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尘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看过 好想好想谈恋爱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2005 19:16:09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小短同学也不知道,逗你玩儿呢。
72#
 楼主| 发表于 20.1.2005 19:17:41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kurz+20.01.2005, 16:44 --></div><table border='0' align='center' width='95%' cellpadding='3' cellspacing='1'><tr><td><b>QUOTE</b> (kurz @ 20.01.2005, 16:44 )</td></tr><tr><td id='QUOTE'><!--QuoteEBegin--> 咦,你不是来开会了吗?怎么又可以上网了? <!--QuoteEnd--> </td></tr></table><div class='postcolor'> <!--QuoteEEnd--><br> 午饭前散的会,德国人真不敬业。
73#
发表于 21.1.2005 00:15:39 | 只看该作者
那你应该教训一下他们。至少说他们两句。<br><br><br>哎。。。这就是你的不敬业了~
74#
发表于 22.1.2005 21:40:2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有空,随便扯扯。eisenstange兄弟的论文一定写的很好,论证的很严谨;一不小心,发现Kurz原来还是练家子,敬仰中;Elin说话很是言简意赅;小尘总是反话正说;cheersblue常常恰到好处的插个话;阿空说话很直白..........不过好像开始跑了............<br><br>商业化一直都是很争议的话题,怎么说呢,能超然出世又能成功商业运作的娱乐人士是不可能存在的。想商业化就是入世,即便是自身能抗拒花花世界的诱惑,可运作公司必须生存,推出的作品必须占有市场,而要想有市场也就得迎合大众,什么人都无法免俗。<br><br>其实说起唐朝,还有两个乐队也有相同的经历,Beyond和Nirvana, 每个乐队中都是一个人的死亡,就致使这几个天才乐队的解散和衰败。张炬虽然不是唐朝的灵魂人物,但却是维系这个乐队的不可或缺的纽带,他的意外死亡使得可能是中国最有前途的重金属乐队四散而去,“九月”和摇滚版的“国际歌”一直是机器里必备的曲目,高亢激昂每次听得都是热血沸腾,说句题外话,唐朝乐队的几个都是1.80的大帅哥,要是他们在一起,好好包装,那还容F4在国内猖狂。家驹的死更是令人扼腕,这个香港的摇滚天才,给无数年轻人带来这么多了激动人心令人振奋的歌,却在一个高台上摔下来,不治而亡,而Beyond才从地下乐队翻上来没多久。Kurt在对人性无比失望后,在自己车库用枪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有时在唏嘘感慨的时候也幻想自己用月光宝盒,身披彩甲,架着七彩祥云,回到他们的事发当场,救下他们,让这些美妙的音乐得以延续。
75#
发表于 23.1.2005 00:49:15 | 只看该作者
所言甚是!! <!--emo&b^--><img src='http://www.kaiyuan.de/forum/html/emoticons/beer_yum.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beer_yum.gif' /><!--endemo-->  <!--emo&b^--><img src='http://www.kaiyuan.de/forum/html/emoticons/beer_yum.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beer_yum.gif' /><!--endemo-->  <!--emo&b^--><img src='http://www.kaiyuan.de/forum/html/emoticons/beer_yum.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beer_yum.gif' /><!--endemo-->  
76#
匿名  发表于 23.1.2005 10:02:45
