分为三排,前一排首先由处于队列第一、三、五、七、九、十一等位置的士兵射击,再由处于队列第二、四、六、八、十等位置的士兵射击。
   前一排的士兵在每一次射击之后,马上将神机铳递回中间一排的士兵,同时从中间一排的士兵手中接过装好弹药的神机铳。
   中间一排的士兵一方面负责从前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射击之后的神机铳,并向后传递给第三排的士兵装上弹药;另一方面负责从第三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已经装好弹药的神机铳,并向前传递给前一排的士兵。6
   当神机营用神机铳重创了蒙军之后,明成祖亲率千余精锐骑兵冲锋,利箭如雨般射向蒙军,阿鲁台在败退时惊惶失措一度堕马。
   明成祖率军追击到回曲津,命安远伯柳升以神机铳射击蒙军,铳声震动数十里,被射中的蒙军人马纷纷倒毙。明军发动冲锋,斩蒙军名王以下数百十人。
   六月十四日,明军追击到广漠镇才班师。明军班师时,压运着一批俘获的辎重,有一部分依附阿鲁台的蒙古兀良哈部尾随着回师的明军,企图乘机劫掠辎重。明成祖先命数百骑兵埋伏在河曲的柳林里,再用包囊装上草来冒充辎重,由十余骑兵持神机铳在后面护送。
   蒙军误认为明军主力已经撤离,遂一轰而上抢夺辎重,明军等待蒙军进入埋伏圈之后,马上跃起用神机铳射击,同时,明成祖亲率精兵杀回,蒙军大乱,人马陷入淖泥中,除数十人被俘之外,其余全部死亡。
  从明成祖首次北征的作战经过中,可以看出明军在每一次作战之前,均弄清楚当面蒙军的位置。例如明成祖与本雅失里作战之前,侦察得知其在兀古儿扎河附近;明成祖派遣一部分明军招降失乃干时,侦察得知其在广武镇一带;明成祖与阿鲁台作战之前,侦察得知其在兀儿古纳河一带。
   综上所述,明成祖首次北征,在侦察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但明成祖在后来对鞑靼的三次北征中(还有一次北征是对付瓦剌,不计算在内),均弄不清楚当面蒙军的位置,这表明,鞑靼方面已经吸取了教训,采取了有效的反侦察措施。
  另外,明成祖首次北征,神机营在作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对明成祖后来的四次北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后来永乐二十年的北征中,明军屯营时,大营居中央,大营之外分驻五军,步兵在内,骑兵在外,而神机营又在骑兵之外,这意味着一旦与敌人交锋,神机营必将首当其冲。
  在具体作战时,明军在首次北征中使用神机铳的一些战术,亦在后来的四次北征中重复使用。例如明军先以少数骑兵诱敌,等到敌人大队人马反击时进入神机铳的射程之后,再用大量神机铳射击,明军在首次北征与阿鲁台作战时用了这种战术,其后在永乐十二年的北征中,明军与瓦剌在忽兰忽失温作战再次用了这种战术;再例如明军先以辎重诱敌,后用神机铳伏击,明军首次北征中在广漠镇一带的河曲的柳林里用过这种战术,其后在永乐二十年的北征中,明军于威远川再次用同一战术击败了蒙军。

六.回师经过
  前文已经提到明成祖在“杀胡城”作出了分兵的决定,令清远侯王友、广恩伯刘才率领一部分明军回师开平。王友、刘才率军回到禽胡山一带,为了躲避鞑靼知院失乃干率领的蒙军而绕道应昌,结果导致一些明军因缺粮而饿死。事后,王友、刘才的避战行为受到了明成祖的严责。
  而明成祖率主力在广漠镇一带班师时,也不再经原路回师,而是折向西南,经过兴安岭的永宁戍、通川甸等地回到开平,七月十七日,回到北京。明成祖率主力在绕道回师的途中同样出现了缺粮的情况,明军用俘获的畜牲来应急,明成祖还下令明军互相赊粮,并承诺回到关内之后由官方代为偿还。

明成祖最初制订的计划是沿原进军路线回师,并预先在进军时沿路筑城贮粮(例如平胡城),目的当然是为回师做准备。但后来战局的变化致使明军不能按原定计划沿原路回师,两路明军均绕道回师,明成祖回到开平时,不得不令都督张远等人重返平胡城,把贮存在该城的粮食运回。
   明成祖吸取了首次北征回师时的经验教训,在后来的四次北征中主力均按原路回师,充分利用进军时在沿路预先贮存的粮草,所以不再出现缺粮的情况。


 七.首次北征的后果
   明成祖首次北征历时三个多月,纵横二三千公里,虽然末能歼灭鞑靼部,却扫荡了鞑靼的根据地斡难河、胪朐河一带,促成了鞑靼内讧,致使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在逃亡途中被瓦剌杀死、鞑靼太师阿鲁台称臣朝贡。
   永乐八年之后,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已死,瓦剌的头目马哈木、太平,这一刻的明成祖已经成为了蒙古诸部的最高统治者。
   下面是蒙元势力被迫北迁之后,蒙古诸部的最高统治者的名单,本名单主要根据汉籍整理:
  (一)元顺帝
  (二)爱猷识里达腊
  (三)脱古思帖木儿
  (四)坤贴木儿7
  (五)鬼力赤
  (六)本雅失里
  (七)明成祖朱棣8
   后来,瓦剌及鞑靼先后反明,擅立新大汗(例如答里巴、阿台等),从封建名教的角度来看,这些属于反叛的行为,明成祖分别在永乐十二年、永乐二十年、永乐二十一年、永乐二十二年对反叛者进行讨伐,最后死在征途上。

