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226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抛弃的珠三角,会成为中国未来的加州吗?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31.5.2003 22:35:29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失算“新经济”与创业板之后,这个庞大的经济带将在自我盘整中变得更加成熟、稳定和发达。 <br><br>一个误区 <br>两个失算 <br>三个稳定 <br>四个筹码 <br>未来……<br>
2#
 楼主| 发表于 31.5.2003 22:36:46 | 只看该作者
一个误区<br><br>----那些认为珠三角正在衰退、丧失竞争力或者被抛弃的论调,其实走入了一个误区。 <br>----去了一趟“长三角”后,来自深圳的孙权宝感觉自己实在落伍了。 <br><br>----他听说长三角的一些商贩已经把办事处开到了伊拉克周边,希望寻找机会把大量便宜的服装、药品、打火机、皮鞋、小电子产品等兜售出去;一个经营儿童袜子的宁波商人还跟他大谈他完全听不懂的“CRM”;上海的出租车可以使用GPS定位系统快速判断路况,客人还可以在与银行联网的车载POS机上刷卡,而不必支付容易传染病菌的钞票。 <br><br>----长三角火热壮大的势头冲击着这个珠三角商人的脑袋。算起来,多年从商的孙权宝是看着珠三角崛起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从军队转业,随改革开放的第一波下海潮进入深圳伺机淘金。“贸易经济”时,他在码头开东北菜馆,在船运公司跑货运;在接下来的“三来一补经济”中,他成立了一家电子小作坊,组装BP机并销售到东北,淘到了第一桶金,但这家小作坊没过太久就被有着半自动化大车间的电子公司打败了;90年代中期“大制造经济”兴起后,大批国外和台湾、香港的企业过来设厂,他就在东莞开了一家娱乐城,随后的激烈竞争又把他淘汰出局;赶上深圳的“地产经济”时,他购买了几套房产作为投资,还买了几辆轿车和小巴私下出租……50多岁的孙权宝手头有一些钱,但已没有了做生意的激情。 <br><br>----千万个生意或大或小的“孙权宝”和他们的公司,完成了过去20多年珠三角经济的原始积累,但是,如今的珠三角却有着和孙权宝一样的失落情绪。随着长三角和京津溏等经济地带的快速繁荣,这种“失落”进一步演变成“抛弃论”:一些投资者转而把钱投向别处,媒体大量探讨珠三角的衰落症状,地方官员们也相当重视地作了回应,还召开很多研讨会,深圳市长去年还亲自见了一个在网上发表“抛弃论”的作者。 <br><br>----事实如何呢? <br><br>----包括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9个城市在内的珠三角长期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发展,2002年这一地区的GDP占中国GDP总量的9.3%。而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15个城市在内的长三角,2002年的GDP占中国GDP总量的18.7%。从数字看上去,长三角正“威胁”着珠三角的地位。但是,将两个经济地带的GDP直接相比显然并不客观,长三角地区的面积、人口是珠三角的两倍多,并多出6个城市。 <br><br>----官员们也不必为一些投资者的离开而灰心丧气。2002年整体搬离广东的台商只有两家,但是也同样有两家台商整体迁入。2002年珠三角仍旧出口了中国1/3的商品,吸引了外资对中国22%的直接投资。另外,2002年广州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广东省的GDP都列全国第一。 <br><br>----只要仔细研究一下商业史,地方官员们就会知道,“抛弃珠三角”的论调完全走入了误区。1848年以后的几年,美国几乎举国西迁,涌向加州淘金,其势头比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深圳潮更甚。许多人在加州发达起来,不仅仅成就了金矿业,而且促进了船运业、交通业、电信业、邮政业的繁荣,还产生了李维斯牛仔裤。但之后的美国并没有因为加州淘金热早就结束而忽略它的地位,加州目前是世界上排名前10位的经济体。而且,它现在最耀眼的是拥有“硅谷”。 <br><br>----今天的珠三角正处在自我调整之中。许多原来只在珠三角投资的机构,现在开始在别的地区投资,这并不表明他们要抛弃珠三角,而只是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确定的战略改变。比如,台湾著名的代工商鸿海公司把电脑外设厂建在深圳龙岗,集成电路厂建在苏州,而通信设备厂则设在北京。未来的成熟格局,将是几个地区秉承各自优势而各放光彩。 <br><br>----  
