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宜早不宜迟———欲以减税提高薪资
* |$ u% `! ]) z: k
8 x2 a' p; l4 P" ~& c, H0 o) L1 A
2 Z: l' z0 b2 b8 C9 M6 V& k0 f/ F5月,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闻世震、吴晓灵率调研组兵分两路,分别选取东、中、西部地区的样本省市进行密集调研。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分别展开调研。- S5 \3 |9 l) T3 f# L" l
! \5 h2 y1 k7 X0 N* x, E随着调研和各部委讨论的推进,本报记者从相关部委了解到,由国家发改委起草的收入分配改革草案已接近完成。' J M) b5 w9 l& n5 x$ ^
+ Y" i8 x7 B5 j I“目前,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制定者更多关注初次分配领域。”全国人大财经委的一名人士对记者说,改革方案将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市场对初次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 j" ~0 {9 M3 J0 ?) e s $ @; r; O( F' p( Q# a( S: n% b
吴晓灵曾透露全国人大调研的一个重要结论,即建议减轻竞争性行业企业税负,腾出空间给员工增加工资,是为“化税为薪”。记者从人社部得知,此建议亦得到部分部委官员的赞同。
& z& ~1 v! Y, x ( E, D, E _7 I# A0 V
建议也引发各方热议。记者近期在企业中调查了解,大部分企业主认为目前税负过高,因此对于减税表示赞同,但觉得“化税为薪”的操作性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企业员工则对企业能否自主加薪、及“税转薪”的落实监管心存质疑。
$ @0 O8 W0 `. W4 G6 e+ x8 m7 U/ P) Y
5 h s) U3 ?( K/ `' w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则向记者提出,应将“化税为薪”流程倒过来——政府应鼓励企业增加员工薪酬,并据此对提薪的企业采取税收减免,是为“提薪让税”。
9 z; n& g! A) Z1 J8 S: ] $ U, \9 L& p+ o
“‘化税为薪’的自主权在企业手上,但‘提薪让税’的主动权在政府手上。”叶青表示,应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改革结合起来,并行不悖。
4 d" x/ f* _% |* `3 N8 }
3 y7 y3 O X8 O" u) l1. 企业税费之重( d% l: W; W7 o6 r* M; x0 @! w
; O* ^! c9 z4 e8 t
“结构性减税对应的往往是结构性增税。”苏州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因应对财政收入减少的问题,国家和地方都加大了税收征缴的力度。; o: D' s/ I! C( z/ W! l- _
# W* K. [. b; V' U刘经理是陆家嘴核心区一家公司的老总,说是老总,其实手下就四个人,他的业务却遍布整个上海,甚至很多海外客户:因为他的业务是帮人注册公司。9 T. u6 A- x' P7 m
2 y G& c. O$ D- h
这个地道的上海人有一句口头禅:生意不好做,该省的就要省。
6 |/ I3 Q* _# n! O# o5 n' T
2 Y$ [% M% x, `" ~% Y他说的省钱就是指“如何逃避重税”,在其看来,这也是注册公司的各类老板最关注的问题。
6 q6 Z% H* z/ M1 Z & i4 M" O0 Y# ~
也正因为此,刘经理对上海崇明、松江、嘉定这些偏远地区都非常熟悉,因为“在那里注册公司可以少交很多税。”) D2 E) \# {1 S, b$ \4 ^
# u4 O) V# n+ l' P
按照刘经理的一般做法,他总是劝客户注册在郊区,因为市区税负很重,“做贸易的客户我都劝注册在香港或者英属的一个维京群岛,那里税收更低”。- s# S" ?+ ]3 X( ] M3 v, N/ e3 J
, I- n4 v! V" J在刘总看来,国内的企业税负的确较重,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以前私企普遍采取一些方法避税,但现在上海全部在推行税控机了,很难操作了。”
4 S! P a0 v" T+ n, N3 x- p" F2 r: C8 c
