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841|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渔梁坝和棠樾牌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5.12.2015 15:2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谜语:二人下山说诗(丝)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骑马一路行。这个谜语的谜底是四个字:徽州朝奉。2 W1 d+ c' ]7 Y
  按着国学大师胡适的说法,朝奉,原来指的是当铺中的工作人员,而徽州朝奉,则是一切徽州士绅和商人的泛称了。乡间的道路是乡土做的。就在这里,徽州朝奉走了出去。$ G) V  w. N0 h; Y

3 I5 L( ~! n- V* S, S2 B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3#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28:59 | 只看该作者
       入夜了,徽州古城再一次沉沉睡去。

, N5 D, I% o" B& h: w& R#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20:56 | 只看该作者
        太平桥又名河西桥,民间俗称寡妇桥,是一座纵列式法券大型联拱石拱桥,长268米,也是安徽省最大的古石桥,有“千里江南第一桥”之誉。太平桥位置在徽州府城西门潮水门外,府属西四县(婺源、祁门、黟县、休宁)均由此入城,南宋端平元年(1234)始建浮桥,名为庆丰桥,明初架木桥,弘治年间改为石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重建。原桥身与分水垛用红色粉砂岩砌成,桥面与栏杆用青色泥灰质角砾岩,1969年桥面与栏杆被洪水冲毁,后将桥面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两侧悬挑加筑人行道和架装栅栏。桥中心原有桥亭,亭内北面供奉佛像,两旁立碑记,1949年后拆除,碑记移至太白楼。
0 B+ }$ R  F7 k-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20:02 | 只看该作者
        徽菜名品臭鲑鱼,俗名“臭级鱼”。制法独特,食而得异香。臭鲑鱼相传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带鱼贩将鳜鱼以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途中为防止鲜鱼变质,采取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经常上下翻动,如此七八天抵达徽州各地。此时鱼鳃仍是红色,鳞不脱,质未变,只是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但是洗净后经热油稍煎,细火烹调,非但无异味,反而鲜香无比,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肴。

' V) c& X/ |$ q% {
# z/ L# n" j& @#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18:5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毛豆腐的来历,这里有个传说,相传,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逃至休宁一带,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一随从从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在此处的几块豆腐,但已发酵长毛,因别无它物,随从只得将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给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鲜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兴。转败为胜后,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遂在徽州流传下来。
: h# z% D8 S$ }$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18:0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毛豆腐的来历,这里有个传说,相传,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逃至休宁一带,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一随从从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在此处的几块豆腐,但已发酵长毛,因别无它物,随从只得将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给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鲜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兴。转败为胜后,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遂在徽州流传下来。

9 L2 I' h8 [% D" c/ i5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17:14 | 只看该作者
        天色已晚,鲍家花园来不及细看,就看一副盆景吧。

$ N, f. V( z+ h&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16:14 | 只看该作者
        明天启二年(1622年)建的鲍象贤尚书坊,旌表他镇守云南、山东有功。据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
6 N; p$ R3 w7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15:20 | 只看该作者
        鲍逢昌孝子坊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亲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母亲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

' S1 x& v5 b$ ^7 q8 W) m2 E' t%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14:13 | 只看该作者
        据县志记载:嘉定人吴氏,22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季著名的书法家。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当然也值得颂扬。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她在60岁时辞世。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地的官员,遂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立”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琼瑶在《烟锁重楼》中为主人公写出一句台词:“不是苦苦的守,就是惨惨的死!”听起来真是惊心动魄。今天的人简直想象不出来,这些“节妇”们当初所度过的,是怎样一种岁月!琼瑶听说当地有一座“孝贞节烈坊”,是用来集中表扬徽州地区的节妇烈女六万五千零七十八人!可见当年的徽州,守节已经是一种“理所当然”,建牌坊也成为了一种风气。听说,有父亲逼死女儿,只为了要博一个“贞节牌坊”,其走火入魔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这些牌坊并不仅仅是由石头砌成,而是用血与泪砌成的。
! f' m# b4 u2 a& n5 J"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6.6.2024 02:1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