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 年,泸州老窖“国窖1573”放量态势明显,成长性确立无疑。无论是卖方券商,还是买方基金、QFII 均意识到泸州老窖的投资价值。基金经理测算,随着“国窖1573”的销量从几百吨扩大到几千吨,经营杠杆尽显,业绩弹性很大,2007 年每股业绩可能会达到1 元左右。这是非常大胆的前瞻性预测,因为2005年每股收益仅0.054 元,事后证明,这个长线预测相当准确(2007 年年报每股收益0.89 元)。在投资成长股时,首先要大胆假设,根据公司的行业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空间、商业模式、议价能力、核心竞争力等设想出公司的远大前景(BigPicture),之后再小心求证,持续地跟踪验证。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 年6 月,股价上涨到10 元多的时候,泸州老窖还推出了极富创新精神的定向增发方案:拟向管理层和经销商定向增发股票,价格定在12 元多,比市价还高。管理层和经销商拟“高价”入股,首先体现了管理层经销商对公司未来的信心,按金融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内部人买入”是非常强烈的公司价值低估的信号,跟随内部人买入往往具有超额收益;其次,通过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可以改善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使其和流通股东利益一致;对管理层及其激励机制的考察,是选股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令人遗憾的是,对管理层增发的部分,几经修改直至2010 年才实施);再次,经销商入股,可使经销商与公司牢固地捆绑在一起,建立长期的共同利益关系,有助于推动公司的销售收入快速增长。
随着公司的成长性持续得到验证,我们也继续大幅增加仓位,2006 年末,我们持有泸州老窖超过5 350 万股,占泸州老窖总股本的6%,持股市值达13.37亿元。当年泸州老窖因业绩出色,股价大涨486%,大幅跑赢贵州茅台341%的涨幅。我们在泸州老窖上的盈利超过3 亿元。
2007 年,公司仍然高速增长,股票市场几乎所有卖方都推荐泸州老窖,几乎所有买方都投资泸州老窖。一季度,华夏基金全部主动型基金都持有泸州老窖,持股总量达到7 500 万股,二季度增至8 400 万股,占泸州老窖总股本的9.7%。三季度,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过高,泸州老窖股价最高76.6 元,即使以2007年的预测业绩来看动态市盈率也高达86 倍(这说明在大牛市里,高成长股的估值有时候会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我们开始减持泸州老窖。2007 年底持股数量降至6 500 万股,实现投资收益约20 亿元。2008 年一季度末再度减持到5 300 万股(后因送股增加到1 亿股)。
2009 年起,泸州老窖的规模逐渐扩大,利润增速放缓到30%的水平,高成长股的特性不再明显,估值重心开始下移至15 倍市盈率左右,转化为低市盈率的价值股。我们在2009 年的大反弹行情中先是最高增持到1.4 亿股(占总股本的10%),后逐步兑现盈利,到2009 年末持股数量降为2 100 万股,对泸州老窖的大规模投资告一段落。
从2004 年开始投资泸州老窖到2009 年,华夏基金投入的资金最高达20 亿元,持股最多时(2009 年)占总股本的10%、占流通股本的19.58%,持股市值达65 亿元,仅2007 年就兑现投资收益20 亿元。2004~2005 年泸州老窖股价在4 元左右波动,经过几次送股后,股价最高上涨到76.6 元(复权股价超过101 元),最高涨幅超过25 倍,是2005 年中~2007 年整轮牛市涨幅最大的股票之一。我们管理的基金通过投资泸州老窖为基金投资者创造了可观回报。
值得一提的是华夏管理的社保基金某组合,几任基金经理均长期坚定地持有泸州老窖。2004 年年报显示,2004 年底重仓持有泸州老窖 758 万股,此后每个季度都现身于十大流通股东名单、股数变化不大,2005 年年报显示 2005 年底该组合持有 8 931 393 股,此后直至 2007 年中报,连续 7 个季度持股数都是 8 931 393 股,完整地享受了该股从 2005 年最低 3.1 元到 2007 年最高 76.6 元的惊人涨幅。2007年三季报,该组合从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消失。这个例子可以充分体现华夏基金是如何通过长期持有成长股并获得丰厚回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