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296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转贴)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3.1.2005 21:18:40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br><br>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br><br>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br><br>。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 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经过<br><br>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此时,国民党<br><br>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br><br>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因此,从军<br><br>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br><br>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br><br>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br><br>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而这时解放<br><br>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br><br>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 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br><br>35.3%。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br><br>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br><br>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br><br>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br><br>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br><br>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br><br>在东北战场。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第一阶段东北<br><br>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br><br>副总司令范汉杰。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长春守敌动摇<br><br>,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 日,进<br><br>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br><br>人。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br><br>得以解放。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br><br>民解放军上升为300 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br><br>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br><br>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br><br>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br><br>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br><br>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br><br>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分为三个阶段。<br><br>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围歼敌人黄<br><br>伯韬兵团,击毙敌兵团司令黄伯韬。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br><br>沣、张克侠率部23000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br><br>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击的黄维兵<br><br>团。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全歼敌第十二兵团于双堆集地区,<br><br>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在此期间,国民党徐州“剿总” 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br><br>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合围在陈官庄一带,孙元良<br><br>兵团被歼灭。第三阶段从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br><br>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邱清泉,生俘副总司令杜聿明。至此,<br><br>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br><br>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br><br>  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br>平津战役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对<br><br>平、津、张实行围而不打或割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平、津、<br><br>张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任务,使敌人失去南逃或西窜的可能,造成了解放军从<br><br>容歼敌的态势。第二阶段从 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军按照先打两<br><br>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歼灭新保安之敌两个师,接着歼灭由张家口突围之<br><br>敌七个师,并于1月14日总攻天津,全歼守敌13万人,生俘敌警备司令陈长捷。<br><br>第三阶段从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br><br>的有力地促进下,经过谈判,傅作义率部25万余人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br><br>。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52万人,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br><br>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br><br>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br><br>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br><br>作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br><br>       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科学地<br><br>分析了战争形势,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br><br>三大战役,同蒋介石集团进行了空前的战略大决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从1948<br><br>年9月12日开始,东北解放军集中主力70万人,发动了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br><br>境,中国革命形势由此进入新的转折点;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br><br>战军以及部分地方武装共60万人,发起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br><br>地区。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共100万人,联<br><br>合发动了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2#
 楼主| 发表于 3.1.2005 21:19:13 | 只看该作者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  <br><br>--------------------------------------------------------------------------------<br> <br>  东北敌军卫立煌集团辖四个兵团,共十四个军四十四个师五十五万人,分别<br><br>被我分割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联的地区。其中,东北“剿总”总司<br><br>令卫立煌率第八兵团(周福成)、第九兵团(廖耀湘)共八个军二十四个师三十<br><br>万人,防宋沈阳地区,作为防御中枢集团,以确保沈阳并伺机增援长春、锦州;<br><br>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率第两个军六十师共十万人,防守长<br><br>春孤城,牵制我军主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率第六兵<br><br>团四个军十四个师十五万人,防守义县至秦皇岛一线,重点在锦州、锦西地区,<br><br>以确保与关内的陆海联系。敌军企图集中兵力,重点守备,以牵制东北我军 于<br><br>关外,并妄图打通北宁路,如形势不利即撤至关内。东北我军于冬季攻势后,为<br><br>适应“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需要,主力位于长春周围及长春、沈阳之间,<br><br>先后进行了整编,加强了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至辽沈战役进行时,东北<br><br>野战军已有十二个步兵纵队、一个炮兵纵队和十七个独立师共六十余万人,加上<br><br>机关和地方部队总兵力已达一百余万人,东北地区敌我兵力对比,我军已占相当<br><br>大的优势。东北解放区已拥有全东北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土地,百分之八十 六<br><br>以上的人口,并控制了百分之九十五的铁路线。 为了就地全歼东北之敌,中央<br><br>军委指示东北野战军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主力南下北宁路,首先歼灭锦榆<br><br>段之敌,攻占锦州。锦州,是东北敌军通向关内的咽喉,攻占这一战略要点,不<br><br>仅割裂了傅作义、卫立煌两集团之间的联系,便于我军向两翼机动作战,而且把<br><br>卫立煌集团封闭于东北,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并可诱使沈阳之敌出援,造成打<br><br>运动战的条件。