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7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公名将-杨思勖-童贯-郑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7.12.2007 20:26: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天朝的公公名将们
  
  “太监,是一个不完整的男人!”
  
  这句台词出现在周星驰版鹿鼎记中 ,正是吴孟达饰演的海公公对刚刚入宫的韦爵爷的谆谆教导,其经典之处自不必言。
  
  太监是指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奴隶主、国王或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男性。
  
  一部世界太监史告诉我们,曾兴盛一时的古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等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太监,然而他们却较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在古中国,太监制度尽管经历了兴盛和顿挫的相互更迭,出现了专权统治与惨遭覆灭的轮回曲折,但是,太监制度自形成以来,一直就没有失去其存在的环境和理由。
  
  一开始,中国官家和民间有条件的都可以蓄养阉人。直到公元十世纪,英明的宋朝政府才下令禁止民间蓄养阉奴,太监终于成为皇帝的专卖品。太监的称谓很多,尊称一般为公公、宦官,中性的有寺人、宦者、宦人、中人、火者等等,鄙视者则要送他们一句宦竖、阉竖、内竖乃至破口大骂为阉狗、阉驴了。
  
  至明代,宫廷中设置了由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是宫廷中的上层宦官。此后,太监逐渐成为宫中阉人的通称。
  
  说到太监这个名词,就总是会和“作威作福”、“累家败国”之类的贬义词联系起来,浮上人们脑海的也总是什么“十常侍”、“九千岁”一类的大反派。如果说太监这种“皇帝家奴”的群体中还存在着什么正面人物的话,大家能想到的恐怕也只有蔡伦与郑和这两位罢了。
  
  至于在军事上,太监的作用就更是被后人所轻视了。其实在历史阴影的深处,我们会发现令人吃惊的史实…
  
  我国的人类文明进化到了“诗的王国”唐朝,便对太监产生了一个很有诗意的雅称,称他们为“净白”,顾名思义,那里割了,下面没了,自然便是“又白又净”了。和一般小白脸、娘娘腔的公公不同,在武则天时代就已入宫的杨思勖却是体格强健,孔武有力,颇有些“猛将兄”的气质。
  武则天退位后,唐中宗上台,其间曾发生太子率领禁军逼宫的政变。叛军势大,宫廷方面却没有将领敢挑大梁,中宗都吓得开始哭鼻子了,杨思勖见状为主分忧,请缨上阵。宛如关云长杯酒斩华雄一般,杨思勖在战场上一刀将叛军先锋总管(也是叛军主将的女婿)砍死,严重打击了敌方的士气,最终造成叛军自行溃散,杨公公就这样完成了自己华丽的初阵。
  
  不久后,唐中宗被皇后韦氏毒杀,中宗的侄子临淄王李隆基发动了针对韦后一党的政变。在这场生死抉择中,杨思勖幸运的押对了宝。李隆基和杨思勖都通过这次政变走上了飞黄腾达之路:李隆基先是成了太子而后又当上了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而杨思勖则被玄宗“倚为爪牙”,逐步升到了左监门卫将军的高位,和那位尽人皆知的高力士齐名!
  
  一代雄主唐玄宗不但开创了开元盛世,也开创了太监领兵出征的先河。
  开元初年,越南酋长梅玄成起兵叛唐。在给自己起了个相当威猛的封号—“黑帝”后,老梅与林邑、真腊国合兵同盟,攻陷了唐治下的安南府三十二州。玄宗命令杨思勖主持讨伐。当时已经年过六十的杨公公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战略方针,他在岭南招募当地土著子弟共十余万人马,巧妙的克服了水土不服的弊端;随后取东汉马援南征时的伏波故道隐蔽行军,突然出现在梅玄成面前。可怜号称四十万的黑帝大军还没醒过神来就被杨公公的闪电战打得大败,老梅更是在战场上就丢了脑袋,黑帝不幸见到了阎王。
  
  在其后相继平定了岭南覃行璋、梁大海、陈行范领导的三次大规模叛乱后,杨公公成为唐朝政府对付岭南少数民族的王牌。他四平岭南,完胜无败,就这一点而言确实无愧于名将之称。知人善用的玄宗也不吝封赏,杨思勖官居骠骑大将军,爵虢国公,打破了唐太宗立下的“阉人不得担任三品以上职务”的祖制。
  