) D0 x( J3 ^6 `. z" W4 o' @事实上,不仅仅是刘经理所说的中小型企业税负严重,大型企业也普遍反映税费严重。$ J; L8 y" N' H" K: ^# z$ V+ ]
' Y1 {2 C% e. ?2 ^% i淮南矿业集团是一家大型企业,是全国520家大型企业集团和安徽省17家重点企业之一,在册职工高达 12万多人,直接从事工业生产11万多人,工程技术人员3377人。
( G% Y) { Z. s7 g . t1 a+ u1 `" J7 O' Q. \
在安徽省政府官员对淮南矿业集团调研时,据一位参与调研的官员向本报记者透露,淮南矿业集团方面反映税负较重。: Q. \1 M5 s' {. f, J0 i
+ Q$ f2 ?5 w2 J* W% B
“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加工制造等行业,起到积极的减负作用,然而对采掘业特别是煤炭行业不仅没有减负反而在增负。”淮南矿业方面如是说。9 F* {, c m! @ W8 N! m
/ R; A$ V$ V' N$ E" a$ I这有一定的道理。由于增值税允许抵扣,加工贸易企业有进有出,有进项税也有销项税,两项抵扣,实际缴纳税负理论上可以是零;而淮南矿业作为资源类企业,其煤炭等是产品,不是买来的,销项税多,进项税少,基本无法抵扣,实际税负就相应加重。
, f8 f7 e0 V9 M8 T6 O4 c : b# T8 @ r# R
据全国人大代表耿加怀公开的一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际增值税率仅为3.41%,而其调研的十家煤炭企业实际增值税负更高,2007年、2008年平均实际增值税负分别为10.4%、10.7%。
$ F5 `/ E( H/ ~ 4 O$ L, M! x$ i6 E/ S1 E' ^ r
而到了2009年之后,煤炭企业税负进一步加重,到了2009年,税率上升到了17%,这就使得煤矿企业税负压力大了很多。
* Z/ t8 R0 ^) b# h+ ^1 \& E
/ v* v3 h0 |8 J“结构性减税对应的往往是结构性增税。”苏州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因应对财政收入减少的问题,国家和地方都加大了税收征缴的力度,使危机中的企业苦不堪言。+ A y' ]1 `) B% @' l
0 ]5 x. A0 [, u$ C" G8 l' G此外,在人大财经委和人社部等提出的调研建议中,更多的是提出将税负降低,以促使企业提高工资,并没有提到企业的“费负”,这一块也是企业的负担大头之一。
5 X" x# E) T0 [. i4 ~5 |* R . v% T2 ]( [4 |2 P
不为外界关注的质检给部分企业带来的负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N8 d! i8 a q1 r# a
& a7 u* l- O/ V" t
华东地区某省组织了政府人员对下属国企进行了常规调研,结果发现企业竟然普遍反映质检“检测过于频繁,检测种类过多,收费过高,企业不堪重负。”7 l! {% g' ~6 q+ B5 D ?' z) j
, k/ D ^* i$ y+ G3 i2 i
这次调研有一个结果:生产型企业中70%的企业反映质检部门的问题,一是检验检测的必要性,二是收费的合理性,而这两者都加重了企业的负担。8 [; {: J) {6 Z' `7 i: X4 y
% t) |4 V0 H( Y+ I# F! t
“一个销售收入1000万元的企业,一年的各项检测费用上百万,质检是我们这次督查中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部门。”参与其中的一位官员如是给本报记者举例说。事实上,仅仅将税降低只能部分降低企业负担,而更大的负担则是企业的收费负担。# W2 W# m& y! E2 z9 s
! p7 `7 y( }! J“费不规范的多,企业不可预见。企业预算中无法准确计量,而税,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做好预算。”上述参与调研的官员告诉本报记者。
; ~: _( z* m. l5 s
! I d) |; j6 r) S即使对于再严格的税收,一般企业都有相应的合理避税手段,但对于收费而言,则企业根本无法逃避。6 c0 H8 d' {5 x7 j. Q0 N3 L
1 q2 P; Z' D2 k6 x5 [2 N8 i% M
2. “化税为薪”实操:如何让左口袋的钱到右口袋?
7 a v w6 D9 ?3 T& ~) F7 v
) g5 d L1 x/ ]6 Y5 N! b M+ G& ?6 H接受采访的几位官员和学者均认为,吴晓灵等人的建议很好,就是左口袋右口袋的道理。但问题随之而来,谁能够确保将左口袋的钱就真正能够转到右口袋呢?