因此。攻克锦州是整个战役的关键,只要攻克了锦州,就掌握了<br><br>战局的主动权。但是林彪开始不愿以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路作战,继则又不<br><br>敢集中优势兵力攻歼锦州之敌,甚至想回长春,表现了林彪思想上的右侧保守。 <br><br>为了配合东北战场的作战,中央军委还指示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发起 察绥战<br><br>役,以牵制傅作义集团,使其无暇东顾。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东北野战军于九月<br><br>十日决定了南下北宁路作战部署,以六个纵队另四个师对付锦州范汉杰集团,以<br><br>三个纵队)欠一个师)位于沈阳以西地区,以二个纵队位于沈阳以北地区,对付<br><br>沈阳之敌,并阻止长春之敌突围,以第一兵团指挥第12纵队及六个独立师包围长<br><br>春之敌。 九月十二日,东北我军发起了辽沈战役。至十月一日,分别歼灭了绥<br><br>中、沙后所、兴城、义县之敌,占领了塔山、高桥,把北宁路锦州至秦皇岛段上<br><br>的敌军分割孤立在锦州和锦西、葫芦岛以及秦皇岛、山海关三个地区,完成了对<br><br>锦州的包围,切断了东北敌军通往关内的唯一陆上通道。 十月二日,蒋介石飞<br><br>抵沈阳,慌忙决定从华北及山东抽调七个师,连同锦西、葫芦岛的四个师,共计<br><br>十一个师的兵力,由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组成“东进兵团”,以沈阳地区十<br><br>一个师、三个骑兵旅,由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指挥,组成“西进兵团”,企团东西<br><br>对进,增援锦州。 东北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进一步集中兵力迅速打下锦州,以<br><br>掌握主动权的指示,决定增调第1纵队(欠第3师)第2纵队(欠第5师)由辽西南<br><br>下,参加攻锦作战。最后确定攻锦的部署是:以主力第2、第3、第7、第8、第9<br><br>纵队及第6纵队第17师共十六个师的兵力及炮兵纵队主力,攻歼锦州之敌;以第2<br><br>兵团指挥第4、第11纵队及两个独立师共八处师,在塔山地区坚决阻击敌“东进兵<br><br>团”;以第1纵队(欠第3师)位于高桥为总预备队。另以第5、第6(欠第17师)<br><br>、第10纵队(附第1纵队第3师),位于新民以西、以北地区,牵制敌“西进兵团”<br><br>:以第12纵队南下通江口地 区,准备参加新民方向的打援和截击长春突围之敌<br><br>;经第 1 兵团指挥九 个独立师继续围困长春。十四日,我军对锦州发起总攻,<br><br>十五日,即攻占锦州,全歼守敌范汉杰(俘)以下十万余人,封闭了东北敌军陆<br><br>上的逃路。在攻取锦州的同时,我塔山地区阻援部队展开了激烈的阻击战, 成<br><br>功地保障了锦州方向的作战。 我军攻克锦州后,长春守敌鉴于突围无望,守必<br><br>被歼,在我攻锦州胜利与强大的政治攻势影响下,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十七日率<br><br>部起义,十九 日郑洞国率新编第7军等部投诚,我军解放长春。 锦州、长春解放<br><br>后,蒋介石坚令廖耀湘兵团与锦、葫地区之敌继续东西对进,企图重占锦州,并<br><br>令第52军主力抢占营口,以便东北残敌经由陆路或海上撤逃。这时,毛泽东指出<br><br>,敌东西对进,对我有利;同意东北野战军不找锦、葫,集中主力全歼敌廖耀湘<br><br>兵团,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要求东北我军<br><br>必须部署有力兵团于营口及其以西、以北地区,堵塞敌人海上退路。十月二十日<br><br>,东北我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除留两个纵队位于塔山地区继续阻击敌“东进兵<br><br>团”外,主力由锦州地区挥师北上,求歼敌廖耀湘兵团,并以第5、第6两个纵队<br><br>退至黑山、大虎山地区,坚决阻敌前进,以掩护我军主力由两翼插至廖耀湘兵力<br><br>后方,围歼该敌,并以第12纵队率五个独立师,星夜兼程南下,以拖住沈阳之敌<br><br>并断其南逃退路。至二十五日,敌人在黑山、大虎山攻击受阻,其退路被我切断<br><br>,廖耀湘见我主力已逼近两翼,有被包围歼灭的危险,遂于当晚向营口撤退,其<br><br>先头在台安附近遭我独立第2师阻击,误认为是我军主力,又掉头向东,企图逃<br><br>回沈阳。二十六日,我军全线出击,在大虎山以东地区对敌展开了大规模的围歼<br><br>战,采取边合围,边分割、边歼灭的战法,至二十八日,即将廖耀湘兵团十万余<br><br>人 全部歼灭,俘敌兵团司令廖耀湘。 二十八日,辽西作战基本结束时,为迅速<br><br>歼灭沈阳、营口之敌,东北我军即以第1、第2、第12纵队向沈阳,第7、第8纵队<br><br>向沈南,第9纵队向营口急进。十一月一日,我军突入沈阳市区,敌人迅速瓦解<br><br>,二日,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宣告解放!同日。营口之敌除第52军部率第25师等<br><br>万余人自海上逃跑外,其余为我歼灭。至此,辽沈战役全部胜利结束。锦西、 <br><br>葫芦岛之敌十二个师于九日分别逃往天津、上海。 辽沈战役自九月十二日至十<br><br>一月二日,历时五十二天,共歼敌三十六个整师四十七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br><br>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这对于尔后顺利平津战役和加速<br><br>全国的解放都有着重大的 战略意义。 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各战区在东并野战军<br><br>进行辽沈战役前后,也相继发 动攻势,歼灭了大量敌人。华北军区第2、第3兵<br><br>团,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一部配合下,于九月七 日至十一月十五日进行了察<br><br>绥战役,解放了绥东、察北广大地区,进占 包头,包围归绥,歼敌二万一千余<br><br>人,迫使傅作义在平绥路上往返调动 军队,不敢大力增援东北,有力地配合了<br><br>东北野战军的作战。 