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95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首残阳已含山 zt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1.8.2003 00:19:35 | 只看该作者
<br>--------------------------------------------------------------------------------<br>作者:genie <br><br>“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 <br>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br>跨青溪的半里桥上没了往日的红木板,夕阳残照冷清清的秋水,不知那一树弯腰柳是否 <br>还记得他这教曲的师傅?苏昆生行到那旧院门前,听不到小犬吠唠唠,想那一头,不过是枯井颓巢,不过是砖苔砌草。旧时相识,战亡的战亡,自绝的自绝,归隐的归隐,俯首的俯首…… <br>再听不到党争的喧嚣,再听不到战马的嘶鸣,再听不到垂死的呻吟,烟尘落地,剩下的只有茫然惘然的泪水。 <br><br><br><br>残兵血战,万事付空烟 <br><br>1645年,四月,扬州。 <br>多铎率着清军主力,策马扬鞭,直指江北重镇。 <br>三千残兵,一座孤城,这些,是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全部。 一年前,清军尚在关外,主力正两路进攻陕西李自成大顺农民军,无暇南顾。凤阳总督 <br>马士英等拥着崇祯皇帝的从兄南下,在南京称帝,建元弘光。兵部尚书史可法,和高弘图、马士英同以大学士的名义入阁,未几史可法作为阁中稀有的主战派就被挤出了金陵城,督师扬州。 <br>半边南朝望峥嵘,堂上列公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雪海冰山陪觞咏。当史可法着手 <br>扬州为中心的防御时,金陵城里却是一派水榭楼台,歌舞升平,笙歌依旧,马士英们忙着树党营私,忙着迫害异己,忙着勒派军饷,忙着横征暴敛,忙着卖官贿赂……北上的不是抗击入侵的热血将士,而是软语求和的使臣,南明小朝廷只盼着能苟全他们的昏庸和荒淫。北方,潼关失陷,破陕已成定局,多铎奉了摄政王的军令,转兵东南,直指南明。同时,被派往京城的使臣被扣,和议宣告失败,战争中心已然不是西北,清军铁骑踏足东南已是司马昭之心。 <br>血书告急如同泥牛入海,檄召江北各镇支援,望救欲穿。四月十五日,清军围扬州。十 <br>七日,清军前锋进抵扬州城郊,集结兵力,搜罗船只。十八日,多铎率军陈兵城下。 <br>这一日,史可法的府上来了一位故人,早时的降将李遇春。 <br>“明王朝300年基业早已风雨飘摇,大势去矣,满人夺天下已如探囊取物;况南明朱由崧昏庸无能,史公备受排压,孤立无援,并无施展抱负的天地。摄政王对史公济世才能甚是钦佩,常常惋惜史公怀才却被庸主埋没,还望史公能效官仲事桓公。”李遇春直奔要义。 <br>史可法早知他的来意,念着旧时相识,才不曾将其据之门外,听罢此言,只撂下一句“ <br>老夫宁死不食周粟”,起身欲去。 <br>“史公且慢,末将心知史公在意身后名节。但史公何不思量,若死守扬州,将士流血拚 <br>命,而城中百姓也将饱受战苦。现今扬州城已是孤城一座,援军苦等不至,不久将面临断粮,届时城中军民不死于清兵刀刃,也将殁于饥饿。史公用军民性命成全一己之名节,怕也要落下骂名。”李遇春早知史可法不会轻易低头,仍是不紧不慢,当年锦州城下,皇太极即是以此理由说动了守城的祖大寿,不废一兵一卒进驻了锦州。 <br>“老夫不为一己之名节,纵大明已成强弩之末,汉家子孙也不会认满人做君,头断血流 <br>不做亡国之奴!”