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修例风波中有不少学生参与暴力示威被捕,有矛头因此指向香港教材问题。对此,香港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通过新民党议员容海恩的建议,成立小组委员会研究幼稚园、中小学教科书及教材编制,审视校本政策对教科书与教材编制及监管的影响。 但是成立小组并不是要将教育“政治化”,而是要审视全部偏颇或失实的教材,预防老师将自己的政治思想直接灌输给学生,所以必须尽早处理失实偏颇的教材,而不要等到教材已灌输给学生后才作出投诉。但也并非不容许教师有政治思想,只是不希望教师透过教材影响学生,此举不乏是解决香港学校教科书出现偏,甚至出现极端“仇中”内容问题的、对症下药的方案。 在多次的暴力游行示威中,香港年轻人成为“主力军”。是什么让这些年轻人如此暴力?又如此敌视这个社会?香港前特首董建华曾点出问题关键——香港通识教育失败。港英政府的“去中化”教育在回归后延续至今,而课程强调“香港”,令香港学生容易出现“本土”思维,导致香港年青一代对“香港人”的身分认同有很高的评分,而“中国人”身份意识比较稀薄。香港虽然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回归,可这个“一国”概念在很多年轻人心目中,仅仅是空洞的符号,缺乏实质的政治内容。 在回归之后,国民教育放进了政府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但现实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2012年因遭反对而搁浅的国民教育计划已搁置7年。根据香港的现状来看,国民教育计划必须重新摆上日程,要汲取上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改变国民教育的方式、方法,从灌输型向浸润型转变。港府必须重新审视通识教育,重启国民教育课,并且必须担当起一个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香港才能有破局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