无限向下的迁就──曲高和寡 张远山著<br><br>    有个歌手在楚国的郢都开个人演唱会,一开始他唱了几首民歌,像什么《下<br>里》啦,《巴人》啦,台下有数千名发烧友跟着他哼唱。随后他又唱了几首艺术<br>歌曲,像什么《阳阿》啦,《薤露》啦,台下也有几百个听众跟着他哼唱。最后<br>他又唱了几首创作歌曲,台下只有几十个人还能跟着瞎哼哼,但是他一变调,只<br>剩下几个人还能哼得对头。这样看来,他的歌曲越高级,能唱和的人就越少。<br>    爱因斯坦在看了电影《摩登时代》之后,兴奋地发了一份电报给卓别林:“<br>祝贺你,你的美妙作品是所有人都能懂的。”卓别林回了一份电报给爱因斯坦:<br>“祝贺你,你的高深作品是少数人才能懂的。”大概没有人会认为,卓别林是在<br>讽刺爱因斯坦吧?但是在中国,曲高和寡却永远用于讽刺。<br>    很显然,宋玉这个寓言的最初寓意决非批评歌者的歌艺太高超,恰恰是赞扬<br>歌者的歌艺超迈群伦。然而,中国人自古有一种精神上的广场恐怖症,他们害怕<br>孤立,渴望把自己融入众人之中,渴望把自己的声音淹没在众人的大合唱之中。<br>为文要“代圣人立言”,作诗要“无一字无来历”,都是人格上不敢独立的表现。<br>很难想象中国会出现与整个雅典为敌的苏格拉底、向整个教会宣战的布鲁诺、与<br>经典力学抗衡的爱因斯坦。如果说本世纪以前,中国文化尚有一些可与世界其他<br>民族一比高下的精致艺术,那不是因为艺术家们敢于独标高格,而是因为借助了<br>对人民大众的极大蔑视。事实上,本世纪以前的中国传统高雅艺术,在士大夫阶<br>层是和者众多的“下里巴人”。众多的传世名作,正是在诗酒唱和中产生的。以<br>致于除了极少数超级天才,大部分高雅艺术极其缺乏艺术家的个性。唐诗宋词中<br>的大部分作品,不记住作者我们就会张冠李戴,而把某个诗人的作品错误地编入<br>另一个诗人的作品集也十分常见。暂挂杜枚名下的《清明》诗,和暂挂刘禹锡名<br>下的《陋室铭》,就聚讼多年归属不明,很难通过具有个性的文风来判定。只有<br>少数像李商隐这样的天才,其作品才不易跟其他诗人的作品混同起来。李商隐的<br>无题诗无疑代表唐诗的最高成就,但却少有人赞扬其卓绝诗艺,更多的人批评他<br>过于阳春白雪。<br>    然而,士大夫的“下里巴人”,相对于略识之无的普通百姓,却成了“阳春<br>白雪”。士大夫里最下里巴人的白居易,就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阳春白雪。当时<br>俯拾皆是、极为通俗的唐诗宋词,现在成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最高成就的高雅艺<br>术。而且这种相对的“阳春白雪”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就永远消失了。因<br>为从五四以来,是否通俗化、是否大众化成了是否新文化的主要标志乃至唯一标<br>准;也就是说,只有下里巴人才是新文化,一切阳春白雪都是脱离人民大众、不<br>合时代潮流的旧文化。于是,害怕曲高和寡的精神恐惧日益加深,害怕孤立无援<br>的广场恐怖症日益蔓延,对阳春白雪几乎谈虎色变。当艺术作品不能让大多数人<br>理解时,文学家艺术家总是牺牲艺术标准,迁就听众观众读众,而不是让听众观<br>众读众提高艺术修养后再来欣赏这高超的艺术作品。于是出现了与“艺术可以充<br>实精神”相反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特殊艺术定律:艺术修养低的大众感到精神极<br>为充实,艺术修养高的小众感到精神极为空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艺术修养<br>低的大众有大量适合他们口味的艺术快餐和印刷垃圾让他们欣赏,下里巴人的艺<br>术作品数量之多,多到他们根本就来不及欣赏,所以他们的全部业余时间都用来<br>欣赏艺术,精神无比充实。相反,艺术修养高的小众找不到多少适合他们口味的<br>艺术精品和文学经典让自己欣赏,阳春白雪的艺术精品和文学经典数量之少,少<br>到他们吃了上顿没下顿,几乎没什么东西可以欣赏,所以他们的大部分业余时间<br>都无所事事,精神无比空虚。<br>    或许上面这段描述过于抽象,不够形象,容易让人误以为我在故作惊人之语,<br>是幽默,甚或讽刺。让我举个例子,来证明我说的是实话。比方说吧,两个初中<br>女生,都是文学爱好者,本来她们互相借阅琼瑶,业余生活很充实。随后,其中<br>一个人感到琼瑶不能满足,于是她就读《红楼梦》,读不懂;于是她就读大学,<br>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然而大学毕业,她还是不完全懂,她又读了硕士、博士,<br>继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终于,她读懂了《红楼梦》。然而,读完《红楼<br>梦》,她就空虚了,因为只有一部《红楼梦》。相反,那个对琼瑶十分满足的女<br>同学,初中毕业就不必再提高艺术修养了,她有读不完的琼瑶、读不完的三毛、<br>读不完的雪米莉、读不完的席娟,她还有看不完的电视连续剧,她永远觉得无比<br>充实,她根本就不需要《红楼梦》。那位女博士呢,除了反复读《红楼梦》,为<br>了逃避空虚,只有回过头去像她的初中女同学一样,读琼瑶、三毛、雪米莉、席<br>娟,但她艺术修养太高,这些能满足和充实她的初中女同学的艺术,无法满足和<br>充实她的精神──过高的艺术修养,使她已经不再能满足和充实了。