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471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蒙特梭利教育法(儿童教育。10楼两本蒙氏教育书籍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4.12.2007 14:5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贴】蒙特梭利教育法(连载)

蒙特梭利教育法

关于蒙特梭利
•生平介绍
•基本理论
•感官教育介绍
•学习独处能力的游戏
•实施的案例

操作示例:数学能力培养
•分类练习
•守恒练习
•排序练习
•认识几何图形
•计数练习
•辨别方位
•比较练习
•计算练习

蒙特梭利的方法体系
•孩子的未来与蒙特梭利方法
•孩子成长最需要的养分
•科学的蒙氏方法
•吸收性心智
•教育目标
•工作塑造孩子的个性
•对儿童的新发现
•遵从孩子的选择
•三岁定终生
•孩子成长环境的设计
•孩子适应环境的本能
•孩子成长的导师
•孩子对独.立的渴望

教具与玩具
•成长所需的教具
•实施的具体步骤
•父母的作用
•在家里施行的感官教育

生平介绍

     玛莉亚*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省。她虽是一位独生女,思想保守的军人父亲,与出身良好家庭的母亲却不曾溺爱过她,使她从小就能够关怀别人,培养出择善固执的个性。
      五岁那年,父亲因为职务上的关系,将全家迁往罗马。在那儿,蒙特梭利开始她多彩多姿的求学过程:
      (1) 十三岁时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当时极少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

     (2)二十岁自达文奇工科大学毕业,在学期间修习自然科学及现代语言──为后来她发展语文及自然科学教学方法,植下了良好的学识根底。(3)她拒绝了父母亲要她当教师的希望,决心研读她热爱的科目──生物学,并执意进入医学院就读。然而,当时的社会非常保守,不曾有女子就读医学院的前例,而蒙特梭利几经奋斗才在二十二岁进入了医学院,也因此更加忤逆了父亲,切断了对她的经济来源。她只得靠奖学金及家教维生,度过了那段学医的艰辛路程─却奠定了她生物学的深厚学养,以帮助她了解人类成长的法则。她的确研究过低能儿蒙特梭利虽以她的才华和斗志,突破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束缚,廿六岁就以最优异的成绩,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名震全国;却仍然无法改变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成见,只能在罗马大学精神病诊所担任助理医师。

     也由于这个机会,她接触到了白痴儿童(在当时白痴和疯子同被关在疯人院),对他们也由同情地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转而开始研究智障儿童的治疗及教育问题,于是她开始阅读当时塞根关于特殊教育的著作与伊塔对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在精神病诊所的这两年工作中,她察觉到:“儿童除了食物之外,还会在屋子里面到处乱抓、乱摸,找寻可让两手操作的东西,以练习他们的抓握能力。”这种认识奠定了她教育理论中,“发展智力需要透过双手操作”的基本理论。并且由这两年的体验,她到了对低能儿童教育的看法:“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还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医药去治疗。”一改传统尽以药物治疗低能儿的偏执做法。由于她的发现和这两年创下的绩效,有机会把想法作更好的验证。

      自1898年就任以后,蒙氏把自己根据塞根的书籍和伊塔的实验所研究出的方法,实际地应用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身上;同时也为她学校的同工和罗马的教师们,预备了一套对低能儿童的“特殊观察法”,(来了解各个孩子的需要),以及教育法(去帮助孩子智能的进步)。

     不仅如此,她更针对这些孩子们的问题,用心研制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工具,帮助他们“手脑并用”增进智能,每天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七点她亲自和儿童相处,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并做笔记分析和比较,不断研究出更好的办法。结果,两年以来,儿童们学会了许多她认为不可能的事,他们不但会读会写,而且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们举行的公共考试。

      决心去研究正常儿童

     然而这种惊人的成就也给她带来了沉思,她觉得既然教育上的努力对人类智慧具有改变的可能(注:当时的学者都认为智力决定于遗传);而且,由正常儿童在“公共考试”所表现的成绩,并不比智障儿童优异的结果来看,表示绝大多数正常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被抑制或被不正当的教法所贻误,便是开始得太晚,甚至两者兼而有之。这是不能忽略的大事,她认为这是人们应该去寻找答案,要努力解决才能安心的大问题。因为,她觉得,人类未来的幸福,世界和平的希望,是寄望在大多数的正常儿童身上,于是她毅然地接受了新的挑战。

      她发现:她对低能儿所使用的方法,既然能使较低的心智状态成长,它背后的“教育原理”必定也能更广泛地运用在正常儿童的身上,会使较高的心智状态达到更高的境界。因为正常的儿童如果能够正常发展,那些低能的心智状态就绝不可能与他们相同。