  1《明太宗实录》记载,明成祖首次北征之后,永乐十一年至十五年,明廷先后给臣服的阿鲁台所部头目授予职事,共计授官3765人,而洪武年间,蒙古纳哈出所部三十万人降明,明廷授予的官属将校为3300人,据此估计阿鲁台大约控制了二三十万人(详见《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第94页);此外,朝鲜《李朝实录》世宗三年十二月辛丑记载(永乐十九年)“鞑靼兵四十万屯于沈阳路”亦可作参考。
  2例如三月二十五日,明军上午从金刚悍出发,中午之后休息。详见金幼孜撰的《北征录》
  3例如明军曾经在金刚悍休息了数天。详见金幼孜撰《北征录》
  4《明史.郑亨传》称郑亨在此役“论功为诸将冠。”
  5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十八转引的《北征录》曰:“六月九日发飞云壑,虏列阵以待。上敕诸将严行阵。虏伪乞降,上命敢招降敕授之。俄而左哨接战,至为龙口虏拥众犯御营。都督谭广以神机营兵直冲其阵,败之。追奔十余里。上亲逐虏于山谷间,复大败之。虏叶辎重弥望,牛羊狗马遍满山谷。广,骁将也。每用为前锋。此北伐之初驾也。此时虏尚能师,所谓列阵诈降是已。”
  6参考《明实录》景泰元年六月乙西五军坐营都指挥佥事王淳言太宗旧制条;另外,朝鲜《李朝实录》世宗二十三年六月戊辰条称:“火炮最御敌之利器也。尝闻中朝于北征之时,非唯放射人赍持,或驮载于马,或使一人赍持从之,随其射尽传授。”
  7《明史.鞑靼列传》称:“自脱古思帖木儿后,部帅纷拏,五传至坤帖木儿,咸被弑,不复知帝号。”
  8作于十七世纪初的《黄金史纲》,称元顺帝一个已经怀孕的后妃被明太祖俘虏后,生了明成祖朱棣,故明成祖朱棣是元顺帝的儿子,暗示蒙古人仍然统治着中原。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朱棣一度成为了蒙古诸部的最高统治者。

[ 本帖最后由 橙色骑士 于 6.6.2008 00:56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5.6.2008 23:53:39 | 只看该作者
瓦剌大汗失踪之谜 ——明成祖二次北征简析

作者:大好河山

一.战前形势

明成祖首次北征之后,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在兵败逃亡时,被瓦剌马哈木等杀死。鞑靼太师阿鲁台亦称臣朝贡。
此前,瓦剌就已经投靠了明廷。当时瓦剌的三个首领,即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别被明廷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至此,蒙古草原的最大的四个封建统治者阿鲁台、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尽向明成祖称臣。
但明成祖并没有放松对蒙古诸部的戒备,除了下敕令边将注意修治壕垣之外,自己亦亲自离京北巡。
尽管瓦剌的最高掌权者马哈木、太平、秃孛罗表面上仍然和明朝保持着属藩关系,但对明朝的反迹已经一日比一日明显——政治上,瓦剌偷偷地选了一位名叫“答里巴”的傀儡为汗;军事上,瓦剌出兵入侵鞑靼的地盘,暴露出并鞑靼的野心。甚至擅留明朝敕使、企图侵略明境。
鞑靼的阿鲁台把瓦剌擅立大汗的事告诉了明廷,请明军发兵讨伐瓦剌,并表示愿意做先锋。阿鲁台的亲明态度获得了明成祖的丰厚回报,永乐十一年(1416)七月,明成祖正式敕封阿鲁台为“和宁王”。根据《元史.地理一》的记载,元代“和宁路”始名“和林”。因此,所谓的“和宁王”其实就是和林王。和林地区曾经一度是蒙古帝国首都的所在地。自从蒙元被逐出中原之后,和林地区又成了蒙古的一个复兴基地。和林地区原来属于鞑靼,然而早已经被瓦剌用武力侵占。此刻明成祖封阿鲁台为和宁王,表示明朝不承认瓦剌占据和林地区的合法性,作为宗主国,明朝认为这个地方应该是鞑靼的。
永乐十二年(1417)春,明成祖终于率军亲征瓦剌,鉴于明朝与瓦刺双方存在的隶属关系,所以明成祖这次北征从封建名教的角度来看是一次平叛之战。

二.战区地理环境
明成祖二次北征的进军路线基本上与首次北征追击鞑靼大汗本雅失里的路线相同。
巧合的是,明成祖二次北征的主战场所在地忽兰忽失温在克鲁伦河及鄂嫩河之间,与首次北征的主战场所在地斡难河畔亦相距不远,同在和林地区之东。
具体地理环境可参考拙作《明成祖首次北征简析》,兹不赘述。

三.双方动用兵力

明成祖这次北征率领的明军仍然号称五十万,作战部署如下:
大营:安远侯柳升都督马旺(副)都督陈翼(副)都督程宽(副)都督全玉(副)
中军: 武安侯郑亨兴安伯徐亨(副)都督马瑛(副)都督章安(副)
左哨: 宁阳侯陈懋 襄城伯李隆(副) 都督朱崇(副)
右哨: 丰城侯李彬遂安伯陈瑛(副)都督费献(副)都督胡原(副)
左掖: 成山侯王通 保定侯孟瑛(副) 都督曹得(副)
右掖: 都督谭青 新宁伯谭忠 都督马聚(副)
前锋: 都督刘江 都督朱荣