  杨公公为人残忍好杀,在岭南四次平叛实行焦土政策,总共杀掉了十万多人,为了震慑当地居民还“积尸为京观”,就是把被杀者的尸体封在一个大土堆里炫耀武功。被抓的俘虏更加生不如死,有的被剥去脸皮,有的被剥去头皮,更有甚者被活生生地露出脑浆示众的;因此不论蛮族人还是军中将士都非常惧怕杨思勖,连手下的偏将报告战事时都不敢抬头仰视他。在岭南,杨思勖绝对是死神一般的存在。
  
  对付自己人,杨公公也毫不手软。一位大太监牛仙童收受贿赂事发,一生提倡反腐倡廉的玄宗勃然大怒,命令杨思勖对其执行“枪决”。对老牛来说,被老杨监斩实在是一件相当悲惨的事情。他先是在架子上被绑了好几天,其间是无数棍棒的伺候,就在其陷入濒死状态时,杨思勖动手了:杨先砍掉了牛的手足,并让牛眼睁睁看着自己身上的肉一块块的被杨割下来吃掉,最后杨才将牛开肠破肚摘心取肺。牛公公死于骇人听闻的酷刑中。
  
  在杨思勖赫赫战功的背后,则是他心理变态的黑暗一面。
  
  开元二十八年,八十岁的杨思勖病死。十五年后,也就是天宝十四年,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大唐王朝从盛世的顶峰一下跌入了乱世的谷底,伴随着宦官擅权和藩镇割据,中国再度陷入了二百年之久的战乱之世,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中国才获得了安定统一的机会。
  
  史学家阿米尼努斯曾经说过“东罗马是宦官的天堂”。无独有偶,宋朝同样是文化经济高度繁荣,同样是面对着蛮族的全面入侵,同样采取“弹性防御”国策,的国家,同样是宦官的天堂。东罗马拥有纳尔西斯,贝利萨留等猛将兄;而大宋朝呢,柴德庚先生在《宋宦官参预军事考》中说:“二十四史中宦者传人数,以此为最。。。。。。。领禁兵立边功者凡二十七人,此又前史之所无。”根据张邦炜先生的计算:“在43名入传宦官中,曾带兵打仗者多达18人。”可见宋朝的太监武将,大概也是为历史之最。这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公公,就是那位因水浒传而家喻户晓的使相童贯了。童贯后来因为主持与金人签订引狼入室的“海上之盟”,成为导致靖康奇耻的大罪人,千年来人们对其骂声不绝,实际上童公公也算得上一位名将。
  
  童贯是北宋神宗朝熙宁开边的太监名将李宪的徒弟,他身材高大魁伟,皮骨强劲如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黝黑,下巴还生着胡须,也是一位“猛将兄”。
  徽宗初立,童公公作为给朝廷收罗用品的供奉官,日日亲近徽宗,从此大红大紫,为了给讨徽宗欢心,他来往穿梭京师于苏杭之间,在这里又正好遇上了郁郁不得志的蔡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哥俩好聚在一起,便互相结交起来,蔡京仗着童公公的势很快东山再起,京城人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
  在蔡京的大力推荐下,徽宗任命童贯担任西北监军,平息羌族吐蕃的叛乱。宋军开到前线湟川后,恰巧汴梁的太乙宫失火,宋徽宗十分迷信,认为是败战之兆,于是火速传一道手谕给童贯,阻止他出兵。童贯却胆大包天,他看罢手谕后马上若无其事的折起来塞到靴筒里。宋军主将王厚问:“不知陛下何故降旨?”童贯竟若无其事地说:“没有什么,只是敦促我等速取成功罢了。”
  在这次战争中,童贯表现相当低调,在他的支持、配合下,宋军一举收复四州。将士们兴高采烈之际,童贯则在庆功宴会上地拿出皇帝的那份手诏,传示军中将领们观看。大家一看之下,无不大吃一惊,要知道矫诏可是灭族的大罪。领军主将惶恐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童贯回答说:“那时士气正盛,这样子止了兵,今后还怎么打?”主将问:“那要是打败了可怎么办?”童贯说:“这正是我当时不给你们看的原因。打败了,当然由我一人去领罪。打胜了,当然兄弟们一起花差花差”
  
