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8.5.2010 14:13:50
|
只看该作者
周总理的声音从话筒里传出,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张文奇双手禁不住紧紧地按在沙发扶手上,侧耳倾听。
杨奇清简单扼要地汇报了案情。周总理边听边问,电话里的声音很清晰,张文奇都听呆了。
杨奇清放下电话兴奋地说:“小张,听见了吧?总理说这个案子大有可为,一定要搞到底,配合外交斗争、外贸斗争。”
张文奇连说:“听见了,我听见了。”
走出公安部大门,张文奇抬眼望天,天是那么地蓝,太阳是那么地亮!
工作进行得很顺利,瓦特像只罩在玻璃罩里的苍蝇,嗡嗡嗡地、慌忙地乱撞。
不久出现了新情况,兰州的一个外国专家在某科研单位搜集我核弹头无线电遥测频率时被我方拘留了。
这时,一个长途电话打到北京找瓦特。此时瓦特尚不知自己处在被监视之下,接电话时,他脱口而出:“不是他,是许林德!”
许林德是谁?在何地?以什么身份在中国出现?
张文奇对这句脱口而出的话非常重视,敏锐的侦察嗅觉告诉他,许林德是一条大鱼!
为了进一步了解许林德,弄清他的真实身份,张文奇决定以技术专家的名义随中国进出口公司考察组赴兰州化工基地。
当时的兰州化工基地决定从维克斯——吉玛公司引进先进的化工生产设备。
1964年11月25日,英国维克斯——吉玛公司同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签订了供应中国兰州化工公司设备等合同。合同规定:这家公司向中国供应最现代化的设计和技术、质量最优良的设备和材料,并保证实现合同规定的运转数据。但是,在执行合同过程中的大量事实证明,这家公司根本不按规定履行合同。经检查,这家公司并没有掌握合同中的主要技术。其他技术文件的交付、设备材料的供应及中方实习人员的安排等方面,也是一再拖延、推脱。他们派遣来的所谓技术人员,表面为工程师、检验员、现场秘书,但大部分不称职,甚至刁;懂这方面的技术,却热衷于在兰州地区甚至军事禁区周围乱转悠。
大量情况表明,这个项目引进存在着非常可疑的情况,可能是以贸易为掩护,进行政治上、经济上的破坏和诈骗。
中国技术进口公司考察组所乘飞机徐徐降落在西北高原的兰州机场。
考察组的到来,立即引起外国专家们的注意。尤其是张文奇对他们来说是个生面孔。外国专家组长特鲁茨·封·许林德曾试探地询问一同前来的赵少华副总工程师:“那位张先生是政工人员还是技术专家?”
这时,兰化公司的副总李岗巧妙地回答:“你愿意和张先生交朋友吗?你和他聊聊就清楚了。”
外国专家组也有人试探兰化公司专家刘甫:“他们这个考察组有特工人员吗?”
为了在短时间内甄别清楚外国专家的身份。张文奇建议考察组与外国专家组举行一次会议,具体汇报引进设备中的技术问题,从中发现外国专家中是否有冒充技术人员的间谍分子,尤其是瓦特提到的那个许林德。
兰化公司的总工程师会议室内。长方形会议桌摆在中央。两边分别坐着中国技术考察组人员和外国专家组专家等十多人。
会议特别安排许林德作为这次会议的主讲人,目的是看他到底是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许林德感到奇怪,为什么今天中方偏偏安排他主讲?
两大摞技术资料用很考究的塑料夹子夹着摆在面前,许林德显得很有权威的样子。
会议开始后,许林德却照本宣科,什么耐火工艺,沙子炉内注入原油、变为气体,在不同管道按比例加催化剂……
中方技术人员听得不耐烦,有的吸烟,有的闭着眼睛,有的翻着自带的材料……
张文奇轻轻地走到桌前倒了两杯桔子水,把其中一杯彬彬有礼地送到许林德面前。
许林德正是口干舌燥的时候,对张文奇此举十分感谢,于是停下来喝水。
张文奇趁机问道:“许先生出生在美国吧?”
许林德毫无提防,顺口说道:“你怎么知道我是美国人?”
“我听你讲话好像是美国口音,你如果生在英国,讲话应该是伦敦音。”
张文奇又补充一句:“我也生在美国。”
“OK,那我们是朋友!”
现在已经明确,许林德虽然持有英国护照,名义上是英国“维克斯——吉玛公司”的专家,实际上是美国籍人。
从兰州回来后,张文奇又来到杨奇清副部长家。他一眼看出杨副部长心情沉郁,眼里布满红丝。
杨副部长抬起浓眉。似乎在有意无意之间地问道:“有什么情况?”
张文奇汇报道:“现在又捞到一个,名叫特鲁茨·封·许林德,三十多岁,他的父亲是希特勒手下的一个将军,他本人的护照与国籍不一致。”
“哦!”杨副部长顿时兴奋起来,连说:“坐,坐,喝水。” |
|