瓦剌方面应战的军队为三万余人,其统帅为傀儡大汗答里巴以及顺宁王马哈木、贤义王太平、安乐王把秃孛罗等人。 四.作战经过
永乐十二年(1417)正月二十五日,明成祖命北京、山东、山西、河南、中都、直隶、徐州等卫所选出军人,分别由都指挥、指挥、千户及百户率领随军运粮。二十六日,动员山东、山西、河南、凤阳、淮安、徐、邳等地的民丁十五万,运粮到宣府,为北征做准备。
二月六日,和宁王阿鲁台派使者来朝,称瓦剌派遣部分骑兵已经到达兴和一带侦察。明成祖首先令前锋都督刘江前往兴和,其后又令右掖都督谭青率兵往兴和加强戒备。
三月二十七日,明成祖亲率六军由北京安定门出发开始了对瓦剌的征伐。这次北征,明成祖特地带了皇太孙同行,目的是让皇太孙亲历战阵。
明成祖并没有隐瞒北征的企图,在途经沙城时还举行了大阅兵。

这次北征的进军速度不算快,明军通常利用早晨至中午这一段时间行军(有时亦利用中午至傍晚这一段时间行军),其余时间休息。从三月二十七日于北京出发,到六月初七在蒙古高原腹地忽兰忽失温与瓦剌主力作战,历时三个多月。在这三个多月的行军时间里,明军只有在五月初七、六月初二及初三这三天是全日行军的。在行军时,明军每隔十多天便休息二至四天,其中在兴和及沙城一带还休息了十天。与上次北征一样,明军每进军一段路程便驻扎预先筑好的在城寨里。显然,明成祖这次北征仍然是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进军方式。

四月二十四日,当明军进至屯云谷一带,瓦刺孛罗不花等人来降。
五月二十三日,明军到达通泉泊。前锋都督朱荣向明成祖报告,称有数千可疑人物正在由西往东行走,明成祖命朱荣继续侦察。二十七日,前锋都督刘江向明成祖报告,称已经侦察到这批可疑人物的行走路线。明成祖命刘江率兵急起直追,与前方的朱荣会合相机行事。六月初四,在双泉海,明军的哨马报告有数百名瓦剌兵在前。这些瓦剌兵与明军的前锋稍战即退,明军前锋都督刘江率兵追至康哈里孩这个地方,击毙了数十人瓦剌兵。六月初五,前进的明军再次与一股瓦剌兵相遇,明军前哨击退了这些瓦剌兵。

六月初七日中午,明军来到了忽兰忽失温。瓦剌首领答里巴、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等事先已经驻军于高山之上,占了地利。这表明,忽兰忽失温是瓦剌首领们主动选择的战场。瓦剌似乎早已经决定在忽兰忽失温与明军决战,并提前派一些士兵将明军引诱到这个预定的战场来。
瓦剌军大约有三万多人,每人带从马三四匹,集结地离明军约十里。明成祖亲自披上铠甲,带领一部分精锐士兵首先前进,各路人马紧随其后。明成祖登上了一座高冈,只见前面的瓦剌已经兵分三路,便下令几名重骑兵往前直冲过去,向瓦剌挑战。瓦剌军居高临下,径直冲下山来迎战。安远侯柳升率领大营的明军早有准备,当瓦剌军进入明军的神机铳炮的射程之内时,遭到了明军一轮齐射,当场击毙了数百名瓦剌军人,瓦剌军开始惊惶失措,弃马而走。明成祖亲自率领重骑兵乘机发起攻击,明军鼓噪而进,瓦剌军且战且退。率领中军的武安侯郑亨在追击时不慎中箭,只好暂时退下,过了不久,郑亨又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瓦剌军在进攻明军的阵营受挫之后,不得不重新集结布阵,防御明军的反击。看来此刻瓦剌的首领们,已经不再奢望能够主动进攻击败明军,他们转而采取防御的策略,希望能够保持一个不胜不败的平局。不过,对明军而言,平局就意味着失败,因为明军号称五十万人,瓦剌军仅有三万人,明军与瓦剌军在战场对峙下去,明军后勤的压力会比瓦剌军大得多。况且,明军很难在与瓦剌军对峙的状态下安全撤离战场,由于古代通讯设备落后等诸多原因,任何的阵前撤退都很难是有秩序的撤退,极有可能导致军心动摇,而最终演变成一场各人争先恐后逃跑的大溃败。(历史上因阵前撤退而溃败的例子,前有淝水之战,后有土木之战。)因此,明军唯一的选择是,只有战胜瓦刺,才能平安撤离蒙古草原。

现在终于轮到明军进攻了。明军进攻时兵分两路,率领左哨的宁阳侯陈懋,协同左掖的成山侯王通强攻瓦剌阵营的右边,瓦剌拼命抵挡,稳守住了。左哨的都督朱崇(陈懋的副手)、指挥吕兴带兵手持神机铳炮逼近瓦剌阵营,用神机铳炮抵近一轮接一轮地射击。瓦剌军伤亡惨重,其阵脚已经被打乱了,但仍然顽抗到底。明军虽然用神机铳炮打乱了瓦剌军的阵脚,可是这种兵器不利于贴身肉搏。而最后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来还是要靠贴身肉搏、刺刀见红的近战。
率领右哨的丰城侯李彬协同右掖的都督谭青及其副手都督马聚,强攻瓦刺阵营的左边。双方将士混战在一起,战斗已经白热化。明军都督马聚受伤,都指挥满都力战死。明成祖在远处望见战局一时陷入胶着状态,便亲自率领重骑兵再次发起进攻,加入战团。明军前锋刘江干脆下马手持短兵器步战,突入阵中,亲手杀死了很多瓦剌士兵。