  其实童公公早就看透了宋徽宗好大喜功,毫无威断的个性;加以公相在朝,就算打了败仗那位喜欢泡妞的小资画家也不能把他老童怎么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小小一搏,大获全胜,可见童公公颇有战略大家的风范。
    那些整日里在生死场上搏杀的将领们可猜不透媪相的花花肠子,大家十分感动,认定童贯是一位值得为之卖命的上司。从此,童贯牢牢树立起了在西北军队中的威望。
  
  之后,童贯常年出没西北,主持与流氓国家西夏的战事,并率兵连打几次胜仗,西夏国力跟不上,经济快要崩溃,最后表示愿意赔钱谢罪。童贯也见好就收,上报了徽宗,徽宗遂罢六路大军, “加贯太傅,封经国公”。
  
  随后在童贯主持下,宋朝对吐蕃开战。经过一年的征伐,宋军彻底打垮了河湟地区的吐蕃部队,控制了青海东南部、黄河以北地区。这次战役宋军“开拓疆境三千余里,招降首领二千七百人,户口七十万,前后六战,斩首一万多级”,完全恢复了神宗时的故土。童贯升任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成为西北边区最高军政长官。其后童贯又率军收复了西北重镇积石军和洮州。在武力孱弱的宋朝,童公公俨然是帝国上空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将星了。
  
  此刻东南地区的老百姓饱受花石纲之苦,早已忍无可忍。明教教主方腊趁势登高一呼,万众响应,很快就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南方宋军一触即溃。徽宗没办法,只得派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服使领本部兵南下平叛。西军作为宋军的精锐,对付方腊的乌合之众自然是绰绰有余,加上童贯宣布废除花石纲,大得人心,方教主最后被韩世忠所擒拿,两宋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宣告失败。
  
  徽宗相当以童贯为骄傲:“契丹人听说我国有一个童贯,屡屡打胜仗,很想见识一下。正好就此派他去考察辽国的情形”。于是把童公公的官职加为检校太尉,前往辽国进行国事访问。辽国人很没有礼貌的嘲弄了下面没有了的童贯,童公公大怒,当下在回国的途中接纳了辽人马植,开始了宋朝经略幽燕的行动。在金兵的帮助下,宋军克复幽燕十六州,完成了太祖太宗的遗愿,童贯以太监之身进封广阳郡王,可谓位极人臣。
  
  然而,童贯此举竟将大宋帝国推进万劫不复、血流成河的深渊,导致陈寅恪先生口中“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大宋朝,也走向末路的悲惨结局,却是谁也不曾想到的…
  
  身残志坚赤心卫国的太监当然不止以上寥寥数人而已,譬如唐朝尚有官封博陆王的尚父李辅国,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唐军总政治部主任)鱼朝恩、围剿河朔藩镇的吐突承璀、平定张韶苏玄明之乱的马存亮、搞定甘露之变的仇士良、主持镇压黄巢起义的杨复光、一心恢复大唐社稷的张承业。
  
  宋朝则有平定李顺起义的王继恩,扫荡岭南的李神佑,威震西夏的张崇贵,镇守环庆的窦神宝,安抚河朔的秦翰,与李宪齐名的王中正;
  
  在号称阉党治国的明朝,也并非只有郑和一人专美于军伍,有武略的太监那是人才济济:开通西域有侯显,攻打兀良哈有刘永诚,和蒙古小王子对练有张永,即使是夺门之变陷害大忠臣于谦的主谋、后来更因为起兵造反而名垂青史的曹吉祥,也有两打麓川的战绩!
  
  这班堪称名将之花的另类太监,在我中华泱泱数千年上国历史中,构成了一道诡异而又别样的风景。
  
  正是:杨公笑谈定岭南,经略幽燕仰童贯!天朝太监多忠勤,残身亦有报国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6.11.2024 18:5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