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潜能---- 海涛法师<br /><br />生命的潜能—一 海涛 辑<br />1.必须认清生为人的重大意义而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修佛法是以提升心识为基础的,所以生在阿修罗趣和天趣也不会有生为人的这种(修学佛法)的这种机会。<br />2.道次第修行的静坐,结束后应该复诵上师名号真言,或诵念赞颂文。<br />3.要祈求上师加持,将这一次修行得到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可以再观想精神上师在你头顶上,甘露自他身上降下,流进你身体内。<br />4.也可以观想上师自你头顶降下,进入你心中,与你的心融合。这样的观想效果很强,能使你抵挡恶行,因为你会觉得上师对你的意念一目了然而不敢为恶。<br />5.恰当地依赖一位精神上师是默思性质的,但是默思结束时应当做融入的静思,专注于上师融入的结果。这样结合冥思和融入观想是必要的。<br />6.十圆满,有五种是个人的:<br /> (1)生为人生,<br /> (2)生在有佛法之地,<br /> (3)生来知觉能力完好无缺,<br /> (4)没有犯招致立即报应的五逆——即杀母、杀父、杀罗汉、出佛身血、夺僧众成和合之缘,<br /> (5)笃信三藏佛法。<br /> 另五种是环境条件的:<br /> (1)生于佛已出世的时代,<br /> (2)生于佛已传正道的时代,<br /> (3)生于佛法巩固而兴盛的时代,<br /> (4)生于有传承修行者的时代,<br /> (5)生于有善心人供应修行者物质需求的时代。<br />生命的潜能—二 海涛 辑<br />1.在所有生命形态中,人类是最精密的一种,既有建设能力又有毁坏能力。人脑构造非常精密,功能非常强,有事前计划与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任何生物都没有堪与人类相比的历史。<br />2.凭人身用人具备的官能,不但能理解看得见的现象,也能渐渐理解眼前看不见的现象,例如事物的无常、空性等等,此外,凭努力人可以培养利他心的强大力量,也能承受深重的誓愿,如檀陀罗、菩提心、比丘等誓愿,从而累积大量功德。<br />3.过往的大师用珍贵的人身成就证悟,达到全知境界,你也要像他们一样,凭今生得的人身努力修行。<br />4.诸位要下定决心,要以珍贵的人身为基石,善用自己的智能来修习佛法。<br />5.身而为人,无论多么年老,我们都保有精进的潜能。<br />6.如何省思人身得来的不易呢?首先,必须理解佛教的一切法因缘生的观念。识就是心对于境而能够了别。<br />7.我们必须省思与我们的内在官能、心思与意识有关联的现象。<br />8.我们体验苦与乐的这个肉身是烦恼源,是被因缘牵引的。<br />9.因有两种:能生因是本来就会成为果的因,方便因是促成果的助力。<br />10.现象有一定的道理,即是观待道理、因果道理、成就道理、法然道理。<br />11.观待道理意思是说,因缘所生之物必然以因果对待,因生果,果由因生,是不变的道理。<br />12.一切现象之中有一个相互依存的道理。<br />13.佛教哲学讲的业报、因果的道理非常精妙,是全知的心识才能汲取的知识,是完全证悟者的智慧才能够领会的。<br />14.为了来世能再生得珍贵的人身,诸位需要这三项因素:奠下基础,辅助因缘的品德修持,很强的祈请愿力。<br />生命的目标—一 海涛 辑<br />1.在轮回之中,在不断起起落落的痛苦中,在必须一次次走过生老病死的经历中,我们一个可以完全依靠的都没有。我们在轮回中出生是独自一人;在轮回中死亡也是独自一人。<br />2.我们要想:「我为什么要在这生死的罪障循环之中,受苦毒折磨?是因为我不明了妄想,不能断除妄想。此刻,因为精神上师的慈爱,我有从事正确修行的良机,但愿我能生起由衷的离系缚心愿,在这个心愿驱策之下修行三士道,终于能得解脱。」<br />3.你自己的垢染的色蕴心蕴聚集,导致在今生之中经历苦苦、以及坏苦、行苦,而且使你在来世仍受这些痛苦的困扰。所以,要祈请精神上师,带领你从垢染的五蕴中解脱。<br />4.世俗那些引人恋慕的事物其实是会带来痛苦的,而且是受垢染行为和妄想影响的。<br />5.引人恋慕的世俗事物是没有意义而罔然的。<br />6.完成下士道修行应有的成果是,能够克服对今生事物的恋慕执着,并且能够生出关注自己来世的际遇。<br />7.完成中士道修行应有的成果是,明了一切轮回本质是苦,自然而然生出要从轮回解脱的心愿。<br />8.在解脱之道上,诸位要将轮回逆转。要做到逆转轮回,就必须断除妄想。