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2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驻德大使带你看德国如何打造工匠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9.6.2016 09:4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Z, `" y( b( f# f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


. u: \. Q: V7 `+ M+ m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第一次工业革命距今已有200多年,第四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在200多年的工业大国兴衰史中,德国是一个绝对的异类。作为现代化进程中“迟到的国家”,德国既无地缘优势,也无资源禀赋,却在区区百余年中数度崛起为世界强国,其独门秘籍在于“德国制造”。


8 ]1 C. u8 l2 q1 u& }7 j' h* [8 q: n

“德国制造”百年传奇

“德国制造”并非天生高贵。德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时间比英、法两国晚了30多年。由于长期分裂,德工业化进程充满坎坷。1871年统一后,德国内百废待兴,世界市场也基本被瓜分完毕。为在夹缝中求生存,德国人开始剽窃外国技术,走上假冒伪劣之路。1876年,参加美国费城世界商品博览会的德国展品被贬为价廉物劣、无人问津。1887年,英国议会甚至针对德国修改商标法,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产品均需注明“德国制造”字样,以此区分劣质德国货和优质英国货。彼时,“德国制造”犹如烙在德国人脸上屈辱的“红字”,逼其奋发图强、打响了一场为质量而斗争的百年战役。

如今,“德国制造”大器晚成,成为耐用、可靠、安全和精确的代名词,也成为宣传国家形象的金字招牌。凭借扎实稳健的制造业,德国在金融危机中挺立潮头,欧洲各国唯其马首是瞻,就连早已弃实业、投金融的英国也只能望洋兴叹。

回顾“德国制造”百年跌宕起伏,恰恰印证了顶级刀具品牌双立人的一句广告词:“人世间,只婵娟一剑,磨尽天下英雄。”正是这种百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德国独一无二的成功道路。

究竟何为德国工匠精神?

德国工匠精神是“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的坚持。全德360万企业中,92%由家族经营,规模最大的100家家族企业平均年龄超过90年,200年以上企业达837家,数量位居全球第二。这些百年老店不盲目求快、不浮不怠,坚持精益求精、久久为功,穷其一代甚至数代打造自身品牌的案例屡见不鲜。他们对所处行业有着特殊情结,即使暂时不景气,也从不轻言放弃。德国最古老的私人银行之一迈世勒银行历经300年风雨,至今屹立不倒,其企业信条即为“欲速则不达”,坚持稳健第一、速度第二,不因一时一事动摇初心,注重长期规划、立足时代传承。

德国工匠精神是“凝神屏气无言语、两手一心付案牍”的专注。其一,企业秉持“术业有专攻”。据统计,全德共有1500多家特定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占全球半壁江山,其中86%为机械制造、电气、医药、化工等关键工业企业。这些企业抓准行业“缝隙市场”,潜心深耕,以小博大,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这些企业虽默默无闻,却是超级的利基市场占有者,拥有70%乃至100%的全球市场份额,可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以伍尔特集团为例,该企业自1945年成立以来专注生产单一产品——螺丝,几十年如一日精雕细琢,终成无可替代的行业翘楚。其二,工匠具有“职人气质”。许多德国工匠心中对职业怀有始终如一的热爱、对产品有着止于至善的追求,他们兢兢业业、苦心钻研,力图实现“从99%到99.99%”的完美跨越。

德国工匠精神是“不因材贵有寸伪,不为工繁省一刀”的严谨。为保障产品质量,德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行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自1918年起,德国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共制定3.3万个行业标准,其中80%以上为欧洲各国所采纳。在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德国又建立起质量管理认证机制,对企业生产流程、产品规格、成品质量等逐一审核,确保可靠性和安全性,对消费者负责。同时,德国还针对出口产品建立事前管理、事中监控、事后处理程序,出现售后质量问题时,企业应不惜一切代价尽快解决。在无比严格的质控下,德国从生产机械、化工、电器设备,到厨房用品、体育用具,乃至一支圆珠笔都秉持“但求最好,不怕最贵”原则,严选材料、严格工序、严把质量、严格检验,每一个成品都堪称世界上最过硬的产品。

德国工匠精神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造。德国讲求“匠心”,而非“匠气”,反对因循守旧、闭门造车,而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创新。据统计,德国研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各家族企业研发经费平均高达销售额的4.6%。德国虽非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等新兴行业先锋,却能在实际生产领域不断推陈出新,其人均专利申请数量是法国的2倍、英国的5倍、西班牙的18倍,在全球独占鳌头。究其原因,以弗劳恩霍夫研究院为代表的数百家应用科研机构填平了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鸿沟,使工业领域的创新能迅速抵达终端,惠及整个行业。

德国工匠精神并非完美无瑕,其一以贯之的“慢”原则事实上是一种低风险偏好的运营思维,对已经有的,无限深挖;对新诞生的,保持警惕;对短期利益,兴趣不大。在快速消费时代和互联网浪潮中,这种思维可能使德国被“弯道超车”。而在传统实业领域,德国仍将立于不败之地。在宝马汽车公司的一家博物馆中,展出了所有车系的制造参数和说明,许多参观者惊讶于宝马泄露商业机密,而宝马给出的答案是:即使其它车厂照着做也做不出来。这种充分自信正来源于“慢”思维造就的品质极限。