在明军的全线攻击之下,瓦剌军抵挡不住,终于全线崩溃了,余众四散而走。明军乘机追击。当明军越过两座高山之后,与重新集结起来的一部分瓦剌军发生了遭遇战。瓦剌军再次溃逃。明军右哨的丰城侯李彬等人一直追到土刺河,在那里生擒了数十名瓦剌士兵,另外,中军副将孙亨嗣也俘获了瓦剌战马三千匹。不过,瓦剌首领马哈木、太平等人则成功逃跑了。当明成祖收兵回营时,已经二鼓了。
此役,在白天的战斗中,还发生了一段插曲。内侍李谦擅自引导皇太孙到九龙口观战,明成祖知道后大惊,急忙派人将皇太孙追回大营。后来,李谦因此而畏罪自杀。

将明军与瓦剌军在忽兰忽失温之战的表现作一比较,就可以知道那支军队的战斗力更强。无论是进攻能力还是防御能力,瓦剌军都比不上明军。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明军的总体作战能力比起瓦剌军要更胜一筹。

翌日,明军诸将要求继续对瓦剌展开追击。明成祖听从了皇太孙的意见,认为穷寇勿追。

明军完全有能力对瓦剌军展开大规模、长时间、远距离的追击。虽说忽兰忽失温之战结束之后,明军与瓦剌军都有伤亡,但明军号称五十万,承受伤亡的能力比瓦剌军大得多。然而,明成祖却选择了撤退,原因是明军与瓦剌军作战时,后路始终在鞑靼阿鲁台部的潜在威胁之下。当时阿鲁台的根据地可能在呼伦贝尔一带,距离明军仅有几天的路程(尽管阿鲁台已经向明成祖称臣,但明成祖对阿鲁台仍然是疑虑重重,例如明成祖在进军时就要求明军要留意,如果看见有蒙古人往东走,可能是瓦剌派往鞑靼的使者,如果看见有蒙古人往西走,可能是鞑靼派往瓦剌的使者,对于这些蒙古人,明军全部予以拘留)。
明成祖把战场命名为“杀胡镇”,率军在战区逗留了二三日,可能是在打扫战场。之后,下令班师。

明军开始沿着进军的路线回师。六月十一日,明军回师到三峡口,峡口山上盘据着一批瓦剌士兵,还有数百人在双海子出没。明军以火铳射击双海子的瓦剌士兵,瓦剌士兵撤离了该地,峡口山上的瓦剌士兵见势不妙,亦撤离了。

明成祖在回师途中,分别于六月十七、十九、二十五日接见了阿鲁台的使者,阿鲁台本人则声称有病不能来朝见。
八月初一日,明成祖率军由安定门进入北京。明军回师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进军则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可见明军回师的速度比进军的速度要快得多。

五.双方的伤亡
史载,明军与瓦剌军作战时,杀其名王以下数千人(《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二年六月已巳条)。而明军的伤亡,据说与瓦剌差不多(《明史纪事本末》之《亲征漠北》)。

六.瓦剌大汗失踪之谜
历史总是不断重复着的。明永乐年间,瓦剌顺宁王马哈木、贤义王太平、安乐王秃孛罗等三王秘密立傀儡大汗答里巴反明,此事和后来清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确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清康熙年间,由于满清撤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及靖南王耿精忠等人造反。吴三桂在檄文中声称自己三十年来秘密收藏了一位前明太子,吴三桂此举不过是为了收买前明遗民人心而已,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吴三桂真的秘密收藏了什么前明太子。清康熙年间“三藩之乱”与明永乐年间的瓦剌顺宁王马哈木、贤义王太平、安乐王秃孛罗之乱一样,以失败告终。


现在探讨一下瓦剌傀儡大汗答里巴的下落。首先回顾一下《明太宗实录》的有关记载:
“(永乐十二年六月)戌申,驻跸忽兰忽失温。是日,虏寇答里巴、马哈木、太平、把秃学孛率众逆我师,见行阵整列,遂顿兵山巅不发。上驻高阜望寇已分三路, 令铁骑数人挑之,虏奋来战。上麾安远侯柳升等发神机铳炮,毙敌数百人。亲率铁骑击之,虏败而却, 武安侯郑亨等追击虏,亨中流矢,退。宁阳侯陈懋、成山侯王通等率兵攻虏之右,虏不为动。都督朱崇、指挥吕兴等直前薄虏,连发神机铳炮,寇死者无算。丰城侯李彬、都督谭青、马聚攻其左,虏尽死斗,聚被创,都指挥满都力战死。上遥见之,率铁骑驰击,虏大败,杀其王子十余人,斩虏首数千级,余众散走。大军乘胜追之,度两高山,虏勒众复战,又败之。追至土刺河,生擒数十人。马哈木、太平等脱身远遁。会日暮,末收兵。皇太孙遣骑兵,四出觇视,知虏已败走,上始还帐中。”