<br />9.一切妄想中最不好的就是误解现象存在的方式。<br />10.必须激发可以看破现象本质的智慧,才会明白一切事物都欠缺固有实存。<br />11.什么样的对治可以强到足以根除妄想?是结合静虑禅定和清明洞察力的智慧。<br />12.解脱之道包含三种高层次的修行:以德行为基础,以禅定为辅,而主要实修的是智慧。<br />13.激发智慧,达到圆熟,才可能彻底排除妄想,尤其要排除妄心所现虚幻不实之境界。<br />生命的目标—二 海涛 辑<br />1.为了激起够强的慈悲心,对他人的苦感到不忍,首先仍需要针对自己的苦产生出离心,对自己的苦感到难以忍受。因此,出离心是随后修养慈悲心的一个因。<br />2.愿求远离轮回获得寂灭的心念确立之后,要转而关注他人。<br />3.诸位要多思佛陀的慈悲与殊胜德行,从而由衷地恭敬佛陀和他的教法。敬佛的人较能懂得珍惜佛的教法并看重自己受戒的誓愿。<br />4.静思仁爱可抵销嗔怒,静思丑陋可抵销贪恋,调息可消除焦虑。<br />5.菩提心是大乘道的唯一法门。<br />6.诸位在修持菩提心加行的时候,可以观想自己的根本上师为观世音菩萨,恳切祈求断除自我中心的心念。<br />7.为了要培养真正的菩提心,应当遵循的修行方法分为两个主要系统,一是七支因果修行法,另一个是自心他心平等互换。<br />8.七支因果修行法的基础是培养等持的心。<br />9.因为必须有等持心,才会对亲疏朋友不存分别心。<br />10.对一切有情众生要有无怨无恚的等心。等持不是静思一、两次就能做到,必须月余甚至几年的修持。<br />11.昨天是你母亲的那个人,今天就不是你母亲了吗?<br />12.既然你的目的在于培养菩提心,在于激起利他的精神,你便会承认,如果不先具备视众生为母的基本要素,你是不会成就菩提心的。<br />13.要点在于促使你调整心念,从而能把一切众生视为你应当关切爱护的对象。<br />14.愿使一切未得幸福有情众生皆得幸福,这种心境是慈,愿一切有情众生远离痛苦即是悲。慈心与悲心可以并修,至心识起了变化为止。<br />15.培养慈悲心不能只停留在想象或愿望之中,应该因而产生责任感,真正有意担当帮助有情众生离苦得乐的任务。<br />16.修行者应当生起这种责任感和意愿,并且实践这种意愿。慈悲心越广大,越会觉得自己不能推卸这个责任。<br />生命的目标—三 海涛 辑<br />1.起了殊胜心之后会以利益诸众生为己任,就好像签下契约一样不会反悔。<br />2.诸位要在慈悲的基础上发出誓愿,要为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成就完全的证悟,帮助他们出离生死。这便是发菩提心。<br />3.我绝不对众生存有分别心,永远以同等的努力帮助他们离苦得乐。<br />4.仇敌给你宝贵的机会磨练自己,使你修持了生起无缘慈悲和菩提心必要的耐心和包容等高贵德行。<br />5.诸位如果深入省思,会发现引起伤害的是仇敌内心的妄想,不是仇敌本身。<br />6.圣提婆在《四百论》之中说:「佛尊眼中的仇敌是妄想,而非执着妄想的幼稚人。」<br />7.无人愿受至微之苦,追求幸福却多多益善,我与他人一般无二:愿能以他人得幸福而喜乐。<br />8.仇敌是发挥泛爱一切众生意念的最大障碍。因为心念转化,原本是障碍和绊脚石,变成了善缘,更成为修行的一个动力。<br />9.我爱我执正是一切烦恼的源头,所以一切痛苦的咎责都只归于它。<br />10.如果我们真心反省,就会发现所有的问题和不愉快的事都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身体而来,我们的身体是垢染的,是业行与妄想的产物。<br />11.我们因为有我爱而拥有这个身体;所以,是我爱我执招引来种种恼人的痛苦。<br />12.如果我们更深入反省,会发现一切痛苦和烦恼,例如求不得、爱别离、生病、匮乏、不知足、憎怨会等等,都是源于根本的我爱执以及一心只爱自身的追求。<br />13.家庭的、国家的种种问题一样都是我执和自私心引起的。<br />14.众生皆有解脱痛苦烦恼枷锁的潜能,可见本来就有佛性与觉悟的种子。<br />15.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生物,在于人能够在运用智能的同时保有对于同类仁爱、和睦、坦诚的品行。<br />生命的目标—四 海涛 辑<br />1.佛教论述强调革除我爱心态,发挥以他人福祉为念的心,这才是幸福的真正源头,省思我爱我执的害处,以及为他人福祉着想的益处,其实就是转念修行的主要功课。<br />2.我们要把对自己的重视关注转向他人。<br />3.一切苦恼起于自私心念,起于我对他错的心念。<br />4.发菩提心,即为一切众生之福祉成就证悟的利他精神。