     为了证明这种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可能性,她决心重新研究“正常教育学”。她从驰誉全欧的校长高位上离开,回到罗马大学注册,重做学生,研究生物科学、实验心理学、正常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等有关学科,以便彻底探索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找出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经过了沉潜苦研的七年,她逐渐地找出了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逐步地形成她的初步思想和理论。所缺乏的就是验证的机会了。

      儿童之家的创立
      1906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罗马优良建筑公会的支持下,为她带来了研究和验证提升世界正常儿童智力的机会:

      1907年1月6日,第一所“儿童之家”在罗马的贫民窟桑罗伦多区正式开幕,三个月后第二所蒙特梭利“儿童之家”相继设立。

     “儿童之家”:指的是能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它是“公寓中的学校”,不仅具有家的内涵,“如成员的彼此关爱、辅助,环境中的一切设备也都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尺寸”;更是幼儿受教育的场所。“家”里的大人们必须经常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造,使它们适合于儿童的各项发展。

      蒙氏就在这里,又为这些心智良好的儿童,用心研制了能够促进心智发展的种种教具,来提升人类的智慧,发掘无穷的潜能;也在这里的观察中体会出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举世闻名的蒙特梭利教学法。

     在“儿童之家”里,蒙特梭利应用在那六十位三至五岁小孩身上的方法,得到了惊人的成果;加上欧洲各报章、杂志、书籍对儿童之家生动的报道与描绘,使来自各国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乐口称道,誉为奇迹。于是伦敦、瑞士、荷兰等欧洲国家,纷纷仿效设立,并邀请蒙特梭利前往开设师资训练课程。

      1912年蒙特梭利前往美国,受到爱迪生等名人的欢迎,她的教育法在旧金山博览会中的展示得到了大会唯一的两面金牌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特梭利虽被迫离开她的祖国到了印度,但她的“儿童之家”和师资训练单位,在战后却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

    蒙特梭利的逝世
    蒙特梭利的晚年,依然不顾身体的衰弱不停地工作,终于在1952年5月6日逝世于荷兰的努特维克,享年八十二岁。她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更是伟大的教育,一生为了儿童,为了人类精神的复兴及人性的发展,奉献了她所有的智慧与一生。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14.12.2007 17:59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7 14:53:18 | 只看该作者
感官教育介绍

感官教育在蒙特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她的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在她的著述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感官教育训练、运动训练与智力发展以及感官教育与纪律教育、知识、技能的培养的关系和密切的联系。

     她认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在蒙特梭利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特别敏感,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过不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官教育显得至为重要。同时她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再者,她还认为,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较大关系,通过感觉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某些影响智力发展的感官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矫治和改善。

      蒙特梭利的感觉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

     视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提高度量的视知觉,鉴别大小、高低、粗细、长短、形状、颜色及不同的几何形体;触觉练习则是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听觉训练是要使幼儿习惯于区分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的训练中不仅能够分辨音色、音高,还能培养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嗅觉和味觉的训练则是注重提高幼儿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蒙特梭利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感官训练,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促进和发展他们一般感受的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各种感受处于更令人满意的准备状态,以完成诸如阅读、书写等复杂的动作,也为将来进行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蒙特梭利的感觉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她认为,感觉教育的实施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她提倡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官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去进行自由的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所以,在蒙氏的教育教具中都设有专门的错误控制系统,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按照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7 14:53:4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独处能力的游戏

学习独处能力的游戏

多年前,在一个妈妈级的友人聚会中,一位全职妈妈分享了她的人生经验——当她最小的儿童开始上学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送孩子们上学后,她就会赶紧到市场。因为她强烈的感觉必须赶快看到人,和人说说话。然而,当该做的事都办完,总还是得一个人回家。在家独处的时光,她总是焦虑地等待孩子们放学,来打破那一屋子的寂静。那段时间的生命煎熬并没有太快结束,接着,她开始有了身体的病痛。除了就医治疗,同时也积极地寻求方法,改善自己的情况。后来,她选择参加自我成长课程,也常回娘家探望自己的母亲。现在,她的生活作息和先前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心境却完全不同。不仅可以享受独处,平得地迎接每一天的到来,也和家人有更亲密的互动。

      当时在座的与会人士,大部分是职业妇女,而且大多是身负要职的忙碌者。听了她的一席话之后,大伙儿她像突然被提醒:自己是否有闲下来独处的能力?是呀!处在人生最忙碌时期的你我,是否有让自己舒缓、安静下来时刻?

