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0411|回复: 2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元之星】—— 忆之殇。式微式微,胡不归?9.28 2楼+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9.2011 23:45: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paula0707 于 9.11.2011 00:55 编辑



经过斑竹两周的催稿= =,某只慢慢腾腾的飘上来补贴。。。

最近忙于打工和搬家,本来不知道该发些什么,前几天梦见了外婆家的田野,忆起儿时,记之以觞。
---------------------------------------------------------------------------------------------------------------------------------照片是最近两年到外婆家探亲时拍的,用的普通小卡片机,算不上什么摄影作品,只是自己的一种心情。我一直觉得,就像唱歌需要投入感情一样,没有情感注入的照片,只能算死气沉沉的纯技术片。心有所想,即使用最古老的傻瓜机,也能拍出自己喜欢的片子。
特此与节衣缩食砸锅卖铁挣扎着要买单反的朋友们共勉。

---------------------------------------------------------------------------------------------------------------------------------

    有天朋友问:“下雨天的时候,你会想起谁?” 答曰:“外公外婆。” 朋友郁闷:“我还以为会是心上人。。。” 大约她认为,微凉的雨天,人总是希望能从爱人处得到温暖。但我所需要的温暖,那一段回忆足够供给。
    闺蜜们早就厌倦了我像得强迫症一样不断重复关于外婆家的话题。因为我始终觉得,回忆是一件美好的事,使伤痛模糊,使幸福鲜明。Expecto Patronum,每个人都需要一段足够强大的回忆来驱散阴霾。可是那些记忆,像滑腻的小鱼,稍不留神就从指间溜走,于是我只能重复又重复,把它们都牢牢地圈在脑海。


    外婆家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美丽村庄,它就像其他所有普通的村庄一样,淹没在江南的丘陵间,也像那些村庄一样,普通到无力抵挡时间的脚步,任由时代侵蚀传统。我熟悉它曾经所有美好或是不美好的角落,因为熟悉,所以怀念。

    每一次回忆,起点总是村口的水塘,路过家祠,穿过长长长长的小巷,拾步青石阶——我甚至能描绘出每块石阶的模样——叩响锈迹斑斑的门环,听外公外婆唤一声囡囡。
   

    白墙青瓦檐角飞扬,木栏窗外谁家柘榴红花?
      

    如果可以,我愿永远沦陷于8岁前的四季。


    在孩子们的观念里,春不是始于立春的节气,而是社戏。或是正月十五闹元宵,或是二月初二拜龙王,村子里从清早开始擂鼓鸣锣,搭戏台,放鞭炮,拜过祖先,戏子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一连唱上四天五夜的。

   

    每逢社戏,外嫁的女儿们都要带着丈夫孩子,挑着节礼回村探亲。这也是我尤其喜欢社戏的原因。平日鲜见的姨姨们和表兄弟姐妹们,那几天都会聚在老屋,墙院里外,热闹非凡。那时的我还不懂那些复杂的家长里短,只觉得和大家在一起,心里有满满的快乐

    为了迎接儿孙们的到来,外公外婆会在社戏开锣前早早筹备。外婆在田地和早市穿梭,准备家宴的食材;外公则片好竹篾,给孩子们每人扎一盏花灯。外公擅长丹青笔墨,扎出的花灯格外漂亮,挂满了老屋黑色的木墙,常有邻居家的孩子拖着大人前来求取。在兄弟姐妹中,作为唯一跟着外公外婆生活的外孙女,我总是有优先挑灯的特权。等到社戏日,夜幕初降,夜戏还没开场,老屋就充满了孩子们急不可耐央着大人点灯的声音。回家的大人们总是在节礼上互相攀比,而孩子们在意的,则是谁的花灯更出彩。
   
    在异国的第一个元宵,没有社戏,没有家宴,拖着闺蜜们扎了一只最普通的兔子灯,铁丝和A4纸,马克笔涂鸦的花纹,终究比不上外公的手艺。
    等社戏结束,燕子飞回房梁上的旧窝,也到了正式春耕的日子。春雨很配合,每日每日的下。搬了小板凳坐在门边,闻着炊烟味,看雨滴从屋檐坠落,是我在雨天不能出门的时候最好的消遣。