即使大明气数已尽,即使自己无力回天,有朝日江山换主,那便也无可留恋,受国恩廓,死此分所安,憾只憾见不着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将领。 <br>“史将军早已泣谕城中百姓和守城将士,死守扬州,就算城破也会和清兵死拼到底,我 <br>们汉人的志气不能屈!”李遇春临走的时候,送他的小家将这样告诉他。扬州血战,箭在弦上。 <br>史可法手中尚有一万将士,督官兵登捭分守各门,自守西门险要,拼死一战。翌日,清 <br>兵发起攻势,炮火从四面齐袭城中,厚重的青灰色城墙上,留下了冒着硝烟的窟窿。不断有兵士被炮火震下城楼,不断有兵士中了箭镞倒下,猩红的血水染了冰灰的砖石。日里夜里听着不停息的炮火轰鸣,城里的百姓用草袋装了泥土,填上破毁的城墙,守,守得一天算一天,守得一时算一时。当然,和炮火和死亡一起到来的,还有多铎的劝降书。 <br>第五天,多铎收到了降表,史可法麾下的总兵李栖凤和监军高岐风率了四千余人乘夜出 <br>降,投奔清军帐下。虽不是最想要的降表,不过这意味着扬州城里守备更加薄弱,三千残兵,史可法还能撑到几许时候?两天后,还会从泗州运来红夷大炮,攻破扬州已在眉睫。 <br>总兵和监军出走归降,泣血求援苦候不至,史可法心下明了,扬州已是断蓬船,已是无 <br>家犬,穷途末路,回天乏力。是夜,孤立的将军独走江边,盔甲上尚且沾着阵亡将士的斑斑鲜血,只这满腔的愤恨待将向谁言?使尽残兵,苦恋故国,如今却空对着一片孤城,好一似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三千里汉家的江山,从此后归了别家姓,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只有冰冷的江风吹上满面纵横的老泪。 <br>四月二十五日,多铎聚集了巨炮猛哄扬州城的西北角,百孔千疮的城墙如何经受红夷大 <br>炮的狂哄滥炸,扬州城破。城下的清军,用城墙根下死去的明朝军士的尸体,垒成攀缘的梯子,虎狼一般涌入扬州。 <br>城中,尚书府里,多铎亲自解了被缚的史可法,自是不免一番礼敬,然史可法只一句“ <br>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 <br>多铎对史可法的气概虽则佩服,却也深知史可法若不归顺,他日定会揭竿而起。既不能 <br>用,便只能除。 <br>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破,史可法就义。 <br>史可法余部和扬州百姓殊死巷战,终于挡不住清军的占领。之后,多铎下令屠城,黄发 <br>垂髫都逃不过惨绝人寰的杀戮,扬州城里只有凄厉的叫声和临死的哀鸣,整整十天,清军刀尖舔血杀红了眼。史称,扬州十日。 <br><br>岂不知非敌,忠贞从所欲 <br><br>河水汩汩地灌到鼻中、口中和耳中,意识正在逐渐逐渐模糊,快死了吧,夏公允彝当初 <br>也是投了河塘,能够终于水里,是最清白的吧,“宁可我自己结果了自己,也决不落在清人的手里受辱。” <br>1647年,陈子龙投水自尽,时年39岁。 <br>曾指望出现大会诸侯的大禹那样的王者,或者能报仇雪耻的勾践那样的霸才,但是眼见 <br>爱新觉罗家扫了中原,屠了江南;眼见明朝的天子殁在了梅山;眼见堂堂列公蓄了发辩,着了异服。说起来,一个读书人隐逸乡里不问世事也就罢了;说起来,他陈子龙做的锦绣文章,闲云野鹤琴棋书画诗酒画却也逍遥;说起来,若是他寄思山水笑傲自娱无可厚非,何况他本就鄙薄功名。偏生的容不得故土家园受糟践;容不得吴头楚尾归别姓;容不得江山换主奴颜媚骨事异族。 <br>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谁说读书人只会的纸上谈兵?顺治二年,陈子龙和至交夏允彝在 <br>松江府举了反清的义旗。 <br>吴淞总兵吴志葵是夏允彝的学生,手下有一些兵力,那是手无寸铁的他们唯一的指望。 <br>惦念昔日里的师生情分,记恨清军扬州十日的血仇,吴志葵答应了一起抗清,以他手下的人马做起事的义军。几个读书人,一个吴淞总兵,要抗衡的是入关未几士气正旺的满清军队。夏允彝在举义旗的时候问陈子龙,规复江南,出入湖泖,把握能有几成?他说,他相信会成,无论落到什么下场,他决不向满人低头,拚是一死也不会归顺。 <br>起义的开始很顺利,派出一支人马担任先锋队攻打苏州。守城的清军在这江南的烟柳繁 <br>华地松了警惕,义军的先锋队抓着一个豁口顺利功进了苏州城里。谁想那吴志葵临阵犹豫,担心攻不下城又折了兵力,有心保着大部人马,这一犹豫耽误了及时救援,进城的义军惨遭围剿,没一个逃出清军的屠刀。剿了义军的先锋队,清军的首将气急交加,怒不可遏,在城外痛击吴志葵的主力,义军寡不敌众,终是落败。 <br>起兵告败,夏允彝和陈子龙逃隐到松江乡间。清兵的搜捕来的比想象中快。城里的朋友 <br>差了书童来报信,清兵已经开始在城郊乡里挨户搜索,或许很快会搜到他们那里,进出城门看管甚严,眼下要回去只怕是自投罗网,望他二人小心应付。小书童还告诉他们,清兵到处放话,两人若是肯归顺,既往不咎。他们不时耳闻附近乡民议论哪个村子被大兵查了,公榜上把揭发两人的赏金又提了多少两……也许下一刻清兵就会出现在眼前,也许下一刻他们就会被绑走,然后给他们一件清装一把大刀让他们自己选,不做奴才,就是死。 <br>“我便是死,也不死在满人的刀下。”这是夏允彝留给陈子龙的最后的话语。9月的一个清晨,他发现夏允彝整晚不在,心惊肉跳……夏允彝是自尽的,当陈子龙看到他的时候,那已经是一具冰冷的身体,夏允彝17岁的儿子在住处的水塘边抱住了他父亲无意识的身躯失声哭泣,熟悉的面容经水浸泡变的浮肿。他记得夏公在避难的日子里常说,与其落在清兵的手里,倒不如自己做个了断干净;他记得夏公最是佩服屈子,常感叹死在清澈的水里是最清白的也算死得其所;他记得昨日入夜,夏公只说想独自散步一回,竟一去无归……夏允彝果然是自己做了了断,在清澈的河塘里了断了他清白的一生,那份庄重和平静,好似给了那些指望他招安的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br>夏允彝死后,清兵停了搜捕,他们以为同伴的死亡会磨灭陈子龙的勇气和决心。不久之 <br>后,嘉善陶庄水月庵里多了位法名信衷的和尚,这个带发修行的男子,正是陈子龙。尽管披了袈裟,可就如那法名,他信的他衷的究竟是明朝——他入了太湖吴易义军,他为松江提督吴胜兆作书潜通舟山明守将黄斌卿谋反正。不是不知道这些作为无异于卵石相碰,他看得到尽头,他看得到自己的结局,只是,怒尔哈赤的子孙啊,他要他们知道,炎黄的子孙不会这么臣服在他们的马蹄之下。 <br>吴胜兆起兵被镇压,事败之后,清方终于下了辣手诛锄吴越胜流,陈子龙名列主谋。捉 <br>了几个月迷藏,游戏结束,陈子龙在昆山郊外被逮。大牢里,就着明灭摇曳的火烛,他看到昆山守将一脸的舒心和得意,苦笑,自己几次三番谋划反清复明,撼不动满人的统治,倒是成全了这些巴望着上爬的贱骨头,成了这些鼠悲邀功请赏的彩头。 <br>几次起事,累累在案,陈子龙成了清廷的要犯,押送南京受审。瞧他不过一个书生,五 <br>花大绑了扔在船舱了事,除了送水送饭,再没有操心的。偶尔他也听到一声两声的议论“这些读书人,瞎起什么哄,乱折腾什么,真要上堂审了还不是软骨头,就像那个钱什么的。”武有洪承畴,文有钱牧斋,都穿上了顶带花翎,剃头蓄辩,对着爱新觉罗家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三叩九拜。只可叹如是姑娘“不降志,不辱身”,让一泓清水终了花样容颜;还有夏公允彝,“便是死,也不死在满人刀下”。是的,怒尔哈赤的子孙们,恁是高官厚爵,荣华富贵,不是所有人会在尔等的铁掌下苟延残喘,征服的了的是江山,收服不住的是人心。 <br>船行过松江,不知广富林的家中,一切安好?