. R3 }5 i$ m s# o0 V 7 r, y5 w( l( W) i- y/ L3 _$ j
初次分配领域中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分配调节,同再分配过程中政府与企业的分配调节息息相关。而后者的制度设计,往往成为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9 L3 I7 T$ U( U
; `8 `5 ~- o/ w% s2 o- {6 k- A8 C) H. A对于“化税为薪”的方式,常州市红阳电子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蔡女士表示,根据她的经验,国家减税幅度不可能太大,而政策到了中小企业层面上效用就更小了,在企业其他成本都在上升的时候,企业会否有动力给员工加薪,存在疑问。& g1 D n& x' R3 Q; f3 f
0 w% R1 n8 U P! b: b% p/ m
蔡女士的公司是按照计件方式计算工人薪酬。在多劳多得的薪酬制度下,提高计件薪酬即意味着直接提升产品制造环节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提升薪酬,就意味税收要有相应的返税比率,而这个比率国家一般是不可能为企业根据其制造成本而单独制定的。/ s' j3 u2 E# P% ]; a
- ~1 i" m, t* \- S4 T“我们规模小,税收相对来说也不是很高,相应的减免空间也不大,但是如果强制提高工资的话,我们的成本压力就会增加很多。”蔡女士说。
4 F( i$ w+ M8 D, u' l* `8 M6 C' \ - u( k$ A% [* v5 t% M
而且,大公司是按照制度化的管理,返税程序容易操作,中小企业比较灵活,业绩起伏很大,不好计算和操作。
2 b4 o( N! z+ e% V8 E
/ s% ?6 r( i# x0 b, X+ U“‘化税为薪’这种方式可能更适合大型公司,特别是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大型企业。”蔡女士说,大型企业一年税收上亿,按比例进行税收减免后,就有很大的数额,而由于大型企业的业绩相对稳定,因此将减免的税收拿出一部分改善工人薪酬,可行性较强一些。
, i3 I' x- U$ c& ]( Q不过,业界担心,由于大型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比很大,如果仅在大型企业中实行该项政策,又会引发社会对于垄断国企本已高企的薪酬水平产生质疑。6 ?( ]4 Z& u. Z/ l) C! [
" A7 u" C" _3 z3 i5 A! \7 I& c与此同时,企业员工则对企业能否自主减薪、及“税转薪”的落实监管心存质疑。+ c3 r8 ^6 r9 U* O A0 K
/ S; i$ h0 D$ [3 h/ ]
江阴市宝宏毛纺有限公司业务部门的一位员工表示,目前的收入结构是基本工资加提成。“工资归工资,税收归税收,减免税收只是减免公司老板的税收。”这名员工认为,最后能否体现在提升员工工资上,很难说,不太可操作。
" s h! g( d9 `0 O : V) L/ Y; X; z) L g( v. {
“交税是强制性的企业交税,但加工资是企业自主的行为和权利。”他说。
) D. f) |8 o ~5 l7 A ' A6 i8 P2 u) G1 z+ G
天津财经大学教授李炜光同意通过初次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思路。“政府通过减免企业税收,在初次分配环节,少收一点,给企业多留一点,让企业有动力为员工加薪。”; d! K+ S/ K, g) ^5 B, i
' c9 V* K2 h, @/ N+ I" t
不过他同时强调,这有两个前提,首先政府要有意愿和决心为企业减税,第二政府监管不能缺失,这个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i V& h. A5 v/ t; Z# i3 P
' e- `! l9 x' c5 \
接受采访的几位官员和学者均认为,吴晓灵等人的建议很好,就是左口袋右口袋的道理。但问题随之而来,谁能够确保将左口袋的钱就真正能够转到右口袋呢?由于税收是再分配,工资等是初次分配,而事实上,正是现实中,初次分配主动权太多,部分导致工人工资一直上不去。8 o' M# N k* J+ {/ C5 e' C( R
, N2 ?9 w5 O; T0 q- d& r
一位官员就对本报记者举例说:比如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带薪休假等行往往靠企业自主执行,但很多企业根本不执行。+ n5 s( r1 P* V7 [6 H
1 v( {: S9 z' C7 ^, ^9 [' ?5 }
3. 主权落在政府:“提薪让税”比“化税为薪”更好操作?# r0 t8 a0 H6 X
2 g- B6 e5 m& I3 r“化税为薪”的自主权在企业手上,但“提薪让税”的主动权在政府手上。这是根本区别。
6 L; o/ Q r) T' I4 x % H, p' S( `2 ~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由于政府掌管再分配而非初次分配,“化税为薪”的方式不太可行,还不如直接提高基本工资、并减免个人所得税的效用大。- i7 ^0 q w/ ]5 |
/ @( W& {! N! z3 K1 D- Q“或者,将‘化税为薪’换一种方式来实施,鼓励企业增加工资,然后根据工资增加的幅度酌情减免企业税收。”叶青认为,改为“提薪让税”的方式,操作性更强一些。# V1 S+ J+ m1 n: \
# @5 o; @8 C1 ^, A+ t“化税为薪” 的自主权在企业手上,但“提薪让税”的主动权在政府手上。这是根本区别。. o/ j' [( K3 L5 a/ k
: J$ A: n9 \( ]7 G
此外,叶青建议,应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通货膨胀的速度,每年调整企业的最低工资标准。3 z9 F. O' z3 Q8 E9 j- \8 t
' a# x4 g C( T8 \5 a9 O5 I
目前,上海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最高,达1120元/月,但其他地方明显过低,比如深圳才900多元。& {" i' R, s( C; V! f% b; Z
' m5 W$ t/ y6 o Y
“要让工资跑赢CPI,否则即使收入实现倍增,也仍然无法完成分配改革的使命。”具有统计学背景的叶青强调,要将最低工资标准同通货膨胀率相挂钩。/ f# a$ }; N3 t2 }& v2 K' G
Y5 \' {3 r; e9 ]( ]! J2009 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同比增27.68% ,同年中国GDP增长8.7%。去年,官方报告的CPI统计数据是-1.9%,但是从货币发行量和乘数因素考虑,过去不少年份的真实通货膨胀率都很高。! x9 n4 y* o! `
: V& h1 ]+ X3 t7 |' E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殷醒民亦认为,实行收入倍增计划的前提,是看是否挤掉了通货膨胀的水分。
/ r- M0 c) w- @2 y4 A 0 W, B: }0 [5 U J
除了跑赢CPI,收入分配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居民收入还要跟上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的步伐。1 y# ~* [5 l+ F# r% {7 [
( n# T" @- ^ J4 D0 ?湖北省统计局对近年来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与财政收入和GDP的增长幅度进行调研,结果发现,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地方财政的增长。: |$ A0 }/ C2 D: I
7 h* M: E' {2 B& _
2001年—2007年,湖北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为 15.6%,而同期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仅为14.7%,滞后于地方财政增长0.9个百分点。, v- d+ Z) u4 e$ ?6 v2 n. v6 g
. ` P) W2 T0 z* }7 d1 M
4. 破局之路:中央要多切出一块?