3#
 楼主| 发表于 31.5.2003 22:37:21 | 只看该作者
两个失算<br><br>----珠三角一度希望从传统经济的车道上急速跳到新经济的快车上去。它们制定的“新经济计划”和“创业板计划”目前看来仍是失算之策。 <br>----新经济跟风抢道 <br><br>----杨子江3年前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就在深圳创业。 <br><br>----他去年离开了几个同道共同创业的软件公司,主要理由是觉得那个公司“太传统,不是新经济的路子”。他随后自己创办了一个开发小型管理软件的公司,日夜辛苦经营。他还组织了一个有很多深圳“海归”参加的“俱乐部”,这些人大多有共同的兴趣,都希望在珠三角干点“新经济的事儿”。他们中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家自己的小公司,名片上有“董事长”和“留学博士”之类的字眼。 <br><br>----不幸的是,他们畅所欲言的“新经济理论”总是与珠三角的商业文化有天然的冲突。他们做很长的中英文的商业计划书,以哈佛商学院的思维模式制定战略,一些公司至今还在讨论ISP、门户、语音识别、ASP这类的新商业模式,而很多话题在北京和上海已经显得很老套。 <br><br>----事实上,深圳以及珠三角过去的几年一直有“海归俱乐部”那样的激情,希望从传统经济车道并线到新经济上,地方政府希望能像美国那样用信息手段革新工商业的生产和流通方式,并且提高效率,产生“很多人失业,很多人就业”的经济转型,还想像印度那样把大量软件产品卖到发达国家。 <br><br>----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新经济产业模式伴随着资本大量涌入北京、上海经济带,这两大经济地带引领着中国新经济的方向,相形之下珠三角有些黯然失色。当地一些嗅觉灵敏的商人很担心被新经济甩掉,就经常到北京走动。万科地产公司董事长王石至今还和王峻涛、张朝阳来往密切。政府也很怕被新经济甩在后面,整个广东省数年来都在提“高科技”,新经济在这个地区被理解成了“高科技产业”。政府还出面建设创业孵化器、高科技园区、软件园区、留学创业园,举办频率平均每周一次的高科技研讨会。这显然刺激了当地的创业热情,即使在2001年创业投资极不景气的情况下,深圳仍猛然出现了22家新的投行(上海新增3家,北京1家),深圳市政府也牵头创立了一个注册资金10亿元的高科技风险投资机构。 <br><br>----为了搞新经济,珠三角可谓全民皆兵。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南海市则成了向全国大力推广的电子政务典范,这个市的市长提倡教农民用互联网致富。只有11平方公里面积的蛇口也大力倡导新经济,当时的门户网站、通信公司甚至电视台都成为新经济的象征,经过改造装修的烂尾楼变成了“孵化器”。 <br><br>----珠三角在新经济上的追赶并不成功,但是,珠三角追赶新经济的最大代价,则要数深圳对象征着新经济的创业板付出的遥遥无期的等待。 <br><br>----创业板孤注一掷 <br><br>----每逢中央来人,深圳的官员们总要说说创业板的事情。 <br><br>----1998年,受新经济浪潮鼓舞,中国希望在原有的深圳和上海两家股票交易所之外设立高科技公司创业板,并于1999年8月公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希望开设像纳斯达克或香港创业板那样的二板市场。 <br><br>----试图成为新经济领头羊、统领成千上万高技术公司的深圳毫不犹豫地走在了前头,早在1997年就着手准备创业板的相关方案,并在2000年8月后的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完成了创业板市场的证券编码、托管和资金交收的准备工作。2000年10月,时任深交所副总经理的胡继之发表了《创业板市场与深交所使命》的演讲,隐含的信息是:深圳要设创业板。 <br><br>----然而,这需要付出代价。一些专家建议,如果创业板开在深圳,应将沪深两个交易所合并到上交所,形成统一的主板。经深圳方面努力,该方案被否决,但条件是自2000年10月起,深圳主板停发新股。但这个代价并没有换来创业板的启动,伴随着全球新经济的衰退,纳斯达克市场指数不断下跌,中国何时开设创业板遂成无期之事。 <br><br>----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开始在等待中付出代价。从2000年11月至2003年3月底,深交所没有一只股票发行,而上交所共发行股票252只。市场分析人士估计,停发新股使得深圳的GDP每年减少60亿元以上。 <br><br>----创业板的流产还迫使不少于2000家拟上市集资的企业处境艰难,其中有许多是珠三角的高技术公司,深圳当地的许多创投公司也纷纷关门或转型。当年被列为创业板交易代码0001的深圳科兴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艰难地生存下来,转而等待主板的机会。与此同时,证券公司也纷纷把业务重心转移到上海。“创业板事件对深圳和珠三角是很大的打击!”联合证券一位分析师说。 <br><br>----深圳至今仍然没有放弃创业板方案。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提交议案,建议将具有成长性及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流通股集中到深交所交易,慢慢过渡成立创业板。2003年4月17日,在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会员大会上,深圳市副市长刘应力表示,深圳正呼吁尽快推出创业板。 <br><br>----自1999年以来,深圳官员在无数场合表示过相同的愿望。而创业板开启无门,成为深圳的心病,甚至是珠三角的心病。 <br>
4#
 楼主| 发表于 31.5.2003 22:37:55 | 只看该作者
三个稳定<br><br>----两次大规模的原始积累后,珠三角经济带形成了自身稳定的经济特征,如今它正在收获这种稳定带来的回报。 <br>----挤掉泡沫的房地产业 <br><br>----杜玲是深圳一家软件公司的普通职员,刚大学毕业两年,却已在深圳市西部的繁华地带买了总价60多万元的房子。 <br><br>----在深圳,许多和她收入差不多的年轻人都已经或准备买房。在蛇口,开发商为那些没有买房的年轻人修建了单身公寓,同样租得走俏。高档住宅和公寓则很受一些希望在内地置业的香港人的欢迎。香港置业者曾是广州房地产市场的“主力军”,其比重曾占港人内地置业者的80%,港府不得不采取向在港购置不动产者提供特别优惠来维持香港地产的高价。 <br><br>----大量等待买房的人群,使得像万科这样的地产公司需要重新审视珠三角。年收入超过40亿元的专业房地产公司万科几年来从未停止过扩张,它已经在全国的13个城市开展业务,但其超过30%的利润仍然来自深圳。3年前,房地产公司兴起向上海和北京转移的热潮,万科也曾做过类似的计划。但去年以来,万科在深圳关外龙岗工业区做了7期的“四季花城”住宅项目,成为其历年来利润率最高的项目,公司于是决定今年再向广州进军。 <br><br>----政府还时刻保持着对房地产市场的警惕。2002年10月,前总理朱基在深圳看到大量的建筑工地,含蓄地提醒当地政府警惕房地产业的潜在风险。当地政府即下达了警惕房地产市场风险的文件,还决定减少50%用于地产项目的土地审批。这多少影响到了当地地产商的经营状况。不过,深圳地产业最早进入市场化运作,政府把土地公开拍卖给地产商,地产开发商是市场的主体,它们自己会设法规避风险。“这是地产商决定的市场,我们会自己约束自己的投资。”中海地产公司销售经理朱文凯说。 <br><br>----在北京和上海的房地产业,炒家很多。“你只要搞到20万元就可以做十多亿的项目,有银行帮你做!”一个年轻的北京地产商说。政府已注意到了北京房地产业的潜在风险,并且准备出台政策,包括降低购房按揭比例、限制期房销售、降低垫资比例等。 <br><br>----许多房地产炒家还看中了上海,他们先购买大量房产作为投资,再把房价炒高,不断买进卖出。去年,上海出售的高档楼盘中,有54%的购买者为境外人士,其中多以投资为目的,一旦撤离将严重冲击楼市。 <br><br>----“相对而言,珠三角的地产市场泡沫风险是小的。”招商地产行政总监王钻说。一位北京地产界的资深分析师还说,大多数珠三角的地产商在北京出师不利,是因为它们不会吹泡沫! <br><br>----易于拉动的内需 <br><br>----张更是在深圳一家公司打工的海归,年薪40万元,开30多万元的本田雅阁轿车。张更有时候会到香港或澳门消费,他的很多香港朋友则非常喜欢来珠三角花钱,比如去遍布各处的足浴店、娱乐城、饮食城,或者买房子,买廉价的仿制皮具。许多香港人已经将生活及置业的区域延伸到内地,港人去年一年在深圳的消费总额高达8.5亿美元,是香港一年零售总额的1/10。 <br><br>----一些身边随处可见的现象让你无法低估珠三角的消费能力。 <br><br>----在深圳和广州乘坐的是国内最昂贵的出租车,每辆车每月高达15000元的费用迫使出租车采用高价,但出租司机们依然能够维持每月5000元左右的收入。目前,深圳市的出租车实载率高达70%,79家公司经营着9000辆出租车,年收入超过20亿元。 <br><br>----坚挺的消费能力造就了珠三角发达的零售业,以至于沃尔玛早早就把商店开到了东莞和蛇口这样的“小地方”。但是,沃尔玛在蛇口的一家商店败在了本地出身的“人人乐”超市手下。其他的外地和外资的零售公司也一直很难进入珠三角,因为当地强大的购买力使得本地的零售企业实力不容小觑。 <br><br>----娱乐和餐饮业在珠三角无比发达,中国排名前100位的餐饮连锁企业都在珠三角有业务。即便在蛇口这样的深圳“郊区”,也到处可见营业到凌晨的餐馆、酒吧、娱乐场所以及连锁药店。 <br><br>----汽车消费也在这里很红火。2001年,广东物资集团汽车贸易公司在东莞开设第一家连锁店,当年仅上海通用轿车就卖掉1600辆。广东物资集团随后在深圳、顺德、中山等珠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大举扩张,谋划建立30家连锁店。目前,东莞、深圳和顺德3个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的汽车数量分别为20辆、13辆和14辆,超过国际通行的统计惯例每百户10辆的标准,率先进入汽车普及时代。广州本田则尝尽珠三角的好处,该公司1/3的汽车都卖给了珠三角。 <br><br>----持续繁荣的进出口 <br><br>----国产手机的兴旺正在为深圳的进出口做出小小的贡献。 <br><br>----许多仍然没有掌握或者懒得研究技术的国内手机厂商,正在大量进口整机,在国内直接贴自己的品牌销售。2003年1月到2月,深圳口岸进口手机高达124万部,比去年同期增长4.4倍。 <br><br>----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在重要的中转基地香港的带动下,珠三角的进出口开始持续繁荣。而现在,许多珠三角的公司并不需要经过香港,而是直接出口到美国,该地区进出口业务对香港的依赖性减小。 <br><br>----“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是国际IT界对东莞依存度的形象表述。东莞正把它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源源出口到美国、香港、欧盟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br><br>----整个2002年,珠三角完成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达34.6%。 尽管如此,这个地区仍然在为进出口业的繁荣积极探索。由于WTO关于进出口贸易承诺正在逐渐兑现,很多进出口商品的关税要降低或取消,进出口配额限制将放宽,这促使珠三角的政府积极争取外资机构把销售公司迁移过来,加大该地区的进出口业务。另外,珠三角也将率先放开物流服务业,国际物流公司的快速进入会极大拉动该地的进出口贸易。 <br><br>----深圳市还率先取得了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独资外贸进出口采购中心的许可,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该类业务的城市。政策规定,凡是在深圳设立外商独资采购中心的跨国公司都享有出口权,也享有退税优惠。根据中国入世承诺,至少在入世的第3年后,外商才能获准在中国设立独资采购中心,深圳在此方面显然提前一步。如今,深圳已经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的采购基地,其中包括IBM、IKEA、GE、沃尔玛等著名公司。1996年在深圳设立的IBM公司中国采购中心,2001年的采购量已突破30亿美元,而其80%以上的货品来自深圳及其周边地区;而在沃尔玛中国公司的采购清单中,有将近95%的商品来自深圳;索尼公司也大幅度提高在珠三角的采购规模,计划今年在深圳的采购额将由5亿美元增至50亿美元;GE则计划到2005年能够每年从深圳采购50亿美元的原材料。 <br><br>----“从全球哪个地方采购最好?当然是中国。从中国哪个地方采购最好?当然是珠三角。”IKEA中国区总裁INNA DUFFY说。 <br>
5#
 楼主| 发表于 31.5.2003 22:40:45 | 只看该作者