品茶的紫砂壶犹在,可惜再见不到扮了男 <br>装的如是姑娘,下一世,是红袖添香,还是义结金兰?桨声灯影里,他在晃悠的船舱中,看到了家乡的跨塘桥。船上的清兵忙着喝酒划拳,没有人注意到他走上船头。低头,河水幽深而有着魔一样的蛊惑,船桨划过,泛起的涟漪映出岸上如豆样昏黄的灯光,船过跨塘桥时,一阵黢黑…… <br>“与其被你们看轻,宁可自己做个了断……” <br><br>陋巷深处,笑傲自娱 <br><br>他出生在世代仕宦之家;他十四岁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董其昌比他作初唐的王勃 <br>,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秦淮河上的女才人董小宛,为了他赎身下嫁;他怀才不遇六次落第,他诗酒唱和抨击阉党议论朝政,他……他终于没能挽救国家于危亡,金陵城里秦淮河上,曾是“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如今只靠着卖字度日。 <br>弘光元年,阉党余孽阮大铖投靠马士英,当上了南明的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把矛头对 <br>准了复社诸君子,仓皇间,冒辟疆投奔扬州史可法帐下,靠着史可法的荫庇,逃过一劫。他避过了锦衣卫的铁爪,却见证了扬州的沉陷和毁灭。 <br>扬州告急,史可法血书求援,泥牛入海。阮大铖写了《燕子笺》,马士英秦淮岸上选声 <br>容,朱由崧的御花园里添了新乐班,锦衣卫们忙着抓捕书生公子,全不顾清王朝的军马已经进了大门……史将军如此孤立如此无援,先前复社的“指点江山”如此苍白如此天真,朱家江山已是如此不堪如此衰朽。 <br>城外清军兵强马壮,弹药充足,炮火箭雨,步步逼近。孤零零扬州城里,老百姓只能用 <br>草袋装了泥土填上被轰炸得百孔千疮的城墙。天险山海关挡不住关外的战马,何况这道已经脆弱不堪的扬州城墙?十天后,城破,清兵踩着汉家儿女的尸首爬上城楼。隔着一道门板,他听到战马嘶鸣,叫嚣东西,这一刻,果然还是来了。其实,能够死守十天,已是奇迹,人事已尽,听天命。 <br>史将军慷慨就义,他知道,忠烈如史将军,决不会在扬州城亡后存活在世,将军在城中 <br>仅剩了三千残兵时曾对他说:“我受国恩廓,死此分所安,惜不见卫、青。”扬州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风情和婉约,也有“岂不知非敌,忠贞从所欲”的气节和怆烈,愤懑以及绝望笼罩着这个古老的城池。小书童每天都会悄然上街,逃一般的回来,告诉他有多少扎辫子的被横在街头,告诉他没有阵亡的士兵换了百姓装攻击路上巡逻的清兵,告诉他一个老迈的大爷怎样冷不丁把短刀插进了满人的心口,而后含笑自尽…… <br>他料到了清军征服了扬州城却服不了扬州人,他却没料到多铎终于下令屠城。大开杀戒 <br>,见到活着的汉人就举起雪亮的屠刀,杀过之后是抢掠,洗劫一空后一把火终结一切……孩子的啼哭声,妇女的惨叫声,老人的哀鸣声,男子的叱骂声,声声凄厉,传入耳中;城里的空气弥漫着血腥的气味,城里的每一寸地皮上,都浸透了淋漓的鲜血,几世的烟雨也冲刷不去的血污和血腥。这不是六朝的故都,分明是阴司的地府,那些满族的蛮子,分明是狰狞的罗刹。扬州十日,惨绝人寰。 <br>扬州成了死城,冒辟疆仍然活着。他知道,多铎留他性命,是因为他的学问,他这个前 <br>朝六试不中的书生,到了现下的当权人眼里,成了“天际朱霞,人中白鹤”。他虽生在仕宦人家,没有功名,就是愧对祖宗,可那也是身后的顾虑了。既然活着,他只争生者的骨气,伯夷死而不食周粟,此刻低头他日怎见旧日同僚?他不从,多铎仍不杀他,是因为他只有学问,他手无一兵一卒,不做御用的文人,不过乱世一飘萍,何足为惧? <br>战乱不息,如皋城抗清英雄组织义军抗击清廷官吏,冒辟疆不得不再次举家逃难,从夏 <br>到冬,半年间辗转颠沛,直到年后才从盐官回到故里。