      安静并不是可以立即达到的状态,安静必须是身与心和谐连结时,才能达到的境界。当我们不和他人相处时,就是自己的身与心赤裸裸相遇的时刻,此时就立即暴露我们平常的身心相处状态——是身心分离呢?还是连接呢?

     观察正在建构身心协调能力的儿童,就能特别了解身心相处的过程。如果孩子平常的活动大多是自主、自动完成的,他就有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而让心智能逐渐控制自己的身体。这样的孩子显现出来的行为,是动作的协调与精确。例如:我想把椅子端起来拿到水槽前面,我就能控制自己的手脚完成这一连串的动作;我想剪刀剪直线,我就能控制自己的肢体达成目标。

     相反的,如果孩子平常的活动多半不是来自自己的意志,动作总是补控制,就会逐渐丧失主动的能力。例如:只被允许坐在一处听成人说话,不能运用自己的能力探索环境;即孩子的身体并不是听令于自己的心智,而是受控于成人。当这个控制消失或薄弱时,身体失去了指挥,就只能任其本能的动力在身体流窜。这样的孩子所显现的行为就是脱序、不协调的动作。
      当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孩子主动完成,而使得动作逐渐协调时,会让孩子的内在感到满足(我想做什么,我做得到,而且逐渐可以做得和成人一样好)。这时候孩子才会将肢体探索的兴趣转向超越平常的状态——安静。安静是必须透过个人意志力才能达到的肢体控制。

     以下介绍如何和孩子经历安静的一些方法,首先是控制肢体不动来制造安静;在安静的状态下,可以听见平常忽略的声音,甚至有机会重新理解这些声音。此时安静就成为一种能力——超乎平常的理解力,让你重新了解环境以及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最后,当你能享受安静后,安静即能成为一股激发内在潜能的力量。

    孩子需要有机会经历安静,更需要一个有能力安静的成人来引导他。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让自己安静的方法,或者去除无法安静的因素,让自己凝聚内在能量,并激发个人独特的潜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7 14:53:59 | 只看该作者

安静游戏

安静游戏

      第一阶段
      1、 先关掉家中人为的声音(如:电视、音响等),以及可能会中断活动的因素(如:正在烧的开水、电话等),再邀请孩子和你到较安静、舒适的地方(如:书房、卧房)
      2、 告诉孩子这是一个特别的活动,你现在要让自己的头(或是手、脚等,你自己觉得最轻松、最容易开始的部位)不动,接着请孩子注意看你:自然放松身体,保持全身寂静不动数秒。
      3、 询问孩子是否看到你刚才头部完全不动,然后请孩子也试试看(图一)。给予孩子明确开始和结束的信息,例如:当你说开始,就必须不动;当你弹指(或以双唇轻弹一声)就表示结束。
      4、 依刚才约定的信息让孩子重复练习,过程中你也必须和孩子一样保持静止不动。
      5、 更换不同的身体部位,同步骤2—4的方式继续进行。
      6、 根据孩子的兴趣以及能安静的能力,变换不同的身体部位,最后练习全身不动,并且逐渐加长静止的时间。

      补充说明
      此阶段的活动能让幼儿意识自己的肢体,并以不同于平常的方式——“静止”来控制肢体,若发现幼儿尚无法完成上述活动,不必勉强,这表示孩子还需要更多身体动作的练习,也就是必须先有较佳的动态控制能力,才能做表态的控制。

      变化延伸
      1、 和孩子进行带有肢体名称的儿歌律动,例如:“头儿、肩膀、膝脚趾……”“一个拇指动一动……”“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来增加孩子意识肢体与控制肢体的练习。(图二)
      2、 一二三木头人:这是一个传统的团体游戏,四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玩得很好,也可以变化成一二三机器人、一二三睡美人等。配合游戏规则与团体游戏的乐趣,让孩子练习控制不动一段时间。
      3、 模仿布偶:请孩子模仿他喜爱的布偶模样,这是两岁多孩子就可以做的活动,但能够控制不动的时间以及模仿的深刻性,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和观察力而有很大的差异。

      第二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的活动,你和孩子已经可以共同创造一段寂静的时光,此时环境中的声音就显得格外地清晰。
      1、 在孩子能静下来维持不动一段时间后,邀请孩子闭上眼睛,然后注意听见什么声音,并告诉孩子等你的指令后再张开眼睛。
      2、 邀请多位孩子安静闭眼倾听一段时间后,再请孩子们张开眼睛,分享彼此刚才听到的声音。
      补充说明
      此阶段除了能发展辩认环境声音的感官敏感度外,还能让人体会安静其实也有很多不同的程度和状态。经过此阶段的活动,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进而探索自己的内在;除此,你或许有机会倾听孩子内在的声音呢!

