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谈一下宋军的骑兵问题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8.5.2007 15:05:16 | 只看该作者
[转贴]谈一下宋军的骑兵问题<br /><br /><br /><br />现在不少网友只要一谈到宋朝军队屡战屡败原因时候总是说骑兵不是宋朝军队衰弱的主要原因,宋朝不能收复唐朝安史之乱后丧失的北方失地是因为战略问题,或者说只有像汉唐那样出击大漠才需要骑兵之类弱智的掉渣的话。<br /><br />  为此,我觉得有必要在本文分析一下宋朝缺乏足够骑兵力量对军队自身战斗力的影响。<br /><br /><br /><br />  在冷兵器时代,马匹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无论是使用战车还是发展骑兵,没有对马匹资源的大规模掌握是根本办不到的,秦朝能统一中国除了商鞅变法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曾经为周天子养马掌握今天甘肃天水一带的产马良地。(和蒙古人的祖先一样,秦人的祖先也是靠养马起家的)马匹在当时的价值相当于今天的石油。需要说明的,不是所有的马都适合作战马,(和今天不是所有的车都能做军用车辆是相同的道理)养马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甘泉美草之地,沃野千里之域,才能成群放养,最终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汉唐时代能实现对游牧民族的反击也离不开大规模的养马。但是对宋朝来讲,这些却变得可望而不可及。<br /><br />  然而宋朝立国之时,已经丧失了大规模养马的条件。由于唐朝错误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在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先后丧失了辽东,甘凉河套河西走廊一带还有蓟北之野(即今热察一带)等产马良地等重要战略要地全部丢失,而中原王朝也陷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中,河北,河徨等地竟然出现了逆向的蛮族化倾向,这就为周围蛮族政权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良机。而在五代十国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崛起于北方的契丹建立的辽国利用中原混乱之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后晋皇帝石敬瑭于公元936年割“幽燕十六州”于契丹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宋朝必须首先夺回这上述地区才能在那里养马。但是有足够的战马又不可能去占领这两片地区,于是宋朝对此也无可奈何。而解决马匹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只能是养马,而通过边境贸易的方式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马匹问题,远不能满足战争需求。<br /><br />  也许有人问,宋朝的版图包括了甘肃东部地区和陕西大部地区。汉朝就曾在这一地区大规模养马,宋朝为何不能效仿呢?遗憾的是经过汉唐对上述地区包括关中的长期开发,同时也由于气候的变化,(见本人的《关于宋朝军事话题1-已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转载)》经不适宜养马,加上对手已经不是匈奴,突厥这样的吴下阿蒙这样的等闲之辈(关于宋朝对手问题本人另发帖子叙述)。因此宋朝从一开始就对北方蛮族处于先天的弱势中。<br /><br />  老实说,就算是在马匹资源掌握方面,中原农耕民族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一直处于劣势,哪怕是不用为马匹问题发愁的秦汉隋唐明也是如此。而这种劣势在宋朝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br /><br />  在这里有必要对骑兵战斗力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骑兵分为无马镫有马镫两个阶段。其实在马蹬没有出现以前,没有任何一个游牧民族大规模的集中将骑兵用于过战略决战中。因为当时的游牧骑兵与中原步兵对撞的话没有优势!很难相信那无尽的弩箭能让骑兵轻易的接近!很难相信当时那些毫无甲片的战马撞向如林的长矛会是个什么结果!很难相信那些手持短刀的匈奴人在面对海洋一般的步兵时,能做些什么!当时游牧民族之间的骑兵战争主要是奔射,夜袭!他们对秦汉的侵扰也同样是这样的。即便是刘邦被围在白登山一战时,两军也没有发生步骑决战!当时游牧骑兵对中原王朝的优势只有机动性。秦朝的蒙恬能成功收复河套地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匈奴骑兵还没有后世骑兵那么大的优势,汉武帝时代的李陵曾以五千步兵可敌数万匈奴骑兵(因箭尽被俘)的原因也在于此。