4 b# J. _, s9 q1 T

职教文化使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德国工匠精神历经数百年培育与积淀,即使在机械复制时代也并未断流枯竭,反而静水流深。

德国工匠精神植根于深厚的社会文化传统之中。中世纪皇权式微,一些城市趁机争取自治,从封建统治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为手工业创造了自由的发展环境。早在13世纪,德手工业已形成50多种细分工种,建立“师傅带学徒”的职业模式。匠人的民间地位十分超然,在当时的商业重镇纽伦堡,随处可见的街道名称并非政治、文化名人,而是曾深远影响过当地人生活的匠人。中世纪晚期,德引入“学徒、熟练工、师傅”匠人分级制度,规定匠人须考取专业资格证或申请专利才能获得从业资格,将工匠制度以成文条例确定下来。17、18世纪,德国进入资本主义萌芽期,手工业极为繁荣,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巨大。此时,成为匠人须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跟着师傅当学徒,二是满师后外出漫游,三是自行为师带徒弟。歌德在其著作《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对匠人有详细描写,书中主人公姓氏迈斯特意为“师傅”,学习时代则与“学徒期”一语双关。如今,大家熟知的舒马赫、施耐德、施密特等德国姓氏,原意即为鞋匠、裁缝和铁匠。此外,德国人也完美沿袭了匠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良好品质。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备有齐全工具,从各种型号的改锥、电钻甚至到简单的机床设备不一而足。德国人的动手能力令人叹服,个中高手甚至能独立建造房屋。

德国工匠精神崛起于高质量的双元制职教体系。“千工易遇、一匠难求”,高素质的工匠是制造业发展之本。德国从小学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动手能力,半数学生在小学毕业后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其中不乏成绩优异学生,“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极为罕见。职业教育由政府和企业共同资助,课程设置以实践为导向,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与企业签订合同成为“学徒”,参与实习。这部分学生毕业后,既可以技工身份直接就业,也可进入应用科学大学深造,考取工程师文凭。目前,德国共有350种官方认可的职业培训工种,约三分之二的年轻人曾参加过培训并获相应证书,成为德制造业强有力的前沿军和后备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产品质量与技工的职业声誉息息相关。如果一个技工因产品质量问题而被解雇,将很难在行业内再次就业。如此严苛的要求使学生从培训之初就一丝不苟,潜心修炼内功,从而为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德国工匠精神在行业协会中得到悉心培育。德国向来重视产业、企业集群,鼓励同行业企业集中起来,既形成竞争态势,激发最佳效能,也增强行业内沟通与协作,加速新技术的迅速传播与应用。全德30多万个行业协会正是统筹整合资源的绝佳平台。行业协会具有高度统一性和自治性,其职能有三:其一,向政府、议会、媒体和公众表明业界利益与立场,参与政府有关质量政策的立法实践,同时向企业提供创业、法律、技术等咨询,开展行业现状普查,及时为企业发展提供解决之道。其二,监督企业经营合法性,审核企业合同,跟踪调查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对存在隐患的及时警告,对问题严重的实施处罚。其三,设立专门的职业培训和进修机构,配合政府为企业输送优秀的生产一线员工。此外,一些行会还在海外设立常驻机构,为本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德国工匠精神还因社会认同和激励而发扬光大。在德国,技工和工程师并不等同于低学历和低收入。据统计,德工程师是所有工种中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仅次于医生和律师。即使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工,其收入也高于平均水平。而技工仅为毕业生的最低起点,通过经验积累和自我提升,晋升高级技工或取得工程师文凭后收入将显著增加。大学文凭并非唯一就业敲门砖,许多中小企业甚至不愿雇佣缺乏动手能力的高学历者。此外,学徒中也不乏大有作为之人,前总理施罗德就曾当过售货员学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以德国为镜,反观中国,“技进乎道”的文化渊源古来有之。历朝历代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匠人层出不穷,《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著作流芳千古,兼具谦逊之美、诚实之德、坚固之质的好器物屡见不鲜,如瓷器曾是西方竞相追捧的奢侈品,欧洲各国皇宫无不以珍藏中国瓷器为荣。近代以来,同仁堂、云南白药、茅台酒等老字号历久弥新,华为、中国高铁等新品牌走向世界,以屠呦呦先生为代表的新时期“匠人”则书写了工匠精神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遍及全球,成就令人瞩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相比仍有巨大差距,亟须学习“德国制造”,借鉴其专注、标准、精确、完美、秩序、厚实六大精神内核,再造以中华厚德文化为基础的本土工匠精神。有了工匠精神,才能撑起“中国制造”的脊梁,使之昂首阔步,迈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同时,也要加紧“中国制造2025”与德“工业4.0”全面对接,实现两国制造业优势互补、珠联璧合,共创新辉煌。

当然,复兴工匠精神远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单单是制造业的事。让人人崇尚“精益求精”,让人人“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是一项多方参与、综合施治的社会工程。我们要坚持实业立国、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办好职业教育;营造社会风气、培植工匠文化等等。我热烈期盼,工匠精神能渗透社会生产链的各个环节,使严谨制造力与澎湃创造力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抢抓新一轮工业革命发展先机,推动中国朝着制造强国之梦和“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1 {) {6 h4 l) a  K+ N( Y

& ]( ^, L) G' r3 _& Y
6 d, E* W) u# l7 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2024 08:5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