她花了九牛<br>二虎之力苦修得到的艺术修养,就像庄子笔下的屠龙之技,毫无用武之地。她唯<br>一的办法是用屠龙刀屠狗,用杀牛刀杀鸡。她唯一的办法就是,再也不看《红楼<br>梦》,并且断定《红楼梦》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并非真正的艺术,只有下里<br>巴人的琼瑶才是真正的艺术。经过逆向的脱胎换骨,再次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向下<br>看齐,把屠龙刀在现实的大熔炉里回炉重锻,做成无数把裁纸刀、杀猪刀和小剪<br>刀,于是她终于能够像她的初中女同学那样,陪着肥皂剧的女主角一起垂泪到天<br>明了──因为那个美丽动人的女主角用小剪刀自杀殉情了。结论是:提高艺术修<br>养,对充实精神不利;只有降低艺术修养,才能充实自己的精神。<br>    对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学爱好者来说,他去读大学,本来是为了能够<br>读懂《红楼梦》,能够欣赏高雅艺术,但是等他终于能够读懂阳春白雪之后,他<br>才发现自己辛苦准备了那么多年,唯一的用途就是读一部《红楼梦》──除了一<br>遍又一遍地重读《红楼梦》以外,他的多年准备完全白费,因为现在的作家写出<br>来的小说,都是只需初中文化程度就能读的。当然,现在已经是由初中文化程度<br>的人在写小说了──写给小学程度的人读,但大学程度的人在不读或早已彻底读<br>腻《红楼梦》的时候实在没事可干,也只好读初中程度的人写的弱智小说,看初<br>中程度的人编出来的弱智肥皂剧。<br>    五四“新文化”运动竭力提倡:要让不识字的文盲老太太也能搞懂弄懂,要<br>让刚刚从扫盲班出来的劳动大姐也能看懂读懂,要通俗化再通俗化,要大众化更<br>大众化,要让更多的人听懂看懂读懂,这样无限度地向下迁就,于是,哲学被通<br>俗化得没了,文学被大众化得没了,智慧没了,有趣没了,新文化变成了没文化,<br>没文化变成了有觉悟。剩下极少数从“旧文化”中浸淫出来的文化人,经过史无<br>前例的革文化命,终于革得全体中国人都没了文化,都有了觉悟,于是皆大欢喜:<br>人人四大皆空,个个大彻大悟。工农兵写新诗,人人参加赛诗会;三突出搞京剧,<br>人人会唱样板戏;三结合写小说,人人都会三句半。让旧文化已被砸烂、新文化<br>尚未掌握的诗人、戏剧家、小说家倒去种地、做工、站岗、放哨,于是大家都一<br>样,谁也不比谁高明。人人会唱的样板戏,无疑是最通俗最大众的下里巴人了吧,<br>难道它们就比阳春白雪更能代表人民的心灵之声和大众的崇高精神了吗?<br>    也许会有人说,难道文盲老太和半文盲老头就没有权利享受艺术了吗?难道<br>你就这么冷酷地把他们拒绝在艺术殿堂之外吗?我的回答是,如果把所有的艺术<br>都弄成了文盲半文盲能看懂听懂读懂的东西,虽然对于这一代文盲半文盲有一层<br>无产阶级的温情脉脉面纱,但是对于人数更多的子孙后代,却是更加无情的赤裸<br>裸的冷酷。<br>
77#
匿名  发表于 23.1.2005 11:07:15
说到音乐,其实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在诗书世家长大的孩子,比较容易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而对于普通人,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其父母在应该受教育的时候没有接受到应有的教育,所以靠其父母来引导不太现实。因此,如何来提高年轻人的艺术修养的担子就只有学校来承担了。回想当年读高中时,学校为同学开设了古典音乐鉴赏课,每周聘请艺术学院的教师来讲座,至今受益颇多。师恩难忘啊。<br><br>S: 如果你悟性很好,也可以无师自通,不过要走弯路。
78#
 楼主| 发表于 23.1.2005 17:58:48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大家做这样的讨论。但我是无限严重的鄙视张某人的论点。<br><br>“那个对琼瑶十分满足的女同学,初中毕业就不必再提高艺术修养了,她有读不完的琼瑶、读不完的三毛、读不完的雪米莉、读不完的席娟,她还有看不完的电视连续剧,她永远觉得无比充实,她根本就不需要《红楼梦》。”<br><br>三毛是真正的作家,琼瑶充其量算是写手。如果这点区别都看不出来,实在没什么资格去评判别人的艺术修养。14年前,1双丝袜带走了三毛昙花一现的生命,更带走了她那种美丽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恰恰是我们现今社会正渐渐失传的精神。如果能真正读懂三毛迎着风流浪,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瘦马西风般的豁达,如果能体会她听着自新大陆,坐在裹着大红麻布的汽车轮胎上,望着沙漠中的小屋,象个君王似的豪情,如果能感受到她所说的“永远有多远,远到像空气1样的自由”般的洒脱,我相信,他也会和我1样热爱三毛,敬重三毛的。