      变化延伸
      1、 进行上述活动,可同时介绍乐器,让孩子先听一段音乐(你事先挑选的),然后从中找出他所认识的乐器声。如果你自己是音乐爱好者,可以藉此把孩子的感官敏感期,引导孩子逐渐亲近音乐。
      2、 邀请孩子到户外从事上述活动,再和孩子一起分享听到的声音,如:风声、海浪声等。当孩子能够确实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后,可以一起寻找声源,培养孩子成为自然观察者。

      第三阶段
      确定孩子已经能控制自己的意志进入安静,并敏锐知觉环境中的声音后,就可以尝试做此阶段的活动。
      1、 邀请孩子们坐下来,先请孩子们静坐不动,然后轻唤孩子的名字。当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后,再以最安静的移动方式,走到你的身边。
      2、 也可以走到离孩子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多次练习后,你甚至可以在门边或隔壁房间),轻唤孩子的名字,然后等待孩子安静地走向你。
      3、 ——呼唤所有参与此活动的孩子名字。

      补充说明
      1、 在进行此阶段的协和体练习时,更能看出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宜先邀请较不能久坐的孩子到你的身边,才能让所有孩子都能经历成功。
      2、 每个阶段需练习多久时间,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不同的孩子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另外,纵使已经练习至第三阶段,仍可以再进行第一、二阶段。

     给父母的话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学习者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真正的学习吸收。但是,安静并不等同于不说话,安静也可以是分享、讨论,但却是来自沉静的思考。成人或许可以要求孩子闭上嘴巴,但这只是安静的假象,并无助于孩子进入学习状态。

     现代的孩子(包括成人吧!)往往暴露于过多的感官刺激,以及动作经验不足、运动量不够,不仅阻塞了感官知觉的发展,也阻碍了身心的连结。如果我们希望提供孩子一个能培养敏锐感受力,协助身心和谐,并开发个人内在心灵力量的环境,就必须先从成人做起,减少置身于过多的刺激与资讯中(例如:关掉电视、谨慎地节选资讯来源),腾出时空让自己有机会独处,给予自己和孩子有机会经历安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7 14:54:23 | 只看该作者

实施的案例

实施的案例

如果孩子偶尔淘气,不听大人的话,父母往往不以为然;如果孩子经常不听话,管不住,父母就会深感头疼。“不幸”的是,许多父母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的增长,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愈来愈严重,而且在父母不断唠叨下,孩子甚至产生了叛逆的心理,不管父母说什么,也不管对自己有多大好处,一律是先否定再说。
  
      奇怪的是,每当父母把孩子如何顽固执拗的表现告诉幼儿园的老师,老师却很可能不认同;父母告诉其他和孩子接触过的熟人时,他们往往也会表示诧异:“你的孩子挺好的呀!没有你说的那么捣乱啊!”当父母听到别人这样说时,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已经上幼儿园大班的姗姗就是这样,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姗姗热情、爱学习、容易相处、乐意照老师的要求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在家里,姗姗总是闹别扭,特别是对爸爸说的话,她一般都要反对一下,让爸爸老大不痛快。同一个孩子,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评价,是孩子在父母和别人面前的表现真的有那么大的不同,还是另有原因呢?

      孩子为什么说“不”?
     几年前,曾有一所小学做了一项“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够满意”的调查,调查结果发表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统计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有58项之多,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说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等等。

     看了小学生们对自己爸妈的不满意,你有什么想法?第一,这是对小学生做的调查,与我这个幼儿家长何干;第二,就算有对上号的地方,恐怕你也不愿意把这样地父母形象何自己连接在一起。但是,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满意,在我们身上多少会有体现。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虽然嘴上没说,但这些不满意已经在他的心理了,并且已反应在行为上。的确,孩子的这些不满意都可能成为向父母说“不”的理由。

      成人没有以身作则
      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以往我们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有许多问题的产生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即使爸妈说的条条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比如,姗姗的爸爸就有这个问题,他不让姗姗在看电视时吃东西,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姗姗有好几次忍不住给爸爸提意见,结果逢他看的高兴时,他就说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兴时,他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起初,姗姗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都不愿意听,姗姗的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

