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20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健康常识] 首个艾滋病治愈病例出现 移植骨髓后获抗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6.2011 08:5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对于医生胡特而言,病人蒂莫西·雷·布朗就像漆黑抗艾研究道路上的一道亮光。这名被冠以“柏林病人”的特殊病患同时兼有白血病和艾滋病。在医学界看来,布朗已经是即将踏入坟墓的人,然而在接受骨髓移植后,布朗竟然奇迹般得以重生。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医学界,医生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医学界的奇迹:终结艾滋。
  从1981年6月5日人类发现HIV病毒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就在HIV30岁之际,世界医疗科技领域已吹响消灭号角,将全力把这种可怕的病毒从世界上消除。这种动力的来源,一是科学的进步;二是金钱压力的迫使。据悉,仅在全球发展中国家,每年用于艾滋病治疗的费用就已高达13亿美元。如果继续下去,到2031年这一数字将会变为现在的三倍。诺贝尔奖得主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表示:“艾滋病患者长期用药会带来大量的花费,我们必须要找到治愈他们的方法,我们会不断地努力,直至找到。”
  无心插柳
  ———发现骨髓移植法是巧合
  蒂莫西·雷·布朗是一名美国白血病患者,并同时患有艾滋病。2007年他来到柏林找到了胡特医生。胡特医生是一名肿瘤病和血液病专家,现工作于德国西南部的海德堡大学。胡特说:“当时布朗的状态非常不好,病情正在恶化,几乎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随即,胡特做出一个决定:进行骨髓移植,先治白血病。结果却出人意料,经过3年来的临床观察,这次移植同时治愈了布朗的艾滋病。原来,骨髓捐献者的配型不仅非常吻合,而且骨髓中还有一种能天然抵御艾滋病病毒的变异基因。据以往研究发现,这种变异基因只在少数北欧人体内存在。
  “真的不敢相信,我们治愈艾滋病的新方法竟然是这样开始的。”6月2日胡特对路透社记者说,“因为布朗患有艾滋病,本以为做完骨髓移植手术他依然会离开这个世界。真的没有想到,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还成为世界第一个被治愈的艾滋病病人。现在,他体内已经没有艾滋病病毒了,已经不再吃药。”
  对于这种骨髓移植方法,大多数科学家则表示,不可能用于其他艾滋病患者。骨髓移植方法费用高昂、复杂、充满风险,而且在这个方法中,需要找到特殊的捐献者———体内具有抵御艾滋病病毒基因的人。据目前研究所知,北欧人的后裔具有这一特征。因此,要找到准确的骨髓捐献者很难,这一部分捐献者只占所有捐献者的一小部分。
  去年,马里兰大学的博士罗伯特·加洛直率地表达了他的反对意见:“这个方法不具有实践性,会害死很多人。”
  面对这项新成果,诺贝尔奖得主西诺西则表示:“虽然这种方法花费巨大、风险也很大,但是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来看,我不得不说这是一项进步,起码它告诉我们艾滋病是可以治愈的。”
  美国国家卫生局日前提出一项资助艾滋病治愈方法研究计划,这项计划共分为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将投入8.5亿美元。
2#
 楼主| 发表于 3.6.2011 08:51:19 | 只看该作者
研究动力

  ———迫于全球抗艾资金压力

  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5个年轻的艾滋病病人,全部都是同性恋者。”在资料中这样记载着。据联合国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天仍有7100多人感染艾滋病。

  在不发达国家,一个艾滋病患者每年花费在医药费上的开销大约为150美元;在发达国家,例如美国,一个患者大约则要花费20000美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当这些开销加在一起,这个数字无疑是巨大的。

  据一项由非政府组织发起的名为AIDS2031的活动显示,到2031年不发达国家每年需要花费35亿美元在防艾和抗艾行动上,而这一数字目前为每年13亿美元。对于发达国家而言,20年后,每年将要花费50亿到60亿美元。

  “很清楚,我们现在需要找到一个可行性的方法去治愈艾滋病,而不是仅仅应对艾滋病患者的发热症状。”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莫纳什大学艾滋病问题专家莎伦·卢恩说。