上述引文的记载:“是日,虏寇答里巴、马哈木、太平、把秃学孛率众逆我师......”这是答里巴最后一次在《明实录》中露面。《明太宗实录》记载忽兰忽失温之战结束时,称:“马哈木、太平等脱身远遁”,逃跑的名单中完全没有提到答里巴。从此,此人失了踪,几乎在所有的汉文史籍中绝迹。那么,答里巴是否在忽兰忽失温之战中死亡了呢?带着这个疑问,检索《明太宗实录》。发现《明太宗实录》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击毙答里巴,但是在记录忽兰忽失温之战的内容有:“虏大败,杀其王子十余人,斩虏首数千级, 余众散走”之句。据此估计这个被击毙的王子很可能就是答里巴。因为明代的书籍有把蒙古大汗称为“王子”的习惯。例如《明实录》中宣德九年冬十月乙卯条记载:“瓦剌脱脱不花王子率众至哈海兀良之地,袭杀阿鲁台妻子部属,及掠其孳畜。阿鲁台与失捏干,止余人马三千,徒居母纳山,察罕恼刺等处。七月,脱欢复率兵,袭杀阿鲁台、失捏干,其部属溃散。阿鲁台所立阿台王子止百余人,遁往阿察秃之地......”这里所说的脱脱不花王子就是瓦剌所立的傀儡大汗。而阿台王子就是鞑靼所立的傀儡大汗。还有后来著名的蒙古达延汗亦称“小王子”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明成祖在忽兰忽失温之战结束之后发的班师诏书中称:“杀其名王以下数千人”,而《明太宗实录》是在宣德元年编纂的,已经把班师诏书中的“名王”改成了“王子”,这似乎暗示明军在忽兰忽失温之战击毙了答里巴这个瓦剌傀儡大汗。在忽兰忽失温之战结束之后的第二年(即永乐十三年初),瓦剌向明朝遣使谢罪。《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三年春正月丁未条记载:“瓦剌顺宁王马哈木、贤义王太平、安乐王秃孛罗遣使观音奴塔不哈等贡马谢罪言:‘数年以来,仰皇上大恩,如天罔极。前者不能约束部属,致犯边境,且拘留使臣舍黑撒答儿等,实非本心,皆为左右所误,致负大恩。天兵远临,死罪万万。今惭惧无地,庸自追悔,伏望天地,大德曲赐赦除,俾得自新,仍朝贡如初。谨遣使护送舍黑撒答儿等来归,并献良马五十匹。’上览奏日:‘黠虏尚敢巧言文过!’群臣以为夷狄禽兽不足与较,惟天德广大,无物不包,请姑容之。上然其言,遂受献命馆其使。”《明实录》的这一段记载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二点,一是瓦剌遣使谢罪的三王当中不包括答里巴;二是明朝君臣在讨论对策时竟也没有提到答里巴。总之,答里巴仿佛已经人间蒸发。一般人会认为如果明军真的在忽兰忽失温之战击毙了答里巴,应该大肆宣扬才合情理,怎么会语焉不详呢?这可能是连当时的明军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否击毙了答里巴,只是战后发觉此人失踪,从而推测他已经死亡。成书于明末清初的《黄金史纲》、《蒙古源流》等蒙古史书提到了一个名叫“德勒伯克”的蒙古大汗,有学者认为此人就是汉籍中的答里巴大汗。据这些蒙古史书记载这位大汗死于1417年(永乐十三年,即明成祖二次北征结束之后的次年),死因不明。换言之,答里巴大汗并非死于忽兰忽失温之役。但我认为这些蒙古史书的记载不可靠,因为这些书出现的时间比较晚,而且对蒙古大汗世系的记载互相矛盾,非常混乱。这些蒙古史书的记载还与《明实录》的记载产生矛盾,因为如果说答里巴真的是死于永乐十三年,那么为何永乐十三年春瓦剌遣使谢罪的三王当中不包括答里巴呢?

况且,并不是所有的蒙古史书都认为“德勒伯克”的蒙古大汗死于1417年(永乐十三年)的。例如罗密的《蒙古家谱》记载,从必力克图汗(即明籍中的“爱猷识里达腊汗”)到他尔巴克汗(即“德勒伯克汗”或“答里巴汗”)共历时55年。而《蒙古源流》记载从阿裕锡哩达刺汗(即明籍中的“爱猷识里达腊汗”)到德勒伯克汗亦历时55年(虽然其间有两位大汗的在位时间互有出入,但总年数相等)。不过,《蒙古家谱》记载元顺帝出塞之后一年死去。而《蒙古源流》记载元顺帝出塞之后两年死去。由此类推,《蒙古家谱》记载的他尔巴克汗的死亡时间应该比《蒙古源流》记载的德勒伯克汗的死亡时间早一年,即死于1416年(永乐十二年)。故他尔巴克汗完全可能死于忽兰忽失温之役。

至于《蒙古源流》记载德勒伯克汗死后继位的额色库汗,与当时瓦剌的贤义王太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张尔田先生在校注《蒙古源流》时认为额色库汗是贤义王太平的儿子捏烈忽(明帝于宣德元年敕捏烈忽袭爵贤义王),因为蒙语“额色库”和“捏烈忽”差不多同音。而蒙古史学者宝音德力根则认为蒙语“额色库”就是“太平” 的意思,故“额色库”就是贤义王“太平”。但是,宝音德力根认为德勒伯克汗死后继位的并不是额色库汗,而是《黄金史纲》记载的斡亦剌台汗,此人是阿里不哥的后裔。总之,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佚名的《北虏始末》曾经记载答里巴被阿鲁台杀死,但这属于孤证,而且此书晚出,可信度亦成为疑问。昔日蒙古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在兵败逃亡时,瓦剌马哈木等杀死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后,立即向明朝通报。由此及彼,鞑靼太师阿鲁台如果真的杀死瓦剌擅立的答里巴,肯定也会向明朝通报(此前的永乐十一年,阿鲁台曾经向明朝通报瓦剌擅立答里巴,详见《明史.鞑靼传》)。可是,明代官方典籍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记载。最后指出的是,本文虽然认为答里巴极有可能死于忽兰忽失温之战,但尚未有直接而且可靠的文字记载来证明。同时,本文也认为并没有充分证据证实答里巴并非死于这一战。换言之,忽兰忽失温之战之后,答里巴的下落仍然是一个谜。