      把孩子当小小孩对待
     再有一些父母无视孩子地成长,总是把孩子当小小孩子对待,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这是造成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经常教育小朋友“自己地事情自己做”,姗姗听了以后特别想做点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一天,姗姗提出晚饭后自己洗自己的碗。可是妈妈左思右想一番,还是以“万一碗摔碎了怎么办?”“碎片刺破手怎么办?”等理由拒绝了她。没有做成事情,姗姗可不高兴了,睡觉时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很晚了还赖在爸妈的大床上,惹的爸爸想要处罚她。

     第二天晚上,姗姗一家到小姨家做客,晚饭后姗姗又提起洗碗的事,妈妈再次重复昨天的理由,没想到小姨却爽快的说:“想自己洗碗是好事啊!够不着水龙头,我给你垫个小凳子,万一碗摔坏了也没关系,小姨再买新的。”小姨话刚说完,姗姗就兴奋的大叫起来:“谢谢小姨。”接着,马上就去洗碗,而且洗的非常认真、仔细。

    孩子都是好孩子
可见,父母确实要反过来想一想:自己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难道孩子天生就是一个
不听话、爱捣乱的孩子吗?孩子真的想做一个处处和爸妈作对的人吗?其实应该说,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长。

      换个角度来说,父母喜欢乖孩子的真实理由是什么?我们不喜欢孩子和自己作对的目的何在?其实说穿了,还不是为了自己省心、省力吧!以这样的心态对待自我意识萌发,独.立性、自主性正蓬勃发展的孩子,是否有点太自私、也太短视了呢?

      让家里也像学校一样好玩
      “乔乔,不能碰;乔乔,不要在沙发上跳来跳去。”这样的话你是否很熟悉?父母常常为了禁止孩子碰家中的东西,疲于奔命的追赶和阻止,而这往往是夫妻、亲子纠纷的导火线。吵的不只是父母双方不同的教养意见,连带的孩子也会受到责备,严重的还会遭受处罚。

      家长对幼儿的学校生活状况并不清楚,也不了解老师是如何引导孩子,往往对老师存着崇拜的心情,却从来未思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何不同!

     由于幼教专业的进步与咨询的发达,让每个做家长的无不绞尽脑汁,为孩子选择一个最好的学习环境,但却忽略了最好的学习环境就在孩子的身旁——家庭。当我们怀疑为什么孩子在学校那么乖,在家中却如魔鬼般让人难以招架时,我们就应思索:学校为什么吸引孩子,让孩子如此着魔似的专心且认真的乐在其中?

      客间兼游戏间大人小孩都快意
      当拥有自己的房子时,我思索的重点是如何为孩子布置一个游戏空间,而不是到家具行选购传统的客厅设备,当我在客厅里布置一个属于孩子活动空间后,增加了我和孩子共处的时间。

     虽然朋友拜访,都埋怨没有椅子,只能坐在地板上,但我还是和颜悦色的说:“大人牺牲一点,可换来孩子的快乐!”所以当有朋友造访时,我与朋友总是能尽兴的聊天,因为孩子有了他的游戏天地,便不会再吵闹。这是我最得意的设计,而朋友则戏称这是一间托儿所,孩子们一定很喜欢!

      我利用客厅当成游戏空间,则有下列几点原因:
     •孩子在两三岁是精力最旺盛,也是较难沟通的时期,与其禁止他们在沙发上跳来跳去,还不如不要这项家具。
     •客厅的一隅设计成孩子的游戏空间,另一部分设计为大人的空间,当有客人来访时,可看顾孩子又可接待客人。
     •客厅是家人使用最频繁的场所。
     •购置客厅的家具所需昂贵,又怕家中孩子搞破坏,因此购买简单又便宜的柜子布置客厅,即节省又有利于孩子使用。

      理想的托育空间
      一个理想的托育空间的规划,需具备下列几项要求:
     •发展性:空间规划与布置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配合儿童的认知与发展等特征。
     •游戏趣味性:空间布置的趣味性与游戏器具的可玩性要高,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诱导挑战性:提供机会或调整设施让幼儿主动参与、探测世界并挑战自己的能力。
     •安全性:设计一个理想的游戏环境,对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考虑周全,以避免危险发生。
     •创造性:利用抽象性玩具或社会性互动,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想象力激发自由创作的本能。
     •艺术性:游戏要好玩,也要好看,色彩搭配适宜。
     •维护性:玩具要时常检查,维修或替换,以免产生危险。

