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8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外学区房投资走俏:中国投资客成购买主力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8.11.2013 22:5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海外华人

  “学区房”投资走俏

  

  “以房养老”是中国人历来的传统。海外华人投资购房已备受瞩目。近来,“学区房”购置更是令大批华人投资客趋之若鹜。对此,专家建议,房产投资是一把“双刃剑”,获利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应理性投资。

  “学区房”成新宠

  据英国《英中时报》近日报道,英国某地产公司在今年10月份卖出的287套学生公寓中,超过七成均为华人购买者。业内人士预测,华人正成为购买学生公寓的“主力军”。

  无独有偶,在美华人学区房购买也呈现一路飘红趋势。据美国《侨报》报道,在洛杉矶地区投资房地产,特别是学区房,已经成为不少投资者的首选。洛杉矶房地产业内人士称,和纽约、硅谷的一掷千金不同,洛杉矶的房地产界也吸引了不少中小型投资者,他们购买的房屋除了寻找租金收入之外,也追求房地产价值的升值趋势。

  “我儿子在美国读书,住的也是这种类型的公寓,我觉得挺好的,安全统一管理,家长也放心。看到英国地产公司在上海的宣传,我还亲自到英国来考察后才购买的。”一位在英国投资了10套学生公寓的华裔张先生说。

  “投资这种房子首先当然是因为稳定的回报了。留学生客源大都密集又连续。而我在伦敦的两套房子,除了自己住的一套之外,出租的另外一套,租赁就特别不稳定,前后房客间总会有几个月甚至更长的空档期。”

  教育、投资双重利好

  海外学区房成为房地产市场炙手可热的焦点,集合了教育、投资等众多利好。有关专家就表示说,“学区房适合于两种人群,一种是为孩子教育投资的家庭,另一种是属于投资型客户。”“国内买房限购、限贷等诸多制约,使得海外置业热度在持续上升。之前都以移民为主,而现在纯投资者越来越多。”

  一位第一次来美国考察房屋市场的刘女士是这样考虑的,在进行了几个地方对比后,她最终在亚特兰大购买了一所好学区的独栋4房3浴,投资26万美元,租金1700美元。“我觉得这儿的环境不比洛杉矶差,学校教育水平也基本相当。但房价只有洛杉矶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我现在有一个儿子,在国内读初中,等他上高中了,我准备把他接到这边来接受教育。有了房子之后,将来要进好一点的学校就更容易了。”刘女士还表示,购买合适的学区房,在投资上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不管是出租还是转手买卖,都会得到不错的收益。

  合理投资,规避风险

  但是,任何事情都应该考虑到它的两面性。专家建议,房产投资,在获利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其可能带来的风险,理性投资,权衡利弊。

  购买学区房,首先要考虑的是其高额的价格。调查指出,凡是“学区房”都要比同类住宅贵一倍甚至几倍,英国的学区房比其它位置的房价高出42%,美国学区房要比非学区房价格贵上两三倍,加拿大更是采取对“学区房”征收高地税的措施来抑制其价格的暴涨。价格的昂贵,在给投资者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投资的难度与风险。因此专家建议,投资者最好事先做好规划,合理投资,趋利避害。

  同时,小型投资客更应密切关注市场的走向。据英国房地产业某业内人士分析称,未来的留学生公寓投资市场预计再过一两年也会走向饱和。新的楼盘不断落成和销售,而留学生的数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恒定的,因而可开发的市场空间也就那么多。
2#
发表于 5.12.2013 01:47:54 | 只看该作者
从深水埗这三个字结连进我的香港经验起便相信,不懂得它的人,不会足够懂香港。这个全港民均收入最低的旧区,存在独居长者、露宿者、新移民等各种贫穷问题,也保留下了街档的物价廉宜、小贩行人毗邻相安的社区关系。它以一种奇妙的包容,将种种矛盾纳入生活轨道,所以低薪、廉价、草根、混杂等字眼在这里更多指向人情而非悲情。深水埗很旧很穷,也因此成为旧物穷人在这座汰弱留强的城里最后的容身之所。