华东野战军于九月十六日至二十四日,采取攻济打援的作<br><br>战方法,进行了济南战役,全歼守敌十万余人,生俘第2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br><br>济南战役的胜利,开创了我军夺取敌坚固设防和重兵据守的大城市的先例,严重<br><br>地打击了国民党军坚守大城市的信心,动摇了蒋介石反动军队内部,正如中共中<br><br>央在贺电中指出的:济南战役“是两年多革命战争发展中给予敌人的最严重的打<br><br>击之一”。接着,我军又收复了临沂、烟台等地, 除青岛外基本上解放了山东全<br><br>境。 西北野战军于八月八日至十三日、十月五日至十八日和十一月十五日至二<br><br>十八日,先后进行了澄合、荔北战役和冬季攻势,歼敌胡宗南部六万余人,将胡<br><br>宗南集团箝制在西北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中原野战军于十月二<br><br>十日至二十四日,进行了郑州战役,使敌人未能抽 调更多的兵力增援东北。 辽<br><br>沈战役及在此期间其他战役的胜利,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br><br>我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敌军总兵力<br><br>下降至二百九十万人左右,我军则增至三百余万人。这就使我们预计的战争进程<br><br>大为缩短,毛泽东估计,再有一年左右时间 即可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br><br>倒。
3#
 楼主| 发表于 3.1.2005 21:19:38 | 只看该作者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  <br>--------------------------------------------------------------------------------<br> <br>  济南战役后,敌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br><br>、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br><br>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 是:第7兵团(黄<br><br>百韬)在新安镇地区;第 13 兵团(李弥)在徐州以东地 区;第2兵团(邱清泉<br><br>)在黄口、砀山地区‘第16兵团(孙元良)由郑州撤往蒙城;第9绥靖区(李延年<br><br>)在海州;第3绥靖区(冯治安)在韩庄、台儿庄地区;第4绥靖区(刘汝明)在<br><br>商邱;第1绥靖区(周岩)在淮阴。 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br><br>增援迅速。 九月二十五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十<br><br>月十一日,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第一步集<br><br>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步歼灭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第<br><br>三步在两淮地区作呀。并要求中原野战军主力部署攻击陇海路郑徐段,牵制第16<br><br>兵团不使其东调,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为了全歼第7后团,并迷惑敌军,使其<br><br>不能迅速判明我军的主攻目标,毛泽东根据敌军部署特点,进一步指示华东野战<br><br>军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任务,并从南北两面及西面威逼徐州。这样<br><br>就能达到争取较多时间,全歼第7兵团。 十月中旬,中原野战军派第2纵队向江<br><br>汉、第6纵队向宛西行动,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团(张淦)向南,第12兵团(黄<br><br>维)向西,以配合郑州战役。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发起郑州战<br><br>役,这时,敌主力第16兵团(孙元良)已向东撤走,残敌万余人被歼,郑州、开<br><br>封很快解放。此时中原野战军主力已能够机动使用于东线。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br><br>和中原、华东战场的敌情变化,十一月一日,中央军委确定由陈毅、邓小平统一<br><br>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这样,我军能够参战的部队,计有<br><br>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 加上地<br><br>方部队,共有六十多万人。 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害怕徐州之敌重蹈卫立煌集团<br><br>全军被歼之覆辙,为确保徐州,巩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十一月四日,决定将<br><br>刘峙集团主力收缩到津浦路徐蚌段两侧守备,企图以徐蚌段为轴心,各机动兵团<br><br>分布在该段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阻击我军南下,必要时撤到淮南,确保南京,<br><br>并于六日按此计划调整部署。同时,调华中“剿总”所属之第12兵团至太和、 阜阳<br><br>地区,相机东援。 根据中央军委首先歼灭第7兵团,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br><br>州的计划,华东野战军决以七个纵队分割围歼第7兵团于新安镇、阿湖地区;以<br><br>八个 纵队担任阻缓任务,其中以三个纵队南北对进,牵制、阻击第13兵团东援<br><br>, 割裂第7、第13两兵团之联系以山东兵团指挥三个纵队歼灭第3绥靖区之敌促<br><br>其起义,尔后;渡过运河,直插徐州以东,以牵制敌第13兵团,阻击徐州之敌东<br><br>援,以两个纵队(战役初期归中原野战军指挥)从西北面威胁徐州。