      空间规则10大原则
      对于游戏空间的设计,有以下几点想法提供参考:
     •可视家中空间大小,放置2—4个柜子。
     •每一个柜子均分门别类的置放玩具或教具。例如:放置乐器类、图书类、感官类等等,并让孩子在家中如学校一样,学会将物品放回原处。
     •玩具虽然放置在同一个教具柜中,但仍准备盒子,放置不同性质的玩具。
     •提供一个安全,又可让孩子尽情探索的环境是最重要的。
     •了解你的孩子,选购该年龄发展阶段所需的教具与玩具。玩具的功能性要多,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玩法,也可节省费用支出。
     •可利用楼梯或走道作为艺术走廊,挂上一些不同画风的作品,让孩子在上下楼梯之间欣赏艺术,但切记画的摆放要适合幼儿的高度。
     •寻找一面墙或柜子的背后帖上纸张,便是孩子的涂鸦场所。

     虽然,你的家里并不是托幼机构,但若能用心,也能营造一个适合孩子活动的空间,成人牺牲几年的时间与空间,换取孩子人格成长的完美,绝对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7 14:55:05 | 只看该作者

操作示例:数学能力培养

操作示例:数学能力培养

分类练习
摆棋子
目的:

学习按物体的颜色分类
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
材料:塑料跳棋或玻璃弹子跳棋

要点:
1,将所有弹子取出放在一个盒子里
2,在家长的提示下,请幼儿先取一种颜色的弹子,选一个阵脚开始摆棋子,年龄稍大的可以一边摆一边唱数1-10
3,依次将六种颜色全部摆完。家长可以同时教孩子颜色的汉字和英语单词。
4,可以双手同时摆,训练双手的灵巧性。

分裙子
目的:学习多角度的分类及类别之间的包含关系

材料:妈妈在白纸上自制小裙子图样,腰上带蝴蝶结和不带蝴蝶结2种,每种再分别画有小圆图案和横线图案、竖线图案、斜线图案的裙子各2-3条。合计画10-20条,根据孩子的水平决定。
要点:
1,家长指导孩子把有共同特点的裙子放在一起,看看有几种分法。
2,家长只提出要求,不提示或示范,孩子分完后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
3,分完后回答问题:有蝴蝶结的裙子多还是没有蝴蝶结的裙子多?为什么?再问“裙子多还是有蝴蝶结的裙子多?”引出-裙子是一个集合的总概念,有蝴蝶结的裙子是裙子中的一部分。

【蒙特梭利理论】数学练习告诉我们数学的原理,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和不断的演算。

寻宝贝
目的:

学习按物品的种类进行分类
2岁,根据成人的示范进行分类
3岁,根据成人的指令性语言进行分类
4岁,根据物品的种类自己分类,并说出名称
材料:小塑料袋或小篮子
要点:
1,家长带领孩子散步或户外活动时,预先带上小塑料袋,来到户外或公园里提示幼儿拣
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可以同孩子一起拣,如不同形状的树叶,花朵或花瓣,小石头等,很多孩子都会喜欢这些宝贝的。
    2,开始展示自己的宝贝,指导或提示孩子将物品进行分类,并说出名字。
    3,家长可以以此讲些故事给孩子听。
    4,回家注意洗手,告诉孩子讲卫生的原因
    5,也可以用家里的物品进行练习

   【蒙特梭利理论】孩子从游戏中能够获得很多乐趣。

帮帮小迷糊
目的:学习用排除的方法进行分类,形成对类概念的形象认识
材料:可以利用实物,也可以利用图片
要点:

1,准备几个神秘的小口袋(可以封口的小布袋),里面预先装好物品,有几件属于同类
物品,有一件是不同类的。让孩子打开口袋,取出物品进行分类,然后作出决定,将不同类的不再装回口袋中。
    2,利用图片,让孩子把每幅图中不属于同类的物品用笔画出来。

【蒙特梭利理论】没有妥善照顾的孩子,会让将来的社会得到报应,因为他可能会成为未来社会中消极的个体,并构成文明进步的障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7 14:55:23 | 只看该作者

守恒练习

守恒练习

捏面团
目的:学习体积的守恒
材料:面团(橡皮泥)

要点:
1,家长制作两块一样大小的面团(不必告诉孩子是一样大的,让孩子自己观察),问孩
子“这两块面团一样多吗?”
    2,家长首先把一块面搓成一个长条形,再与另一块面团相比“这两块面团还一样多吗?”
   3,家长再把长条形面团捏成一个小碗,再来比,是否还一样多?
    4,家长把碗再用棍擀成一个大圆片,再来比较是否还一样多?
    5,让孩子也来试试,面团的形状不断变化为什么还是一样多呢?