   

    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本来绿意点翠的田野,突然生机盎然。
   


       春光瞬息,转眼间,暑气伴着蝉鸣扑面而来。
       初夏到夏至,雨少天旱,是农忙时节。农人们紧抓清晨傍晚短暂的凉爽,锄草杀虫,开渠引流,以求能在日头最毒辣的午后,在家中少许休憩。
       但区区日头怎么能吓倒贪玩的孩子们。夏日的天空澄净而透明,知了鼓足了劲儿喧嚣,诱惑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
      
       晌午过后,田地里人烟稀少,不会有大人们的约束,最适合孩子们疯玩。上树摘果捉蝉,下塘采荷摸鱼,一直耍到傍晚,才在返工大人们的呵斥声中嬉闹着跑回家。

       为了不让我到处疯跑,外婆会在忙得过来的时候,做些费工夫的点心,总是能成功的把我拴在家里。等待点心的午后,我喜欢搂住满头黑线不断挣扎的家猫,躺在凉爽的篾席上,听着外公的鼾声,闻着灶头米面的香气,看虚掩的门缝透出令人安定的光影。
   
         
       白糖糕是外婆常做的一种。大部分人喜欢在早上吃上热气腾腾的一块糕,而我却喜欢下到井里冰镇过的。午后2、3点钟的点心时间,咬上一口,绵软细腻又弹牙。
       连妈妈也不知道,为什么外婆蒸的白糖糕会特别好吃。空闲的时候试了很多次,总是找不到童年的味道,只能做到这个程度。
      



       一层秋雨一层凉。
       秋天依旧农忙。不同于夏天抗旱防涝的心焦,这个季节的忙碌多了一层丰收的满足。
       立秋以后,田野渐渐萧条,失去了玩耍的乐趣。我于是整日整日的待在外公的园子里。竹架上的葡萄开始泛紫,桔子也渐渐透出金黄,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果香。

       外公很宝贝他的园子,不管田头多忙,都要抽空回来给葡萄松松土,给桔子施施肥。我也很宝贝外公的园子,总是上蹿下跳的想要帮忙,例如胡乱给桂树剪枝,把蒲公英嫁接在桃树上,常常让外公哭笑不得。外公离开那年,桂树已经郁郁葱葱,新载的桃树还没来得及嫁枝,不知他走时心中是否牵挂。
      
       葡萄熟透,便是中秋。
       有闲情的人家,自己做月饼;不得闲的人家,差个小辈,骑车去镇上的点心铺买上一批。所有的月饼都用土纸漂漂亮亮的包好,贴上一条三指宽的红纸,送往各处。豆沙枣泥,火腿鲜肉,各家送来的月饼口味总有不同,咬上一口,酥皮层层叠叠,清甜不腻。
       这两年一到中秋,对着家里泛滥成灾包装精美的广式月饼,妈妈总是抱怨不知如何处理。自己吃太腻,转送给人也不合适。旧时光里和外婆一起做苏式月饼的日子终究不能复返。

       又近中秋,前两日得空,试着做了一些枣泥馅儿的,还算成功。
        
我家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盘子又出镜了,叹。。。

---------------------------------------------------------------------------------------------------------------------------------------------------
艰难滴爬上来更新,搬家换学校神马的最烦了,有没有杜塞的筒子,求勾搭。。。
---------------------------------------------------------------------------------------------------------------------------------------------------