四个筹码<br><br> ----这个经济带如今的典型特征是:不再像原始积累阶段的“非理性繁荣”。首先需要成熟和理性地思考其区域竞争力的筹码,然后才是“创造性破坏”。 <br>----积极高效的政府 <br><br>----年前,南海市市长亲自掀起了一场电子政务运动,搞信息化立市,当地政府的官员们个个被调动起来,信息化运动甚至推广到农村。南海市就此成为中国信息化行动“一把手工程”的典范。 <br><br>----深圳市政府在其紧挨深南大道的办公大楼门前立起的一头奔牛雕塑,一直被认为是其进取精神的象征。在当地工商界看来,深圳市政府的官员们向来积极肯干,典型的表现是他们积极争取各种有利于地区经济的政策,并且立即执行。深圳市政府在创业板迟迟不开的情况下,正在争取上级政府同意在该地设立中国石油期货交易所。深圳还希望成为中国的基金中心,该地现在有10家以上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中国1/2的基金。2003年1月,深圳政府又筹划建立一个决策、执行、监督“行政三分制”的全新服务型政府构架,并计划在上半年尝试推行,现存的许多政府部门将被撤掉、合并或者调整,随后形成若干决策局、执行局和一个监察局的建制。 <br><br>----早在2002年8月,深圳市就将深圳水务集团、燃气集团、公共交通集团、能源集团等5家国有公用设施集团进行国有股权转让,通过国际招标向民企和外资开放。据悉,深圳机场集团、盐田港集团、深圳地铁日前已与深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签订合同,获得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而深圳国投、深业集团这两个大型国企也将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此外,深圳还将探索改革报业、出版和发行等领域的投资和运营方式,除国家有关政策、法规限制开放的领域外,把新闻、宣传之外的延伸业务和多种经营业务向社会资本开放。 <br><br>----当地的工商界对政府的行为表示肯定。招商地产公司的王钻举了许多例子,包括政府在“深港一体化”方面的不懈努力、市长亲自会见网上发表“抛弃深圳论调”的作者、政府快速传达中央官员对深圳地产界的告诫等等。“我们和当地政府的沟通是很快的,政府也很尊重企业界。”王钻说。 <br><br>----日益开放的商业生态 <br><br>----4月中旬,在第93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东莞高雅电子公司获得一家意大利公司243万美元的订单,格兰仕集团则累计签下8988万美元订单。 <br><br>----广州每年有两届大型商品交易会(另一个是中国数字化3C产品展览会),成交总额超过200亿美元,而且给广东的旅游、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带来20多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如今,珠三角的商业会展业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广东省从事商业会展业的企业已达2000家,每年举办的较大型商业会展则超过1000个,广东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会展基地。 <br><br>----除了商业贸易的平台之外,珠三角希望改变它传统的制造业者形象,走向商业化,开放会帮助它实现这一目标。 <br><br>----随着中国入世后对外资企业大幅调降关税、取消出口配额、放宽内销比例的承诺逐步兑现,珠三角希望外资企业不仅把珠三角作为制造基地,而是把商业机构和研究机构也搬迁过来,以改变珠三角“大工厂”的既有形象。戴尔计算机公司则把中国的销售机构设在广州,美国Oracle软件公司还把它的研究机构建在深圳。 <br><br>----深圳市还希望率先向外资开放金融、商贸、基建投资、中介服务等4大领域,并且打算在宝安区增拓2个共6平方公里的保税区,以招揽外资进驻。深圳当局还曾考虑让外资律师设立分支机构、外资投行扩大内地业务、外资银行加大吸取存贷业务,并打算率先对香港放开部分服务业。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权和资产也将被允许出售给外国投资者,这些开放的机会将吸引大量的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重要的营运机构,并且刺激当地的CBD(中央商务区)发展。