中原野战军<br><br>主力四个纵队由睢县、柘城地区东进,求歼商邱地区之敌第4绥靖区,尔后攻占<br><br>宿县,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 围,并调第2、第6纵队至淮海<br><br>战场阻击敌第12兵团。 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六日夜间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br><br>预定目标开进,发现敌人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敌第7兵团因等海州第44军<br><br>西撤,推迟至七日西开,而第13兵团已按计划离开徐东,准备调往灵壁。十一月<br><br>八日,敌第3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率三个半师起义,我山东兵团顺利地<br><br>南渡运河,越过该部防区,直插徐州以东地区。刘峙发现我军多路向徐州逼近,<br><br>判断我将东西夹击徐州,十分恐慌,当即改变原来撤至徐蚌两侧的计划,决定调<br><br>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坚守徐州。同时,蒋介石决定调<br><br>杜聿明回徐州“剿总”任副总司令,并以李延年率第9绥靖区机关在蚌埠组建第6兵<br><br>团,第4绥靖区改为第8兵团,与第6兵团协同动作,沿津浦路两侧向宿县推进,<br><br>并担任固镇、宿县之间的守备。中央军委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九日夜间,要<br><br>求华东、中原野战军“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定下了<br><br>全歼敌刘峙集团于徐州地区的决心。十一月十日,山东兵团主力歼灭了第7兵团<br><br>西撤的先头师,切断了该敌的退路,十一日华东野战军将敌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br><br>地区。为全歼第7兵团,我军调整了部署,华东野战军以山东兵团挨近第4、第6<br><br>、第8、第9、第13纵队及特纵炮兵大部攻歼敌第7兵团,以第7、第10、第 11纵<br><br>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由东南面逼近徐州,侧击东援之敌,以第1纵队为预备队<br><br>;陈毅、邓小平当即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3和两广纵队转入徐蚌<br><br>段作战,其中以第4纵队、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和两广纵队由西南面、冀鲁豫军区<br><br>两个独立旅由西北面威胁徐州,以第3纵队及第9纵队一部攻击宿县,第9纵队主<br><br>力南下阻击敌第6、第8兵团北援,第1纵 队为预备队。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br><br>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 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br><br>战略包围。党中央考虑到此役是南线空前的大战役,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br><br>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因此十六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br><br>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br><br>小平为书记,统筹华东、中原及冀鲁豫地区前后方的一切事。 十一月十二日,<br><br>我军对敌第7兵团展开猛攻,二十日攻占碾庄,二十二日全歼第7兵团,击毙贡百<br><br>韬。徐州东援之敌遭我顽强阻击,每日只能前进一至二公里,由确山赶来增援的<br><br>敌第12兵团十一个师,遭到中原野战军阻击, 也只进到浍河以南的赵集附近。 <br><br>敌第7兵团被歼后,蒋介石决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团,蚌埠的第6、第8兵团及<br><br>第12兵团三路会攻宿县,企图打通徐蚌间的联系,把徐州之敌撤走,因此,敌第<br><br>12兵团继续向徐州方向推进。总前委决房集中中原野战军全部围歼敌第12兵团,<br><br>华东野战军组成北、南两个作战集团分别阻击徐州、蚌埠之敌,并以一部作为中<br><br>原战军围歼敌第12兵团的预备队。十一月二十五日,敌第12兵团十二万人被我中<br><br>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包围在宿县西南之双堆 集地区。 敌第12兵团被围后,蒋介石<br><br>见其突围不成,徐州、蚌埠增援无望,遂一面令刘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团再<br><br>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放弃徐州,绕道永城南下,企图<br><br>侧击我中原野战军。解第12兵团之围后共同南逃。毛泽东对徐州敌军柯能突围早<br><br>有预见,并指示华东野战军预作准备。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团约三十万<br><br>人,向永城方向逃窜。我华东野战军即以十一个纵队全力追击,十二月四日,将<br><br>该敌全部包围在永城东北之陈官庄地区。六日,第16兵团自行突围,被我消灭。<br><br>第2、第13 两兵团即就地转入防御。 我军同时包围了敌两个集团,蚌埠之敌仍企<br><br>图北上救援。总前委采取了吃一个(黄维),挟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br><br>年、刘汝明)”的方针,以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及华东野战军各一个纵队阻击由<br><br>蚌埠再次北援之敌第6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为总预备队。