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17.4.2007 15:56:20
|
只看该作者
上帝之鞭——梦魇一般的草原之八<br /> <br /> 千里蒙古草原,从来就不缺少彪悍的铁骑,但是为什么迟迟不能够入主中原,并有四海呢?其实他们所缺的仅仅是一个统一的组织,更进一步说,是缺少一个能够把他们的力量聚集在一起的人。以前的匈奴单于们,突厥可汗们都力图成为这个人,但是都失败了。据说铁木真出生的时候,手里就握着一块火红色的石头(这也可能 ——凝固的血呗,像他这样的“奇迹”,还不算离谱,有的皇帝出生时候的景象是怎么圆也圆不回来),按照元史的说法,这就注定了他不寻常-_-bb 经过数年的征战,铁木真从一个东躲西藏,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孤儿,成为了蒙古各部落共推的可汗,是为成吉思汗。至此“安内”已经完成,草原上的苍狼已经磨好了利爪,准备向它的第一个牺牲品——西夏国——开刀。<br /> <br /> 西夏国,大约在我国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本来就地域狭小,在宋金两个大国之间生活,能够独立到现在也是很不容易了,现在外加上一个蒙古,自然是叫苦不迭。但是西夏人民依然是有骨气的,西夏的大将阿沙敢钵放出话来,成吉思汗敢来,我就在贺兰山下等着他!于是保家卫国的西夏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先后和入侵的“蒙古侵略者”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斗,我们都知道有句谚语叫做:骄兵必败,哀兵必胜,所以结果当然是显然的——别瞎想,依然是蒙古人笑到了最后。历史总是有太多的谚语,但是这些谚语决不是任何时候都成立的。历经20多年,西夏终于被打服,从此称臣纳贡,献女乞和。西南部的后顾之忧即解,那么自然就轮到了曾经以君王的身份欺凌蒙古草原的金国。<br /> <br /> 在铁木真还未成气候的时候,金国曾经封他做过百夫长,但是统一草原之后,蒙古基本上便脱离了金国的实际控制,只是面子上敷衍敷衍而已。当金章宗死后,完颜永济即位,让金国使节昭告天下,其中有一个人就来铁木真处宣旨,铁木真问他:“新天子是谁啊?”金使回答说:“是卫绍王”。铁木真向着南方吐了一口唾沫,说: “我还以为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的,想不到像完颜永济这样的人也做了皇帝,还想要我下拜么? (同样的事情,还曾经发生在安禄山身上,他问唐朝的使节,当今宰相是谁,回答是杨国忠。安禄山也吐了一口,说:“我以为大唐的宰相,必天人也,想不到居然杨钊这样的也能当上,现在不反,更待何时!”)从此,铁木真再也不向金国纳贡,双方各自防备。不过当时的蒙古正在和西夏纠缠,也没有精力对金国发动战争,直到西夏臣服,金国的好日子也就结束了。<br /> <br /> 蒙古铁骑势如破竹,到战争的第五年便已经攻破中都,金国迁都南京(南方的京都,也就是现在的开封),现在的情况很有意思,蒙古在最北面,管金国叫南朝;金国则管南宋叫南朝。攻下了中都之后,成吉思汗对金的攻势暂缓,开始对左右前后的各个部落进行扫荡式打击。西辽(辽国被金国占领之后,在西边的残余)和花刺子模就在这个时候被灭亡的。蒙古的疆土西边到了乌克兰的克里木半岛,南方达到了印度半岛,对南宋和金形成了半包围之势。完成这个战略部署之后,成吉思汗回兵,顺便把早已称臣的西夏也灭掉了。<br /> <br /> 在灭亡西夏后不久,成吉思汗在六盘山病逝,临死之前,把汗位传给了自己大儿子窝阔台,并且嘱咐他说,要联宋灭金。后来的事实证明,选择窝阔台继位,是成吉思汗最后也是最明智的选择。<br /> <br /> 应该说,南宋的外交方针从建国到灭亡都没有什么大的错误,起初南宋并没有答应和蒙古联合,为的是“以金为藩屏”,后来当蒙古拿下了中都,对金形成半包围之势并直接和宋接壤,此时金作为藩屏的作用已经失去,宋朝过断出兵,收复了开封,算是灭亡了金国。虽然南宋不光彩的再次背盟(南宋和金都不是什么讲究信用的人,背盟次数可以入吉尼斯了),但是从国家利益上讲,是很正确的,并且南宋军队也没有像北宋攻辽的时候那么丢脸(北宋攻辽的情况很诡异,金兵撵着辽兵打,辽兵撵着宋兵打,北宋纯粹是因为和平了100多年,除了西夏这个藓芥之疾,根本没有练兵的场所;而南宋因为时刻要防备着金国,所以武备还不算很废弛),着实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在宋灭金的时候,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完颜承麟。