这个动荡不安的年头,江南竟容不下一个安静的书斋,来到一处尚且不及安顿,只听得战马嘶鸣,收拾了行装携家带口仓皇上路,甚至不知道下一刻会停在哪里,会停留多久?太平盛世,这四个字只能给心头带来止不住的苦涩。受奔波容颜憔悴,沿路饿孚乞儿冻死骨,让他几乎心力衰竭。在马鞍山撞上了大兵,后来给友人的书信里只四个字:杀掠奇惨。扬州十日的情形是到处在上演的,一路上村郭萧条,野火频烧,满眼的枯枝败叶,自己也终是难逃劫数。在马鞍山郊外,还没落脚,一队清兵冲杀上来,带着的二十多仆人婢女全成了刀下亡魂,字画器物抢的抢毁的毁,生平的收藏被糟蹋的一样不剩,那些强盗怎么没把这条命一起拿了去? <br>九死一生终于回到如皋故里,他唯一的愿望是和小宛在影梅庵中了却残生,功名利禄到 <br>头来不过敝履一双。外头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他只说自己得了痼疾再不抛头露面。统治者的手里占满了征服他族的鲜血,朝堂上列公脚踩着累累白骨,这个混乱喧嚣的天下,他只想躲进小楼成一统。 <br>庙堂上少了如皋冒氏,江湖间多了影梅庵。才志清明的冒公子辟疆,陋巷独处卖字度日 <br>,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等着次日清晨去换上几许消遣小酌的米酒。自言手不释卷,笑傲自娱。 <br><br>烟雨南陵独回首,愁绝烽火搔上毛 <br><br>“朝宗兄竟会应了河南乡试,中了副榜?”“不过朝宗兄却也不曾出仕为官。”江南, <br>当年复社的领袖侯方域又成了文人们议论的焦点。 <br>1651年,清顺治八年,侯方域应河南乡试,中副榜。 <br>当他被阮大铖投入囚笼的时候,侯方域决计不会想到,复社的朋友们百般奔走游说未果 <br>,反倒是清军攻破城墙,兵荒马乱中成全了他的自由身。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说什么复社领袖,他侯方域现在的模样就是一个混迹在逃难潮流中的瑟缩书生。手腕上残留着红肿的印记,全拜阮大铖特别给他准备的重镣铐。他甚至没了勇气照一眼铜花镜——阴冷的牢房,肆虐的老鼠爬虫,没日没夜身边有人被毒打被处死,耳边不间断的断续的呻吟和凄厉的惨叫,因此带来的持续不断的恐惧——他被折腾地心力交悴。当狱卒们听了清兵破城四下逃散的时候,当他被夹带着离开了暗无天日的牢房后,当白惨惨的日光再次照在他身上的时候,侯方域只剩了一个念头,去南京,找到香君,带着她回到河南老家,举案齐眉,窗前读书,了此余生。 <br>但是香君死了。 <br>栖霞山下的道观里,已成了道姑的卞玉京把这噩耗告诉了侯方域。城破时,她们逃到栖 <br>霞山中,没多久,香君在贫病交加中香销玉殒。 <br>侯方域回了河南老家,独自一人。 <br>不远的以前,在太庙祭祖的时候,他给了阮大铖当头三记扇子,这三记扇子,换来佳人 <br>垂青,换来一段短暂姻缘,也换来了牢狱之灾,最终落的和香君天人永别。思量起来,在金陵的日子里,他这复社台柱多少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最后都付与滚滚长江东流去,半边南朝不见峥嵘,奸人贼子得志当道,热血男儿无奈出逃。可叹他和侠义美慧的香君正是燕尔新婚,却落的个娇鸾雏凤失雌雄,又怎知,当日一辞竟成永别? <br>正所谓冤家路窄,投奔史可法的路上竟撞上了阮大铖的船,被那些阮家五大三粗的家丁 <br>架上船,果然那小人是硖报私仇来的,结结实实还了他三记铁扇子,一时间侯方域竟站立不稳。众目睽睽下,那阮贼小人得志,不可一世,想他侯方域何曾受过这般羞辱?可又怎么样,他寄希望的南朝就在这些杂碎的鼓掌里,他寄希望的南朝……清军就在家门口,牢里依旧的热闹,所有敢对马士英阮大铖说“不”的人,全都来了这里。偶尔听狱卒们闲话清朝的大兵又打了哪里屠了哪里,权贵们的态度永远是求和,求和,求和……史可法就义,扬州城被屠,南明的头脑们逃散的逃散,投降的投降……这就是他寄希望的南朝,他侯方域寄希望的南朝。 <br>抗敌、强国、复兴,一夜之间,灰飞湮灭。红巾翠袖,归隐故里,也成了空望。 <br>不应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无处消。或许他会在乡间平静地读书、作文,就是一生了。 <br>父亲一天天苍老,眉宇间的不安和不甘也和额上的皱纹一般,深得触目惊心。他知道, <br>父亲是为了他,为了他还不曾考取功名。父亲曾经用了颤抖嘶哑的声音,对了他说:“方域,想我侯家,无有功名,乃是愧对祖先啊……”他不敢正视那双阅尽沧桑的浑浊的双眼,那里有一个父亲对儿子的遗憾,有一个老人在风烛残年的不安,这种不安随着大限的临近一点一滴地加剧,“愧对祖先啊……”父亲的话音有时会像咒语一样突然回旋在耳边。 <br>清廷在故做大度了几年以后,还是按捺不住。“凡世家子弟著声庠序之人,若不应乡举 <br>,即为反清之一种表示。”商邱的知府难得拜访侯家,就是为了下一道通牒,知会侯方域,“不应乡试,累及家族,或致生命之危险。”父亲一言不发,惟一声叹息。没有功名,愧对祖宗;拒绝应试,株连全家。进无可进,退无可退。 <br>园中池塘里,印出明末的佳公子已经着了异服蓄了发辩,侯方域知道,自己并非勇敢决 <br>断之人。方以智被擒时,清军将领让他在官服和刀刃之间选一样,方以智毫不犹豫拿起刀刃,此等刚烈震煞清人,不再为难,从此方以智出家为僧,云游四方。朝宗每回味方兄当时的作为,只叹自己没有那般坚定无畏。冒辟疆对外坚称“痼疾”,在如皋卖字度日,清贫骄傲。朝宗何尝不想“采菊东篱,种豆南山”,但念及父亲,老父年事已高,如此定然伤了父亲心扉,朝宗终是不忍。更何况,南明亡后,他一个读书人,全然没有证明学养的方式,一个读书人证明自己唯一的方式,是科举……他到底,是个不安分的性子。 <br>张榜的那天,家丁看榜后来报消息,副榜,他知道考官有意压他,若在前朝,他定是忿 <br>忿不平的,可现在,除了一声苦笑,还能如何?虽然他拒绝出仕为官,父亲衰老的容颜还是难得的现出了如释重负的轻松,那样轻松的平静,那样平静的轻松,父亲终于没了包袱,解脱了。 <br>终于还是悔了。在解了一个包袱的时候,侯方域背上了另一副枷锁,终其一生也解脱不 <br>了的灵魂枷锁。 <br>仰视天汉星,泪下不成行。 <br>他只能给一生尊崇的史公可法寄一首长诗,他只能为昔日同僚吴次尾祭一曲绝调,他只 <br>能给珍爱一生的香君写一段《李姬传》,他只能把书斋命名“壮悔堂”,在无尽的悔思中挨过他最后的抑郁岁月…… <br><br><br><br>史督师就义了,陈公子弃世了,冒公子归隐了,侯公子消沉了……这金陵,千里莺啼换 <br>作了白骨青灰,昔时绿映红,而今长艾萧。看那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苏昆生对着断井残垣,放悲声唱一套《哀江南》:俺曾见金陵王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br><br>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br><br>眼看他起朱楼 <br><br>眼看他宴宾客 <br><br>眼看他楼塌了…… <br>
2#
发表于 17.8.2003 15:53:14 | 只看该作者
大江携走古今潮,入秦淮地,又见明月,但恨笙箫。灯火不起,渔歌枯篙。<br>后庭遗曲不复悼,隔岸难觅二四桥。青山寂寥,绿水悲啸。<br>纵然歌舞繁华地,隔朝换代也萧条。<br><br>--------某年某月某时某刻(何妨吟啸手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0.11.2024 01:4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