这一区给我的冲击,始于采访一次爱心派饭行动(免费派发盒饭及其他物资给弱势长者及露宿者)。那天的傍晚时分,和摄影师来到通州街桥底,现场已席地坐满了等候领饭的长者,义工过来千叮万嘱不要拍到他们的脸,其实这昏黄灯光下黑压压几百人的群像,在整个香港根本模糊得微不足道。玉器市场前的天桥底,在那刻像一片孤岛,围拢聚集的只有义工、贫困长者、无家可归者、和外围面目不清的游荡者。为了最基本生存需要,挤在水泄不通的人流里领上一个饭盒一瓶水,绝对不是件秩序井然的事。尽管义工众多,现场仍然一团混乱毫无通路。拥挤的人群让人感到无力,因为赤贫太过真实。
退到外围来,紧贴桥底的长长一排地摊在分发其他物资,社工将收集来的旧衣物按需发予长者。一位坐轮椅不识字的露宿婆婆,连搬进公屋的按金也交不出,她话不多,但当义工从小山似的旧衣堆为她淘出一条尺码合身的裤子时,缺牙的笑里却有满足。入夜之后,走进北河街上的北河烧腊饭店,这间饭店是出了名的“有情”,不但定期供应饭盒给贫困人士,平日的街坊食客里也有不少“老弱病”,衣着简朴乃至褴褛的,都在专注享用面前份量格外足、价又格外廉的餸饭。三教九流各色边缘人,果腹饱肚时同样生机勃勃。摄影师环顾四下,想拍一组环境照,斜对桌正吃碟头饭的中年阿伯赶忙开声,说自己绝对不能入镜,欠人太多钱,照片要是登上报纸就“大钁”了。
形容底层的修辞和真正的底层生活相比,永远都缺乏想像力。深水埗就是这样,它的贫穷底色并未令生活其中的人谈论它时抱怨重重,相反他们习惯了它,就看得到它的好。
朋友里有个女孩,九十年代末随父母哥哥搬来香港,当时家里穷租不起别处,只有在深水埗2000多蚊就能租到100尺单位,这一落脚就是十五年,直到她后来大学毕业,父母都已不在身边,仍然和哥哥住这一区。如今兄妹两人share一间 300尺单位,租金4800港币——还是全港望尘莫及的低价。偶然一次去深水埗找她吃饭,我说好像这边人口蛮复杂的,这个平日看来相当娇小的女孩轻描淡写回应:“对啊,夜里回家时会被搭讪。”“你不会怕?”“习惯咯。他们也没什么恶意,只是寂寞。”
搭讪她的多是南亚裔人士,她早就习惯出门会见到这些深色面孔,并不以为奇。深水埗有为数不少的巴基斯坦和非洲人,他们在这里收购雪柜、洗衣机、电视机等大件的二手电器,运回家乡重新装配再卖。每天黄昏,北河街、桂林街一带,泊满他们的货车,破铜烂铁搬搬抬抬,拣货收货大声交谈,“大型货车党”在嘈杂声浪里买卖交易,也算深水埗独有的一景。白天没工开时,这些外籍人士会在周边街上无所事事地闲荡,有时五六个聚成一圈打牌,见到年轻女孩经过,出声搭两句嘴,但不会真的上前,也就谈不上是骚扰。
后来,她告诉我,深水埗治安并不像我想像得那么差,因为住的人普遍穷,街上巡警又格外多。而夜里的“北河四街”(北河街、基隆街、桂林街及大南街)给人多事之地的印象,其实源于不少摆地摊的无牌小贩聚在马路中央,讨价还价扰攘到凌晨才散。当我们用对一座城市面貌干净整洁的要求去看待这些“夜冷档”时,它们是喧哗滋扰,但“维生”在深水埗的生态中却始终大过“企理”。但凡夜里拖着大编织袋来沿街摆卖的人,都是最草根阶层。摊开一块蓝白相间的垫布,林林总总的二手生活就被倾囊倒出。旧衫裤鞋、玩具小电器、锅碗瓢盆、旧书碟片应有尽有,《晚娘》的DVD夹在老CD和情色片里,随手能淘出大把八十年代女星的清丽容颜。一买一卖自力更生,赚点小钱做生活开支,贫者虽贫,至少还有这份生计里的尊严,所以食环署职员巡街时也是睁眼闭眼,说到底,何必和别人的生存过不去。
论客观条件,其实深水埗远比天水围那种新移民特征的“悲情”更悲更贫,因为这里聚集的是以各种原因无法住进公屋的人:拿单程证的新移民、公屋轮候户、每月只拿1000元“生果金”“公共福利金计划下的高津贴”公屋租金也付不起的长者;乃至捡纸皮的拾荒者和有精神问题的露宿者。但尽管贫穷,人气旺人情在。这一区的最宝贵空间是容人“生存”,板间房居民、新移民、贫穷户,都能在此一宿两餐、栖身立命。
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白领不太可能搬来深水埗,一来是唐楼残旧,二来车多人杂夜里也静不下来,但这样吵闹的生活质地,却恰恰能慰藉那些边缘长者的心灵。上了年纪又住惯这一区的人往荃湾或屯门搬并不现实(公屋多时会编配在那边),衣食便利丰俭兼容,是这份“廉价”生活里难以被取替的优势:一出深水埗地铁就是街市,北河街市的餸菜十八区最平,保安道街市选择多又新鲜。
诊所就在附近,街口的休憩公园适合坐着发呆,买日用品时则可以和熟识的摊档小贩聊聊天。无儿无女的老人,觉得社区热热闹闹就不会太孤单。深水埗这点最好,永远都是吵的,落街买餸、去街搭车,基层的嘈杂人声扑面而来,街也真的像街,容得下漫无目的游荡的人,各种食肆大排档均价又都低过外面。人与“地”唇齿相依,因为活在这里的成本,始终比别区更低更易。
“有想过搬出去吗?”我那朋友歪头想想,答说:“居住环境的确没那么好啦,但也不是非搬出去不可呀。”十五年,久到她真的习惯了。习惯了每天走在街上听到台山、潮汕等各种广东方言,习惯了它的物价、拥挤和底层,也习惯了它早就是自己唯一仅有的那个“家”。
(责任编辑:代金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0.5.2025 19:4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