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社会何以可能?<br /><br /><br /> <br /> 天 灵 <br /><br /> 究竟什么才是和谐社会?在一个充满冲突的社会中,和谐何以可能? <br /><br /><br /><br /><br /><br />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自从十六大(中国共产党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之后,各行各业都以“和谐社会"作为行事的口号或追求的目标。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和谐社会?在一个充满冲突的社会中,和谐何以可能?<br /><br />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br /><br />对于基督徒来讲,和谐社会最容易使人联想到伊甸园,就是圣经中描述的人类祖先居住的乐园,亚当和夏娃被放逐前的居所。此外,基督徒也会提到天堂(或称天国)与教会。部份近代神学,则强调生命的性质、变化、完成,和上帝形象的显露,以及神人关系达到完美的地步。毫无疑问,天堂有着绝对的和谐。<br /><br />教会则被基督徒称为永生神的家,是由被神选召、被基督舍命救赎的基督徒组成。这些人以基督为首,彼此合一成为基督的身体,目的是与神和好,建立彼此相爱、和谐的关系,同作基督生命的见证。<br /><br />对于一般的中国人来讲,和谐社会则可能和历史上的大同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一样,都是一种理想,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是,屡屡失意的中国人,已经很难再被这样的理想激动,再为之思考、探索,甚至牺牲生命了。<br /><br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和谐"的,即“配合得适当和匀称"。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基督徒和历代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还是有一致性的,伊甸园、天堂、教会和大同理想,其实都包含“和谐"特徵。<br /><br />所不同的是,基督徒靠着圣经启示、圣灵引导和教会生活,能找到实现和谐的可行途径,而其他人对和谐社会的追寻,还大多停留在思考与探索,甚至困惑的层面。或有实践的也难以持久,更无法建立持续的制度,因为没有找到进入“和谐"理想社会的能力之源。<br /><br />二、不用问丧钟为谁而鸣<br /><br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学者将生物系统的思想引入社会,提出社会系统论。和谐社会也可以从社会系统论(注1)的角度去思考,其前设是:1)系统中有不同的要素。2)各要素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和结构,并发挥不同的功能。3)健全的社会不仅需要不同的要素,而且需要各要素之间有稳定、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其延续。<br /><br />根据社会系统论思想,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多元和全面,且不同事物之间具有适当的、相互配合的关系。那么,和谐社会到底包括什么内容?不同事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才是和谐的呢?<br /><br />既然我们是基督徒,一定会从圣经入手寻找答案,因为和谐社会的创造者,是那位创造天地宇宙万物的主。基督徒社会学者的责任是要进一步地思考,找到信仰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并展示给崇尚科学的现代人,从而搭建起信仰与现代人之间思想的桥梁。<br /><br />一般的大学,依据旧约《创世记》的启示,即人从上帝手中接受了“三重祝福",通常都设有三类学院:人文、社会和自然。这“三重祝福"的第一重祝福是:上帝按他的样式造了人,因而奠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这是人文学院探讨的课题。第二重祝福是:上帝赐给孤独的亚当一位伴侣,从此人不再孤独,同时也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社会学院的研究领域。第三重祝福是:上帝让人管理全地以及一切生物。这是自然科学院研究的领域(注2)。<br /><br />同时,为了更好地认识真理,和解决人所面临的疾病威胁,神学和医学也分别成为早期大学的两个必备学院。<br /><br />但是,这些学科之间并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不同层次、不同功能。当代学者对此有许多探讨和研究。在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信仰不仅是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社会最高、也是最难的精神现代化,相对应的内容,对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br /><br />这样说,绝不是说其它层次的知识不重要,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但在重视的同时,我们也要分辨出不同的功能和主次顺序,这才可能达至整体的和谐。<br /><br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同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说:“在一切人都自由以前,没有任何人能完全地自由;在一切人都有道德以前,没有任何人能完全地有道德;在一切人都幸福以前,没有任何人能完全地幸福。"(注3)<br /><br />约翰汤恩说:“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绝不用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br /><br />三、当人在无能为力之处<br /><br />如同合唱或交响乐中需要指挥一样,和谐社会也需要指挥的部分。