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74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陆战演变:如何牵引陆军转型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7.10.2010 12:5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陆军建设的目标不只限于打赢陆战,但打赢陆战必须成为陆军建设的主要牵引;陆军能力的发展不只限于打赢陆战,但陆军发展能力必须首先适应陆战;陆军建设转型的方向不只限于打赢陆战,但陆军建设转型必须符合打赢陆战。一句话,真正研究陆军的转型发展,必须以信息化条件下打赢陆战为主要牵引,舍此难有他途。本文的价值,也许就在这里。
    随着人类战争的发展与演变,攻防作战一直都是战役战斗的重要方式,双方围绕战略要地和战术要点反复争夺,以沉重的代价上演的一幕幕陆战大戏气壮山河。
    信息化条件下,现代陆战出现了必须高度重视的新趋势。
    ■陆战规模趋于小型化
    ■陆战烈度强度在降低
    信息技术催化陆战演变
    工业时代,陆战场是主战场。由于作战目的就是攻城略地和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大规模攻防作战成为常见的作战样式。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新武器装备的大量涌现,在改变传统作战方式的同时,也催化陆战的演变。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几场局部战争,特别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虽然美军出动了十几万陆军,却没打一次成规模的陆战。
    战场侦察监视能力的提高,使陆战行动分散化、小型化。过去,由于武器装备杀伤破坏力有限,陆战规模以兵力数量为标志。现代战争在高度透明的态势下进行,优势装备之旅具有全天候、全时空的战场监视能力,一定意义上发现即意味着摧毁。部队大面积重兵集结、大规模线式机动,必然招来灭顶之灾。为降低战场伤亡,达成战斗行动的突然性,传统的大规模陆战行动正在由大变小,由集中变分散。
    作战目的的侧重转化,使陆战行动强度烈度降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仍是作战的基本目的和本质,但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目的的内涵正在悄然变化。美军认为:“现代战争作战的目的是使敌人丧失抵抗力,而不是以消耗战去消灭他们的肉体。”“进攻的主要目的是击败、歼灭或抑制敌方部队。”“防御作战中,守方不需要摧毁或歼灭敌人的每一辆坦克、每一个班和每一门炮,只需要摧毁敌人部队持续实施与协调向前运动的能力。”不难看出,今天美军作战更强调从意志上击败对方。而作战目的由过去的“歼灭”向“击败”倾斜,就有可能带来作战强度的降低。
    攻坚“角色”的换位,使陆战行动相对“弱化”。随着精确制导武器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陆战场的攻坚任务将大量地被其他军种的远程精确火力打击所取代,陆军战略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远程精确打击效果的巩固和转化,通过占领和控制重要地域和核心目标,达成摧毁敌人抵抗意志,实现战争终结的目的。可以预见,随着“远战火力”在陆战行动中的不断拓展,陆军将更多地担负占领控制任务和机动攻击任务。
    ■小型机动作战地位日渐突出
    ■灵活性、隐蔽性的要求更高
    陆战基本样式悄然变化
    千百年来,大规模短兵相接的“兵力碰撞”,一直是陆军作战的基本样式。谁在战场全局或局部占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谁就可能取得战役战斗的胜利。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大规模陆战依然主宰着陆战场。
    陆战装备作战性能的提高,改变了“线式平推、逐点夺取、一步一动”的“扒啃”战术。坦克、步战车、武装直升机、空降战车等作战平台,既可对敌进行越点式、蛙跳式攻击,也可实施垂直打击,把重锤直接砸在敌作战体系的要害部位;精确制导武器、无人机等高新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空海军作战职能的拓展,把陆军从“面对面”、“硬碰硬”的阵地消耗战中解脱出来,通过机动获得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进而控制战场态势,置敌于被动和不利地位,迫使敌人放弃抵抗;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陆地作战不再依赖于“规模求优势、地利求优势”,小型精确战更适应现代战场,更容易达成战役战斗目的。小型机动战作为未来陆战的基本样式,使作战行动的空间更广,灵活性更强。
    小型机动战首重“快反性”。未来的信息化陆战场,战机稍纵即逝,能否有效利用,成为赢得作战主动权的重要砝码。所以,小型机动战更要求部队行动突然、迅猛,而部队行动的快速性,既需要高效机动能力的支撑,更离不开作战指挥的高效。