当时宋军攻进开封,金哀宗对完颜承麟说:“我太胖了,跑也跑不动,你平常身手挺不错,我把皇帝位子传给你,你能跑走就跑走吧,好保留我们完颜一脉的帝系。” 这想法很好,可惜完颜承麟也没有跑出去,“没于乱军中”。大概从即位到死亡也就几个时辰,可悲可叹,大金国就这么被灭亡了。 <br /><br />此时的蒙古已经是方圆八千里的大帝国了,需要好好考虑下一步的战略规划。于是,太宗窝阔台大会群臣,经过数天的头脑风暴,终于就今后的发展方针达成了统一意见,并就如何分工取得了一致。各个王爷,万户,千户的长子们组成了一支军队,号称长子军,由拔都统帅,西征俄罗斯。这支军队所向披靡,连破数个大公国,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占领了今天俄罗斯的全部领土。之后,蒙古人继续向东欧挺近,进军波兰,匈牙利,最远曾经到达了多瑙河畔。整个欧洲大地,一片惊慌。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英国人不敢出海,中断了与欧洲大陆的贸易活动;德国上下也为之震恐,生怕招惹来蒙古大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蒙古铁骑被称为“上帝之鞭”,即上帝通过蒙古人的刀剑来惩罚不虔诚的欧罗巴人。不幸的是,窝阔台就在欧洲形势大好的时候突然死掉了,拔都听说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带兵回国,讨论蒙古大汗即位事宜,后来在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一带建立了金帐汗国,对欧洲的入侵也就告一段落了。<br /> <br /> 蒙古入侵欧洲,也并非没有抵抗。关键还是在于双方的战法不对路,所以蒙古可以用区区数万人马横行无忌。中世纪欧洲的战争,很类似于中国春秋时代之前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事先约定好时间,地点,双方列好阵势开始对冲。打仗点到为止,以分出胜负而不是杀伤为目的。有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通过骑士之间的单挑来决定战斗的成败,士兵仅仅是啦啦队。俘虏对方的骑士,不但不杀害,反而仔细款待,以等待对方出钱赎回去。在这种战斗思维下陶冶出来的欧洲人,碰到狼群战术的蒙古兵,只有挨打的份。尤其是骑士们,更是成了遭难的对象:蒙古人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也是最好的弓骑兵,等骑士冲锋的时候,弓骑兵就远远的放箭,不射人,只射马(骑士的盔甲非常的厚重,需要四个人服侍才能穿起来扶到马上去,只要倒在地上就无法站起来。就盔甲而言,是没有弱点的,连火枪都不怕。但是马不然,马是要跑腿的,所以盔甲无论是覆盖程度还是厚度远远逊于骑士本人),等地上歪扭七八都是摔倒的骑士的时候,蒙古人乐呵呵的走过来,掀开地上已经被自己的盔甲压瘫痪的骑士的面罩,拿出小刀对着里面一插……<br /> <br /> 窝阔台的继承人想必很多人都熟悉,感谢金庸同志的不懈宣传(虽然他的书我还都没有看过,但是电视剧倒是看了不少),蒙哥大汗被杨过击毙在襄阳城下的样子深入人心。历史上的蒙哥是非常英武的君王,不喜欢珠宝也不喜欢女人,要说算得上爱好的,只有打猎。因为金帐汗国帝王拔都的支持,他当上了大汗,但是拔都之死又给了蒙哥一个契机,让他能够重新整合蒙古各个汗国,称为全蒙共推的君王。在他即位的第八年,蒙古大举伐宋,兵分三路,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各统一军,计划分进合击,速灭南宋。<br /> <br /> 南宋,这个被当今的人们视作最窝囊最不求上进的王朝,在和“上帝之鞭”的战斗中,却是表现最优秀的。南宋在内有‘蟋蟀宰相”贾似道这样的佞臣当权,外有蒙古数十万大军日夜进犯的情况下,整整坚持了三十八年,让蒙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王坚,这个人或许默默无闻,远远不如杨过,但是请尽量记住他,历史上的蒙哥大汗正是毙命在他所守护的钓鱼城下(不是在襄阳。