  【蒙特梭利理论】我们必须记得,三岁孩子心中存在着一个内在的老师,并且一直正确无
误的引导着他。


      量米
目的:体验容积概念,精细动作锻炼
材料:塑料漏斗,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透明瓶子(塑料瓶)4-5盖,小碗一只,米若

要点:
同孩子做买米的游戏,家长做顾客买米,孩子扮演售货员
1,家长先提意拿一个瓶子去孩子处买米,要求是买平的一碗米,要求孩子必须在瓶子
上放一漏斗,用碗装米(要平),再慢慢的导入漏斗流入瓶中,尽量不外撒。
2,家长不断去买米,每次所用瓶子都与前面一个有较大区别。
3,买米结束将所有瓶子展示,让孩子观察,哪个瓶子的米多?为什么?
4,提示孩子回忆,每次都买一平碗米,米是一样多的,为什么装在瓶中看起来就不一
样了呢?鼓励孩子自己找出答案。

【蒙特梭利理论】手是表现的器官,也是创造的器官。




小魔术师
目的: 1,体会数的守恒 2,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材料:边长1。5cm的正方形硬纸片,50个或更多
要点:
以5为例
1,家长给孩子一叠正方形纸片,让孩子点数有多少个?
2,“请你和我一起当魔术师,看谁把5个正方形摆出来的花样多?“家长和孩子一起摆,
每摆一个图形取5个正方形纸片,鼓励孩子大胆相象创造,并将孩子所摆图形,教孩子用笔
画下来。
3,家长开始可以提示一些方法,比如水平摆、竖直摆等,以后让孩子自由创作。
4,3-4岁可以掌握到5以内,4-5岁可以掌握10以内的守恒。

拼图形
目的: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判断力河推理能力
材料:用彩纸(视觉上吸引孩子)剪成同样大小的圆若干,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若干,方
形若干
要点
:以圆形为例
1,取一个圆形图案放在操作台的左上方当样本。
2,将其他等大的圆形沿不同位置一刀剪成2份,将这些混放在一起。
3,让孩子从2中的图形中选出2个拚出1中的圆形图案,然后与桌子上方的样本比一比
是否一样大。
4,家长不要给以过多提示,多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5,可以让孩子亲手剪纸试试,然后孩子再将他们拼好。
6,请孩子用语言表达一下。

【蒙特梭利理论】孩子天生就能够改变他们的行为,而且他们也喜欢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7 14:55:42 | 只看该作者

排序练习

排序练习

小碗、小勺找朋友
目的:学习按大小排序、配对
材料:形状和颜色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勺子和碗各4把、个
要点:

1,家长随意将4个碗放在桌子上,并问孩子“哪个最大?哪个最小?”,请孩子按从大
到小排好
    2,家长拿出4个小勺,按上述方法排序提问
    3,家长说“小碗小勺要找朋友,请你帮忙找一找”

    排排队
    目的:学习有规律排序的方法
    材料:彩色串珠数个,或是几何图形的积木数个
    要点:

   方法一,掌握两种物体的排序
   1。同是圆形串珠,一个红色,一个绿色,引导孩子进行红、绿、红、绿……排序;
    2,可以进行相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积木的排序
    方法二,掌握3种物体有规律的排序
    1,相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排序
    2,相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排序
    无论哪种方法,家长都要先示范给孩子看,一是激发孩子参与创作的兴趣,二是便于孩
子模仿理解。
    孩子操作后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孩子用和家长不同的方法进行
排队,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创造力。

   【蒙特梭利理论】教育的内在要求只有一项,那就是由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学
习的目的。


     钻山洞
    目的:认识颜色及顺序
    材料:三种不同颜色不同造型的小汽车。硬空心纸筒一个(宽度可以让小汽车穿过,长
度略超过三量小汽车的长度)
    要点:

    1,家长用线将三量汽车连起来,让孩子观察。家长把汽车拉进纸筒,提醒孩子要注意”
看什么颜色的汽车先开进山洞的,第二辆是什么颜色?最后开进去的是什么颜色的?“当全
部汽车拉进纸筒后停下来。
    2,家长问孩子“我再拉线,猜猜第一辆出来的是什么车?”依此类推。
    3,然后将汽车拉出来,让孩子看自己说的对不对。
    4,拉线的另一端再把汽车倒拉回去,拉之前问“前方堵车要倒车,什么颜色的车先倒出
来,然后是什么颜色的?”,然后将车来出来,证实猜测。
    5,家长也可以让孩子拉线,家长猜共同参与。

    【蒙特梭利理论】我们的教学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必须维持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强烈持续
的注意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7 14:56:01 | 只看该作者