像新闻集团和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这样的传媒集团,由于只能在珠三角开展业务,它们就会相应增加在该地的投入。 <br><br>----香港的亚洲金融中心地位也会帮助广州和深圳重建商业生态,因为越来越多的内地大企业重新考虑到香港上市。在2002年香港新上市公司的集资额中,内地公司占了83%。这些公司在香港上市以后,都会考虑在深圳或广州就近建立重要的商业营运机构。 <br><br>----同时,政府还在继续完善商业环境。广东省出台了新规定,要求省内各检察机关不可随意拘捕企业法人、高级管理人员及冻结企业账号。政府还将重点侦察行政、司法、执法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犯罪案件。 <br><br>----不可替代的物流大区 <br><br>----李旭辉起初是广东邮政主管信息技术的干部,曾任信息技术局局长。后来广东邮政成立了自己的信息技术公司,不但承揽广东邮政信息化业务,还对外经营,李旭辉是该公司的总经理。“物流方面我们有经验,生意做得不错。”李旭辉说。广东邮政可能是中国目前唯一赚钱的邮政机构,尤其是其著名的“邮政物流”。 <br><br>----珠三角对物流业务长期以来有着巨大需求,这里也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物流公司,它们从开放市场中得到锻炼。“市场竞争迫使我们早一些考虑变革和利用信息技术。”李旭辉说。 <br><br>----国内最著名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宝供物流公司就是在珠三角发家,高中毕业的总裁刘武比他的同时代人更敏感地看到珠三角的物流商机。如今宝供已经把它的物流据点扩张到长三角,并且在苏州投资8000万元建立了物流基地,但是珠三角仍然是该公司最核心的市场。 <br><br>----由于天然地缘的关系,珠三角作为国内物流大区的地位将很难被代替。当地政府制订了雄心勃勃的计划,深圳在拥有先进的空港(深圳机场)和海港(深圳港)之后,正计划在南山、宝安和龙岗区,打造3个物流“陆港”,深圳政府计划在5年内投资500亿元以上,建立6个物流园区, 希望物流业能够在3年后给该地带来每年超过600亿元的收入。 <br><br>----广州也要抓住物流这个机会,计划利用自身处于东南亚几何中心、毗邻港澳、雄踞珠江三角洲中心的地缘优势,依托黄埔港、南沙深水港、新白云机场、高速公路网、京广线和京九线等以及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占该市GDP56%的发达的第三产业,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中国南方的国际化现代物流中心。 <br><br>----强强联合的大协作 <br><br>----虽然香港和澳门对内地人来说远没有以前神秘,珠三角仍然有数不清的民间小旅游公司经营“深圳-珠海-香港-澳门”数日游的生意,而且赚到了不少的钱。这些旅游公司可以很快拿到赴港签证,可以让顾客携带足够多的人民币出境。现在,他们开始担心深港完全融合以后自己就没得赚了。不过,大多数公司并不希望珠三角与香港、澳门有太深的鸿沟,许多商人同时拥有多个牌照的汽车,可以自由往返内地与港澳,他们的公司也大多在香港注册办事机构。 <br><br>----香港和澳门政府负责招商的官员们每每到发达国家引资时,总是要不断提到珠三角的优势,他们还常常把外商带到珠三角的主要城市参观考察,从港澳政府看来,珠三角是一枚重要的砝码。 <br><br>----香港政务司司长曾荫权曾公开说:“香港擅长于运输和金融;深圳擅长于技术;广东擅长制造业;珠海和澳门擅长搞娱乐业。”据说,曾还亲自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游历,并且提出两地区要在环境保护、高速公路、铁路、飞机场和港口等领域通力合作。据说珠海和深圳政府原则上同意香港机场参股两地机场,以减少在空港方面的内耗。 <br><br>----深圳市市长于幼军把这个思路概括成“港深经济区”。他倡导说,香港的金融和物流平台,加上深圳的高科技、传统产业及低成本优势,一起到世界上招商引资,旗号就叫“港深经济区”。这位市长规划了许多蓝图,他感觉香港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有利于发展深圳的旅游业、地产业、酒店业以及会展博览业。在他的蓝图中,深圳将建成一个面积为香港最大展馆两倍的会展中心。 <br><br>----珠三角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其他中国经济区崛起带来的竞争压力,而是能否冲破自身约束,走向大协作,谋求大发展。 <br>