  取得成就

  ———基因疗法和抗艾新药等

  治疗艾滋病的终极目标是让病人停止用药,这将减少每年大约12亿美元的抗艾药物需求。这一消息或许对于制药商例如辉瑞、葛兰素史克、默克等公司不是一个好消息。虽然要得到能够普遍推广的治疗艾滋病方法还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布朗的新发现,为艾滋病科研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布朗的发现告诉我们,我们可以让一个人的细胞变得能够抵御HIV病毒,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最终攻克病魔。”卢因说。

  目前一些科学家正在模拟“柏林病人”案例的做法,并且已经取得初步的进展。关于研究原理,简单地说主要是采用基因治疗法从病人体内取出一些细胞,然后在实验室中将其培养成具有抗HIV病毒的细胞,最后再放回病人体内,并期望这些具有抗病毒能力的细胞能够在病人体内成活进而不断繁殖。

  今年早些时候在柏林举行的HIV研讨会上,美国科学家提供了一系列的研究资料:从6个艾滋病病人的体内取出血细胞,然后去除其中的CCR5基因,再放回病人体内。这个工作就像是用剪刀剪掉细胞DNA中有问题的部分,然后再将它缝合,放回病人体内。这个母细胞就可以通过在人体内不断地繁殖产生新的健康细胞,从而抵御艾滋。

  在研讨会上,科学家们还提出了唤醒体内HIV细胞并杀死的方法。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人们发现HIV病毒可以把自己隐藏在免疫系统内的T细胞中,然后“沉睡”下去。如果HIV病毒躲避起来的话,就会使药物无法消灭它们。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抗艾药物无法治愈艾滋病的一个原因。

  “如果当它在一个细胞中‘睡去’,它将会永远地待在那里,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药物无法把它们彻底消灭的原因。”卢恩说。卢恩和她的科研团队已经研制出一种新的药物名为SAHA,据信这种药可唤醒那些沉睡的HIV细胞。接下来卢恩和她的团队将对SAHA做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9.6.2011 23:19:54 | 只看该作者
莫不是 海德堡大学血液科的Chef Prof Ho AD, 他祖籍香港人,在德国,加拿大,美国闯荡了20多年,终被聘到海德堡当C4了,偶像级的牛人!
早在1995年他就在 Stem Cells 上发表过论文,设计用 干细胞治疗HIV.

Stem cells as vehicles for gene therapy: novel strategy for HIV infection.
Ho AD, Li X, Lane TA, Yu M, Law P, Wong-Staal F.
Department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SA.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874799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9.6.2011 23:23: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iuin 于 10.6.2011 00:24 编辑

应该不是他,呵呵。和他的简历对不上。2007年他在海德堡,不是柏林。

Beruflicher Werdegang

Deutschland

1978 - 1988
Leiter der Hämatolgisch-Onkologischen Ambulanz der Abteilung für Innere Medizin V, Universität Heidelberg

1979 - 1983
Venia legendi, Universität Heidelberg

1979 - 1988
Leiter der Hämatologischen Diagnostik, Abteilung für Innere Medizin V, Universität Heidelberg

1983 - 1988
Oberarzt der Abteilung für Innere Medizin V, Universität Heidelberg

1983 - 1989
Privat-Dozent der Universität Heidelberg

1988 - 1990
Leitender Oberarzt an der Abteilung für Innere Medizin V, Universität Heidelberg

1989 - 1992
Außerplanmäßiger Professor der Medizin, Universität Heidelberg

seit 6.3.1998
C4 Professor und Ärztlicher Direktor der Abteilung Innere Medizin V, Universität Heidelberg
England (United Kingdom)

1982 - 1983
Honorary Lecturer,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Royal Free Hospital and School of Medicine, Hampstead, London (als Stipendiat der Deutschen Krebshilfe, Mildred-Scheel-Stiftung)

Kanada

1990 - 1992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Ottawa

1990 - 1992
Director of Research and Head of Clinical Trials, Northeastern Ontario Regional Cancer Center, Sudbury, Ontario

1991 - 1992
Adjunc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Laurentian University, Sudbury, Ontario

1992 - 1993
Adjunct Professor, Faculty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Ottaw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2 - 1998
Professor of Medicine, Division of Hematology/Oncology, Department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California

1992 - 1998
Director of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and Malignant Hematology Program, UCSD Cancer Cen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Californi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0.6.2011 18:1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niuin 的帖子

请教下、这事
http://forum.kaiyuan.de/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4928&fromuid=756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2.12.2024 19:4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