印象中《新神雕侠侣》里面,杨过抛起一块石头,旋转身体腾空而起,优雅的一磕,石头透过了数十个蒙古兵的身体,击中蒙哥)。真实的情况是,蒙哥带着一队轻骑兵在城下窥探,守将王坚果断下令开炮,把蒙哥打成了重伤(类似于太平天国萧朝贵被轰死的情景)。然后王坚从山上的天池内钓起一条三十余斤的大鱼,做成鲜鱼面饼,并附上一封书信投到蒙古御营,上书:“英雄的蒙兀儿!请你尝尝我们的鲜鱼面饼吧!如果您愿意,我们再战十年,如何?”蒙哥看完信,从病床上负痛而起,对侍从说:如果攻下城池,杀尽全城军民,为我雪恨!言罢气绝身亡。 <br /><br />忽必烈和兀良合台在南方打的过瘾,听说蒙哥突然死亡,便立刻回军争夺帝位。蒙古帝国开始了三年的内战,后来虽然忽必烈取得了胜利,但分裂已然不可避免,成吉思汗的基业被他的子孙分成了四大块,其中以中国目前的领土为主体的,我们称之为“元朝”。<br /> <br /> 历史在钓鱼城转了一个弯,如果蒙哥没有突然死亡,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很可能还会继续下去,甚至还会继续扩张。但是,蒙哥的突然死亡,没有指定继承人,直接导致蒙古贵族开始内乱。从此蒙古人再无进攻欧洲的意图,上帝之鞭,折断在钓鱼城下。直到今天,欧洲人依然称呼钓鱼城为“东方的麦加”。<br /> <br /> 这篇文章的最后,讨论一下到底蒙古帝国建立的元朝,算不算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的问题。蒙古人民共和国,确实是存在的,(是从新中国中分出去的。中华民国的地图上,现在还把蒙古标成自己的),但是这不能作为蒙古以前不是中国领土的理由。在蒙古,我们挖出来过辽代的器皿,曾经受辽和金的统治,基本上毋庸置疑。并且看战略重点,蒙古也一直把亚洲当作自己经营的中心(对付南宋用了好几十万人,而对付欧洲就派了几万人,只是想不到欧洲这么不经打,稀里哗啦的就打到多瑙河了),所以蒙古帝国和当时的中国——宋和金渊源很深,这一点是需要肯定的。但是,从蒙古后来实施的政策来看,对汉人的残酷压迫,当作牲口一样的买卖,以及其他的种种表现,很难说蒙元就“融入”了中国文化。借用列宁的一个词来表达元朝的性质我认为更合适一些,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宁说,清朝后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但是当时的列强来中国一没有当统治者,二没有大规模公开掠夺,打仗的目的是为了签合同做生意,这怎么就殖民了呢?倒是蒙古帝国很有点把中国当殖民地的味道,当时的中国人地位就非常接近于非洲殖民地的黑人。而元朝自己又是名符其实的封建国家,所以称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岂不是很合适?) <br /><br />恍然如梦——梦魇一般的草原之九<br /> <br /> 忽必烈在北京坐稳了皇位之后,再次筹划南征。这一次南宋没有什么好运气保佑了,元军势如破竹,把宋朝小皇帝逼到了崖山,陆秀夫背着宋朝最后一任娃娃皇帝投海而死,宣告了宋朝的灭亡。获悉了这个消息之后,钓鱼城的守将(现在是张钰)在城下的元兵发誓不伤害城中任何一人之后,打开了城门。元朝终于占领了南宋最后一块土地,草原民族第一次在中国全境建立了自己的统一王朝。<br /> <br /> 忽必烈争位的代价,对蒙古帝国而言是致命的,西边的金帐帝国根本就不买他的帐,连代表都没有派过去,摆明了不承认他的统治。从此四大汗国各行其是,不再受中央的蒙古皇帝的指挥。此时忽必烈能够实际控制的,也就是中国本土+外蒙古。记得中学的时候,我们的历史老师就指出,把课本上“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改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当时我殊为不解,拿着书上的地图缠着老师问来问去,老师含含糊糊的说地图的比例不对,搪塞了过去。现在回想起来,有两种可能:1.老师是一位爱国主义者,认为元根本就不算中国的一个朝代;2.元朝,和蒙古帝国是两个概念,蒙古帝国比清朝大,不代表忽必烈建国的时候,元朝的疆域大。