十二日我军对<br><br>敌第12兵团发起总攻,至十五日将敌全歼,生俘黄维。敌第6兵团北援被阻,当 <br><br>获悉第12兵团被歼后,连夜逃回蚌埠。此时,平津战役已经胜利展开,为了不使<br><br>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中央军委,对杜聿明集团暂缓攻击。着淮海<br><br>前线全军进行战场休整,并对敌军开展政治攻势,做好攻击准备。十二月十七日<br><br>,毛泽东写了“敦 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但杜聿明等拒绝投降。十二月下旬,东北<br><br>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在平津、平张线上。华<br><br>东我军遂于一月六日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十日将敌全歼,生浮杜聿明, <br><br>击毙邱清泉,淮海战投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六十六天,歼灭了国民党在华<br><br>东、中原战场的五十六个师五十 五万人,使敌人的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京、沪<br><br>地区, 直接暴露在我军面前。淮海战役结束后,淮河以南的敌人仓惶南逃。华<br><br>东野战军第6、第7、第8、第13纵队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前出到<br><br>长江北岸,为尔后渡江作战创造了条件。  
4#
 楼主| 发表于 3.1.2005 21:19:57 | 只看该作者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平津战役  <br>--------------------------------------------------------------------------------<br>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敌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东<br><br>北、华北我军联合打击的威胁,已成惊弓之鸟。由地美、蒋、傅之间的矛盾,华<br><br>北敌军是撤是守,是南逃还是西窜,尚举棋不定。傅作义错误地估计我东北野战<br><br>军至少需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入关作战,所以未定下立即逃跑的决心,采取了暂守<br><br>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局变化的方针。依据这一方针,傅作义将其<br><br>所辖的蒋、傅两系军队共四个兵团十二个军约五十五万人,收缩在以北平、天津<br><br>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五百余公里的铁路线上,摆成一字长蛇阵。<br><br>将其嫡系部队配置在平绥路北平至张家口段,将蒋系部队配置在北平及其以东地<br><br>区,必要时,可 丢下蒋系部队自行西逃。 从全国形势来看,我军将傅作义集团<br><br>抑留在华北,就地歼灭,对战局发展最为有利。因此,中央军委决定乘敌人尚未<br><br>确定逃跑之前,调华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与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共一<br><br>百万人,发起平津战役,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敌是惊弓之鸟,能否抓住<br><br>敌人,不使其南逃或西窜,是战役指导的关键。为此,中央军委决定;撤围归绥<br><br>,缓攻太原,并同意与傅作义进行谈判,以麻痹敌人。同时,令华北野战军主力<br><br>于十一月下旬秘密迅速入关,在华北我军协同下,首先对敌采取抓住西线,稳住<br><br>东线,对西线之敌围而不打,对东线之敌隔而不围的方针,由西而东完成 对敌<br><br>人的合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中央军委指示东北先遣兵团、华北第2、第3兵<br><br>团在平张段统一行动,首先迅速包围张家口,吸引东面敌人向西增援,切断平张 <br><br>段,尔后分割围歼平津张地区之敌。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华北第3 兵团于<br><br>十一月二十九日开始包围张家口地区之敌。傅作义为保住向西的逃跑,急令第35<br><br>军率三个师增援张家口,并以怀来地区之第310师增援宣化,昌平地区的第269师<br><br>西调怀来。为了抓 住西线各敌,中央军委于十二月二日令华北第2兵团向下花园<br><br>急进,令东 北先遣兵团向南口、怀来前进,以切断平绥路,分别包围没线之敌<br><br>。由于东北先遣兵团第11纵队,于十二月五日,在行进途中歼灭了密云守敌一个<br><br>师,傅作义即认为我东北野战军已经入关,并错误地判断我军将要进攻北平,因<br><br>而又慌忙决定调第35军迅速返回北平,怀来、南口地区之第 104、第16军向西接<br><br>应,同时调天津附近之第62、第92、第94军共八个师到北平 布防;将第13军由<br><br>怀柔、顺义撤到通县;第101军由涿县撤到丰台、门头 沟。敌人这一收缩行动,<br><br>对我军抑留敌人在现地十分有利。十二月六日,敌第35军(两个师)突出我军对<br><br>张家口的包围圈后东窜,八日被我军华北第2兵团包围在新保安地区。十日、十<br><br>一日,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在第11纵队协同下,先后在康庄、怀来地区将敌第16<br><br>军主力及第104 军主力歼灭,至此,傅系部队主力分别被我军包围在张家口、新<br><br>保安两地,敌人西逃之路被切断。此时,东北野战军主力已经越过长城,进入冀<br><br>东,尚未对平津塘诸点完成包围,因此“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敌人从海上逃跑。”