但是马镫出现后,骑兵便对步兵拥有了机动性和冲击力双重优势。说通俗些步兵打骑兵是赢了追不上,输了跑不掉。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先天的战略优势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br /><br />  回到正题,现在我就来谈谈宋朝失去产马良地后对宋军造成怎样的战略劣势。<br /><br /><br /><br />失去了对河套地区这样优良的产马良地的控制实际上等于失去了冷兵器时代的战略优势,辽与夏控制马市的目的就是使宋军在野战中难以形成战略机动和实施大迂回战略的奔袭能力。而这和今天美国不允许本国和欧盟向中国出口先进尖端技术可谓如出一辙。前面我已经说了,边境贸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宋朝缺马问题。退一万步讲就算辽,西夏不控制马匹市场,宋朝单凭边境贸易也远远不能满足自身对战马的需求。因为有经济常识的都清楚,在自身没有某种高端产品(如高端数控机床)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在进口这些高级产品时候往往形成不利于买方的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往往会借机抬高自己的价格。去年中国公布歼10战斗机后俄罗斯降低了对中国出口武器的价格便是明证。同样道理,宋朝不能大规模养马的现实也给向宋朝出售马匹的辽,西夏的商人抬高价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br /><br />  当然金钱倒是其次,失去产马良地后对宋朝军事最致命的影响还是使宋朝失去了进攻北方蛮族政权的实力。<br /><br />前面我说过,要收复幽燕十六州,甘凉河套河西走廊没骑兵根本办不到,在这种形势下,要宋军在无强大骑兵的条件下去收复幽燕或者河套地区这些前朝弄丢的领土实际上已经与让他们自杀无异。<br /><br />  现在不少网友对于后周世宗柴荣的死感到惋惜,和不少学者一样都喜欢做这样的假设,认为假如柴荣没有病死,后周必定可以收复幽燕。然而遗憾的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当时后周所面临的历史形势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理智的承认,如果柴荣在收复幽燕两州后不懂得见好就收继续北伐幽燕,恐怕下场只会落了个后晋石重贵一样的下场-身死国灭。众所周知,契丹建立的辽在唐朝末年开始崛起,之间和后唐的战争虽然败多胜少,但后唐的胜利也是建立并未丧失幽燕十六州这个重要的战略屏障的条件下打防御战的基础之上。而后晋儿皇帝将幽燕十六州出卖给契丹后,使中原王朝在战略上已经处于劣势的地位,其后虽然契丹入主中原的梦想虽然没能得逞,最终狼狈退回中原,但并未改变中原王朝相对契丹处于守势的地位,实际上在宋太宗北伐幽燕前中原王朝和契丹的战争胜利基本上都是防御战的胜利,并未改变“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态势。而柴荣在还没有统一中原,消灭其他割据势力(包括北汉),更没有经过长期的国力积累准备(尤其是骑兵)的情况下,带领区区几万兵马(骑兵占少数),去孤军深入一个进化为封建帝国并已经征服草原的辽国境内与擅长骑兵战的契丹人决战决战,实际上是自寻死路,按照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左倾冒险主义”。<br /><br />  诚然,当时柴荣选择北伐是看中了当时辽朝处于昏庸的“睡王”辽穆宗统治时期这个难得的“时机”,但当时的辽朝远没有进入社会危机爆发时期,仍然拥有相当强大的国力,后周军队能在北伐初期收复两座城池也是建立在对方没有充分重视自己加上汉族将领望风而降的侥幸之上。而一旦真的兵临幽州城下,后周军队在装备上的劣势就会在契丹铁骑面前暴露无疑。<br /><br />  从辽国的地形地势来看,是有利于骑兵而不利步兵作战的。如果我是辽军主帅,想打败攻城的后周军或者宋军真是太容易了。兵法中说的好,兵贵神速。而骑兵的特点正好能够让辽军轻易达到“兵贵神速”的要求。因为在当时,骑兵在军中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战斗机或者坦克。在没有足够骑兵的情况下去孤军深入攻打幽州城会有怎样的下场呢?切不说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更何况对方还有相当强大的野战部队。这也是当年隋唐帝国征伐高句丽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当然有网友说出这样弱智的话:攻打城池需要骑兵吗?攻城当然不需要骑兵,可保障攻城部队的安全没有足够骑兵却只有自杀的份。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契丹人没有在幽州城下部署十几万骑兵,旷日持久的攻城战(哪怕攻城时间超过一天也很危险)也会给契丹骑兵足够的时间迅速扑向攻城的周军或宋军,使其形成里应外合之势,使周军或宋军腹背受敌。