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高僧信晓来到桂林,主持龙隐岩释迦寺的重建事务。虔诚的信晓和尚四处奔走化缘。一日有人到献上了一幅雕版拓制的《观音自画像》,信晓观瞻后不禁肃然起敬。这是个有胡须的男相观音。只见他头戴镶满珠翠的华丽宝冠,身披挂满珠玑璎珞的服饰,相貌丰满,表情端庄肃穆,仪态万方。令人惊奇的是,他生有三只眼睛;在他那个华丽的宝冠上还刻有三个小佛像。这种造型的观音像在当时实属罕见,而画像之下的《观音自画像记》更是让人拍案称奇。 《记》中记载:唐文宗大和年间,京城里有一位叫王仁的佛教信徒,诚心诚意地供奉佛祖。有一天,他家里突然来了一位和尚,和尚对王仁说,我擅长画观音像,可以为你画一幅。请你准备一间安静的房子,七日内不许任何人来打扰。王仁遵照和尚的意思,做好了一切准备,然后请和尚入室作画。不料,和尚才画到第三天,儿童顽皮,凿穿墙壁争着偷偷观看,和尚发觉,立即隐去,桌上留下了一幅只画了半身的观音像。王仁这才醒悟,和尚即观音,观音即和尚。此画像为观音亲笔所画。于是,王仁满怀虔诚之心,将这件“观音自画像”用木板雕刻,印制后使之广为流传。 这幅具有三只眼睛和三个小头像、唇上蓄须的观音男像的确稀罕:他额上那只竖着的眼睛被称为千里目,也叫慧眼、慧目。《无量寿经》称:“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教认为慧眼能看到过去和预知未来。宝冠上的三个小头像则分别表示了观音的三个纪念日:夏历二月十九出生日,六月十九成道日,九月十九涅槃日。至于唇上蓄须,则为早期观音像所具有的特征。佛教创始于印度。在印度,菩萨均为男相。 为使这幅难得的《观音自画像》能够永远流传下去,信晓和尚当即决定把它刻到龙隐岩石室的岩壁之上。于是,他请来了高手,桂林手艺最好的石匠莫琼。 莫琼采用阳线(线条凸出为阳)刻法,把这幅画像刻得精美细腻,栩栩如生。众所周知,阳线比阴线难刻。因其在镌刻时须将细如铁丝的线条留下,将其余部分凿去,如稍有不慎,就会碰断线条,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非具备较高的镌刻技巧不可,且还费工费时。特别是镌刻与地面垂直的摩崖石刻,更是一件考验石匠水平的功夫活,这也是桂林摩崖石刻中采用阳线镌刻的作品很少的主要原因。这件观音像石刻高150厘米、宽108厘米,面积较大,线条繁多且细,其中又以曲线、圆圈居多,要刻好它相当不容易。可是,这位莫琼石匠出手不凡,以其游刃有余的功力将线条刻画得精细流畅,圆润自如,从而使人物更显眉目传神。莫琼的手艺令后人拍手称奇。 " i/ Z: v5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