<br><br>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乎于作品本身是否高深莫测,重要的是能不能带给读者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思考。初中的我读三毛,让我认识了外面的世界,大学的我读三毛,让我憧憬那种简单但浪漫的爱情,现在的我读三毛,让我了解到1个热爱生活人的悲哀,就好像你喝下了一杯毒酒,而端给你的人恰恰是你最爱的人时的那种感觉。<br><br><br>说到这里我不能不提1下另1位我敬重的作家,也是被周总理称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照张某人的观点,老舍先生的作品就应该属于那种“无限度地向下迁就”的范畴了?我还需要在这里浪费笔墨再去驳斥吗?<br> <br><br><br>
79#
 楼主| 发表于 23.1.2005 18:10:33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eisenstange+23.01.2005, 00:51 --></div><table border='0' align='center' width='95%' cellpadding='3' cellspacing='1'><tr><td><b>QUOTE</b> (eisenstange @ 23.01.2005, 00:51 )</td></tr><tr><td id='QUOTE'><!--QuoteEBegin--> 还有那个2046,在妓女和嫖客(间断创作过武侠作品)之间,王家卫到底想要找出些什么? <!--QuoteEnd--> </td></tr></table><div class='postcolor'> <!--QuoteEEnd--><br> 在片子的末尾,张曼玉的出现就是答案。<br>还记得花样年华吗?嫖客1直寻找的就是当年他失去的爱人。
80#
匿名  发表于 23.1.2005 20:00:06
单纯的孩子<br><br>如果他是个单纯的孩子 那就让他单纯一辈子<br>如果他是个善良的孩子 那就让他善良一辈子<br>不要教他太多事 不要说他太多不是<br>不要让你的无知惊动他的心思<br>不要教他太多事 不要说他太多不是<br>不要让他变得聪明而失去灵魂<br><br>如果他是个快乐的孩子 那就让他快乐一辈子<br>如果他只是个孩子 那就让他活得像个孩子<br><br>如果他是个痴情的孩子 那就让他痴情一辈子<br>如果他是个真心的孩子 那就让他真心一辈子<br>不要教他太多事 不要说他太多不是<br>不要让你的无知惊动他的心思<br>不要教他太多事 不要说他太多不是<br>不要让他变得聪明而失去灵魂<br><br>如果他是个快乐的孩子 那就让他快乐一辈子<br>如果他只是个孩子 那就让他活得像个孩子<br><br>我曾经是个单纯的孩子 我多么希望单纯一辈子<br>我曾经是个痴情的孩子 我多么希望痴情一辈子<br>为何我懂这么多事 为何我懂这么多不是<br>我多么希望永远不懂这些以前不懂的事<br>是谁教我这么多事 是谁教我这么多不是<br>我多么希望永远不懂这些以前不懂的事<br><br>喔……<br>我曾经是个快乐的孩子 喔!我多么希望快乐一辈子<br>我曾经只是个孩子 我想永远活得像个孩子<br><br>.S. : 大家都希望活得简单,最好是像傻根一样,目中无贼,生活在一个天下无贼的世界里。三毛,琼瑶都是活在自己构筑的乌托邦式的秘密花园里,作品和现实生活完全脱节。老舍的茶馆语言大众化,但反映的生活是真实的,嘻笑怒骂间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残酷,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张某人的观点并非是说作品本身高深莫测,晦涩难懂才是好作品。他说的是作品的内涵,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能像老舍那样,语言即大众化,内涵又非常深刻的语言大师以凤毛麟角了。<br><br>雁渡寒潭 雁去潭不留影 惊鸿一瞥<br>潮来潮去 洗去多少足迹 一切都是缘<br>多少人曾经轻轻掠过我的眼帘<br>多少人曾经闯入我的内心世界<br>多少人曾经用思念将我撕裂<br>多少智慧才能忍下我的离别泪 <br>雁渡寒潭 雁去潭不留影 静看人间 是与非<br>我们祖先在这土地繁衍 岁岁年年<br>多少人默默挥下他们的汗水热血<br>多少人只是贩卖台面上的谎言<br>多少人随时准备远走高飞<br>多少智慧才能破解这虚伪的一切 喔…… <br>多少意气风发的少年 失落在理想现实之间<br>口口声声要做英雄圣贤 最后却变成魔鬼<br>多少人生活在这个世界 却向往另一个世界<br>多少智慧才能逃离这古老的预言 <br>雁渡寒潭 雁去潭不留影 惊鸿一瞥<br>雁渡寒潭 雁去潭不留影 惊鸿一瞥<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3.11.2024 01:5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