认识几何图形

认识几何图形

分四份
      目的:学习分四等份
      材料:彩色手工纸(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剪刀,白纸,胶水
      要点:

      1,家长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
      2,家长给孩子看准备好的彩色纸,让幼儿说出都有什么形状的纸。请孩子把每张纸都分成四份。
      3,孩子如果一点都不会,经过尝试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人拿一张同样形状的纸,如正方形。家长边做边引导孩子操作,把它折叠2次,然后按折痕剪成相等的四份。
      4,把剪成的四份图片再还原成原样贴在白纸上。
      5,用数字表示分了几分。
     6,其他图形同上。
      7,孩子反复操作,加深印象。
      8,鼓励孩子想出更多的办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蒙特梭利理论】要给儿童提供一个使他们得到满足的环境,必须努力了解儿童的需要。

      画积木
      目的: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地关系
      材料:积木、纸、笔
      要点: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画积木,教孩子拓的方法及指导孩子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
      1,家长和孩子一起取来积木、纸笔。取出一块正方形积木,先让孩子用手触摸积木感知观察外形特征,然后家长示范描画的方法。方法:把积木放在白纸上,左手压在积木上,右手握笔沿边描出,每描一面在积木上贴一个小帖纸做记号。
      2,全部拓画后,让幼儿在每一图形上写上数字,看有多少个?这数字就说明正方体有几个面,然后问孩子“正方体有几个面呀?”
      3,用积木的另一个面在其他描画好的正方形上比,让孩子观察6个面使一样大的。
      4,取其它形状的积木来拓画。长方体有多种样式,让幼儿更多的观察和了解,重点放在比较不同上。
      5,让孩子结合生活,找找有什么物体和这些相同。

     【蒙特梭利理论】当孩子被放在自然的环境里,他会显示出自己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7 14:56:21 | 只看该作者

计数练习

计数练习

数字罐
目的:认识数的实际意义
材料:饮料管、吸管
要点:

1,在饮料罐外面贴上数字
2,请孩子依照数字把相同的吸管插入,边插边数手口一致
3,家长也可以先在罐内放入几枝,让孩子根据数字看对不对,不够要加上几根,多了
取走几根
4,任取2罐,比一比那个多,哪个少

【蒙特梭利理论】手让人类表现他的智慧,并推动文明向前进。


猜钮扣
    目的:训练孩子观察力,掌握数的组成
材料:同样的10个钮扣(或用围棋子)
要点:

1,“猜猜手里有多少钮扣?”家长手握2-6粒扣子,先摊开手掌让孩子注意看,很快
将手握起问孩子“你看见几粒扣子?”如不能肯定,再让孩子看一次。也可以让孩子握扣,家长来猜,进行比赛,提高孩子的兴趣,扣子数量根据孩子的能力可以逐渐增多。
     2,在桌子上分别放10粒以内的扣子(左右不能分别超过5个)分别用左右手盖住,抬起双手让孩子观察,在迅速盖上,然后让孩子说出两边分别是几粒扣子,合起来一共有几个。
     3,拿10以内任一数量的扣子给孩子看,然后把手放在背后分放在两只手中,并伸出一只手让孩子猜有几粒,或是让孩子先看一眼一眼再猜,猜到后伸出另一只手,让孩子猜有几粒扣子。

     【蒙特梭利理论】我们应该把这种儿童的神秘的力量当作某种神圣的东西。因为个人未来的个性正是在这个创造性的时期,被确定下来了。

      出牌配对
      目的:练习数的不同组合形式为学习10以内的计算做准备

      材料:扑克牌一副
      要点
:以“8”为例
      1,家长与孩子一起把扑克牌中的红桃、方块、梅花、黑桃,四花色中的每种1-7牌取出来,共28张。
      2,家长用一张白纸写上数字8摆在一边,交待今天的玩法是凑8。
      3,将1-7,28张牌洗好,然后从中任意抽出一张扣放在8的标志旁边。两人协商好先后开始抓牌。
      4,各自将手中的牌进行整理,从中选出可以组合成8的牌,抽出放在自己的前面。
      5,数手中所剩牌的数量,谁剩的牌多谁先出牌。
      6,抽取对方的一张牌,再在自己手中的牌中找一找,是否有与所抽取的牌合起来是8的,如有就取出放在前面。
      7,轮流抽牌,谁手中的牌先被抽完,谁为胜利者。

    【蒙特梭利理论】在适宜的环境中,幼儿在工作中发展了一种技能和精确性,那是使我们感到安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025 19:1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