我曾经一度认为是第一种可能,回想起这件事情还唏嘘流涕了一番,感触老师的微言大义——不过现在看来,倒是第二种的可能性大一些。老师受过专业的历史教育,自然知道蒙古帝国和元朝的区别,所以纠正史书上的错误也是理所当然的。<br /> <br /> 这个时候,又有人把五胡乱中原时期羯族的想法给忽必烈提了出来,说中原的土地只长庄稼不长草,不过咱们把汉人都杀光,让他们的血浇灌土地,不就能把中原变成一个大牧<br /> <br /> 所谓元朝被汉族同化,是今人一厢情愿的说法,蒙元是典型的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历代的蒙古帝王,没有一个精通汉语的,他们在朝堂上也是用蒙古语来交流国政的。要当官,学蒙古话,外语的作用在元朝便突现了出来。元对汉族实行半奴隶制的统治,废除了科举制度,并且规定各个路府州县执掌实际权力的达鲁花赤,只有蒙古人、色目人才能担任,即便是汉人改了等级的也不行。这些举措,从制度上和事实上都断绝了作为被统治者主体的汉人掌握实权的道路。尽管到了元仁宗时恢复了科举,但是不平等现象依然严峻,现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准备各个省出不同的高考卷子,那个时候则是各个等级的人群的考不同的题目,当然是蒙古和色目人最简单,北人和南人的最难(四等人的录取名额是相同的,但是人口基数差别甚大,蒙古人和色目人大约各一百万,汉人一千万,南人六千万,实际上南人录取的难度比蒙古和色目人要难60倍)。况且,即使南人在科举的时候被录取,也仅仅给一些副职,虚职,并无大官可做,也无实权可放。<br /> <br /> 要说蒙古人没有做过和汉族共治的努力,那也全非实情,但是忽必烈之后的元朝皇帝几乎都没有善终,权臣和皇帝之间杀来杀去的场景屡见不鲜,这么算,蒙古统治中原80多年,传了14个皇帝,在公元1308年至1333年的二十五年中,元朝先后历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至元顺帝共八代皇帝。可见做元朝的皇帝是多么命苦的事情了。其中也不乏明主,可惜都是寿祚不永,乃至于可能改变历史进程的一次改革也被扼杀在宫廷斗争中。元代在处理皇帝继承问题,比后来同样是少数民族的清朝少了一份果断,多了一份犹豫。忽必烈本来也想像汉人那样通过皇帝立太子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蒙古王公的选汗会势力过于强大(这个选汗会,类似于德意志皇帝的选帝候会议,当年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其实是很多诸侯国组成的,由大国的诸侯担任选帝侯,老皇帝死了之后,开始在这些选帝侯中间选新皇帝)因此皇帝立的太子也需要经过选汗会的批准。忽必烈在世的时候,选汗会自然就是一个橡皮图章,但是在开国君王死后,继位的君王能不能镇的住这些骄兵悍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br /><br />忽必烈亡后,成宗即位。但是不久便爆发了海都之叛,在伯颜和海山的努力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擒杀了海都。后来海山夺得了皇位,是为武宗。<br /> <br /> 武宗在位四年,天天喝酒玩女人,四年就把自己玩死了,传位仁宗。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武宗虽然没有什么政绩,但是让我们中国人躲过了一场信仰上的大劫。因为在成宗死后差点要即位的,是成宗的儿子,信仰并锐意推行伊斯兰教的阿难答皇子。此人“终日在礼拜寺中诵《可兰经》,命蒙古儿童行割礼,宣回教于军中”。后来他在宫廷政变中被活捉并囚禁,海山才即位称帝的。如果没有这次政变,中国现在会不会变成一个伊斯兰教的政教合一的国家,是很难说的事情。<br /> <br /> 仁宗一朝,或许是汉人“从十八层地狱上升到十七层了”的时候,从他的庙号“仁宗”,也可以看出来。仁宗病亡之后,即位的是元英宗。他和权臣铁木迭儿比谁活的长,收回了皇权,锐意改革,反对腐败。剥夺了很多蒙古贵族的特权,放宽了对南人和汉人的限制,整肃了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矛盾斗争。但是元英宗对铁木迭儿的余党追查过于峻急,引起了以御史大夫铁失为首的余党的恐惶,他们在暗处等待着机会。终于,在元英宗从上都去大都的路途中,经过南坡驻扎。