         岁终。
       江南的冬天大部分日子阴冷刺骨,无处不在的湿气带着寒意,幽幽地渗入人们的骨髓。在远离城市的乡村,气温又要低上几度。 说起来虽然可怕,但实际上日子并没有那么难捱。
       一入冬,家家户户都在堂屋中燃起终日不熄的火盆。除了火盆,炭火篮也从屋子的角落被搜罗出来。这种小篮子用竹子编成,里面嵌着轻巧的广口陶土罐,在里面放上燃着的木炭,盖上炉灰,可以提着到处走,方言中称之为“火qie”。农事鲜少的冬天,村人们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提着炭火篮到处串门,互相交流过年的筹备事宜。
       只要有客人来,我就会坐在铺了棉垫的小竹椅上,把脚搭在火盆边,腿下再搁一只炭火篮,捧上一杯放了白糖的绿茶,兴致勃勃地听大人们交谈。外公外婆一直很奇怪,向来喜欢疯跑的我为什么能在这种时候安静的聆听。那是因为,每次听着大人们的那些话,我就会觉得离春节又近了一步。春节,那是孩子们最重要的狂欢日。
       到了农历十二月,年味儿正式开始扩散。外婆每日出门回来,挎篮里都装满了让人兴奋的东西。双喜糕,麻酥,花生干果,鸡鸭鱼肉。。。房梁上燕子的空巢四周,渐渐挂满了腌好的腊肉腊鱼;有太阳的日子,墙垣上晒满了染红的花生;收获的甘蔗一部分埋在园子的地里,好保存到正月解馋。
       二十四掸尘,二十五祭灶,二十八洗浴。二十九谢年,是除夕前最重要的仪式。
       所谓谢年,就是感谢老天爷一年来的眷顾,并祈求来年依然风调雨顺全家平安。某种意义上,这个日子甚至比春节更为重要。那天,村里的屠夫要凌晨就起床宰猪,因为许多人家都提前订了双刀肉,要在那天清晨取新鲜的。外婆去取双刀肉的时候,外公就去园子里挑一只最健壮的母鸡。等到外婆回来,鸡也收拾好了,灶台生火,架上大锅,把鸡和肉一起炖熟。虽然之前已经掸过尘,到了这天仍然要里里外外洒扫一遍以示庄重。八仙桌上摆上翠柏红烛,八对酒杯,另有豆腐白米各一碗,煮好的双刀肉、鸡一盆,所有祭礼用的食物都要贴一块菱形洒金红纸。等到夜幕降临,外公和娘舅把祭桌抬到大门口,点上红烛,上香、敬酒,然后外婆招呼着小辈依次上前上香。祭拜完毕,大人们收了供桌,外婆就用鸡汤肉汤给大家做一大锅长寿面,寓意长命百岁。
       除夕日,每个人都要换上新衣服,吃了年夜饭,围炉守岁。
       过完除夕,走亲访友,又是等待春来的日子。

       韶光荏苒,岁月如梭。

         式微,式微,胡不归。君不见,式微黄昏后,归兴比酒浓。

         在这边过的第一个年,无比凄惨,大年二十八拔牙,年初一考试。但是能遵守的传统,还是要遵守。不管在哪里,不管身边有谁,过年都是一件不能马虎的事。
                    
       这是家乡团圆饭桌上甚至婚丧嫁娶常吃的一种。。。可以叫团子吧。本来的原料是番薯粉,可是这边很难买到,是土豆粉试了试,居然味道没有太大的偏差。咸鲜口味的,可以当主食吃。做法也简单,土豆粉加适量酱油、料酒和水,放肉丁还有白萝卜丁/豆腐丁拌成稠糊,抓成团子上笼蒸20到30分钟就好。
      

--------------------------------------------------------------------------------------------------------------------------------------------------
写——完啦!!!交差!!!撒花~~~发帖真是力气活。。。爬走休息
--------------------------------------------------------------------------------------------------------------------------------------------------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9.2011 23:45: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aula0707 于 28.9.2011 01:18 编辑

最近看了《安藤奈津》,突然迷上了和果子,好像要一套电视剧里那样的工具啊!不过据说那个在日本奇贵无比,况且等我去日本都不知道要哪年。。。于是用筷子做了一些山寨版的。。。其实话说回来,到底谁山寨谁啊~看到中土起源的东西被别人发扬光大很不爽有木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9.2011 23:4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9.2011 23:5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9.2011 23:5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3.9.2011 10:2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3.9.2011 10:5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3.9.2011 11:0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3.9.2011 11:2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3.9.2011 12:1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8.1.2025 23:1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