, E2 h; X- r" W( ^- h+ } ! @. ~( [5 b2 q2 W
“拖得越久,改革的边际效益就会下降,到时候想做就更加困难重重。”这位官员表示。1 {* o* e2 H+ _: m5 U
+ X% S& E( ~4 e( B+ U
从今年“两会”前中央提出研究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起,已将近半年时光。
8 S' u2 S1 [& u' c; | + c5 p0 K2 F# r& U% A/ `# E6 C1 s
随着最近人大、政府部门的密集调研,社会对于改革的期待重新被推上浪尖。但这项已在事实上纠结多年、进展缓慢的改革,如何破局成为关键。
& R* x) D* q3 ~9 B2 H 9 f0 R6 }$ d9 W: Y4 x1 K g6 A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姚先国认为,改变分配制度必须从经济运行机制入手,先转变发展战略,继而进行制度改革。
! |" Y1 e! d }9 Q2 e
# u! m5 v9 o! T# U" s“目前不少地方的十二五规划还是以投资为主,追求大产业大平台,如果政策没有往收入分配方面倾斜,总是对资本让利,将导致资本收益与劳动者收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姚先国说,是经济运行的不合理造成了资源配置的问题,调节收入分配必须要转变生产发展方式方面实实在在地迈出步伐。
# @% `) l; x& @ % q7 Q; q! u) U; I& C- j+ S
而对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权重取舍问题,不少专家均认为,应从再分配阶段入手,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建立起普遍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层面。
: T5 z# N7 j: C7 O: o
* ^: T R. v2 J' d% D“收入分配改革,中央政府要承担起主要角色。”李炜光认为,这是由央地政府的职能分工决定的。从责任归属以及财政收入的支配权力来说,中央财政都无疑要担负起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角。8 r2 O* G$ V5 L c# m
: F! F0 h; ~) G5 m在政府职能分工上,中央政府负责宏观经济和社会分配调节作用,地方政府则负责为本地提供公共服务。- I6 Q* C3 F: \
% X+ K: O/ O. T9 R
此外,由于以往央地的财事权分配关系存在不合理性,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累累。而在另一方面地方投资冲动下,地方债务的猛增也表明,地方政府即使要推动改革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q% W0 ~; `+ h1 A, f' s
4 j) o2 I* }' t' [2 T3 M) x4 @* O无论改革如何行进,加快改革脚步和加大改革力度,各方认为是当务之急。- M$ @# @8 [* F
# t% f9 w) C5 P" @5 y7 | D$ a% W“目前的分配问题非常紧迫,现在还处在调研和讨论的阶段,讨论无非是协调各个利益集团进行分配的过程。”李炜光直言,不少利益集团,尤其是政府和国有企业,不要应再盘算如何在改革中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4 Q8 {3 l: J+ U$ |8 c
% `1 I' j! @& i3 x1 b t一位地方官员亦警告,由于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执政者和普通民众的隔阂正逐渐形成,“收入分配改革不能再拖了,必须要马上做、而且要大力度地做。”7 n4 v! Y% s3 d+ ^. Q
4 X( x; U; ?7 C& N! ~) y" o* R
这位官员认为,现在中央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后,地方政府和企业往往首先持观望态度,而不再马上响应。因此收入分配这一块如果中央后续改革力度仍然不大,地方政府和企业往往就会弱化改革的效应。8 ]: i8 ]0 e! ^- A2 A
, P+ G. H5 j6 c! f1 b& H9 |, `( I“拖得越久,改革的边际效益就会下降,到时候想做就更加困难重重。”这位官员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