6#
 楼主| 发表于 31.5.2003 22:41:15 | 只看该作者
未来……<br><br>----珠三角不会停留在原地,经济的继续繁荣会帮助它冲破地域的局限,未来的“大珠三角”自然会创造新一轮属于它的未来。 <br>----地产界有一个古老的段子,说只有三个因素决定土地的价值:地段,地段,地段。 <br><br>----这个段子久远流传的原因是它基本正确——不仅在城市微观经济的层面上是正确的,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也是正确的。纽约成为美国的大都市,不仅是因为它具有令人羡慕的天然港,而且因为这个港口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美国著名商业史学者斯蒂尔戈登解释这个段子时,认为地段对地区经济相当重要,而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时间。商业历史会根据时间来重新定位一个地段的商业价值。 <br><br>----威尼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时,是因靠近水道从而崛起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大经济都市,但是后来土耳其帝国崛起,切断了这个贸易通道,大帆船打开了世界海洋贸易的新征程,威尼斯沦为孤独的偏僻之城。每一个城市和地区都有它生存的理由,罗马人在泰晤士河的造桥技术,使伦敦处于入海口;巴黎的繁荣,是因为市中心的天然堡垒西岱岛和天然护城河塞纳河; 19世纪中叶发现的金矿成就了旧金山和加州……但是,加州并没有一直靠旧金山壮大成庞大的经济体,今天,那里的硅谷更引人注目。 <br><br>----枯燥的商业历史,并不一定能够正确解释今天的区域经济特征,但是地区竞争力的确是不断变化的。比如,珠三角的重要城市珠海拥有地段上的优势,并且紧邻澳门,因此它成为中国政府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规划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在各种优惠政策方面不亚于深圳,200多家台商因此蜂拥而至,该地区的官员们以为这就是“发达经济”的开始,于是地产业快速膨胀,政府还投巨资修建了豪华的机场和体育场馆,并且希望提高外商租用各种公用设施的价格。但是没过多久,在香港的拉动下,深圳和广州以更快的速度崛起,这使得与它们很近的珠海黯然失色(这与天津非常相似,该地区也是靠着港口优势先于北京崛起和发达起来),地产泡沫随之即来,豪华机场也只能靠航空展览获取收益,许多台商离开。这个被称赞为地球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开始把崛起的希望寄托在娱乐和旅游,但效果并不理想。如今,这个城市又发现了一个新的优势,它竟然在努力发展成中国最重要的集成电路基地之一,并且已经小有效果,这里已经有10多家集成电路商,该地的官员们计划在3年后发展到20家集成电路公司,每年产生40亿元以上的收入。 <br><br>----眼下,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官员们都在缴尽脑汁地思考该地区经济的未来和前途,上海依然在把它的旧城改造得越来越像古老欧洲的翻版,而陆家嘴新城则越来越像东京,黄浦江两岸更像曼哈顿。上海的地方政府希望该地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金融、物流和商贸中心,但是这个目标与深圳、广州,乃至长三角内的城市都非常雷同,另外宏观环境也使得金融中心的理想并不那么容易。深圳呢?它仍然在努力地模仿香港,它和广州都想成为未来的地区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两个城市都在物流方面进行了超过百亿元的大规模投资,事实上这些规划无不涉及到政府在相关领域方面的政策变动的影响。 <br><br>----客观上,对于珠三角来说,地段固然重要,但是当时的开放大潮和香港的地位才是让它崛起的关键。无论怎样,并没有谁能够断然肯定珠三角的长远未来。地段和时间会自然塑造这个地区的商业价值。 <br><br>----可以预见的未来是,珠三角会变得更加成熟。除此以外,我们无法预言更多。 <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8.11.2024 18:4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