主要参考书目:
《元史》
《明太宗实录》
《后北征录》金幼孜(明)
《殊城周咨录》严从简(明)
《剪胜野闻》徐祯卿(明)
《明史纪事本末》
《明史》 《明代满蒙史料:李朝实录抄》池内宏编(日)
《廿二史札记》赵翼(清) 《北虏始末》佚名
《黄金史纲》佚名
《蒙古源流》萨冈彻辰(清)
《蒙古家谱》罗密(清) 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 宝音德力根《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

[ 本帖最后由 橙色骑士 于 6.6.2008 00: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5.6.2008 23:54:01 | 只看该作者
横扫东蒙古四大汗国——明成祖三次北征简析

横扫东蒙古四大汗国——明成祖三次北征简析
[作者]大好河山

(一)战前形势

永乐十二年,明成祖亲征,沉重地打击了瓦刺。不久,瓦刺三王向明朝遣使谢罪,重新归附了明朝。而鞑靼的阿鲁台却利用瓦刺中衰的机会,连败瓦刺,使自己的势力获得了较大的发势。阿鲁台转趋强盛,开始桀骜不驯,威胁明边了。
永乐十九、二十年间,明北边连续遭受了阿鲁台的侵扰,最特出的例子是阿鲁台围攻兴和,导致明守将都指挥王唤战死。明成祖针锋相对,决定再次北征阿鲁台。明成祖的北征计划遭到了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刑部尚书吴中等人的反对。明成祖大怒,逮捕夏原吉、吴中入狱;方宾惧而自杀。
从永乐十九年起,明成祖不断征调辽东、山东、河南、山西各都司、卫所的军队,筹备粮草,做好了战争的准备。明成祖打算亲自巡视北边。这时,南下侵扰明边的阿鲁台嗅觉异常灵敏,适时退回大漠深处。双方的军队脱离了接触,战争暂时打不起来。阿鲁台时来时去,令明边境几无宁日,明成祖当然不会善罢甘休。
永乐二十年,明成祖召集重兵出塞,准备犁庭扫穴。

(二)战区历史地理环境

战区所在地为大兴安岭东、西坡一带。大兴安岭西面为蒙古高原,其地理环境在《明成祖首次北征简析》中有过叙述,不再重复。大兴安岭东面为东北平原,东北平原气候西北比东南干燥,冬夏之间有季风。夏季多雨;地形是沙丘与洼地相间隔、地势呈西高东低。
明成祖这次北征所穿越过的地方,恰好是昔日东蒙古四大汗国的疆土。东蒙古四大汗国,又称“东道诸王”,是指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合撤儿、合赤温、斡赤斤、别里古台的汗国所在地。早在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分封子弟,先后封了九个汗国。[1]其中,合撤儿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北的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一带;合赤温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南的东、西乌珠特穆沁旗一带;斡赤斤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东南的哈拉哈河一带,后来势力向东发展到兴安岭以东;别里古台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西的克鲁伦河、斡难河一带。
可以看出,东蒙古四大汗国就是以呼伦泊为中心,分布在其四周的。
明初,在著名的捕鱼儿海之战中,合赤温汗国遭到了明军毁灭性的打击,合赤温的后裔吴王朵儿只被明军俘虏。[2]其后,斡赤斤的后裔辽王阿扎失里降明,所部被编为兀良哈三卫。至于合撤儿与别里古台的后裔,史无明载,他们有可能参加蒙古大汗的军队与明军作战;也有可能在战乱中作鸟兽散。
到了明成祖北征蒙古之时,还有很多“东道诸王”的后裔出没于东蒙古。
根据学者的研究,合赤温的后裔组成的察罕万户,游牧地接近兀良哈三卫,很可能仍旧在昔日合赤温汗国的疆土游牧。明代蒙古社会组织,很多时候“万户”(也即是 “兀鲁思”)等同于“汗国”。察罕万户首领于永乐三年归附明朝,但其在明成祖多次征蒙时究竟站在那一方?虽然缺少这方面的史料,目前尚未清楚,可是也并非无迹可寻。第一,明成祖在永乐二十年的北征中来回都经过合赤温汗国的旧疆土及兀良哈三卫的地盘,却并没有碰到任何察罕万户的人,或许此集团的人为了躲避明军,当时已经跟随阿鲁台向北逃跑了;第二,蒙文史籍记载阿鲁台拥立的阿台汗,曾经带领察罕万户的人出征瓦剌。我根据以上两点判断察罕万户在永乐二十年时已经归附了鞑靼。[3]
斡赤斤的后裔兀良哈三卫,《黄金史纲》等蒙文史籍称之为“山阳万户”。虽然归附了明朝,可是叛服无常,永乐二十年,那时候的三卫已经倒向了阿鲁台,所以也成了明军打击的目标。
据说,别里古台的后裔组成了也可万户;[44]而合撤儿的后裔则组成了好儿趁万户。但是,这两个万户在蒙古草原活跃之时,已经是明成祖死后的事了,在此之前,别里古台与合撤儿的后裔踪迹成了一个谜,我个人认为,他们很可能呆在鞑靼军队中,毕竟当时的鞑靼已经控制了东蒙古。