<br />5.修持菩提心,自他平等无二的境界,乃是佛陀一切修行的核心。<br />6.巩固生起的菩提心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反复向精神上师发菩萨誓愿。<br />7.利他精神和善心是一切福慧的来源。<br />8.世间万物的本质就是会变会分解的,所以我们务必努力使做为人的生命有意义。利他的思想乃是人世间利益与幸福的真正源头。<br />9.物质发展的根本目的原是谋求更大的幸福与和平。然而,生活的目标如果只在追求物质进步而不顾精神方面的需要,乃是舍本逐末,连幸福与和平的目的也难实现。<br />10.我们应该探究的是,人是否可能凭心识达到永恒宁静欢喜的状态。<br />11.心的经验远比身的经验深刻。因此,如果肉身死后心识继续存在,思考死后的命运就是我们极重要的功课了。<br />12.要为造福一切众生而奉献心力。菩萨誓愿的最终目的是成就诸佛如来色身,因为诸佛由大悲愿力化为种种身形,才能够教化众生。必须完全断除一切障碍,才可能成就这种色身。<br />13.菩萨应当修持圆满方便与胜慧的道次第。结合方便与胜慧的道次第是功德和智慧的累积,最终结果是全知境地。<br />14.方便胜慧不是个别单独修的,应当合并修行。修胜慧乃是在累积智能,而其它一切修行,包括菩提心、布施、持戒等等,是在累积资粮。<br />15.要把你在这一次功课中累积的所有善业回向给一切众生,以利众生福祉。<br />幸福人生讲座—一 海涛 辑<br />1.做人的道理就好像木匠一样,锯木的时候需要绳墨,盖房舍时需要砖板,才能有所准则;一个人如果无绳墨、无砖板般的准则来匡正言行举止的话,那么偏离了轨道,命便不好,运就会不顺了。<br />2.修心很重要,如果心能笃行道德、监督嘴巴说好话、眼带关怀、耳听委屈,倾力遵守这四净,将会得到好福报。<br />3.如果活着必须有些辉煌色彩,慈悲就是最好的颜料。<br />4.人生在世,如果只是用来赚钱享受荣华富贵,那只能享受短短的几十年好命而已;但如果用来赢取道德,经营善良,便能脱离生死苦海,离苦得道,不必再受轮回之苦。<br />5.离苦得乐的方法贵于修道,把它当成奇缘潜心修行,必有后福。<br />6.人生在世,心的关系真的攸关重大,很多烦恼根源全因它而起,心正的人,看见幸福,心歪的人,看见不幸;心的正与邪,却是自己可以决定的。<br />7.风度虽然不是钻石,却是女人的最佳装饰品。<br />8.有教养的人的遗产,比那些无知的人的财富更有价值。<br />9.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br />10.对人关怀一次,比说千百句恭维话更能打动其心。<br />11.谄媚从来不会出自伟大的心灵,而是小偷的技俩。<br />12.康德说:「一张笑脸可以引起无数张笑脸,但是一张哭丧的脸却永远孤独。」<br />13.心怀坦率与慈悲的心,就是最好的外交手段。<br />14.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br />15.礼貌是儿童与青年应该特别养成习惯的一件大事。<br />16.礼貌是聪明的事,无礼是愚蠢的事。若因非必要或任性的无礼以致树敌,犹如在自己家里纵火一样。<br /><br />幸福人生讲座—二 海涛 辑<br />1.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br />2.礼貌像只气垫,里面可能什么也没有,但是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br />3.崇尚时髦的人,与其说获得了快乐,不如说装作快乐。他们甚至牺牲了快乐以求炫耀,抛弃享受以求虚饰。<br />4.关心和善意,比任何礼物都能产生更多的效果,比任何礼物都有更多的实际利益。<br />5.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慈悲的心与诚实的态度,它比最高智慧和一切学识都重要。<br />6.给人方便就是慈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是慈悲的信念。<br />7.对所有人感恩,就是接纳被自己拒绝的某个面向。借着这项修持,我们会跟自己不喜欢的人达到和解。<br />8.学习爱你自己,和学习爱你的邻人是一体的两面;你不可能爱你的弟兄却恨自己,也不可能只爱自己却恨弟兄。你对弟兄的感受不过反映出你对自己的感受罢了。<br />9.你愿怎样爱自己,就怎样爱你的邻人,把他看成和你一样重要。不必为他牺牲,也不要他为你牺牲,只是尽可能地帮助他,并在你需要时,安心地接受他的帮助。