<br><br>为了不使敌人决策狂跑,尽快地完成对平津塘诸点的包围,毛泽东于十二月十一<br><br>日及时下达了关于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令西线各部对张家口、新保安诸敌<br><br>,在两星期内“围而不打”,令东北野战军主力,要不惜疲劳,不怕减员,不怕受<br><br>冻受饥,以最快速度同时切断津,塘和平、津之间敌人的联系,对敌形成“隔而<br><br>不围”的战略态势,再行休整,然后从容攻击。同时,指示淮海前线我军对杜聿<br><br>明集团:“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以稳住敌人,使其不好下从海上逃走<br><br>的决心;并令山东我军控制济南以北一段黄河,并在胶济路上预作准备,以防敌<br><br>人经济南向青岛逃跑。东北野 战军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以第 1、第 2、第 7<br><br>、第8、第 9、第12纵 队,包围天、塘沽地区之敌,以第 3、第5、第6、第10纵<br><br>队在第11纵队及 冀中军区第7纵队的配合下,包围北平之敌。至十二月二十一日<br><br>,东北野 战军主力提前完成了对平津塘之敌的战略包围,封闭了平津之敌由海<br><br>上南逃之路。至此,傅作义集团即被我军“一概包围了”。 我军完成了对敌人分割<br><br>包围后,采取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方针,先打新保安和塘沽两点。在打新保<br><br>安之前,中央军委估计,敌第35军被歼后, 张家口守敌有突围的可能,而华北<br><br>军区第3兵团不占优势,为增加包围张 家口的兵力,中央军委将东北野战军第4 <br><br>纵队西调张家口,归第3 兵团指挥,十二月二十日,该纵到达张家口附近。二十<br><br>二日,华北军区第2 兵团攻克新保安,全歼灭守敌第35军(两个师);二十三日<br><br>,张家口守敌五万 余人突围逃跑,被我华北军区第3 兵团及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br><br>于二十四日 全部歼灭于张家口以北地区。 为了统一对平津战役的领导和指挥,<br><br>党中央于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总前委,林<br><br>彪为书记。塘沽地区因地形不利,不便歼敌,东北野战军建议,经中央军委批准<br><br>,我军改为攻取天津。 一月十四日,东北野战军集中第 1、第 2、第 7、第8、<br><br>第 9纵队共二十 二个师,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歼灭的作战<br><br>部署,对天津守敌发起进攻,经二十九小时激战,于十五日解放天津,全歼守敌<br><br>十三万人。俘虏津塘防区副司令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十七日塘沽敌人由海上<br><br>逃走。至此,北平之敌完全孤立,陷入绝境。我军除东北野战军第 1、 第 2兵团<br><br>(即原先遣兵团)外,十二月底又增调华北第2、第 3兵团进至 北平附近,对北<br><br>平之敌形成严密包围。一月十四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br><br>提出了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十六日,我平津前线司令部向傅作义发出最后通牒<br><br>,指出:一是放下武器,一是和平改编,否则,“我军将以精确战术攻城,勿谓<br><br>言之不预”。在此情况下,傅作义接受了和平改编。北平守敌八个军,二十五个<br><br>师,全部开出城外,听候改编。 一月三十一日,我军进驻北平,北平宣告解放<br><br>。和平解放北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北平守军是执行我党八项和平条件,以<br><br>和平方式结束战争的第一个榜样,被誉为“北平方式”。平津战役历时六十四天,<br><br>除塘沽守敌五万八人从海上逃跑外,共歼灭敌军五十个师五十二万人,解放了华<br><br>北大 部地区。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我军在战略进攻阶段与敌人主力<br><br>进行的战略决战。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历时四个多月,歼敌一百<br><br>四十三个师,连同地方部队共一百五十四万人。至此,战争第三年七个月的作战<br><br>,共歼敌二百三十二万人,使敌人的精锐部队丧失净尽,大大加速了 解放战争<br><br>胜利的进程。
5#
发表于 3.1.2005 21:54:4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支持啊&#33; <!--emo&(y)--><img src='http://www.kaiyuan.de/forum/html/emoticons/thumbs_up.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thumbs_up.gif' /><!--endemo--> <br>以后还要多发帖啊 <!--emo&b^--><img src='http://www.kaiyuan.de/forum/html/emoticons/beer_yum.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beer_yum.gif' /><!--endemo-->  <!--emo&b^--><img src='http://www.kaiyuan.de/forum/html/emoticons/beer_yum.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beer_yum.gif' /><!--endemo-->  <!--emo&b^--><img src='http://www.kaiyuan.de/forum/html/emoticons/beer_yum.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beer_yum.gif' /><!--endemo--> <br>  
6#
 楼主| 发表于 3.1.2005 22:40:29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2025 05:3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