    小型机动战更求隐蔽性。现代条件下,“隐蔽集结”、“安全行军”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即使作战行动的规模再小,完全不让敌人发现也很困难。所以,谋求陆战行动的突然性,在注重作战行动小型化的同时,还必须在隐蔽性上找对策。从近期局部战争实践看,高新技术可以“隐行”,简单技术也可以“隐行”,利用敌人侦察器材的性能弱点和行动盲区,更可以达成不被敌人发现之目的。
    小型机动战必须强调灵活性。现代战场情况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要求作战行动必须因情而动、灵活应对。攻击目标的选择需要灵活,作战方式方法的运用需要灵活,作战使用、兵力部署和编组更需要注重灵活性,才能更好地适应战场情况。
    ■突击力让位于占领控制能力
    ■投送和精确作战能力更重要
    陆战能力要求多样多变
    机动力、防御力和攻击力,一直是部队作战能力的重要需求。信息化条件下,随着陆战形态、任务和交战方式方法的变化,陆战能力需求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战略投送和战术机动能力要求更加突出。信息化条件下陆军作战,夺取胜利的关键取决于陆军部队快速反应、快速部署和快速夺控能力。而实现陆军部队的快速反应,核心和根本是提高陆军的战略投送和战术机动能力。必须努力实现全陆地的高速投送,具备当天将几个作战师旅调运到全国任何地方的能力,并把这种战略投送能力作为陆军转型的重要目标。
    占领控制能力成为核心能力。传统陆战强调突击力,进攻部队需要在敌坚硬的防御外壳打开缺口,并高速向敌纵深推进。信息化条件下,陆军的职能任务主要表现为对先期综合火力打击效果的巩固和延伸,对重要目标、关键地域的占领控制。对部队而言,主要表现为充分利用上级综合火力打击的屏障作用,快速进入作战地区,完成对敌占领控制的兵力部署;快速以火力与兵力,对所占领和控制地域进行有效控制,确保该地区的稳定。
    精确火力打击能力需求走向前台。作战方式的直取作战重心和要害目标,要求陆军战役兵团必须具有超强的多维精确火力打击能力,通过对敌陆地目标“非接触”攻击,尽快将战场上的军事打击成果转化为政治上的占领控制目的,迅速结束作战行动。精确火力打击能力取代粗放式火力打击,既是体系破击作战的需求,更是信息时代追求战争低伤亡的必然要求。
    ■以观念突破带动建设转型
    ■以建设转型再造强大陆军
    陆军建设转型刻不容缓
    现代陆战,从本质上说是立体化的小型机动战。与此相适应,在同等条件下,谁拥有反应能力快、机动能力强、攻防能力好的新型陆军,谁就能驾驭未来陆战场,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陆战。加速陆军建设发展转型,迫切需要从理论创新上引导,从传统观念的突破上推进。
    突破“大陆军观念”。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陆军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改革,陆军机械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大陆军”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急切需要通过陆军建设转型加以解决。从近期的局部战争看,“小型、灵活、多能”已成为未来陆军发展的基本走向,也是陆军并行其他军种的实质要求。所谓“小型”,就是陆军整体规模要压缩,基本作战单位要精干,要突出作战部队建设,使陆军具有强大的作战功能;所谓“灵活”,就是作战部队强化轻与重、轮与履、空与地等科学搭配建设,具备在较大空间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所谓“多能”,就是陆军部队类型应向多元化发展,有效应对不同类型的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
    突破“大陆战观念”。小型化、机动化,是未来陆战的基本形态。必须通过提升陆军部队的快速机动能力、装甲防护能力和火力攻击能力,使陆军部队适应信息化陆战场“快吃慢”的需要。必须通过提升陆军部队的非接触攻击、超视距攻击能力,使陆军部队适应信息化陆战场“远吃近”的需要。必须通过推动指挥体制变革、提高指挥机构生存能力和加强指挥系统自动化建设,使陆军部队适应信息化陆战场“软吃硬”的需要。
    突破“大部队观念”。未来陆战规模以及作战行动小型化的趋势,要求陆军建设指导上必须走出大建制、多合成、长纵深的传统建设模式,向着小实体、多类型、模块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军师旅团营的体制编制,使陆军的作战实体过大,且纵深过长,不适宜未来小规模陆战的需要。可考虑以旅和营为实体模块,通过多类型、个性化的模块建设,战时能根据需要随机组合成功能各异的作战群,如远程火力打击群、轻型装甲突击群和超地平线攻击群等,以适应未来陆战的需要。
2#
发表于 7.10.2010 13:31:5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是美俄、中美这样的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这种美国在冷战后的军事变革引领的局部战争的陆军作战模式,是否就不行之有效了呢?在作战样式上,是否会出现返祖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7.10.2010 13:3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5.1.2025 01:4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