(三)双方作战兵力

这次北征,明成祖大举召集天下兵马,除了有归附的蒙古军队之外,某些女真卫所的卫指挥也率军从征。[5]明军指挥序列如下:
大营(含中军):安远侯柳升
左哨: 武安侯郑亨
右哨: 阳武侯薛禄
左掖:英国公张辅[6]
右掖:成山侯王通
前锋;左都督朱荣
御前精骑;宁阳侯陈懋 [7]
鞑靼马队:永顺伯薛斌 参顺伯吴克忠[8]
史籍没有明确记载明军的确切兵数,但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运送辎重的军民人数。明军的辎重分“前运”与“后运”。前运有总督官三人,分别是隆平侯张信、尚书李庆、侍郎李昶。其下由泰宁侯陈瑜等二十六人领导车辆运输;由镇远侯顾兴祖等二十五人领导驴子运输。后运全部用车辆运输,有总督官二人,分别是保定侯孟瑛、遂安侯陈英,他们率领骑兵一千,步兵五千护送。前运与后运共用驴子三十四万头,车辆十一万七千五百七十三辆,民丁二十三万五千一百四十六人,运送粮食达到三十七万石。[9]明军北征之后,开平成为了明军运送辎重的一个中转站,大量北征粮食贮存于开平,当明成祖回师之时,还下令开平备御成安侯郭亮率军运粮前来接应。
鞑靼阿鲁台虽然曾经在永乐八年被明成祖击败,然而经过了十几年的生聚教训,应该恢复了元气,其应战的军民大约为二、三十万。 [10]兀良哈三卫应战的军民到底有多少呢?蒙文史籍称永乐时期的兀良哈三卫兵丁为“六千”,[11]这可能是蒙古民间流传的一个习惯数字,不是具体数字,从中也可以判断出兀良哈三卫的人口大约为二、三万左右。

(四)明军出塞前后

永乐二十年三月,明成祖率大军从北京出发,经过榆林,到达宣府以东的鸡鸣山。阿鲁台知道明军大举出塞,连夜逃遁。明军到达雕鹗堡,明成祖令朱荣率五千骑往前侦察。因为兴和已经被阿鲁台所破,明成祖将兴和守御千户移到宣府。当明成祖到达龙门时,边关的戍卒上报称,阿鲁台在撤退时遗留下二千匹马在洗马岭。明成祖下令宣府指挥王礼把这些马匹尽收入城中。
明成祖下令户部以山西、河南、山东所运的六万余石的粮食贮存于山海,还下令户部再运二千石粮食贮于开平。明成祖特别重视开平的防守,他下令兵仗局运火药千斤到开平加强防守,还要求开平守将郭亮,把城外各个无险可守的屯堡全部迁移入城内,并且指示当鞑靼军队再来侵扰时,应当据城固守待援。其后,管理后勤的总督官督运粮食到达北征大军中,除了分给将士之外,剩下的全部运回开平备用。
明军一路浩浩荡荡经龙门、云州、独石、偏岭、西凉亭、闵安、威虏镇、行州、威远川、开平、应昌向前。六月,明成祖得知阿鲁台派军南下进攻万全。经过分析,明成祖认为阿鲁台此举只是详攻,目的是为了牵制明军北上,故不予理会,按照原定计划继续前进。后来,明军到达阳和台时,进攻万全的鞑靼兵果然撤退了。

(五)蒙古草原上出现了数十万人结成的方阵

明成祖在途中下令各营将士行军的时候,不得擅自离开队伍十仗之外,违者处斩,其军官头目因管辖不力也要处斩。负责运送粮食的军民,不论行军还是宿营,都应该紧随大军之后,掉队者斩。
明军扎营布阵时,大营(包括中军)在中央,左哨、右哨、左掖、右掖分别驻扎在大营的外面,直接听命于大营。
明军的营阵,步兵在内,骑兵又在步兵之外,神机营更在骑兵之外,而神机营的外面是长围。长围各周长达二十里,明军平时只准在长围之内放牧与樵采,不准随便走出长围之外。
明成祖到达应昌之后,认为应昌以北一带土地愈来愈平旷,因此应该结成方阵。数十万军民结成一个庞大的方阵向前推进,场面非常壮观。就连神机营、马队也要序列整齐,不容许参差错乱。
应昌以北,就是昔日合赤温汗国的疆土。明军结成方阵前进,经过玉沙泉、[12]答兰纳木儿河到达了杀胡原,全程达一千公里左右,一路上没有碰到任何敢于阻拦的鞑靼士兵。
杀胡原在阔滦海(呼伦泊)以北,[13]属于昔日合撤儿汗国的疆土。明成祖为了查明阿鲁台的确切位置,派出朱荣、吴成等率领精骑四处搜索。明军搜索的范围应该在周边三百里以内。[14]连接呼伦泊向西延伸的克鲁伦河,是昔日别里古台汗国的疆土,明永乐年间,阿鲁台长期盘据在此。明成祖首次北征时,曾经与阿鲁台沿着克鲁伦河到呼伦泊一带反复追逐杀戮。鉴于上述原因,明军四处侦察的精骑肯定不会放过这一带。然而,阿鲁台为了躲避明军,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朱荣、吴成在侦察的过程中,俘获了一些鞑靼人,并把他们送到了明成祖的御营。据这些鞑靼人供称,自从明军出塞之后,鞑靼内部恐惧不安,一些部落自动散去。阿鲁台被母亲及妻子责骂,认为其不该侵扰明朝,以及“为逆”、“负恩”。[15]阿鲁台现在已经携同家属向北逃窜,“尽弃其马、驼、牛、羊、辎重于阔滦海(呼伦泊)之侧”,[16]明军遂收拾了阿鲁台所弃的马驼牛羊,烧毁其遗留的辎重之后,随即班师。

