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楼主: 匿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德国十年 我的奋斗

[复制链接]
11#
匿名  发表于 11.6.2004 22:03:49
即时机票
原文刊登在上海申江服务导报最新一期,网址如下:<br><br><a href='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node17/node160/node34529/node34532/userobject1ai516953.html' target='_blank'>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node17/...t1ai516953.html</a><br><br>据说已经大规模被转载,昨天打电话回家时,还听父母提起。<br><br>79年的天之骄子啊,88年就是同济的硕士,讲师,如果不出来,很可能现在都可以自己带博了,现在却在别人手下读博打工。如果93年一鼓作气,97,98年读完博士,现在可能是什么德资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首代啊什么,那怕在国企待遇也绝不会差,比起现在的就业形式,九十年代末也算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了。<br><br>这位大哥最大的失误,容我斗胆说一句,就是不应该退博读硕,忙着打工赚钱,居然连打了三年,而硕士论文,却只在3个月里就写好。这不是本末倒置嘛,当初读硕的目的就在于读博的时候拿个全位,既然有能力这么快读完硕士,那么为什么不早点读完,拿全位读博?全位的钱应该不比西门子打工少吧。打工三年,重返校园,再申请读博,教授也不信任能力,居然签证也不给延了,这不都是自找的嘛。还有关于妻子签证的事,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以读书的身份来申请,学生身份固然省钱,但既然不成,就以团聚出来嘛,你读博,拿个全位,只要缴税,你和妻子的保险费用不都一样很低嘛,而且,只要来了,也是可以申请读书的。<br><br>想想你也不容易,家人也苦,真是可惜.....<br><br>现在这样,自己很苦,家人也很苦,真是......
12#
匿名  发表于 11.6.2004 23:05:39
楼上,你不知道那个时候国内的硕士绝对不可能在这儿直接读博的。
13#
匿名  发表于 11.6.2004 23:06:56
所以,我认为楼主这么做是当时唯一的方法,完全能理解,楼主也很不错。
14#
匿名  发表于 11.6.2004 23:41:45
话都是这么说,但很多人都知道,这儿能不能读博,就是导师收不收你的问题。事实上主人公自己的意思也是,应该可以找到,但为了打工还债,而暂时放弃了。我对他的经历也很可以理解,也很同情,欠了这么多债,夫妻分居。但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的说,这位大哥勤奋是很勤奋,眼光却欠长远。
15#
发表于 12.6.2004 00:11:06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一声叹息+Jun 11 2004, 23:41 --></div><table border='0' align='center' width='95%' cellpadding='3' cellspacing='1'><tr><td><b>QUOTE</b> (一声叹息 @ Jun 11 2004, 23:41 )</td></tr><tr><td id='QUOTE'><!--QuoteEBegin--> 话都是这么说,但很多人都知道,这儿能不能读博,就是导师收不收你的问题。事实上主人公自己的意思也是,应该可以找到,但为了打工还债,而暂时放弃了。我对他的经历也很可以理解,也很同情,欠了这么多债,夫妻分居。但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的说,这位大哥勤奋是很勤奋,眼光却欠长远。 <!--QuoteEnd--> </td></tr></table><div class='postcolor'> <!--QuoteEEnd--><br> 在下并不以为兄台的观点“客观”,判断只能针对当时的情况作出,而1993年的国内是什么情况?国人对于出国是什么看法?德国是什么情况?这些都是问题,当时在任何问题都不明朗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决定是极其了不起的,当时同济的讲师只有250的月薪啊!也许我们对当时都没有太多的印象了,但还是有些东西可以查证的:举例说,daad的北京办事处是在1994年成立的,换句话说,如果他不是在同济,恐怕根本没有机会来德国。单单就他的勇气和决心,就值得赞赏,而他选择的生活也是适应当时现实的:93年的时候,在国内有7万马克,恐怕真的是款爷了,7万马克的债务,在当时来讲,该不比现在的70万欧元少,当时他选择的打工方式,把自己的心理压力减到最小,这对于他本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看,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否则的话,他很可能在完成学业前就被心理压力压垮。
16#
匿名  发表于 12.6.2004 08:09:46
93年7万马克=2004年70万欧元?还有7万马克的担保,并不是说突然而然到了德国以后才知道要交的,而是自己一直都清楚,在计划之中的。既然自愿去借了,当然要对后果考虑清楚。如兄所言,针对当时的情况,背负7万的债务,造成如此的心理压力,不得不影响学习,甚至会被压垮,那么我再&quot; 客观的&quot;问一句,出国的决定是还明智的吗? 他的勇气和决心,包括他的勤奋,我也觉得十分值得赞赏。但既然今天我们可以把这段经历从整体的角度看,不得不提出另一个问题,既然93年出来,就是为了读博,11年后,还在读博,那么当初出国的意义何在?别告诉我,在于人生砺炼。人生苦短,就算是砺炼,夫妻,父女两地分居11年,让家人受苦,难道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br><br>兄言,如果他不是在同济,恐怕没有机会来德国,我也不敢同意。而留学与否,也和DAAD有没有办事处没有关系。当时申请的情况,恰恰十分宽松,成功率非常高。
17#
发表于 12.6.2004 08:54:31 | 只看该作者
  <!--emo&:huh:--><img src='http://www.kaiyuan.de/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huh.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huh.gif' /><!--endemo-->  <!--emo&--><img src='http://www.kaiyuan.de/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ohmy.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ohmy.gif' /><!--endemo--> 做这位勤奋大哥的妻子和孩子真的很惨哦!!<br>撇开个人发展的层面来看待这个事情,他的确很有上进心。<br>但是至少他对于生活,尤其是自己的家庭很不责任。
18#
匿名  发表于 12.6.2004 10:24:12
19#
匿名  发表于 12.6.2004 12:14:33
agree,<br>aiiiiiiiiiiiiii, money money money~~~~~~~~~~~~~~~~~~
20#
匿名  发表于 12.6.2004 12:19:25
<!--QuoteBegin-Guest+Jun 12 2004, 00:06 --></div><table border='0' align='center' width='95%' cellpadding='3' cellspacing='1'><tr><td><b>QUOTE</b> (Guest @ Jun 12 2004, 00:06 )</td></tr><tr><td id='QUOTE'><!--QuoteEBegin--> 所以,我认为楼主这么做是当时唯一的方法,完全能理解,楼主也很不错。<br>============================================<br>这对于他本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看,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否则的话,他很可能在完成学业前就被心理压力压垮。<br>============================================ <!--QuoteEnd--> </td></tr></table><div class='postcolor'> <!--QuoteEEnd--><br> agree. 楼主很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10.2024 21:1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