对于北方军队尤其是蛮族骑兵来说若要击败后周军可供选择的方案无非有两种,第一种就是直接用骑兵向后周军队发起冲锋,马镫出现后,步兵在平原地区被骑兵冲锋一般只有被屠杀的命,输了跑不掉,赢了对方骑兵却可以从容撤退,使步兵无法聚而歼之,前面我已经说了,马镫出现后,骑兵对步兵的优势已经相当于战斗机和坦克对步兵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即使是到了热兵器时代也没有完全消失。 30年代红军西征在河西走廊地区被马家军骑兵歼灭从侧面反映了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步兵的巨大优势。当然有人说步骑协同比单纯的骑兵更有战斗力,但那也是建立在必须有足够数量骑兵的基础之上。但丧失产马地最宋朝影响最大的不是进攻能力,而是后勤。<br /><br /><br /><br />任何略知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后勤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上个世纪60年代中印战争后中国军队虽打败印度军队但最终被迫放弃收复的国土就是因为后勤补给问题。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因为后勤无法扩大战果,吃了不少苦头的例子大家也非常熟知。而在冷兵器时代,马匹对中原王朝的重要性除了提升骑兵战斗力外,更重要的就是提供强大的后勤支持。汉朝,唐朝军队深入大漠作战实际上都是由马匹负责后勤供应。(因为不可能以战养战)但即使如此,汉唐军队也经常为后勤问题苦恼(看过《电视剧〈贞观长歌》的朋友就知道,剧中唐国强饰演的唐太宗就为这个问题感到头疼)即使周军或者宋军能够抵挡契丹骑兵的冲锋,契丹人也会充分发挥骑兵机动性优势,切断周军或者宋军的后勤补给线,使其不战自溃,一样可以置孤军深入的周军或宋军于死地(对辽军来说,这也是最省事的战法)。事实上,后来宋军几场对外战争失败均突显了宋军装备上的这种劣势和辽、夏、金在战略与战术上有效的利用敌方劣势。几场战争的过程基本上相似,先是宋军没有遭遇多大的抵抗就长驱直入敌国境内(诱敌深入,),一旦宋军进入平原开阔地带,北方军队便即时切断宋军退路和补给线,并运用骑兵运动优势,将宋军切成几段而各个击破。由于宋军机动性不够,无法寻找敌军主力进行决战,使宋军的一些技术兵器难以发挥作用,最后只好被动挨打,一旦不能速战速决,必须立即撤军,宋军往往在撤退时又首尾难顾,以至酿成溃败(宋太宗亲征契丹时,先是长驱直入,结果是全军覆没,自己靠化装才得以幸免)。北方军队优势在其机动性,聚则呼啸而至,散则倏忽而去,寻其决战而不得其门,不期而至则防不胜防,讨之难得要领,置之则边患丛生。几次北伐,均以惨败告终,丧师失地,兵败求和,最终只有纳贡的份儿。现在,人们多以人事之由苛责宋代君臣,是否有失偏颇?<br /><br />当然有人说,宋朝军队缺乏骑兵影响进攻能力,对防御能力应该没有影响吧。南宋定都的江南地区不适合骑兵机动作战,因此说宋朝因为没有骑兵而亡国是掩盖其无能的表现。<br /><br />  其实这也是外行人说的没水平的话。有军事常识的都清楚,单纯的消极防御根本就不是对抗敌人,保存自己的有效办法,***军事思想一再强调“积极防御”就是这个原因(“积极防御”本身就有进攻的思想在里面)。今天中国空军提出要建设“攻防兼备”的空军也是同样的原因。更何况防守也要有险可守才行,否则很容易被对手各个击破。而且熟悉热兵器发展历史的都清楚,宋元时期的热兵器尽管没有成熟,不能对抗游牧骑兵,但却对坚固的城池构成了威胁。而这实际上也使防御一方处于不利的地位。<br /><br />  再说江南的地形,按照很多人的观点,那里不适合骑兵作战。但那也是有条件限制的。尽管不适合骑兵大规模机动,但并不能完全使骑兵失效。金兀术就曾经带骑兵攻占过扬州并迫使宋高宗在海上逃窜。而到南宋末年,由于地球气候小冰期的影响,也使长江对北方蛮族骑兵的屏蔽作用大大下降。<br /><br />尽管宋朝军队严重缺乏骑兵力量,但他们在这种战术,战略上先天不利的条件下仍然取得了足以令现代中国人自豪的成就。在长达300多年的岁月中,尽管宋军屡战屡败,但仍然能经受四个游牧民族的车轮战的考验。<br /><br />  然而前面我已经说过当时的马基本上相当于现代的钢铁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橡胶之类的重要战略资源,缺马的一方在少数情况可以打胜仗下如同二战时期的日军在中途岛之战之前曾经打得西太平洋英美军满地找牙,(庆幸日本人没发现大庆油田)缺资源的德军也能在41年和 42年几十万几十万地吃掉苏军一样。但是长期而言在战略上肯定是处于守势。而只能守,不能攻的一方从长远来看是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的。<br /><br /><br /><br />  本人写此文并不是想把宋朝说得多完美(实际上宋朝在处理和北方蛮族政权关系上还是存在严重的致命失误的),而是想希望大家分析军事问题的时候能多一分理智,少一分意气之争。有一点大家必须记住,无论是讨论现代军事问题还是古代军事问题,脱离物质条件去空谈战略问题是最愚蠢的做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025 15:3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