(六)明军为兀良哈人准备了一个又一个的包围圈

斡赤斤汗国的后裔兀良哈三卫沿兴安岭东、西坡游牧,明成祖不满其依附阿鲁台,决定在回师途中对其加以惩罚。
因为兀良哈的人口比起鞑靼要少得多,战斗力也弱一些,所以明军不必象对付鞑靼那样结成方阵推进了。明军对兀良哈采取多路出击、迂回包抄的新办法,为其准备了一个又一个的包围圈。
明成祖先令明军步骑二万分五路扫荡兀良哈的巢穴所在地洮儿河一带,自己亲自率领数万精骑向西迂回包抄,断其退路。郑亨、薛禄则率领大队人马随后策应。这是明军为兀良哈人准备的第一个包围圈。
首先出发的二万明军扫荡了兀良哈的巢穴,斩首数千。数万兀良哈人向西逃窜,当他们驱赶着牛马、车辆逃到兴安岭之东的屈裂儿河(归勒里河)时,刚好与向西迂回包抄的明成祖军队迎面相碰。兀良哈人措手不及,慌不择路地陷入了沼泽地中。明军左右翼骑兵一齐夹击,明成祖亲自率领前锋冲入敌阵,斩首数百级。兀良哈人在混乱中践踏着,死者互相枕藉。
不久,一些溃散的兀良哈人余众重新聚集起来,企图抵抗到底。明军依山布阵,与兀良哈人对峙。一支明军渡河截断了敌人的后路。另外两支明军分别绕到敌人的左右方埋伏起来。用不了多久,明军又为兀良哈人准备了一个包围圈。
包围圈中的兀良哈人左冲右突,他们首先向右方突围,却被右方的明军击败,损失了数百人。兀良哈人不得不回过头来,向左方突围,被预先埋伏在树林中的明军用神机弩重创。这时,明军开始收网了,依山布阵的明军会同左路明军一起夹击兀良哈人,几乎将其剿杀殆尽。特别是明军的御前骑兵,对一股漏网的兀良哈人连续追击了三十里,斩获数十人,俘获其头目。
明军不停地搜索战场。例如明军从俘虏中得到情报,知道还有千余兀良哈躲藏在屈裂儿河北面的深谷里。陈懋率领五千御前骑兵前往围剿敌人,俘获其男女千余及牛羊马数万,并夺回其所掠的明朝边卒男女百余人。
屈裂儿河之战,明军大获全胜,斩获兀良哈人口无算,夺得其牛羊驼马十余万,焚烧其辎重而回。
出乎意料的是,尚有少量兀良哈残余部众尾随回师的明军之后,弃图乘隙抢回一些牛羊辎重。明军将计就计,重新为兀良哈人准备了一个包围圈。陈懋预先率领千余骑兵埋伏在险要之处,郑亨再用一些辎重诱敌。兀良哈残余部众果然中计,前来抢夺。陈懋与郑亨前后夹击,包围圈中的兀良哈残余部众损失过半,剩下的逃得不见影踪。
明成祖大破兀良哈之后,于永乐二十年八月经开平、独石、云中进入关内,返回北京,只留下郑亨与薛禄驻守开平。而先前派往扫荡兀良哈巢穴的明军,亦已经由东路的大宁、喜峰口入关了。至此,第三次北征胜利结束。

(七)明成祖的真正对手不是阿鲁台,而是贴木儿

公元十五世纪,明成祖在一系列北征中横扫了成吉思汗分封的东蒙古四大汗国,明军如入无入之境,那里成了自由开火区。综观世界历史,同时代的人与能够与明成祖比肩的只有贴木儿汗国的贴木儿汗,他们俩都身经百战,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横扫了成吉思汗分封的诸汗国。(贴木儿汗曾经横扫成吉思汗分封的察合台、钦察两大汗国,也横扫了成吉思汗死后才建立的伊儿汗国。)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贴木儿率调集二十万步兵、还有大量骑兵,远征明朝。明成祖下令甘肃总兵宋晟严加戒备,大战一触即发。就在此时,贴木儿却在途中病死。明成祖与贴木儿究竟谁更强一些?这已经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也让无数军事爱好者为此而扼腕叹息。


[1]详见拙作《探讨蒙古四大汗国之谜》
[2]详见拙作《蒙古贵族的嫡系军队是如何被摧毁的》
[3]宝音德力根《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第121——122页;朱凤、贾敬颜《汉译蒙古黄金史纲》第54页
[4]宝音德力根《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第124——131页
[5]《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十年夏四月庚寅条
[6][7][8]史无明载,根据《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九年夏七月已己条推测
[9]《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十年春二月乙已条
[10]详见拙作《令天下蒙古人臣服的一战》注译一
[11]朱凤、贾敬颜《汉译蒙古黄金史纲》47——48页
[12]高岱《鸿猷录》之《三犁虏庭》。根据杨荣《北征记》,玉沙泉就在答兰纳木儿河附近;和田清也认为这条河就是“现在喀尔喀河的支流纳墨尔根河,详见《明代蒙古史论集》上册第80页
[13]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上册第72页;《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十年八月辛丑条记载明成祖诏书称:“七月四日师抵阔滦海之北”
[14]据《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十二年六月壬戍条推测
[15][16]《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十年七月己末条 w

[ 本帖最后由 橙色骑士 于 6.6.2008 00:5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2024 06:3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