但是,“权力导致腐化,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 英国艾克顿爵士,注4),绝对的权力一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br /><br />对于绝对政治权力的危害,人们已有深刻的体验。这是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缘由,更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推崇民主制度的原因。只是中国知识分子不了解,民主不是单纯争取权力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别人听自己的声音,还要允许别人表达意见,聆听别人不同的声音。<br /><br />对于绝对学术权力,人们普遍还没有足够的警觉。尤其是在中国,缺乏学术自由传统,还处在竭力争取学术自由的过程中,所以常以为学术权力是理所当然的。这也与中国知识界普遍的无神论有关。人们都没有意识到,正如美国高等教育学者布鲁贝克所指出的:“由于学者完全是、并且只能是上帝的仆人,因此,他的自由是由一个超人的权威批准的。所以宗教信念是学术自由必不可少的特点。"(注5)<br /><br />这样说来,和谐社会如同人一样,需要有指挥、有大脑,但是为了避免绝对的腐化,又不能让任何人拥有指挥他人的绝对权力。那么到底谁具有这绝对权力呢?<br /><br />笔者认为,正如教会需要基督做元首一样,其实我们的社会也同样需要造物主上帝做我们的元首,因为这责任只有全能和全知的神可以胜任,有限的人是无法承担的。如同教会中成员之间的肢体关系一样,不同的社会子系统之间也是肢体的关系,需要有共同的指挥和彼此的联合与合作,以建立和维系社会的和谐。<br /><br />这恰如保罗说过:“正如我们一个身体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体,互相联络做肢体,也是如此。"(《罗马书》12:4-5)“全身都靠他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以弗所书》4:16)<br /><br />不过,笔者赞成让上帝做社会的头,并不意味着笔者赞同推动基督教成为国教。笔者呼吁的是,要给全民自由认识与选择信仰的机会,好让上帝向人类启示的真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让被造者重新认识自己的父、万有的创造者,让太初就存在的“道"重新畅行在人类社会中,使得人和社会回归、进入被造时原有的和谐。<br /><br />西方国家兴衰的历史向我们证实,什么时候一个社会或民族接受上帝作为元首,以圣经为建构社会的基石,什么时候就是它得到祝福、和谐昌盛的时代;什么时候它逐步背离神,偏离圣经真道,什么时候就是它走向衰落的开始。<br /><br />这也应验了耶稣的话:“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翰福音》15:5)。<br /><br />虽然,基督徒因着对神的认识而产生了对和谐社会的盼望,但是针对这种追求,基督徒还必须清楚,相对于绝对和谐的天国来说,我们今日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只能是有限的、短暂的和谐。<br /><br />同时,我们华人基督徒也需要了解,中国目前在追求“和谐社会"时面临的现实问题,其中包括:1)有几千年惯性的小农意识。2)以往几十年左倾政治带来的恐惧与缺乏安全感。3)现代经济利益对传统道德的摧毁。4)后现代社会中,自我的觉醒与自我中心。<br /><br />所有这些现实问题,都使得中国人的“一盘散沙"、“三个人三条虫"的状况,不但没有改善,而且变本加厉。同时,因为过去几十年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造成学科割裂,知识界缺少跨学科背景和兴趣的学者,缺少具有通识教育背景的、研究社会及大众思想构架的学者。而且,社会各界也普遍缺少对基督教信仰的认知,更缺乏关于“基督教信仰对中国现实的意义"的研究和了解。<br /><br />虽然缺少天国的盼望,人们内心深处仍渴望着和谐,因为幸福蕴涵其中(注6)。问题是,人的有限性使人找不到达到和谐的途径。所以,笔者认为,只要基督徒向人们显示出和谐的途径与样式,人们终会心向往之。<br /><br />我们不用担心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以及人们的种种抵挡,因为这正像二十世纪世界着名音乐家曼纽因所说,“音乐是从混乱中创造秩序,韵律是在参差中显示一致,旋律是在杂乱中制造连贯,和谐是在不协调中体现包容。"(注7)<br /><br />人无能为力之处,正是神大显身手的时机,人的尽头正是神的开始。他必会成为人们追求与实践“理想的和谐社会"的盼望与力量所在。□<br /><br />注:<br /><br />1. 社会系统论反映功能主义的思想,其本身的别名也是和谐论,与此相对应的是冲突论,二者分别属于社会学中两大宏观理论。<br /><br />2. 辅大《大学入门》课程委员会主编,大学入门:开创成功的大学生涯,远流事业出版有限公司,1998,第5页。<br /><br />3. 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商务印书馆,第262-263页。<br /><br />4. Lord Acton(1834-1902), British Historian, Letter to Bishop Mandell Creighton, 5 Apr 1887.<br /><br />5.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7页。<br /><br />6. George Santayana, Introduction: The Sense Of Beauty, 1896.<br /><br />7. Yehudi Menuhin, (1916-1999), US-born British violinist. The Sunday Times, 10 Oct 1976.□<br /><br />作者任教于北京某高校。□<br /><br />□<br /> <br /><br />--------------------------------------------------------------------------------<br />转自《海外校园》 <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