<br />10.这种单纯而高贵的互助,充分表达出接纳与爱心的初衷,自自然然地流露出彼此的信任和相互的关怀。<br />11.面对困境时,有三种非常实际的对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觉醒和心生喜悦:<br />一、不再挣扎,勇于面对。<br />二、将毒药当作解药。<br />三、将眼前出现的每一个困境视为佛菩萨的示现。<br /><br /><br />幸福人生讲座—三 海涛 辑<br />1.如能用最好的饮食来供养佛、法、僧三宝,可获得五种利益:<br />第一、拥有身相庄严及美丽的身材。 <br />第二、气力充沛。<br />第三、寿命延长。<br />第四、快乐安稳。<br />第五、成就辩才。<br />2.丈夫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他的妻子:<br />一、称赞对方的优点。二、永远不轻视对方。<br />三、对她忠贞不二。四、授与处理家务的职权。<br />五、常送给她精致的服饰。<br />3.妻子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丈夫:<br />一、把家务处理得井然有序。二、帮助丈夫的亲属。<br />三、对丈夫忠贞不二。四、勤劳而不怠惰。<br />五、聪明地管理和节省丈夫的薪饷所得。<br />4.服务社会有四项原则:<br />一、慷慨施舍;二、体贴的言谈;<br />三、互相合作;四、行为合乎时节而且彬彬有礼。<br />这四项原则宛如车子的轴,能使车轮转动。<br />5.你们应当知道下面这四种人是真正的朋友:<br />一、帮助和支持你的朋友;二、同甘共苦的朋友;<br />三、能使你得到益处的朋友;四、具有爱心的朋友。<br />6.对待人的三大原则:<br />第一、不要责备人,应该了解他,同情他,鼓励他。<br />第二、找他的优点,不要专找他的缺点。<br />第三、尊重别人的高贵感。<br /><br />幸福人生讲座—四 海涛 辑<br />1.不憎恨、不生气的方法如下:<br />第一、看一切众生无时无刻对我都有恩惠。<br />第二、看一切众生和我都有因缘。<br />第三、看一切众生皆在受苦而不再加害他。<br />第四、看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子女而不再损害他。<br />2.爱生气,有憎恨心的人有十种损失:<br />一、冤家一直增多,人人都嫌你而且讨厌你。<br />二、出生在僻远之地,远离正法。<br />三、贫乏困难,病苦缠身。<br />四、死后堕落变禽兽。<br />五、出生变毒蛇。<br />六、五官长得很丑,而且眷属远离。<br />七、时常受苦。<br />八、全身瘦而黑。<br />九、闲言很多,诽谤圣人。<br />十、永远在地狱、恶鬼、畜生轮回不停。<br />3.供养有七种:<br />第一、如说修行供养;第二、利益众生供养;<br />第三、摄受众生供养;第四、代众生苦供养;<br />第五、广修善根供养;第六、不舍菩萨业供养;<br />第七、不离菩提心供养。<br />4.如果你一定要批评别人,请试着用以下的方法:<br />一、先从称赞、真诚和欣赏开始。<br />二、间接指正他的错误。<br />三、批评人之前先说自己的缺点和错误。<br />世俗諦與勝義諦 海濤 輯<br />1.真理可分為世俗諦(相對真理)和勝義諦(究竟真理),世俗諦又分為真有和假有。<br />2.世俗諦的假有:乃假中之假。如:電影裡,有很多人在互鬥,事實上並沒有這些事情發生。依世俗諦而言,此屬假中之假。<br />3.世俗諦的真有:有業力、因果,有過去、未來,世間本是無常,六道輪迴是苦,喝水能止渴……,皆屬之。真有又分為惡的真有和善的真有。<br />一、惡的真有:投生輪迴的種種業力、業因,生起貪瞋癡三毒的煩惱心,六道輪迴的業報身……,皆屬惡的真有。<br />二、善的真有:對三寶生起的虔敬、信心,對一切眾生發起的慈悲心,皆屬善的真有。事實上,善的真有、惡的真有皆是幻相。<br />4.但在未能了悟絕對的空性之前,我們必須堅執善的真有,也就是深信三寶、心懷慈悲、行善法功德。包括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波羅蜜,來幫助我們了悟勝義諦、成就佛道。<br />5.我們若進而能將世俗諦善的真有與空性合修,則更殊勝。<br />6.造作善行、累積功德、深信因果等,屬方便道;空性的修持則屬智慧道。此二道必須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