当夜,铁失发动了兵变,杀了元英宗,新政半途而废。<br /> <br /> 后来的元朝皇帝再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举措来尝试吸收中原文化了,农民起义在各地此起彼伏,从忽必烈时期一直延续到元朝最后一代元顺帝为止,都没有中断过。说到元顺帝,虽然是元朝在中原的最后一任帝王,但是也不是没有优点。在前期他任用能臣脱脱(大明英烈传里面的脱脱是个老太师,每到一处,亲兵都带着两面很牛的旗子:一生无败绩,到老不失机。天下无对手,威名震四夷。其实在那个时候他也就 30多岁,一点也不老),朝政有所好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蒙古人色目人和南人之间的矛盾,后来看到自己努力的成绩不大,便开始陶醉于和西藏新疆的喇嘛们一起讨论性爱艺术,并且和金国的完颜亮一样在皇宫里面开party彻夜狂欢,什么?你说国政,随他去吧,反正俺也治理不好了。<br /> <br /> 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从小在皇觉寺当和尚,后来投军被郭子兴看中,逐渐掌握了这支义军的实权(现在皇觉寺被改名成龙兴寺,贡奉地藏王普萨,内有朱元璋的塑像—— 因为传说他是地藏王普萨转世。这座寺屡有灵验,几年前有一位和尚圆寂之后肉身不腐,现在全身被刷上金粉,供在肉身殿内,如果说有神迹,那这也算是我亲眼所见一个神迹吧)。在诸多的反元义军中,他的淮右军是后来成功的一支,也是最不厚道的一支。张士诚,陈友谅在前面和元军血拼,他自己则慢慢的兼并其他的义军,有的时候甚至和元军一起夹攻他们。等各地的义军被他“剿灭”的差不多了,朱元璋的势力也足够大了,决定称帝。至于定都所在,朱元璋想在凤阳,后来被刘伯温硬生生的劝到了南京(可惜,安徽唯一一次有可能拥有一座帝都的机会,被刘伯温剥夺了,我恨啊……),凤阳被定为中都,后被张献忠烧毁(看《崇祯皇帝》这本小说的时候,很是让我感动。朱由检听说皇陵被凿,皇宫被烧之后,哇啦一口鲜血,脸上挂满泪珠:“高皇帝啊!您沐风木节雨得来的天下,孙儿连皇陵都没有给您守好,他日有何颜面到地下去见列祖列宗啊……”)。<br /> <br /> 等起义军已经被消灭的差不多,元兵也大伤元气之后,我们的朱太祖终于决定派徐达常遇春北伐,一路上势如破竹,几个月从南京打到了北京。元顺帝下诏各路元兵勤王,但是只有寥寥几支部队相应,别的诸侯王都按兵不动。无奈之下,顺帝苍皇远逃漠北(他如此努力的侍奉大欢喜佛,结果大欢喜佛似乎也没有保佑他?),当年纵横欧亚少逢对手的蒙古铁骑,只做了80年中原的主人,便又回到了大草原上,那君临天下的日子,恍然一场梦便烟消云散了。常言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南方人从来都是只有挨打,被北方征服的命,只有朱元璋这一次是例外,也算是给南人争了一口气。<br /> <br /> 朱元璋派遣使者去漠北招降元顺帝,这个时候,顺帝的表现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人的度量,让人唏嘘不已,不由得感叹,真正恢宏大度就应该是顺帝这样的。他大笔一挥,在招降书上写了一首七律(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每次背诵一遍,心里就涌起一种超然的感觉,虽然短暂但是很舒服):<br /> <br /> 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br /> 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召回。<br /> 信知海内归明主,且喜江南有俊才。<br /> 归去诚心叮咛说,春风先到凤凰台!<br /> <br /> 朱元璋看到这首诗之后也很感慨,就给他定了一个挺好的谥号: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称呼他为元“顺”帝的由来)。以表彰他如此识大体的行为。<br /> <br /> 蒙古回到大漠,再次分裂成瓦刺和鞑子,时不时仍然来中原骚扰一下,朱元璋于是派自己的儿子朱棣镇守在北京,以压制蒙古残部。但是,靖难之变的祸根也就这样埋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